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赣美版(2024)美术一年级下册10 分类垃圾桶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赣美版(2024)美术一年级下册第10课“分类垃圾桶”紧密贴合生活实际,以常见的垃圾桶为主题,既承载了基础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培养,又蕴含着深刻的环保教育意义。教材通过展示不同类型、造型的垃圾桶,引导学生观察形状、颜色、图案等美术元素,锻炼学生的观察力与感知力;同时,促使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将美术创作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激发学生用美术手段为环保助力的热情,为一年级学生开启一扇创意与责任并重的艺术之门。
二、教学目标
旨在培养一年级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观察、欣赏各类垃圾桶,提升学生对形状、色彩等美术基本元素的认知,能用简单线条与色彩描绘垃圾桶外观;引导学生理解垃圾分类知识,树立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创作热情,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设计出有个性的分类垃圾桶作品,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感受创作乐趣,培养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的美好品德。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类垃圾桶的外形特征,包括形状、颜色、结构等,运用所学美术知识进行描绘。
让学生深入理解垃圾分类标识及对应类别,将其合理运用到自己设计的垃圾桶作品中。
四、教学难点
启发一年级学生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突破常规,设计出造型独特、富有创意的分类垃圾桶。
帮助学生在作品中巧妙融合美术元素与环保理念,使作品既有艺术美感又具实用教育价值。
五、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垃圾桶、图片、视频等直观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垃圾桶的多样形态与垃圾分类场景,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创设法:创设校园、街道等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联想垃圾桶的使用环境,加深对其功能与意义的理解。
启发引导法: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提示等方式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大胆创新,解决创作难题。
小组合作法:安排小组讨论、合作创作环节,培养学生交流协作能力,碰撞创意火花。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提前在教室角落放置几个不同造型、颜色且带有明显污渍、破损的普通垃圾桶,上课伊始,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环境,提问:“同学们,今天咱们教室里好像有点不一样,大家快找找看,发现什么啦?”待学生指出垃圾桶后,教师接着问:“这些垃圾桶看起来怎么样呀?”学生会纷纷说出脏、破等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教室场景入手,利用不太美观的垃圾桶引发学生对日常物品状态的关注,激发他们想要改变现状的欲望,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自然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一段整洁美丽的校园、街道画面,画面中垃圾桶摆放整齐、干净漂亮,垃圾分类有序进行,随后提问:“大家更喜欢哪种环境呢?那要让咱们周围一直美美的,这些垃圾桶可有着大作用,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好好认识认识它们,还要动手把它们变得更漂亮、更有用,好不好?”学生们定会兴奋回应。
设计意图:通过鲜明对比,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垃圾桶对环境的重要影响,感受到美好环境的吸引力,从而提升学生参与学习、创作的积极性,为后续课程奠定情感基础。
(二)新授(知识探究)
认识分类垃圾桶外观
教师依次展示不同类型(如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的分类垃圾桶实物,引导学生围坐观察,提问:“同学们,快瞧瞧这些垃圾桶,它们长得一样吗?都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看到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有的学生会说蓝色的可回收物垃圾桶高高的、方方的,绿色的厨余垃圾桶肚子大大的等。
设计意图:实物展示给予学生最直观的视觉冲击,近距离观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自主发现垃圾桶外观差异,为后续绘画、设计积累素材。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更多不同风格、地域的分类垃圾桶图片,有卡通造型、复古风格等,拓展学生视野,提问:“看了这么多有趣的垃圾桶,大家想想,如果让你来设计,你还想给它加些什么特别的装饰呢?”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大胆想象。
设计意图:丰富的图片资料进一步拓宽学生认知边界,激发创意灵感,使学生思维从单纯观察外形过渡到自主构思设计,为创作独特作品做铺垫。
了解垃圾分类知识
教师播放一段生动有趣的垃圾分类动画视频,视频中以小动物们扔垃圾的故事详细介绍各类垃圾的归属,如废旧纸张、塑料瓶要放进可回收物垃圾桶,电池、过期药品属于有害垃圾等。播放结束后,教师拿出提前准备的各类垃圾小卡片(如废纸、香蕉皮、电池、旧衣服等),邀请学生上台分类投放,台下同学当小评委判断对错。
设计意图:动画视频符合一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以趣味故事形式将抽象的垃圾分类知识直观呈现,易于理解;互动游戏则强化学生记忆,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增强参与感。
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垃圾分类标识,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常见标识,如可回收物的循环箭头、有害垃圾的骷髅头警示等,边画边解释含义,引导学生用手跟着比划记忆,提问:“大家记住这些小标志了吗?以后看到垃圾,就知道该送它们回哪个‘家’啦,对不对?”
