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治国谋略类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乙】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式之地,得长江天堑之险,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东连沧海,南控闽越,湖、湘、汉、沔①,两淮、徐、邳②,皆入版图,奄③及南方,尽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执矢,目视我中原之民,久无所主,深用疚心。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胡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虑民人未知,反为我仇,絜④家北走,陷溺犹深,故先逾告:兵至,民人勿避。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节选自《朱元璋奉天北伐讨元檄文》)【注释】①沔(miǎn):沔水,是汉水的上源。②邳(pī):邳州,地名。③奄:覆盖,包括。④絜(xié):“絜”通“携”,带着,携带。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 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B.何以战 不以物喜(《岳阳楼记》)C.得长江天堑之险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D.故先逾告 故余虽愚(《送东阳马生序》)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2)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予 恭 承 天 命 罔 敢 自 安 方 欲 遣 兵4.【甲】文中鲁庄公“A ”的回答,是本次作战的先决条件。【乙】文中以此条件为基础交代遣兵北伐讨元原因的句子是“B ”。《明史·太初本纪》中称赞朱元璋“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从乙文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的形象特点主要有C 。(写出2点)阅读《出师表》的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思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耕于南阳 躬:鞠躬B.猥自枉屈 猥:辱。谦辞。C.夙夜忧叹 夙夜:早晚,日日夜夜D.临表涕零 涕零:流泪,落泪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B.举命于危难之间C.先帝知臣谨慎 D.恐托付不效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①段中,作者先叙述自己的身世,从“臣本布衣”起笔,历数先帝之殊遇,并临危受命,由布衣成为重臣,表达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情感。B.选文第②段写作者“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已经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重任,以此也回报了先帝的知遇之恩。C.选文第③段分别阐明了自己、朝臣以及后主刘禅的责任:自己要讨贼兴复,朝臣则要进兴德之言,刘禅应“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D.选文中诸葛亮上表的用语极为得体,语言率真质朴,情感恳切忠贞,令人感动,时时不忘先帝,处处为后主着想,既不失臣子的身份,也符合长辈的口吻。阅读《出师表》的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B.夙夜忧叹 夙夜:早晚,日日夜夜。C.恐托付不效 不效:没有效果。D.深入不毛 不毛:不生长草木。这里指贫瘠、未开垦的地方。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北定中原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B.今南方已定C.其西南诸峰D.杂然而前陈10.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追述了三顾草庐的往事,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B.“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指出自己当时是在非常危急的时刻接受先帝任命的。C.选文第二段“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和“还于旧都”等。D.选文追忆往事,剖明心迹,在叙述和议论当中流露出自己的真挚感情。[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①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②不能治士③,则如之何?”王曰:“已之④。”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注]①冻馁:受冻挨饿。②士师:古代的一种官职,指的是司法官。③士:下属。④已之:免掉。1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臣之妻私臣 私: (2)时时而间进 间:(3)而之楚游者 之: (4)王顾左右而言他 顾: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2)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13.面对劝谏,两文中齐王反应迥然不同:齐威王答“ ”;齐宣王则“ ”(用原文回答)。14.结合两段选文内容具体分析,邹忌和孟子的劝谏方式有怎样的共同点?【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晏子①聘于吴,吴王曰:“敢问长保威强勿失之道若何?”晏子对曰:“先民而后身,先施而后诛②。强不暴③弱,贵不凌贱,富不傲贫。百姓并进④,有司不侵,民和政平。不以威强退人之君⑤,不以众强兼人之地。其用法,为时禁暴,故世不逆其志;其用兵,为众屏⑥患,故民不疾其劳。此长保威强勿失之道也,失此者危矣!”吴王忿然作色,不说。晏子曰:“寡君之事毕矣婴无斧锧之罪⑦请辞而行。”遂不复见。(节选自《晏子春秋》)【注释】①晏子:名婴,春秋末期齐国名相。②施:施恩惠,这里指赏赐。诛:指刑罚。③暴:损害。④进:进用,任用。⑤退人之君:使别人的君主退居已下。⑥屏(bǐng):排除,消除。