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5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1(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2025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1(含答案)

资源简介

安徽省2025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1
注意事项:
1. 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 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6页;
3. 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 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古诗文默写。(10分)
(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承至今仍熠熠生辉,无数仁人志士的道德光芒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经过对生与死、好与恶的分析,主张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① ”。教和学都能增长才干,砥砺德行,《虽有嘉肴》中论说学和教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的句子是“② ,教然后知困”。面对清末政府的黑暗统治,秋瑾挺身而出,她在《满江红(小住京华)》中,用“③ ﹖④ ”直接抒发自己不被理解的失望和直面危难的勇毅。面对山河破碎,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抒发自己忧国伤别之情的诗句是“⑤ ,⑥ ”。
(2)“云”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很早就为人们所注意,并融入诗歌审美之中。“⑦
,⑧ ”孔子借“云”的轻薄缥缈,表达对不义之财的不屑(《〈论语〉十二章》);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⑨ ”表现阴云低沉雪天酷寒的肃穆;李白在《行路难》中仰天高歌“⑩ ”来表现对前途充满信心。
2.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小题。(12分)
【甲】
行主人应诺,取了水来,三四个客人一齐扶着A,灌了下去,喉咙里咯咯地响了一声,吐出一口稠涎来。众人道:“好了。”扶着立了起来。A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死了人,为什么这样号táo痛也是的?”A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得众人心里都qī惨起来。
【乙】
那大圣见长老三番两复,不肯转意回心,没奈何才去。你看他:噙泪叩头辞长老,含悲留意嘱沙僧。一头拭迸坡前草,两脚蹬翻地上藤。上天下地如轮转,跨海飞山第一能。顷刻之间不见影,霎时疾返旧途程。你看他忍气别了师父,纵筋斗云,径回花果山水帘洞去了。独自个凄凄惨惨,忽闻得水声聒耳,大圣在那半空里看时,原来是东洋大海潮发的声响。一见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号táo( ) qī( )惨 顷( )刻
(2)下列词语的词性与【甲】文中“应诺”的词性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咯咯 B.贡院 C.叩头 D.霎时
(3)“三四个客人一齐扶着他。”这个句子的主干是 。(2分)
(4)【甲】文段摘自清代著名作家 的长篇讽刺小说《 》,其中的人物A是 。(3分)
(5)【甲】【乙】文中都写到了人物哭,结合原著分析人物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3.复兴学校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13分)
(1)张明搜集了以下三幅传统节日徽标,请你依照示例,简要说说“春节”或“中秋”的主体图案内容和寓意。(4分)
示例:端午徽标,主体图案利用粽子、龙舟这两个标志性符号,构成一幅山川连绵、龙舟竞渡的画面,舟中嵌入“端午”二字,加强标识的整体感。寓意生活满载希望,蒸蒸日上。
(2)根据内容,给下面三个地方选出相应的对联,将正确选项填入括号中。(3分)
地方名称:万涧古戏楼( ) 滁州醉翁亭( ) 亳州钓鱼台( )
对联:A.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翁去八百年,醉意犹存。
B.凭栏垂钓,山远水宽对屏嶂;倚槛招凉,风轻月淡入楼台。
C.万涧戏台腾紫气,千秋角色人黄梅。
(3)“传统文化,你我共享”专题讲座定于星期三上午九点在学校学术报告厅举行,星期一小雨对小梅说:“我朋友小琳一直想听这个讲座。请你转告她,请她后天来听。”第二天,小梅见到了小琳,她该怎样说 (3分)
(4)李华搜集了《典籍里的中国》的有关资料,其中有一些问题,请帮他修改。(3分)
【甲】《典籍里的中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但创造性转化既需要中华五千年文化底蕴的支撑,也离不开现代技术的加持。节目组从电视节目的表达优势出发,【乙】综合运用环幕投屏、AR(增强现实)、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创新设计出《历史空间》《现实空间》两个板块,生动演绎中华典籍精华的源远流长。
①【甲】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2分)
②【乙】处画线句的标点有问题,请你提出修改意见。(1分)
二、阅读(55分)
【一】(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蒿子粑粑的爱
许晶
①雨过天晴,风光无限;千花百草,争相明媚。空气里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芳香,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忍不住想起故乡的“高子粑粑”,它又叫“艾草粑粑”。
②春天一到,艾草就开始认真地长、卖力地长,在菜地里、池塘边、河岸上、竹林间处处可见它的身影。那青绿色的艾草,宛如一个个精灵,透着生机、希望。我爱故乡、爱春天,总盼着故乡的春天和母亲做的高子粑粑。
③今年惊蛰一过,我又缠着母亲不停地问:“妈妈,什么时候可以吃蒿子粑粑了呢?”母亲望着我,一脸笑容地说:“你又嘴馋啦?”我咯咯地笑着,连连点头。在母亲面前,我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午饭过后,我兴奋地跟着母亲出门采摘蒿子。
④这天的阳光很温暖,照在身上暖暖的,我们寻到一处小竹林,里面的蒿子长得茂密、嫩绿、新鲜。母亲弯下腰,两手轻轻把一丛蒿子拨开,一手拂着一片,另一只手轻轻一掐,蒿子便摘断了。她的动作娴熟,一小会儿的工夫,母亲就摘了一大袋子。再看看我这边,我不由得笑了。“你怎么摘得这么快?”我惊喜地问。母亲轻轻地答:“你不经常做,没关系!”我望向母亲的手,她不停地摘,不停地摘,我心里一阵酸楚。我才发现她的手已不再细嫩……母亲一边摘一边和我拉着家常,周围安安静静,空气里弥漫着一缕缕清香。
⑤回家后,母亲吩咐我装一盆清水,她把清理好的蒿子都放进清水里清洗。我要帮忙,她连连拒绝,说她一会儿就做好了。清洗好后,我们把蒿子放在竹篮里沥干水分。母亲又烧了一锅水,水烧好后,她把洗净的高子放进了沸腾的开水中,高子在里面“打几个滚”后就可以捞上来了。刚烫好的高子还很烫手,她似乎已经习惯了,把蒿子的水分用力拧干,揉成一团,再用刀剁碎。她不习惯用破壁机,说是太碎了,不好吃。我劝她,她总是不听,生怕做出来的味道不好。“接下来是要炒了吗?”我问。“是的,还要放一点点盐,放糖也是可以的。”母亲一边说,一边开始翻炒蒿子。炒好之后便是和面了,她把提前准备好的面粉端出来,放入炒香的蒿子,再慢慢地放水,最后开始揉,揉得又软又黏。揉好之后,母亲再放油煎,煎到两面有一层薄薄锅巴的时候,就可以盛出来吃了!
