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州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高州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州四中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月考
高一地理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中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长明显,但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基本不变。下面为中亚五国地形及各国人口、面积柱状图。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中亚国家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
A. 土库曼斯坦
B 哈萨克斯坦
C. 吉尔吉斯斯坦
D. 塔吉克斯坦
2. 影响中亚东南部地区人口较密集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 热量 B. 矿产 C. 水源 D. 土壤
下图为世界四个大洲不同海拔的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由图推断,亚洲和欧洲人口分布的特点是( )
A. 人口分布趋向于低海拔地区 B. 人口分布趋向于高原地区
C. 人口分布趋向于沿河流两岸 D. 人口分布趋向于内陆地区
4. 非洲人口密度最大值分布的海拔高度范围是( )
A. 0km-1km B. 1km-2km C. 2km-3km D. 3km-4km
5. 导致欧洲与非洲最大人口密度分布高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 纬度 B. 海陆 C. 矿产 D. 交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葡萄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葡萄的种植、修剪、疏果、采摘、包装等生产环节用工需求大,吸引了邻近的五个传统农业县数万劳动力前来务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邻近五县劳动力向建水县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县际间( )
A. 农业结构差异 B. 文化习俗相近 C. 人口分布不均 D. 交通联系便捷
7. 人口流动有利于建水县在乡村振兴中( )
①加快生产智能化 ②增进民族交融 ③推进产业专业化 ④改善生态环境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该市的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完成下面小题。
8. 图示意四种人口流动情况,与该市2010~2020年情况相符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9. 与该市其他县级行政区相比,市辖区( )
A. 老年人口比重大 B. 老年人口数量大
C. 劳动人口比重大 D. 劳动人口平均年龄大
10. 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 )
A. 经济规模 B. 经济发展趋势 C. 人口规模 D. 人口职业构成
图示意长江三角洲地区某特大城市近几十年来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三个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由阶段I发展到阶段II,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推动力主要是( )
A. 人口增长、社区改造 B. 社区改造、政府引导
C. 企业参与、人口增长 D. 政府引导、企业参与
12. 与阶段I相比,阶段Ⅲ郊区演变的最显著特征是( )
A. 产业分布均衡 B. 产城融合加强
C. 空间结构单一 D. 居住功能弱化
“三生空间”复合系统即生态、生活、生产三者合而为一的系统。其中生态空间是资源子系统,生产空间是经济子系统,生活空间是社会子系统。它们彼此相互联系,共同影响着人口容量。下图是我国某市“三生空间”复合系统与人口容量体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对人口容量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 生态空间 B. 生产空间 C. 生活空间 D. 社会系统
14. 若该市生产空间人口容量大于生活空间人口容量,则其最可能是( )
A. 深圳 B. 上海 C. 天津 D. 哈尔滨
下图示意资源、人口与环境承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完成下面小题。
15. 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 )
A. 环境承载力、人口、资源 B. 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
C. 资源、人口、环境承载力 D. 环境承载力、资源、人口
16. 关于图中甲、乙、丙及三者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M之后生态环境趋于改善 B. N时期生态环境达最差
C. 乙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甲 D. 甲与乙呈负相关
下表为2008-2020年南京市郊某乡村空间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 乡村空间 用地类型
2008年 传统型 耕地,养殖坑塘等
农村宅基地和公共服务用地等
林地,水域等
2020年 新型复合型 家庭式旅游餐饮用地,购物用地,娱乐用地等
旅游活动的水域,林地,耕地等
17. 2008年以来,该村产业发展方向为( )
A. 林业 B. 特色种植业
C. 乡村旅游业 D. 小商品加工业
18. 下列对2008-2020年该村空间功能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土地功能单一化 B. 家庭式旅游餐饮用地功能生产-生活复合化
C. 各功能用地界线逐渐明显 D. 水域,林地功能生活-生态复合化
探空气球是把探空仪器带到高空进行气象测量的气球,主要填充氦气。因其具有成本低,相对载重量大,飞行时间长,观测数据资料精度高等优势,在20世纪后迅速成为气象观测的主力。2023年初,一枚由我国制造的高质量探空气球在位于北京的某气象站释放升空后,最高升限达到3万米并圆满的完成了既定科研任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该气球最高到达( )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高层大气 D. 电离层
20. 为保证气球升空后可完整着陆收回,气球应安装( )
A. 空间定位装置 B. 不断泄气装置 C. 减少配重装置 D. 遥感摄像装置
21. 实时追踪探空气球的移动路径,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 遥感技术 B. 地理信息系统 C.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D. 数字地球
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商业、居住、工业用地面积的空间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22. 图中曲线①②③对应的用地类型分别是( )
A. 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 B. 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居住用地
C. 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 D. 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
23. 该城市市中心三种用地面积均较小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地租高 B. 环境质量差 C. 历史悠久 D. 地势起伏大
城镇化主要表现为人口在城乡间的迁移,一般分为集中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4个阶段。下图为“城镇化阶段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城镇化进入郊区化阶段时,郊区的人口( )
A. 增长数量高于城市核心区 B. 迁出规模大于城市核心区
C. 主要来自于乡村人口迁入 D. 大量向周边乡村地区迁移
25 通过再城市化,可判断出( )
A. 城市与乡村的人口数量基本相等 B. 乡村人口的数量再次大规模减少
C. 城市核心区的人口数量恢复增加 D. 城市的郊区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
26. 经历4个阶段后,城镇化带来了( )
A. 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加 B. 乡村生产生活单一化
C. 地域景观多样性增加 D. 区域文化逐渐差异化
“一颗印”为我国安徽、云南等地民间的一种建筑形式,由正房、耳房(正房两侧的小房子)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狭窄天井,布局紧凑,空间小巧,通风透气,冬暖夏凉,俗称“一颗印”。下图为典型的“一颗印”民居图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 下图中符合天井近地面气流运动的是( )