⑦锧(zhì):腰斩时所垫的砧板。斧锧之罪,这里指死罪。15.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臣之妻私臣 私: (2)闻寡人之耳者 闻:(3)贵不凌贱 凌: (4)故世不逆其志 逆:1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寡 君 之 事 毕 矣 婴 无 斧 锧 之 罪 请 辞 而 行17.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2)吴王忿然作色,不说。18.【甲】【乙】两文中劝谏的方式和劝谏的结果分别有什么不同?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时世宗享国①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②。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③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④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⑤朕非纣耳。”(节选自《明史 海瑞传》)【注】①享国:享有其国,指帝王在位年数。②斋醮(jiào):斋戒祈祷,急忙;赶紧。③趣:同“促”,急忙,赶紧。④痴:着迷。这里指做事执着,只是。(1)下列文言文语句中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入朝见威王 待罪于朝B.闻其上疏时 不求闻达于诸侯C.时时而间进 又何间焉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予观夫巴陵胜状(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②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B.甲文中邹忌讽谏齐威王时,采用类比方式说理,层层推进C.乙文中海瑞在上疏后,买了棺材,诀别妻子儿女,是为了能尽快逃跑。D.甲、乙两文在刻画邹忌和海瑞两位大臣形象时重在通过语言描写来直接表现人物形象。(4)结合选文中邹忌和海瑞劝谏后齐威王和明世宗两位君主的反应,分析两位君主性格的异同。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节选自《资治通鉴 唐纪》)(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①行拂乱其所为②人恒过③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④征与吾共安天下(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之”与“故知守成之难”中的“之”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B.实是欲界之仙都C.春冬之时D.三里之城(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②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4)【乙】文中唐太宗的思想与【甲】文中孟子的思想有什么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节选自《孟子》)(乙)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①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②。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③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④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节选自《孟子》)【注释】①嚣嚣:自得其乐,无欲无求的样子。②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不得志时不丧失道义,得志时不偏离正道。③泽:恩泽,恩惠。④见:显露,表现。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对“大丈夫”的理解。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 ①上:指唐太宗 。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2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C.莫不/得之于艰难 D.玄龄与吾/共取天下2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B.已而之军细柳 (《周亚夫军细柳》)C.故知创业之难 D.春冬之时 (《三峡》)24.翻译下列句子。(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25.从乙文中找出能表达甲文观点的语句,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君主?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下面小题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26.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间:参与) B.公将鼓之(鼓:击鼓进军)C.小大之狱(狱:案件) D.吾视其辙乱(辙:车轮)27.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小信未孚 愿陛下亲之信之 B.衣食所安 安能辨我是雄雌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必以分人 D.又何间焉 奉命于危难之间2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紧扣“论”,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对比的手法,表现出了曹刿临战从容、善于把握战机的军事指挥才能。B.曹刿所说的“肉食者鄙”在文中有多处表现,比如鲁庄公最初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神灵的赐福上,后来又把秉公处理大大小小的案件作为“可以一战”的理由。C.文中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虽然刚开始处处显示出“鄙”,但在曹刿的启发下能有所悟,并在作战中听从了曹刿的正确指挥,也说明他并非完全是一个平庸之君。D.