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调研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调研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 年春学期 3 月份调研八年级语文试卷
分值:150 分 时间:150 分钟
一、基础知识(37 分)
1.(3 分)下列对《经典常谈》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 20 世纪 30 年代末到 40 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
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B.全书共 13 篇,介绍了《说文解字》《论语》《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
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
C.朱自清是按照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念研究传统典籍这一原则来撰写《经典常谈》
的。
D.《经典常谈》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产生了很大的
社会影响。
2.(3 分)某班举行《“ 经典常谈》:和朱自清一起谈经典”阅读报告会,下列是四位同学确定
的分享课题,其中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说文解字》中了解文字学
B.浅谈《诗经》中的“赋、比、兴”
C.走近“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D.品读司马迁《战国策》,领略史学魅力
3.(13 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相关题目。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
高的修养,方能廉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
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 héng,
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
很大的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病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
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
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
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 fù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
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失,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
(1)(4 分)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廓( )然无累 颓( )废 平 héng( ) 重蹈 fù( )辙
(2)(2 分)语段中有一个错别的词是 ,它的正确写法是 。
(3)(2 分)划线句子运用了 修辞手法。
(4)(5 分)上面文字节选自《“ 》”。作者 与儿子 在书信中交流,教导他做
一个“ 、 ”的艺术家,
4.(10 分)根据课文默写,并写出相应的作者或篇名
①窈窕淑女, 。(《 关雎 》)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
助》)
③ ,落英缤纷。(陶渊明《 》)
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⑤ ,春风不度玉门关。( 作者: )《凉州词》)
⑥晓战随金鼓, 。(李白《塞下曲六首》)
⑦ ,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⑧蒌蒿满地芦芽短,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5.(5 分)默写。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
入。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
乐。
6.(3 分)请用“以和为贵”的理念,应对以下突发情况。
文艺委员出板报,不小心打翻了调色盘,弄脏了你的衣服。他惊慌失措,连连道歉:“对
不起,我不是故意的。”你微微一笑,幽默地说:“ 。”舒缓了他紧张的情绪。
二、综合性学习(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语文课上,我们开展了《倡导低碳生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老师要求以“2022 年北
京冬奥会上的环保黑科技”为主题,制作黑板报,进行宣传。你被任命为负责人,以下是你
的组员搜集到的资料,请你阅读并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
金南表示,中国政府全面落实“绿色办奥”举措,充分改造利用鸟果、水立方、五棵松等原
有奥运场馆,新增场地从设计源头减少对环境影响,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成为世界上第一
座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系统制冰的大道速滑馆,碳排放趋近于零。
材料二:依托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和适用于北京冬奥会的跨区域绿电交易机制,北
京冬奥会在奥运史上首次实现全部场馆由城市绿色电网全覆盖。
材料三:绿色、低碳、可持续是本届冬奥会的办赛目标之一。北京冬奥会与冬残奥会
在延庆、张家口投入 700 余辆氢燃料大巴车提供交通服务。此外,北京冬奥会境内接力火炬
全部应用氨燃料。
材料四:在冬奥赛事中,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于冰面的要求不一样,由此会设计相应的
制冰参数。比如花样滑冰的冰面厚度是在 5.5 至 6 厘米之间,但短道速滑的冰面厚度在 3.5
至 4 厘米之间。北京冬奥会,除了制冰师的匠心,制冰工作还有“黑科技”的加持,首次采
用了清洁、低碳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它可以精准控制冰温和软硬度,满足不同
比赛项目对冰面的各个要求。相比于传统的建冷式冰场,该技术的能效提升 20%以上,机组
消耗的能源仅为传统制冷系统的 1/5 至 1/3。
(有删改)
7.(3 分)你们拟在黑板报上出一道知识竞答题,请你为这道题做出答案。
【知识竞答】下列对绿色冬奥知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政府充分改造利用鸟巢、水立方、五棵松等原有奥运场馆,从设计源头减少新
增场地对环境影响。
B.依托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和适用于北京冬奥会的跨区域绿电交易机制,北京冬奥
会在奥运史上首次实现全部场馆由城市绿色电网全覆盖。
C.绿色、低碳、可持续是本届冬奥会的办赛目标之一。北京冬奥会与冬残奥会在延庆、
张家口投入 700 余辆氢燃料大巴车提供交通服务。
D.本届冬奥会首次采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能效提升 20%,机组消耗的
能源仅为传统制冷系统的 1/5 至 1/3。
8.(6 分)结合四则材料,请完成黑板报中“北京冬奥·环保黑科技”这一版块内容。
【北京冬奥·环保黑科技】
1.