设计意图:通过亲笔画标识、学生跟随比划,加深学生对标识的视觉与肢体记忆,将抽象符号具象化,确保学生准确掌握垃圾分类关键信息,为在作品中正确运用标识做好准备。
(三)示范创作(方法指导)
教师回到讲台,在大画纸上示范画一个简单的分类垃圾桶,边画边讲解:“同学们,看老师先画一个大大的长方形当作桶身,这一笔要画直哦,就像盖房子打地基一样稳。再给它加上一个半圆形的盖子,像给它戴顶小帽子。”画完基本外形后,教师拿起彩色笔开始上色:“老师选蓝色涂可回收物垃圾桶,涂的时候要慢慢涂,不能留白,让颜色均匀漂亮,就像给它穿上漂亮衣服。”最后,教师贴上提前制作好的可回收物标识,说:“看,一个简单的分类垃圾桶就画好啦,大家也能行!”
设计意图:教师示范绘画、上色、贴标识全过程,将抽象的创作步骤直观展现,降低学生创作难度,让学生清晰掌握从构思到完成作品的方法,增强创作自信心。
教师继续启发:“大家别着急动手,再想想,除了老师画的这种,你能不能让垃圾桶长出翅膀,或者给它穿上条纹衣服呢?开动小脑筋,设计出只属于你的超级垃圾桶!”
设计意图:在示范基础上进一步启发,避免学生模仿局限,鼓励突破常规,挖掘学生无限创意,为后续个性创作注入动力。
(四)学生实践(自主创作)
学生以四人为一组开始创作,每组桌上摆放绘画工具、手工材料(如卡纸、彩纸、剪刀、胶水等)及垃圾分类知识卡片。教师巡视指导,对于不敢下笔的学生,给予鼓励,如“别担心,大胆画,你刚刚观察得那么仔细,一定没问题”;看到有创意想法的,及时表扬,“哇,你这个垃圾桶还有个小滑梯送垃圾进去,太有创意啦,快和小组同学分享分享”;发现学生分类标识画错或不清楚时,轻声提醒纠正。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营造活跃创作氛围,培养协作交流能力;教师针对性巡视指导,关注个体差异,及时解决问题,确保每位学生在创作中获得支持与成长,让创意顺利落地。
(五)展示评价(分享交流)
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将作品拿到讲台前展示,小作者先介绍自己设计的垃圾桶特点,如“我画的这个厨余垃圾桶是个大嘴巴怪兽造型,绿色的身体能装好多厨房垃圾,还有个大爪子能自动把垃圾抓进去”。介绍完后,其他小组同学举手评价,可以夸夸喜欢的地方,也可以提提小建议,如“你画的颜色特别鲜艳,要是能把垃圾分类标识画得再大一点就更好啦”。教师最后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与创意,颁发“最佳设计奖”“环保小卫士奖”等小贴纸奖励。
设计意图:学生自评、互评培养表达能力与审美鉴赏力,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教师总结评价给予专业认可,增强学生自信心,奖励激发持续创作热情,使课堂学习得到升华。
(六)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同学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用废旧材料做一个更大的分类垃圾桶,放在家里,提醒家人做好垃圾分类,下节课咱们来比一比谁的最实用、最有创意,好不好?”同时,展示一些用废旧物品制作精美工艺品的图片,激发学生课后探索欲望。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将课堂学习延伸至家庭生活,强化知识技能运用,培养亲子合作;拓展资料开阔眼界,让学生持续关注环保与创意结合,将美术融入生活,深化教育意义。
七、板书设计
分类垃圾桶
可回收物
有害垃圾
厨余垃圾
其他垃圾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