本文记述了战争的全过程,对曹刿的论战和战后原因的分析写得详细,但对战争的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的特点。《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治国谋略类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参考答案1.D 2.(1)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仗。(2)归顺我的人将永远在中华大地上安居乐业,背叛我的人将自行在塞外审察自己的行为。 3.予恭承天命/同取自安/方欲进兵 4.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北逐胡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 雄才大略、体恤百姓、深谋远虑【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选取了《曹刿论战》和《朱元璋奉天北伐讨元檄文》两段经典文言文,展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与政治策略的深刻内涵。【甲】文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了民心与忠诚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乙】文则通过朱元璋的北伐檄文,表达了他统一天下、拯救苍生的雄心壮志,展现了其作为领袖的远见与威严。两篇文章都反映了古代统治者对民心的重视,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实意义。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动词,参与/副词,间或,偶然;B.介词,凭借/介词,因为;C.动词,得到/通假字,“得”通“德”,感激;D.连词,所以/连词,所以;故选D。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1)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类。可:可以。以:凭借。(2)归:归附。永安:永远安宁。于:在。背:背叛。窜:逃窜。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句意:我恭敬地承受上天的旨意,不敢自我贪图安逸,正打算派遣军队。“予恭承天命”主语是“予”,谓语是“恭承”,宾语是“天命”,句子完整,单独断开;“罔敢自安”主语省略,是“予”,谓语是“罔敢”,宾语是“自安”,句子成分完整,单独断开;“方欲遣兵”主语省略,是“予”,“方欲”是谓语,“遣兵”是宾语,句子成分完整,可以单独断开;故断句:予恭承天命/同取自安/方欲进兵。4.本题考查内容分析和人物形象。(1)在【甲】文《曹刿论战》中,曹刿问鲁庄公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给出了几个答案,而“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一回答得到了曹刿的认可,被认为是本次作战的先决条件。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按照实情处理。曹刿认为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因为这体现了鲁庄公能够取信于民,而民心所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2)【乙】中朱元璋在准备遣兵北伐讨元时,提到“北逐胡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元朝统治时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朱元璋以拯救百姓为己任,认为自己有责任驱逐胡虏,让百姓脱离苦难,恢复汉族的礼仪制度和统治秩序。这正是以“取信于民”为基础,因为只有为百姓谋福祉,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从而师出有名,实现北伐的目标。(3)【乙】文体现朱元璋的形象特点:雄才大略:从“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伐,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可以看出,朱元璋有着宏大的志向和战略眼光,他不满足于偏安一隅,而是想要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恢复汉族的统治地位,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雄才大略。体恤百姓:“拯生民于涂炭”直接表明了朱元璋关心百姓疾苦,想要把百姓从苦难中解救出来,体现了他体恤百姓的一面。这也反映出他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为他赢得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奠定了基础。深谋远虑:“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其体之”这段话中,朱元璋不仅明确了自己的军事目标,还考虑到了民族关系、百姓的生活以及历史的责任等多个方面。他深知元朝统治对中原地区的影响,以及百姓渴望安定的心情,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和言论来凝聚人心,为北伐做好充分的准备,展现出了深谋远虑的特点。【点睛】参考译文:【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乙】我本是淮右地区的一个平民百姓,因为天下大乱,被众人推举出来,率领军队渡过长江,占据了金陵这样地势险要的地方,拥有长江这道天然险要的屏障,到现在已经十三年了。西边抵达巴蜀地区,东边连接着大海,南边控制着闽越一带,洞庭湖、湘江、汉水、沔水流域,两淮地区以及徐州、邳州等地,都已纳入我的版图,覆盖到南方,全部归我所有。百姓逐渐安定,粮食逐渐充足,军队逐渐精锐,(如今)我张弓搭箭(准备作战),看着中原地区的百姓,长久以来没有君主的统治,内心深感愧疚。我恭敬地承受上天的旨意,不敢自我贪图安逸,正打算派遣军队,向北驱逐胡虏,把百姓从困苦灾难中拯救出来,恢复汉族官员的庄严容仪和典章制度。担心百姓不了解(我的心意),反而把我当作仇敌,携带家眷向北逃走,(从而)陷入更深的苦难之中,所以先提前宣告:军队到达的地方,百姓不用躲避。我的军队号令严明,不会有丝毫侵犯百姓的行为,归顺我的人永远在中原地区安居乐业,背叛我的人就自己逃窜到塞外去吧。因为我们中国的百姓,上天一定会命令我们中国的人来使他们安定,那些外族怎么能够统治他们呢!5.A 6.A 7.B【导语】《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给后主刘禅的表文,全文情感真挚,语言质朴恳切。