2.
3.
三、现代文阅读(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蚕豆
曾必荣
①北京我没去过。
②汪曾祺在《食豆饮水斋闲笔》之《蚕豆》中道:“北京人是不大懂吃新鲜蚕豆的。北
京人爱吃扁豆、豇豆,而对蚕豆不赏识。”单从这一点上,我就不羡慕北京人。
③我生在江北边,现居江南岸。江南江北蚕豆好,叫我如何不爱它?我爱吃新鲜蚕豆,
尤其是现在。而在小时候,我却偏爱吃老蚕豆。
④小时家贫,零食稀有。逢上年节日,若能装上半裤袋的蚕豆,我就什么都不去想了。
这种把晒干的蚕豆,和着“油沙”炒熟,当零食吃的蚕豆,在我的故乡,并没有特别的称谓。
蚕豆就叫蚕豆,“站不更名,坐不改姓”,像铁打的汉子,其硬无比。——牙齿不好的人,是
难享这口福的。
⑤边吃蚕豆边玩,最是有趣。显富,让伙伴瞧见,必定引来眼巴巴地问:“吃么东西,
把点我吃吃?”
⑥“没吃呀。”
⑦“没吃——?你把嘴张开给我看看。”
⑧连咽几口口水,还是留下了蛛丝马迹,无话可说了,只得把手伸进口袋,摸索好一
阵子,撮出几粒蚕豆,说:“给,剩的不多了。”
⑨“把这一点点?”
⑩“嫌少,有本事你就不要。”等我要缩回手时,伙伴就一把把蚕豆抓走,自言自语地说:
“少吃多有味,多吃味不高。”
还和弟弟比赛,看谁把蚕豆抛得高,并用嘴巴接住。输的一方,进贡蚕豆。这可是
我的拿手好戏。弟弟输急了,拔腿就跑,我紧追不舍。捉住了,就从弟弟的口袋里狠狠地抓
上一把,旋即逃之夭夭了。
童年,多像那田间地头的蚕豆花呀,花蝴蝶似的,那么的可爱,那么的美丽。可惜,
花开不多时,童年也转瞬即逝。
到了上中学,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格外钟情于蚕豆”,这一类的话,我只能放
在心里,绝不会让同学们知道了。其时,学习到鲁迅先生的《社戏》,班里有位女同学长得
小巧,眸子仿佛两粒“乌油油的罗汉豆”。于是,有好事的同学戏称她“蚕豆”。不久,就在班
上传开了。她是讨厌同学叫她“蚕豆”的。甚至,吃蚕豆都犯了她的忌讳。
而今忆及,我不禁哑然一笑。
这“一笑”,笑得我少年不在了,青年也不在了。人到中年,牙齿不再所向披靡,无
所顾忌——怕冷怕热,欺软怕硬。幸好,蚕豆的吃法良多:焖炒、油炸、水煮、烧汤……都
很好吃。
立夏时节,刚上市的蚕豆,嫩、糯、香、鲜。清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新蚕
豆之嫩者,以腌芥菜炒之甚妙,随采随吃方佳。”这种吃法,我没吃过。但对“随采随吃方佳”,
倒是感同身受。
鲜嫩的蚕豆,我还是最喜欢烧汤吃。做法也很简单,蚕豆去皮,怕一不小心老去,
不洗,立即倒锅里。用大火再度烧开,把搅好的蛋液均匀地淋上,放盐,添油,撒少许葱花,
即可食用。这道蚕豆蛋汤,好吃又好看。看在眼里,仿佛黄云朵朵,碧玉点点。吃在嘴里,
爽滑柔软,口味甚妙。遗憾的是,吃这道汤的时令太短暂了。故有蚕豆谣云:蚕豆青,蚕豆
黄,青的嫩,老的黄,由青转黄太匆忙。其实,这是我一时兴起瞎编的。不过,蚕豆易老的
确是事实。
是不是,有点奇怪蚕豆为何易老呢?想一想,也不难理解。先抄录一段竹峰君在《葫
芦》里说的话:
相对其他果蔬,葫芦营养价值较低。给了好看的外表,哪能再给丰富的内涵,天下
好事,岂能让葫芦占尽了?
