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方略(五)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南京市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方略(五)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南京市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方略(五)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一、时空观念
二、考点梳理
【考点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隋朝的建立、统一与灭亡
建立 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定都长安
统一 概况: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灭亡 (1)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2)标志: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
2.开通大运河
(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605年开始(隋炀帝时期)。
(3)概况
三点 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四段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自北向南)
五河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4)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3.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
(2)创建: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影响:
①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②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③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④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 300年,影响深远。
【考点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唐朝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今西安)。
2.“贞观之治”
(1)人物: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
(2)措施:
政治 吸取隋亡教训,以民为本,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民族关系 击败东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将文成公主嫁入吐蕃
对外关系 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玄奘西行天竺
(3)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3.女皇帝武则天
(1)地位: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改国号为周。
(2)主要措施: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结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
4.“开元盛世”
(1)人物: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为“开元”。
(2)措施:重用贤能姚崇和宋璟,厉行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表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考点3】盛唐气象
1.经济的繁荣
农业 垦田面积扩大,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发明并推广重要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修建很多水利工程
手工业 纺织业:品种繁多,以丝织工艺水平最高,蜀锦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
陶瓷器: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和闻名中外的唐三彩
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颇具规模
商业 商业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繁华的大都市;都城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2.民族交往与交融
(1)民族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
(2)唐蕃关系:
①吐蕃概况: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各部,定都逻些(今拉萨)。
②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3.开放的社会风气
(1)特征:比较开放,兼容并包,充满活力,显示出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表现: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4.多彩的文学艺术
(1)唐诗: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代表:“诗仙”李白,浪漫主义诗人;“诗圣”杜甫,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有“诗史”之称。白居易,直面现实,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2)书法:最著名的是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等。 
(3)绘画:著名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等,代表作分别为《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等。
(4)乐舞:吸收了周边民族的艺术精华,涌现出一批舞蹈家、歌唱家和乐器演奏家。
【考点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关键点
①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基本史实
②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发展的原因及特点等
国家 开放的对外政策
日本 遣唐使: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鉴真东渡:6次东渡,终抵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新罗 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
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天竺 玄奘西行:贞观初年,玄奘前往天竺取经,曾在那烂陀寺游学,携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为中国佛教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据玄奘口述,由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考点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安史之乱
(1)背景: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过程: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763年被平定。
(3)影响:
①经济: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②政治:唐朝国势由盛转衰,各种矛盾尖锐;中央权力衰微,地方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黄巢起义:起义军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3.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4.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2)时局: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发展。