文章通过叙述自己的身世、先帝的知遇之恩以及自己为报恩所付出的努力,展现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对先帝的深厚感情。文中不仅表达了对后主的期望,还明确了自己和朝臣的责任,体现了诸葛亮作为臣子和长辈的双重身份。全文结构严谨,语言得体,情感深沉,既展现了诸葛亮的政治智慧,也彰显了他的人格魅力。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A.句意:在南阳亲自耕种田地。躬:亲自。故选A。6.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A.古义:有所感而情绪激动/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B.古今义都是“危险和困难”;C.古今义都是“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D.古今义都是“委托别人照料或办理”;故选A。7.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B.根据原文“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可知,诸葛亮只是做好了北伐的准备,还未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重任,选项中说“已经完成”表述错误。故选B。【点睛】参考译文: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种田地,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并不谋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达。先帝不因为我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接连三次到草庐里来拜访我,询问我对当时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从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从而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率兵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都城洛阳。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那就惩治我的罪过,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发扬圣德的忠言,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己谋划,询问治国的好办法,明察并采纳正确合理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遗留下来的诏令。(如果陛下能够这样做,)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现在我即将远离陛下,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流下泪水,不知道说了些什么。8.A 9.D 10.C【导语】《出师表》节选展现了诸葛亮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深切感激与忠诚。文章通过追述三顾草庐的往事,凸显了诸葛亮从布衣到重臣的历程,体现了其谦逊与责任感。文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一句,强调了他在国家危难时刻的担当。结尾部分,诸葛亮表达了对兴复汉室的坚定决心,体现了其政治抱负与家国情怀。整体上,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人物的鲜明个性,堪称古典散文的典范。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辨析。A.有误,句意:先帝不嫌弃自己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故选A。9.本题考查词类活用。“北定中原”意为:向北平定中原。北:名词作状语,向北。A.句意: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中:名词,里面;B.句意: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南:名词,南方;C.句意:它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南:名词,南方;D.句意:杂乱地在前面陈列着。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故选D。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C.有误,“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的是“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五月渡泸”是为了实现“北定中原” 等大事而采取的行动,并不是“大事”本身,该选项理解分析错误;故选C。【点睛】参考译文: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亲自耕种田地,只求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达。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降低自己的身份,屈尊就卑,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因此我感奋激发,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奉行使命,从那时以来已经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担心先帝的托付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英明,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平定中原,我希望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王室,回到旧日的都城。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情酌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11. 偏爱 间或,偶然 往,到 回头看,泛指看 12.(1)命令刚下达,大臣们都来进谏,宫廷的门口和庭院(热闹得)像集市一样。