4.2我国区域发展第一课时课件(28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我国区域发展第一课时课件(28张)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第四章第二节我国区域发展第一课时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地区,以丘陵、山地为主,有“山城”之称。重庆是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就是指重庆利用新亚欧大陆桥这条国际铁路通道,从重庆出发,经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向西过北疆铁路,到达边境口岸阿拉山口,进入哈萨克斯坦,再经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至德国杜伊斯堡,由沿途六个国家铁路、海关部门共同协调建立的铁路运输通道。重庆出发的货物,通过“渝新欧”铁路线运输,沿途通关监管互认,信息共享,运输全程只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新课导入:
1. 在图中找出“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经过的国家及主要城市。
答案解析:途经重庆、西安、兰州、乌鲁木齐、阿拉山口等国内段和哈萨克斯坦(努尔苏丹)、俄罗斯(莫斯科)、白俄罗斯(明斯克)、波兰(华沙)等国际段,最后成功到达目的地——德国(杜伊斯堡),全程经过了6个国家。
2. “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给重庆乃至我国西南地区带来怎样的影响?
答案解析:1.促进重庆经济总量的增长;2.促进西南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
3.促进西南地区贸易的发展;4.为西南地区提供了新的进出口通道;5.缩短了重庆乃至中国内陆货物出口欧洲的时间;6.增强了重庆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
3. 议一议,重庆开通“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的地理背景有哪些?
答案解析:我国对外贸易需求增多;产品特征对运输时效性要求高,运输瓶颈出现;其他国家企业对西南地区的关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需求。
学科素养
人地协调观:通过对区域发展战略的分析,理解党和国家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形成人地协调观。
综合思维:结合地理热点材料,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区域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
区域认知:通过对某区域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的分析,认识区域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地理实践力:能够调查、查阅、收集、分析某区域发展的相关背景资料。
目录
CONTENTS
01 我国宏观发展格局
02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03 京津冀协同发展
我国宏观发展格局
01
区域战略的概念及特点
定义:
是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
特点: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可持续性
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环境优先,谋求共同富裕
演变过程:经历了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再到区域协调发展。
地理背景: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数量多、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
区域战略的概念及特点
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区域发展战略
1.我国基本国情:人口数量多、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
2.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
均衡
发展----
非均衡
发展 -----
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宏观发展格局的演变
我国宏观发展格局演变
3、新时期:强调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推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地区协调发展战略,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国家级经济带为骨架,以区域中心增长极为节点,以县域发展为基础,形成覆盖全国的区域发展新战略。同时,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国家海洋战略,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强国。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以时间为线索——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边境开放城市、内陆省会城市和长江沿岸开放城市。
从空间上看——东部→中、西部。我国政府始终致力于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异,逐步推进区域间合作。
我国区域发展三个阶段的时间及发展战略
时间 战略 措施 目的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新时期
区域均衡发展
非均衡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
优惠政策和大量投资
利用沿海工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大
力发展外向型企业。
推动东部、中部、西部、
东北四大地区协调发展战略。
加快内地发展,缩
小地区发展差距
促进东部沿海地区
的快速发展
形成覆盖全国的区
域发展战略
我国四大地区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由此形成了显著的区域发展差异。国家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旨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东北地区
黑龙江、吉林、辽宁
东部地区
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香港、澳门、台湾
中部地区
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
西部地区
陕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西藏、青海
我国四大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东部地区
范围: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港、澳、台13个省级行政区域。
区位条件:
自然:
地形:北部以平原为主,包括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
气候: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降水少,南北温差大。
社会:农业:北方旱作农业,南方季风水田农业,南方丘陵地区林产品丰富;重要的农业基地。
工业:拥有我国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和长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工业体系完善,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经济:经济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东部地区
存在问题:
能源、原材料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洪涝多
发展方向:
新一轮的开放发展,需要构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引领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率先建设高水平的现代经济体系。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区位条件
自然:
地形:山环水绕、平原辽阔;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社会:
农业:重要的农林生产基地;
工业:我国重工业基地,东北三省已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煤炭、化学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工业基础好;
交通:交通运输便利,以铁路运输为主,交通线路密度大。
人口:人口较少,陆路交通较发达,南部有海运。
发展方向:
①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政府和国企改革,大力繁荣民营经济,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淘汰落后产能;
③加大科技投入,更新设备,改进工艺,节能减排。
④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工业结构轻型化,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开拓国际市场
东北地区
发展方向:①协调东西、南北,培育优势产业集聚和城市群;
②构建产业创新、现代服务、综合交通和现代物流体系。
区位条件:
自然:
地形:北部以高原平原为主,南部多山地丘陵;
气候: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降水少,南北温差大。
社会:
农业:北部为旱作农业,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
工业:能源工业、有色金属冶炼业;
交通:交通运输方式多样,形成立体交通运输网陆路交通为主,部分地区水运便利,交通网稠密。
人口:人口较多
中部地区
区位条件:
自然:地形:地形类型多样;
气候: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西藏为高原山地气候。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环境脆弱。
社会:农业:北部为畜牧业、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青藏高原地区发展高寒畜牧业和河谷农业。
工业:矿产、能源和旅游资源丰富;路上邻国多,利于发展边境贸易;
交通:以陆路交通运输为主,线路密度较小。
人口:人口较少
发展方向:
①加大开放开发力度,加强内外通道和交通枢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
②培育优势产业、新型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西部地区
四大地区的协调发展
地区 发展方向
东部地区 构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引领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率先建设高水平的现代经济体系
中部地区 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把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壮大,构建产业创新、现代服务、综合交通和现代物流体系
西部地区 加大开放开发力度,加强内外通道和交通枢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培育优势产业、新型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东北地区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推动政府和国企改革,大力繁荣民营经济,加大对外开放度,增强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整体竞争力
2.对照我国人口分布图和交通分布图,说出四大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
中国人口分布
中国主要铁路的分布
四大地区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农业
工业
交通运输
我国四大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
北部为重要的旱作农业区;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林产品丰富
拥有我国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和沪宁杭、工业体系完善,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交通运输方式多样,海陆运输兼备,形成立体交通运输网
北部为旱作农业,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
能源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交通运输方式多样,形成立体交通运输网
北部为畜牧业、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南部为季风水田农田;青藏高原地区发展高寒畜牧业和河谷农业
能源工业、重工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
以陆路交通运输为主,线路密度较小
重要的农林生产基地
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东北三省已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煤炭、化学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以铁路运输为主,交通线路密度大
活动:
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发展,1999 年,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陆地面积 686.7 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的 71.6%;2016 年人口 3.74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 27.1%;同年地区生产总值 15.68 万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 20.1%。
西部地区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优势突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人才、技术、资金匮乏,正处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可以缩小我国东西发展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且对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都有着重要意义。通过西部大开发,可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转为现实优势。
(1) 为什么说西部大开发的目标与东、中部和东北是不同的,不能以东部
的标准来衡量西部的发展,而应结合西部实际有的放矢?
(2)议一议,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地理背景主要有哪些?
(1)因为西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西部地区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优势突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但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人才、技术、资金匮乏,正处于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
(2) 中国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