A. B.
C D.
28. 安徽“一颗印”墙面多为白色或灰白色,主要原因是( )
A. 增加色彩,美化外观 B. 雨水较多,白色石灰可以防潮除霉
C. 吸收热量,利于保温 D. 增强大气逆辐射,利于冬季保温
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村落主要有:广府人的“梳式布局”、客家人的“包围式布局”、广客交融的“围梳式布局”、疍民的“顺水排列式布局”。图示意珠江三角洲地区四种传统村落空间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 “围梳式布局”的传统村落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0. 图示四种传统村落特征描述合理的是( )
A. 风水塘提供了主要饮用水源 B. 平行巷道不利于夏季通风和排水
C. 祠堂一般位于村落核心位置 D. 水运是疍民现在出行的主要方式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本题共2小题,共40分)
31.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俄罗斯人口分布图(单位:人km2)。
材料二:“圣图线”是俄罗斯的人口分界线。受自然环境、开发历史、社会经济等因素共同影响,俄罗斯“西欧洲密、东亚洲疏的人口分布格局将长期存在。研究2010~2017的人口数据发现,俄罗斯的人口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莫斯科州外围区域却成为俄罗斯人口减少最快的区域之一。
(1)简述俄罗斯的人口分布特征。
(2)分析俄罗斯“圣图线”西南侧人口密度相对较大的原因。
(3)专家普遍认为俄罗斯目前人口数量远小于该国人口合理容量,试说明理由。
32. 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地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读我国某城市规划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图示信息,较A、B、C三地地租高低,并说明地租最高处的判断依据。
(2)请在A、B、C、D四地中选择高级住宅区的最佳建造位置,并简述理由。
(3)下表为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的该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水量的百分比变化情况。据表分析该城市水量百分比变化的原因。
年份 降水量(%) 蒸发量(%)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1960 100 40 12 48
2012 100 27 41 32
随着城市经济迅速发展,汽车数量急剧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请你为该市治理交通拥堵献计献策。
高州四中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月考
高一地理试卷 参考答案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题答案】
【答案】1. B 2. C
【3~5题答案】
【答案】3. A 4. C 5. A
【6~7题答案】
【答案】6. A 7. C
【8~10题答案】
【答案】8. A 9. C 10. B
【11~12题答案】
【答案】11. D 12. B
【13~14题答案】
【答案】13. A 14. D
【15~16题答案】
【答案】15. B 16. C
【17~18题答案】
【答案】17. C 18. B
【19~21题答案】
【答案】19. B 20. B 21. C
【22~23题答案】
【答案】22. A 23. C
【24~26题答案】
【答案】24. A 25. C 26. A
【27~28题答案】
【答案】27. A 28. B
【29~30题答案】
【答案】29. A 30. C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本题共2小题,共40分)
【31题答案】
【答案】(1)俄罗斯人口分布不均衡;西部稠密,东部稀疏;南部稠密,北部稀疏;西南侧人口密度大,东北侧人口密度小。
(2)自然原因:俄罗斯南部纬度低,气候较温暖;地形平坦开阔,适宜人类生产生活。社会经济原因:西南侧开发历史悠久,经济相对发达;城市体系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生活生产便利。
(3)俄罗斯国土面积广阔,俄罗斯境内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合理容量较高;俄罗斯经济较为发达,科技发展水平较高;邻近海洋,海运便利,对外开放程度较高,所以人口合理容量较高;由于俄罗斯目前的人口数量较少,地广人稀,因此该国人口合理容量远远大于目前的人口数量。
【32题答案】
【答案】(1)A>B>C。A位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高,地租最高。
(2)D地。①靠近文化区;②地势较高;③邻近森林分布区,处于上风地带,环境优美;④处在河流上游,水质较好。
(3)城市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地表被硬化、被建筑物覆盖;地表径流量增大,地表水和雨水下渗减少(使地下径流减少);植被减少,蓄水量减少,导致蒸发量减少。
(4)①合理规划城市道路;②加强和完善交通管理;③优先发展公共交通;④限制私家车的数量和出行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