(2)等到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却在受冻挨饿,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 13. 善 顾左右而言他 14.邹忌和孟子劝谏方式的共同点在于都采用了类比的方法。邹忌以自己身边妻、妾、客因为不同原因而蒙蔽自己的事情,类比齐王在宫中、朝廷、全国范围内被蒙蔽的情况,让齐王易于理解自身处境。孟子则通过“托妻寄子”的朋友不负责任、司法官不能管理好下属这两件事,类比齐宣王治理国家不善的情况,引导齐宣王思考。他们都是从生活中的事例入手,以小见大,委婉含蓄地让君主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使劝谏更易于被接受。【导语】这两段选文分别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孟子·梁惠王下》,展现了两位古代贤臣劝谏君王的不同方式。邹忌通过自身经历,巧妙类比,揭示齐威王被蒙蔽的现实,最终促使齐王广开言路,实现政治清明。孟子则通过层层设问,引导齐宣王反思其治国之责,但齐宣王未能直面问题,顾左右而言他。两文共同体现了古代谏臣以智慧与勇气劝谏君王,推动政治进步的精神。1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我的妻子偏爱我。私,偏爱。(2)句意:还不时地有人进谏。间,间或、偶然。(3)句意:到楚国去游历的人。之,往,到。(4)句意:宣王扭头去看左右的人,并把话题扯到别的事情上去了。顾:回头看,泛指看。1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1)重点词:初,刚刚;若,像;市,集市。(2)重点词:比,等到;反,同“返”,返回;则,却;馁,饿;妻子,妻子儿女;则,那么;如之何,怎么办。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1)依据甲文第②段“王曰:‘善。’乃下令”可知,齐威王听到齐威王听了邹忌的建议后认为很好,于是回答“善”,并立即下令,让群臣吏民进谏;(2)依据乙文“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可知,齐宣王面对孟子的问题,知道孟子在劝谏自己,无话可说,于是“顾左右而言他”;据此可得答案。14.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甲文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为例,在听到妻、妾、客的赞美并判定与事实不符时不喜不怒,而是冷静的分析,从中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并准备以此为喻去讽谏齐王。邹忌在讽谏齐王时,先以身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畏”“求”。然后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作比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都与邹忌的处境相似。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乙文孟子采用由远及近,逻辑上的一种类比的方式,先说一个“托妻寄子”的朋友不负责任,再说管理不好下级司法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最后直指问题的核心“四境之内不治”,类比齐宣王治理国家不善的情况,引导齐宣王思考,让齐宣王自己得出结论,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据此可总结答案:都采用类比的方式,从生活中的事例入手,以小见大,由浅入深,委婉含蓄,层层推进;最后都直指问题的核心——治国问题,委婉含蓄地让君主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使劝谏更易于被接受。【点睛】参考译文:甲: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乙:孟子对齐宣王说:“大王的臣子中,有个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游历的人。等他回来时,妻子儿女却在受冻挨饿,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宣王说:“和他绝交。”(孟子)说:“监狱官管理不好他的下级,那该怎么办?”宣王说:“罢免他。”(孟子)说:“一个国家治理不好,那该怎么办?”宣王扭头去看左右的人,并把话题扯到别的事情上去了。15. 偏爱 使……听到 欺凌 违背 16.寡君之事毕矣/婴无斧锧之罪/请辞而行 17.(1)满一年后,即使想说,也没什么可进谏的了。 (2)吴王生气地变了脸色,不高兴。 18.①劝谏方式:甲文邹忌采用婉言劝谏,乙文晏子采用直言劝谏。②劝谏结果:甲文中齐威王听从邹忌的劝谏,广开言路,最终使齐国强大起来;乙文中吴王最后非常生气,没有接受劝谏,晏子再也不去拜见吴王了。【导语】《邹忌讽齐王纳谏》与《晏子春秋》两文均展现了古代臣子劝谏君主的智慧与勇气。邹忌以自身经历为喻,巧妙揭示齐王被蒙蔽的现实,最终促使齐王广开言路,国家得以强盛;晏子则直陈治国之道,强调以民为本、公正施政,虽遭吴王不悦,却坚守原则,展现了其刚正不阿的品格。两文对比鲜明,邹忌的讽谏委婉而有效,晏子的直言则更显刚烈,体现了不同劝谏方式下的君臣互动与治国理念。1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1)句意:我的妻子偏爱我。私:偏爱。(2)句意:使我听到的。闻:使……听到。(3)句意:尊贵的人不欺凌卑贱的人。凌:欺凌,欺压。(4)句意:所以世人不违背他的意志。逆:违背。1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我的君主(交给我的)事情已经做完了,我没有犯应受斧锧腰斩的罪行,请求告辞然后离开。“寡君之事毕矣”表达自己君主所交代的事情已完成,语义完整,应断开;“婴无斧锧之罪”表明自身没有死罪,语义独立,应断开;“请辞而行”表示请求告辞并离开,语义连贯。据以上分析断句为:寡君之事毕矣/婴无斧锧之罪/请辞而行。1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期年,满一年;之后,以后;虽,即使;欲,想要;言,说;进,进谏。(2)忿然,生气的样子;作色,变了脸色;说,通“悦”,高兴。18.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比较阅读。劝谏的方式:根据甲文“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委婉地向齐威王进谏,让齐威王明白他受蒙蔽很深,这是婉言劝谏。根据乙文“先民而后身,先施而后诛……此长保威强勿失之道也,失此者危矣”可知,晏子直接向吴王阐述长保威强勿失之道,毫不隐晦,这是直言劝谏。劝谏的结果:根据甲文 “王曰:‘善。’