借用上面的文字,稍加改变,给蚕豆易老找个理由吧:
相对其他果蔬,蚕豆营养价值较高。给了丰富的内涵,哪能再给太多的青春,天下
好事,岂能让蚕豆占尽了?
9.(3 分)文章以时间为序,请联系第④~ 段,分点概括作者与蚕豆之间的故事。
10.(4 分)请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1)连咽几口口水,还是留下了蛛丝马迹,无话可说了,只得把手伸进口袋,摸索好一阵
子,撮出几粒蚕豆,说:“给,剩的不多了。”(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这道蚕豆蛋汤,好吃又好看。看在眼里,仿佛黄云朵朵,碧玉点点。吃在嘴里,爽滑
柔软,口味甚妙。(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11.(4 分)文章第 段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要分析。
12.(3 分)文章以“蚕豆”为题,有什么好处?
13.(3 分)小小蚕豆寄托浓浓感情,请结合【链接材料】,对比蚕豆在不同文章中传递的情
感的异同。
【链接材料】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
了。
——鲁迅《社戏》
四、文言文阅读(16 分)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
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髦,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4.(3 分)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 或异二者之为 B.设酒杀鸡作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往来而不绝者 D.寻向所志 未果,寻病终
15.(3 分)下面关于本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对溪流、桃林、山洞的描写既渲染了神秘色彩,又为桃花源的出现作铺垫。
B.桃花源和《礼记》中的“大同社会”都提倡安居乐业、老有所依的和美生活。
C.村中人淳朴善良,对渔人的到来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毫无猜疑、防备之心。
D.作者写后人寻桃源不得是对桃源虚构的暗示,同时也表达了他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16.(3 分)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游记”单元之后,某同学说出了自己的思考:“游记是一种描
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其三要素为所至(游踪)、所见(风貌)、所感(感想)。那么《桃
花源记》是否可以看作‘武陵渔人桃花源游记’呢?”一石击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表了自
己的看法。假如你也在场,请写出你的观点及理由。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
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丙】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17.(4 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素湍绿潭( ) ②清荣峻茂( )
③晓雾将歇( ) ④悄怆幽邃( )
18.(3 分)你所在的语文学习小组将以三篇选文为例,学习描写景物。根据提示填写表格。
描写景物方法 例文 例句 例句分析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动静结
《三峡》 绝# # 多生怪柏,悬泉 ① 合
抓住
瀑布,飞漱其间
特征
调动感 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
《答谢中书书》 ②
官 出清晨生机盎然的美景
融入情感 《小石潭记》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③
五、诗歌鉴赏(5 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9.(2 分)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20.(3 分)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六、名著阅读(6 分)
21.班级里举办以“了解经典常识,开阔知识视野”为主题的读书会。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
务。
(1)(3 分)写推荐语。读书会上,你要向同学推荐《经典常谈》这本书,请围绕作者、作品
内容、作品风格三方面写一段推荐语。
(2)(3 分)盘点名著。在读书会上,你还要与同学分享“盘点《经典常谈》”,表格中有几个
遗漏的信息需要补充。
目录 分类 内容精要
《说文解 文字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种造字和用字
字》第一 学 的方法。“日”“月”两字运用了 这种造字法。
《四书》第 儒家 《四书》指《大学》《 》《论语》《孟子》。其中,《论语》能够
七 经典 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
《史记》《汉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 体通史。作者司马迁在《报任安书》
史书
书》第九 里说他写《史记》是想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七、作文(60 分)
22.《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为中学生撰写的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请结合你的
阅读思考,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①中心明确、议论得当、内容充实、语言流畅。
②不少于 500 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
题目:《经典常谈》读后感
参考答案
1.B
2.D
3.(1) kuò tú 衡 覆
(2) 侵失 侵蚀
(3)反问
(4) 傅雷家书 傅雷 傅聪 德艺俱备 人格卓越
4. 君子好逑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芳草鲜美 桃花源记 经纶世务者
羌笛何须怨杨柳 王之涣 宵眠抱玉鞍 欲将轻骑逐 正是河豚欲上时
