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方略(二)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南京市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方略(二)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南京市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方略(二)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一、时空观念
二、考点梳理
【考点1】夏商周的更替
1.朝代更替
(1)夏朝:
时间 约前2070—约前1600年
人物 建立者:禹;亡国之君:桀
都城 阳城
地位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2)商朝:
时间 约前1600—前1046年
人物 建立者:汤(灭夏);亡国之君:纣
都城 亳→殷(盘庚)
(3)西周:
时间 前1046—前771年
人物 建立者:周武王(灭商,牧野之战);亡国之君:周幽王
都城 镐京(今陕西西安)
2.重要制度
(1)世袭制:禹死后,启继承王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2)分封制:
①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②对象:宗亲和功臣等。(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③内容:
④评价:
实质 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意义 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局限 诸侯势力强大,容易造成地方割据
【考点2】青铜器与甲骨文
1.青铜器
(1)功能: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更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其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2)特点: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用途广泛、制作工艺高超(商周时期的工匠已准确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采用“泥范铸造法”)。
(3)代表:司母戊鼎(商)、四羊方尊(商)、利簋(西周)等。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2.甲骨文
(1)含义: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2)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其中,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形声最为进步。
(3)地位及意义:
①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②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
③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考点3】动荡的春秋时期
1.时间:公元前770—前476年。
2.经济发展
(1)农业: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手工业:规模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城市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3.政治状况: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步瓦解。
(1)主要霸主:齐桓公(第一个霸主)、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
(2)争霸利弊:
①利: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国家逐渐走向统一;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②弊: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灾难;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
【考点4】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时间:公元前475—前221年。
2.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2)兼并战争:
①战争特点: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②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3.商鞅变法
(1)原因:
①经济: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根本原因)。
②政治: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③军事: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开始: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3)内容:
政治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意义: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
(2)构成: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渠首工程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
(3)作用:
①发挥着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②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③2 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考点5】百家争鸣
1.人物及主张
(1)道家:
老子 简介 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
主张 顺应自然;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著作 《老子》(又称《道德经》)
庄子 简介 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
主张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2)儒家:
孔子 简介 春秋后期鲁国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主张 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德治国;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著作 孔子弟子整理的《论语》,记载了孔子的言论
孟子 简介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主张 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荀子 简介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主张 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3)墨家:战国时期的墨子是其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选贤任能,提倡节俭等。
(4)法家: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三、课堂训练
1.“战国时期,魏、楚、赵、秦等诸侯国统治者纷纷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这段材料揭示了商鞅变法的(  )
A.背景 B.措施 C.影响 D.失败
2.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这可以用来佐证(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力的进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C.人们掌握了训牛方法
D.铁农具的推广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
3.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出现了“公室卑,三桓强”的局面、齐国出现了“田氏代齐”、晋国出现了“三家分晋”的结局。这些形势出现的根源是(  )
A.社会经济发展 B.诸侯相互征战
C.分封制瓦解 D.国家走向统一
4.如表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是(  )
生产发展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政局动荡 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
各国变法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
A.社会动荡 B.经济发展 C.思想繁荣 D.社会转型
5.1988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汉内斯 阿尔文曾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  )
A.《尚书》 B.《论语》 C.《道德经》 D.《左传》
6.“夏传子,家天下。”这是《三字经》中对夏朝的描述。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夏朝时推行残酷的人祭
B.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
C.夏朝推行禅让制
D.夏朝创造了丰富的文化
7.春秋以前,地方民众多聚族而居,由族长进行管理。春秋战国时期,其管理者也由政府任命的乡长、里长及伍长所代替。据此可知当时(  )
A.郡县制度普遍推行 B.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C.统一进程不断加快 D.行政管理日趋严密
8.《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中央电视台、国家语委于2013年推出的大型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一经推出在全国引发了书写汉字的热潮。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的朝代是(  )
A.夏代 B.商代 C.西周 D.秦朝
9.为了落实“双减”政策,切实减轻学生负担,要求作业设计要体现个性化特征。这一举措和下列孔子的哪一主张相一致(  )
A.“仁者爱人” B.创办私学
C.因材施教 D.为政以德
10.变法前,秦国和魏国第二次河西之战中50万秦军被5万魏武卒所败。商鞅变法后,秦魏第四次河西之战,被天下惊呼为“锐士”。这种变化说明商鞅变法起到的作用是(  )
A.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
B.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C.助推秦朝实现思想统一
D.推动了秦朝经济发展
11.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凭借着勤劳与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回答问题。
【高超工艺的精品】
材料一:如图一、图二
(1)“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上图两件绝世青铜精品。请你说出这两件青铜精品的名称。
【中华文明的载体】
材料二:考古学家们发掘了数以万计的甲骨片,甲骨上所记的都是占卜语言。凡祭祀、战争、风雨、天象、农业丰收以及病疫等都是通过占卜向上天请命。如图甲骨片中所示文字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2)如图所示的文字它被称为什么?这种文字最早可能出现在哪一朝代?结合材料说说甲骨片的发现对中国文字产生了什么影响?
【巧夺天工的工程】
材料三:某著名水利工程的相关说明
部位 主要作用
鱼嘴 将岷江分为内、外二江,外江主要用于排洪,内江主要用于引水灌溉
飞沙堰 当内江水量超过宝瓶口上限时,多余水量从飞沙堰自行溢出,排入岷江;排出内江水中挟带的沙石,确保内江通畅
宝瓶口 是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内江水流入宝瓶口后,经过不断分闸调节,形成灌溉成都平原的自流灌溉渠系
(3)指出材料三中描述的这项水利工程的名称。这项水利工程是由谁主持修建的?
(4)据材料三的相关说明,回答修建这项水利工程的作用是什么?
【影响深远的思想】
材料四:他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能够相互转化的。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他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天下就能太平。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5)材料四中的“他”是谁?“他”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6)通过以上问题,请谈谈当代中学生如何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12.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文明起源]
材料一
(1)从造字方法上看,“牛”字使用了哪一造字方法?目前所知,我国甲骨文最早出现于哪一朝代?
[深邃思想]
材料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思想?其经典是什么?
材料三: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做君王的还有什么不满足?)百姓不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
——孟子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孔子、孟子两人思想的共同之处。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请列举一项他在教育方面的主张。
材料四: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和文化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证明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道、儒、墨、法、兵各派纷纷登场,他们的思想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简述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材料五: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来源:2014年2月25日新华网)
(5)据材料五指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0 ABADB BDBCA
11.(1)四羊方尊、司母戊鼎。
(2)甲骨文;商朝、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3)都江堰;李冰。
(4)防洪、灌溉。
(5)老子;道家。
(6)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新继承。
12.(1)象形。商朝。
(2)道家学派;《道德经》。
(3)都强调民本思想(以民为本)。创办私学,注意因材施教,主张有教无类。
(4)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5)我们要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优秀文化的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