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标要求】1. 了解西汉初期的政治制度及统治策略,理解其对巩固政权的作用。2. 通过了解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开拓疆域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3. 知道西汉后期的社会问题及东汉兴衰的历程,理解朝代更迭的原因与影响。4. 体会两汉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意义。【学习目标】1. 通过阅读史料,分析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内容及影响。2. 梳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认识其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重要意义。3. 了解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表现,探究东汉建立的背景及初期的统治措施,分析东汉兴衰的过程与原因。4. 归纳两汉时期在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主要成就,感悟其展现出的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知识导航】一、西汉的建立与初期统治1. 西汉建立:背景: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朝统治后,刘邦和项羽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获胜。时间: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2. 初期统治策略:休养生息政策:原因:由于长期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姓生活困苦,国家急需恢复和发展经济。内容:减轻田租,十五税一;释放奴婢为平民;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等。影响: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郡国并行制:内容: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国,实行郡国并行制。影响:初期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但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壮大,逐渐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威胁到中央集权。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国家1. 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这一措施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设立中朝:选拔亲信近臣组成中朝,参与决策,与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形成制衡,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察举制:自下而上推举人才为官的制度,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监察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和豪强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 经济方面:改革币制:汉武帝时期,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有利于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稳定金融秩序。盐铁专卖: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均输平准:均输法规定各郡国将应缴纳的贡赋,按照当地市价,折合成当地土特产品,由均输官负责运输到其他地区高价出售;平准法是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平准官,负责平抑物价。这两项措施打击了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了市场物价。抑制富商大贾:对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打击了富商大贾的经济势力,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3. 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提倡大一统思想。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加强了思想上的统一。设立太学: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培养官吏后备人才,推动了儒学的传播和发展。4. 军事方面: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汉武帝时期,派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西汉边境的威胁,使北部边境得到了安定,也开拓了北方边疆。开拓边疆: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在东北地区,加强对东北边疆的管理。三、西汉后期的社会问题与新朝的兴衰1. 西汉后期的社会问题:土地兼并严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越来越集中到官僚、地主手中,大量农民沦为流民,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腐败:外戚势力逐渐膨胀,把持朝政,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现象严重。2. 新朝的兴衰:新朝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为新,史称新朝。改革措施:王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如王田制(将全国土地改称王田,禁止买卖)、五均六筦(对盐、铁、酒、铸钱及山泽税等实行管制)等,但这些改革措施违背了经济规律,不仅没有解决社会问题,反而加剧了社会动荡。新朝灭亡:公元23年,绿林军在昆阳之战中打败王莽军队,随后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四、东汉的兴衰1. 东汉建立:背景:新朝灭亡后,天下大乱,刘秀在农民起义军的基础上,经过多年征战,削平各地割据势力。时间: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光武帝。2. 光武中兴:措施: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削弱三公权力,扩大尚书台权力;整顿吏治,惩处贪官污吏。经济上,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实行三十税一的田租政策;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思想上,提倡“柔道”治国,重视儒学。影响: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史称“光武中兴” 。3. 东汉后期的政治危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即位,太后临朝称制,外戚掌握朝政大权;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又得以专权。这种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导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党锢之祸:一些正直的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对宦官专权表示不满,他们相互结交,品评人物,抨击时政,被宦官集团视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这一事件严重削弱了东汉的统治力量。4. 黄巾起义:背景:东汉后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概况: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头裹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虽然黄巾起义最终被镇压,但东汉政权也名存实亡,陷入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五、两汉的文化1. 史学:《史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具有极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汉书》: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的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西汉一朝的历史,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2. 文学:汉赋: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张衡的《二京赋》等都是汉赋的代表作。乐府诗:由汉代乐府机关采集民间诗歌整理而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3. 科技:造纸术:西汉时期已经发明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原料造纸,大大提高了纸张的质量和产量,为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医学:《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著作;东汉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人称为“医圣”;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发明了麻沸散,还创编了“五禽戏”。数学:《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合作探究】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综合影响材料 汉武帝在政治上通过“推恩令”等措施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经济上实行盐铁专卖、改革币制等举措,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稳定了经济秩序;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了思想,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思想基础;军事上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开拓了边疆,提高了国家的威望。这些措施相互配合,共同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综合影响。[提示]影响:政治上,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封建统治;经济上,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稳定了经济秩序,促进了经济发展;思想上,实现了思想统一,加强了思想控制,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军事上,开拓了边疆,巩固了国防,提高了国家的威望,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习题巩固1. 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 减轻农民负担B. 发展生产C. 巩固封建统治D. 提高生活水平2.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 )A. 加强中央集权B. 剥夺诸侯王的封地C. 分割王国的封地D. 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3.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百家”主要指( )A. 诸子百家B. 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C. 法家和墨家D. 道家和兵家4. 东汉初期,刘秀采取的下列措施中,与刘邦不同的是( )A. 释放奴婢B. 减轻农民负担C. 整顿吏治D. 实行三十税一5. 下列关于两汉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B. 汉赋是一种散文体裁C. 蔡伦发明了造纸术D.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6. 西汉时期,为加强对西域的管理,设置的机构是( )A. 西域都护府B. 安西都护府C. 北庭都护府D. 伊犁将军7. 东汉后期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A. 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B. 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C. 农民起义频繁爆发D. 东汉政权迅速灭亡8. 下列人物中,对中国古代医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是( )A. 司马迁B. 张仲景C. 班固D. 张衡9. 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的监察,设立的官职是( )A. 丞相B. 御史大夫C. 刺史D. 太尉答案CCBCD ABBC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