乃下令……”可知,齐威王认可了邹忌的说法,并下令奖赏能进谏的人,广开言路,再根据“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可知,最终使齐国强大。根据乙文 “吴王忿然作色,不说…… 遂不复见”可知,吴王听了晏子的话后很生气,脸色都变了,晏子见此便告辞离开,不再拜见吴王,说明吴王没有接受晏子的劝谏。【点睛】参考译文:【甲】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乙】晏子到吴国去访问,吴王问道:“冒昧地问一下,长久保持威势和强大而不丧失的方法是什么呢?”晏子回答说:“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前面,把自身的利益放在后面,先施恩惠给百姓,然后才使用刑罚。强大不欺凌弱小,尊贵不傲视卑贱,富裕不轻视贫穷。百姓都能得到进用,官吏不侵犯百姓,百姓和睦,政治清平。不凭借威势和强大使别人的君主退居已下,不凭借人多势众兼并别人的土地。在使用法律方面,是为了及时禁止残暴的行为,所以世人不违背他的意志;在动用军队方面,是为民众消除祸患,所以百姓不厌恶打仗的劳苦。这就是长久保持威势和强大而不丧失的方法,失去这些的话就危险了!”吴王听后愤怒得变了脸色,不高兴。晏子说:“我的君主(交给我的)事情已经说完了,我没有犯死罪,请求告辞离开。”于是就不再拜见吴王了。19.(1)A(2)①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②过了一会儿又拿起奏章反复阅读,一天读了多次,被海瑞的话感动而叹息。(3)B(4)相同点:齐威王和明世宗在面对大臣的劝谏时,都能有所触动,表明他们都有一定的容人之量,能听取不同意见。不同点:齐威王听到邹忌的谏言后,立即下令进行改革,能够迅速采取行动改正自身问题,积极治理国家,展现出一个明智君主的风范。明世宗在治国理政方面存在一定的懈怠,情绪和决策相对不稳定,没有像齐威王那样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状。【导语】这篇文言文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明史·海瑞传》,通过对比邹忌和海瑞对君主的劝谏,及君主的反应,展现不同的政治风貌。甲文中的齐威王虚心纳谏,愿意听取臣子的意见,展现了开明的君主风范,最终实现了国力强盛的目标。乙文中的明世宗初时拒绝接受海瑞的劝谏,表现出固执和失察,但最终还是被打动,反映了复杂和多面的君主性格。通过对比,揭示了在不同历史背景下贤明或昏聩君主对待直言进谏的态度如何深刻地影响国家和个人命运。【详解】(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朝:都是名词,朝廷;B.闻:动词,听说/动词,闻名,传扬;C.间:副词,间或,偶尔/动词,参与;D.胜:动词,胜利/形容词,美好的;故选A。(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①谤讥:议论;市朝: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所;闻:使……听到。②少顷:一会儿,片刻;复:又,再;再三:多次;为:被;太息:叹息。(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A.有误,结合甲文“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以及齐威王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可知,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是为了广开言路,让人们指出自己的过失,从而改正,使国家变得更好,而不是单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C.有误,根据乙文“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可知乙文中海瑞买了棺材,诀别妻子儿女,是自知触怒皇帝当死,做好了赴死的准备,而不是为了逃跑,从“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也可看出他没有逃跑的打算;D.有误,甲文主要通过邹忌的语言描写来刻画其形象,是直接表现;乙文除了海瑞上疏的语言外,还通过“宦官黄锦在侧曰……” 以及“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等宦官的话和皇帝的反应来侧面烘托海瑞的形象,并非单纯通过语言描写直接表现;故选B。(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相同点。结合甲文“王曰:‘善。’”可知,齐威王在听到邹忌的劝谏后,直接肯定了邹忌的说法。这表明齐威王能够虚心听取臣子的意见,对臣子的谏言不抵触,而是能够接受并有所思考。结合乙文“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可知,明世宗在得知海瑞上疏后,虽然一开始大怒,但在听了黄锦的话后,沉默思考,还多次阅读海瑞的奏章,并被感动叹息。这说明明世宗在情绪稍微平复后,能够认真对待海瑞的谏言,并非一味刚愎自用。由此可知,齐威王和明世宗在面对大臣的劝谏时,都能有所触动,说明他们都具备一定的容人之量,能够听取不同意见,这是两位君主性格上的相同点。不同点。结合甲文“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可知,齐威王在认可邹忌的谏言后,马上采取实际行动,通过下达命令的方式,鼓励群臣吏民积极进谏。这种迅速的反应和积极的举措,展现出他作为君主能够果断地针对自身问题进行改革,积极治理国家,体现了明智、果断的君主风范。结合乙文“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以及在海瑞上疏后,文中未提及明世宗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状。这表明明世宗在治国理政方面存在长时间的懈怠,而且从他一开始接到海瑞奏章时的大怒,到后来虽被感动但没有立即行动,反映出他的情绪和决策相对不稳定,没有像齐威王那样迅速且有效地应对问题。由此可知,齐威王和明世宗在面对劝谏后的行动和态度上存在明显差异,这体现了他们性格上的不同点。【点睛】参考译文:【甲】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乙】当时明世宗在位时间很久了,不再上朝处理政务,深居在西苑,专心致力于斋戒祈祷。朝廷大臣自从杨最、杨爵(因上疏劝谏)获罪后,没有敢再议论时政的人。嘉靖四十五年二月,海瑞独自上疏。世宗皇帝接到奏章后,非常生气,把奏章扔到地上,回头对身边的侍从说:“赶快把他抓起来,不要让他逃跑了!”宦官黄锦在一旁说:“这个人向来有做事执着的名声。我听说他上疏的时候,自己知道冒犯(皇上)一定会死,就买了一口棺材,与妻子儿女诀别,在朝廷上等待治罪。他的僮仆也都跑光了没有一个留下的,这表明他是不会逃跑的。”世宗皇帝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又把奏章拿过来读,一天读了好几次,被(奏章内容)感动而叹息。(世宗)曾经说:“这个人可以和比干相比,只是我不是商纣王罢了。”