5.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6.示例:没关系的,感谢你为我的衣服增添了色彩(或:没关系,感谢你“送”给我一件花
衣服)。
7.D 8. 示例:国家速滑馆“冰经带”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系
统制冰的大道速滑馆。该技术提升了能效,降低了机组消耗,让碳排放趋近于零,从设计源
头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依托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应用跨区域绿电交易机制,在
奥运史上首次实现了全部场馆由绿色电网全覆盖。 将氢燃料应用于大巴车和接力火炬。
(围绕以上三点,意对即可)
9.①小伙伴向“我”索要蚕豆;②“我”和弟弟比赛抛吃蚕豆;③中学时默默钟情于蚕豆;④
立夏时节爱吃蚕豆汤、给蚕豆编歌谣。 10.(1)“摸索”“撮出”两个动作描写,生动形象
地表现出“我”勉强掏出蚕豆,不想和小伙伴分食的样子,表现了“我”对蚕豆的珍惜、喜爱之
情,体现儿童的可爱天真。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蚕豆蛋汤”比作“黄云”和“碧玉”,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蚕豆蛋
汤色味俱全(好吃好看)的特点,抒发了“我”对蚕豆蛋汤的喜爱之情。 11.内容上:将
“童年时光”比作“美丽可爱的蚕豆花”,形象地表现了童年的美好、纯洁,留给作者许多甜蜜
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喜爱之情。结构上:承上启下,对上文回忆的两件
事进行简洁的总结,引出下文少年时期关于蚕豆的趣事。 12.①简洁明了,点明文章的
写作对象,暗示文章的主要内容;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那个贫穷时期的缩影,是作者抒
情的载体。 13.相同点:都抒发了对童年生活、青春岁月的留恋、怀念之情。不同点:
《蚕豆》还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伤感,对人生易老的遗憾;《社戏》还表达了对平桥村村民
的朴实、真挚,人与人和谐亲密关系的怀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4.C 15.C 16.答案示例一:我认为不可以。虽然表面上看,渔人是线索人物,
从各方面为人们展现出了桃源之美,但是文章写景状物着笔不多,而是多用记叙描写,层层
设疑,波澜迭起,故事性强,带有虚构成分,意在表达自己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对理想社会
的追求与向往,(更符合“小说”的特征,)“游记”特征并不明显。
答案示例二:我认为可以。文章以渔人为线索,带领大家进出桃源,为人们展示出了桃花源
的自然环境、社会风貌、人民生活等美好景象,结尾以人们再寻桃源不得而增添其神秘色彩,
这是一篇充满想象力的游记(小说)。
17. 急流 茂盛 消散 凄凉 18. 描写春冬季节景象,动静相衬,
描写灵活生动,读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将周围凄清的
环境与个人感受结合起来,含蓄地反映了个人的孤寂、哀怨的心境,以及久谪远荒的凄凉心
情。
19.“辅”示例: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望”示例: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20.自古以
来,写离别的诗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
和鼓励,对待离别态度很积极。
21.(1)示例:本书作者朱自清是卓有成就的文学大家,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研究的
学者。《经典常谈》是他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通俗易懂,
不故作高深,很适合中学生阅读。
(2) 象形 中庸 纪传
22.例文:
《经典常谈》读后感
在书海茫茫中,我有幸邂逅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这部著作宛如一把钥匙,轻
轻开启了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宝库的大门,让我在其中领略到了无尽的智慧与美感。
阅读《经典常谈》,我仿佛置身于一座宏伟的文化殿堂,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厚重与文
化的深沉之上。朱自清先生以流畅而富有诗意的笔触,引领我穿越时光的长河,从古老的《说
文解字》探寻汉字的起源与演变,到《诗经》中品味古人的情感与智慧;从《史记》中领略
历史的波澜壮阔,到唐诗宋词的韵味悠长。每一部经典都在他的笔下焕发出新的光彩,让我
为之倾倒,为之沉醉。
朱自清先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仰溢于言表。他以细腻的笔触,将经典中的智慧与美
感描绘得如诗如画,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他深入剖析经典的内涵,
揭示其中的深层意义,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与理解。
读完《经典常谈》,我心灵得到了极大的震撼与启迪。这部著作不仅让我领略到了传统
文化的瑰丽与辉煌,更让我明白了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意义。它告诉我,经典是民族精
神的根基,是我们认识自己、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只有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传
承与发扬民族精神,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世界。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更加敬畏与虔诚的心态去学习传统文化。我将用心去品味经典
中的智慧与美感,将其融入到我的生活中,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我相信,在传统
文化的熏陶下,我会变得更加睿智、更加成熟,也会更加热爱这片古老的土地与灿烂的文化。
《经典常谈》是一部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著作。它用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思想,为我们揭
示了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与价值。它是一部值得我们珍藏与传承的瑰宝,也是我们人生道路
上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