(3)评价: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实质);虽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三、课堂训练
1.“开元盛世展宏图,国力鼎盛天下足。贪图享乐荒朝政,安史之乱生祸端。”这句话是对历史上一位著名帝王一生经历的概述。下列事件发生在这位帝王统治时期的是(  )
A.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B.玄奘西行,促进中印之间文化交流
C.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D.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
2.如框内容可以反映出(  )
著名的“治世”中外文化交流隋文帝:开皇之治玄奘西行唐太宗:贞观之治遣唐使唐玄宗:开元盛世鉴真东渡
A.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繁荣
B.唐朝与欧洲和非洲等都有交往
C.隋唐时期多彩的文学与艺术
D.隋唐时期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3.如表两首诗反映了唐朝诗人杜甫生活年代的社会状况。当时的统治者是(  )
忆昔(节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无家别(节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A.唐高祖李渊 B.唐太宗李世民
C.女皇武则天 D.唐玄宗李隆基
4.诚如陈寅恪所言:“李氏据帝位,主其轴心,其他诸族入则为相,有很多都是番将,如史大奈;阿史那社尔,突厥处罗可汗之次子,突厥酋长。他们皆受唐太宗重用,战功卓著。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少数民族能征善战
C.唐朝国力强盛
D.唐朝尚武风气盛行
5.西晋以后人才选拔逐渐以家世出身、门第高下作为唯一标准,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隋朝时规定士人可以自由报考,根据成绩选拔人才、授予官职。这表明科举制(  )
A.推动人才选拔合理化 B.促进了民间教育发展
C.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D.禁锢了学术思想发展
6.1861年,欧洲学者根据高僧玄奘口述的著作记载及附近出土的碑铭,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巴拉贡附近发现了那烂陀寺遗址,并进行了初步发掘。该著作最有可能是(  )
A.《桂苑笔耕》 B.《大唐西域记》
C.《马可 波罗行纪》 D.《西游记》
7.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下达《修晋书诏》认为:“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诏书肯定了新撰“五代史”的成就。其中提到“不预于中兴”“莫通于创业”。这体现他在位时注重(  )
A.虚怀纳谏 B.任人唯贤 C.以民为本 D.勤于政事
8.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太宗)(太子)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亦能覆舟。”材料反映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策略有(  )
①以民为本
②任用贤才
③虚心纳谏
④减省刑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隋文帝虽大行改革但保证了人民的基本权益,也在事实上避免了战乱的威胁。而炀帝虽然功绩斐然,但急于建“不世之功”,滥用皇权终引发大乱。由此可知,隋朝灭亡的原因是(  )
A.隋炀帝改革币制 B.隋文帝实行改革
C.隋炀帝急于求成 D.隋文帝滥用权力
10.717年,唐玄宗任命学士马怀素为修书使,组织了一批文士进行图书的搜集编修工作,后来还在长安、洛阳两京创设书院管理图书。这些措施(  )
A.显示社会风气开放 B.推动文教事业发展
C.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D.体现重文轻武政策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的统治基本稳固之后,杨坚开始着手对付南方的割据势力。……隋文帝杨坚终于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自东汉末年以来三百余年的纷争割据的局面也终于结束了。
——《线装经典》编委会《中国上下五千年》
(1)依据材料一概括隋文帝统一全国的重要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隋朝为加强南北交通采取的措施。
材料二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腹饱而身毙。
——【唐】吴兢《贞观政要》
(2)请写出材料二体现的唐太宗的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采取怎样的经济发展措施?
材料三 开元初……四方丰稔(编者注:庄稼成熟),百姓乐业。户计一千余万,米每斗三钱。丁壮之夫,行不赍(编者注:携带)粮。
——【宋】王谠《唐语林》卷三《夙慧》
(2)材料三可以用于研究中国历史上哪位皇帝在位时期的政绩?材料描述的盛世景象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材料四 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张大生《话说中国文明史》(第四卷)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的史事。综合上述材料,说说隋唐历史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12.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隋唐时期……庶族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而统一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从而使政令畅通,官僚机构得以正常运转,实现进一步遏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
——谢兰荣主编《中外教育简史》
材料二:(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编者注:比喻他人进入自己的掌握之中)矣!”……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末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三: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美]丁韪良《西学考略》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写出两点即可)科举制正式确立于哪位皇帝统治时期?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中,唐太宗用什么办法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他是怎样进一步完善这一“长策”的?
(3)材料三中,这项制度让“西国莫不慕之”的原因是什么?举一例我国现代社会中“设考试以取人才”的制度。
(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用一句话说说创立科举制的影响。
参考答案
1-10 ADDAA BAACB
11.(1)历史意义: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三百余年的纷争割据的局面。措施:开通大运河。
(2)思想:以民为本。措施: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皇帝:唐玄宗;盛世:开元盛世。
(4)史事: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学习借鉴:坚决维护国家统一;采取对人民有利的政策;大力促进经济繁荣;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等等。
12.(1)原因:庶族中小地主积极要求参政,改变政治地位;急需有能力的官吏充实到官府机构中;遏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写出其中两点即可)皇帝:隋炀帝。标志:创立进士科。
(2)办法:科举考试。完善: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使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写出其中一点即可
(3)原因: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学问好的就可以去做官。举例:公务员考试制度等。
(4)影响: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方面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