20.(1) 违背 犯错误 使……臣服 共同,一起(2)A(3)①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②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守成的艰难,正应当与诸位慎重对待。(4)唐太宗和孟子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城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导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甲)与《资治通鉴》(乙)都探讨了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甲文由孟子阐述立志和磨砺对成就大业的作用,强调“生于忧患”的哲理;乙文通过唐太宗与大臣讨论“创业与守成”,深刻揭示守成更需防微杜渐的智慧。二者共同传达了居安思危的思想精髓,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体现了古人对逆境与成功关系的理性洞察和历史经验的总结。【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①句意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拂:违背。②句意为: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过:犯错误。③句意为:与各路英雄一起角逐争斗而后使他们臣服。臣:使……臣服。④句意为:魏徵与我共同安定天下。共:共同,一起。(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例句“故知守成之难”中的“之”是助词,的。A.不同,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故选A。(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①中重点词语有:征,征验、表现;色,脸色;发,显露、流露;喻,明白。②中重点词语有:然,然而;既,已经;方,正;慎,慎重。(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梳理及概括能力。解答时,结合选文中唐太宗关于“创业”与“守业”的看法,体会他的治国思想,并联系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论述,找到两人治国思想的相似点进行分析整理。乙文中唐太宗与房玄龄和魏征探讨关于“创业与守成孰难”的问题时,提出“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说明唐太宗认为国家安定后,(君主)因为富贵而变得骄奢淫逸,因为忽视治理而产生祸乱,这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不谋而合。唐太宗和孟子都认识到了君主需要居安思危,才能守住基业。据此作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收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人常常犯错,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乙:太宗问身边大臣:“创业与守成哪个难?”房玄龄:“建国之前,与各路英雄一起角逐争斗而后使他们臣服,还是创业难!”魏徵说:“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从艰难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中失去天下,守成更难!”太宗说:“玄龄与我共同打下一江一山,出生入死,所以更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徵与我共同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富贵而导致骄奢,忘乎所以而产生祸乱,所以懂得守成更难。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守成的艰难,正应当与诸位慎重对待。”21.示例:讲道德,做事合乎道义,坚守自己的原则,不为外物所左右,就是大丈夫。(符合文章意思,表达清楚流畅即可)【导语】这两段文字均选自《孟子》,展示了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甲文中,孟子通过反驳景春对于权势者的崇拜,强调了“大丈夫”应具备的高尚品格:坚持道义,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有刚毅不屈的操守。乙文则通过士人在不同境遇的表现,进一步阐述了内在道德与外在处境的统一,突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穷达之际,始终如一地践行道德,造福于民或提升自身修养。【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结合甲文“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可知,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这表明大丈夫要讲道德,做事合乎道义。再结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知,大丈夫无论处于何种境遇,都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不被富贵、贫贱、威武等外在因素所左右。由此可知,讲道德,做事合乎道义,坚守自己的原则,不为外物所左右,就是大丈夫。结合乙文“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可知,士人在不得志和得志时都坚守道义,不偏离正道,这体现了大丈夫无论处于何种人生状态,都能坚守自己的原则。“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进一步说明大丈夫在不同境遇下的行为准则,不得志时修养自身,得志时施恩于百姓,这也是做事合乎道义的表现。由此可知,讲道德,做事合乎道义,坚守自己的原则,不为外物所左右,就是大丈夫。【点睛】参考译文:【甲】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乙】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困穷失意时不离开仁义,显达得意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仁义,士人就能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王道,民众就不会失其所望。古代的士人,得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22.A 23.B 24.(1)(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2)然而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了。 25.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头脑清醒,谦虚诚恳,懂得广开言路。【导语】文章通过两篇文言文展现了古人对人生道理和治国智慧的深刻见解。甲文强调艰难困苦对个人成长、国家兴亡的作用,指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生哲学。乙文则通过唐太宗与臣子的对话,探讨创业与守成的难易,揭示安逸中的潜在风险,并强调治国需要警惕骄奢安逸。两篇文言文都体现了困境中激发斗志、苦难打磨才干的主旨,反映古人通过历史总结出的经验教训。通过对话和例证,文章不仅展示了哲理,还体现了人物的智慧和经验。22.本题考查文言文朗读节奏。A.句意: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故”表示所以,单独作为一个节奏单元引出后面的内容;“天将”表示上天将要,是一个动作主体,应断开;“将降大任”是动宾结构,表示将要降下重大的责任,应断开;“于是人也”表示对象,应断开;应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选A。2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句意: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之:助词,的;B.句意:不久文帝到达了细柳军营。之:动词,到达;C.句意:所以体会到创业的艰难。 之:助词,的;D.句意:春天冬天的时候。之:助词,的;故选B。2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所以:用来;动:使……惊动;忍:使……坚强;曾:增加;(2)然:然而;往:过去的事情。2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孟子的观点“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文中魏征的话“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与之一致。唐太宗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头脑清醒。他能听取房玄龄和魏征的进言,说明他是个谦虚诚恳,懂得广开言路的君主。他认为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目前应该时时注意谨慎地守城,万万不可因为贪图安逸,而失掉了江山。表现出他是一位深谋远虑的君主。 【点睛】参考译文: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乙: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帝王创业与保持成就哪个难?”房玄龄回答说:“建国初期,与各路英雄竞相起兵较量,而后使他们臣服,是创业难啊!”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在艰难境地取得天下,而在安逸的时候失掉天下的,还是保持成就难啊!”太宗说:“玄龄协助我取得了天下,历经百战,九死一生,所以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协助我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富贵时滋生骄奢,疏忽时产生祸乱,所以懂得保持成就的艰难。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保持成就的艰难,正应该与诸位谨慎对待。”26.D 27.C 28.B【导语】《曹刿论战》选自《左传》,通过叙述曹刿和鲁庄公在迎战齐师过程中的对话及战斗经历,揭示战场上灵活应变和明智决策的重要性。文章采用对话和细节描写,刻画了曹刿作为智勇双全的军事才能者,以及鲁庄公虽有缺点但能接受良言的形象。故事情节简练,通过战鼓声和细微观察展示了战争策略的精妙。文本强调谋划与智慧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体现中国古代对于智谋的高度重视。2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D.句意: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辙:车轮痕迹;故选D。2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信:名词,信用/动词,信任;B.安:动词,安身/副词,表反问,怎么;C.以:都是介词,把;D.间:动词,参与/名词,期间,时候;故选C。2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B.有误,曹刿所说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文中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牺牲玉帛”(神灵赐福)上,体现了“鄙”。但是当鲁庄公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时,曹刿认为这是“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说明鲁庄公此时的想法并不是“鄙”的体现,而是得到了曹刿的认可;故选B。【点睛】参考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对神说实话。”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从您。” 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三次击鼓。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将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曹刿说:“还不行。”他下车查看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穷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穷尽,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难以推测的,我担心他们设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了,所以才追击他们。”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