⑥母亲一边忙碌着,一边叮嘱我,我都一一记在心里。我想等母亲再老一点,我就做给她吃,只有现在学会了,以后才不至于拿不出手。
⑦母亲一刻也没停,看着煎好的粑粑,我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拿起一个放入嘴里,瞬间觉得幸福无比。蒿子粑粑又香又脆,味道好极了!
⑧“趁热吃才好吃,你在外面难得吃到,多吃点!”
⑨蒿子粑粑的味道就是爱的味道,我感到温暖又知足。
(选自《学习强国》,有改动)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春天到了,艾草就开始认真地长、卖力地长”一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艾草在春天成长的茂盛之景。
B.看到母亲的手,我心里酸楚的原因一方面是感慨母亲不再年轻,另一方面是心疼她那因劳动而不再细嫩的双手。
C.母亲不愿意使用破壁机来搅碎蒿子的原因是这样做出来的蒿子粑粑味道不好。
D.文章通过叙述妈妈带我采摘蒿子和做蒿子粑粑的经过,表现了我对蒿子粑粑的喜爱和对母亲的感激敬佩之情。
5.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做“蒿子粑粑”的步骤补充完整。(3分)
采摘蒿子— —沥干水分— —放盐或糖— —揉做粑粑—油煎成熟
6.请按照要求赏析下列句子。(6分)
(1)那青绿色的艾草,宛如一个个精灵,透着生机、希望。(从修辞手法的角度)(3分)
(2)母亲弯下腰,两手轻轻把一丛蒿子拨开,一手拂着一片,另一只手轻轻一掐,高子便摘断了。(从人物描写的角度)(3分)
7.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章中“母亲”的形象特点。(3分)
8.文章以“蒿子粑粑的爱”为题,有何妙处?(6分)
【二】(17分)
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11月,我国北方逐渐进入深秋及初冬时节。此时,不少乔灌木落叶植物的叶片也陆续变色,那些或红或橙或黄的树叶飘飘洒洒落到地面,交织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据保守估计,全球范围内有超过600种植物参与到这场秋季的变装盛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枫树、械树、楸树、乌柏树、银杏树和黄栌等。
②弯腰捡起一片落叶,放在掌心凑近细闻,一股清香扑鼻而来。人们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些树木为什么会选择在秋天落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编自《树木为何在秋天落叶变色?》,《迷你科普知识》2024年11月2日)
材料二:
①树叶缘何变色,染上不同的颜色 这要从树种说起。通常情况下,公众观赏的是彩叶树种,它的叶片、茎秆等常年呈现出异色(非绿色)。如千红杨、金叶水杉、红叶李、红枫等,它们的叶片在落叶前拥有红色、黄色、紫色、蓝色等非单一的颜色。
②黄色叶树种主要由于叶绿体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发生变化而变色。在自然状态下,秋叶叶绿素极不稳定,但合成速度快,叶片呈现绿色。进入秋季后,昼短夜长,昼夜温差大,叶绿素合成变慢、分解加快,而耐低温的类胡萝卜素分解减缓,相对含量增加,因此叶片显现出黄色。通常银杏、毛白杨、胡杨、悬铃木等树木的叶片呈现出金灿灿的黄色或橙色。
③而红色叶树种多是花青素与叶绿素的含量发生变化而变色。影响红叶变红的主要气象因素包括最低温、最低温出现时间、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降水量等。其中,温度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适当的低温有利于促进树叶中色素的合成和积累。
(摘编自《秋风起“叶”色浓秋叶“上妆”观赏指南》,《中国气象报》2023年11月2日)
材料三:
①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方气象条件差异明显,树叶变色现象有所不同。秋冬季北方降温较快、昼夜温差大,光照强度减弱,有利于叶绿素的分解和花青素的合成,导致树叶变黄、变红;南方降温较慢、昼夜温差较小,树叶变红的现象相对较少。不过,只要气象要素变化满足树叶变色条件,南方地区也会出现红叶景观,只是红叶的最佳观赏期比北方略晚。
②我国红叶观赏地非常广泛,北至东北大小兴安岭、南至海南五指山都可以观赏到红叶。9月底至10月上旬,新疆北部、内蒙古大部、东北地区中北部,能看到万山红遍;进入10月中下旬,华北地区以及南方高纬度地区的红叶逐渐出现;11月中下旬至12月初,江苏南京栖霞山、湖南长沙岳麓山等地都是观赏红叶的好去处。我国最南端的红叶观赏地是海南五指山,当北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时,这里依然可以观赏到漫山红叶。
(摘编自《树叶为何天冷才变红 》,《人民日报》2024年11月14日)
材料四:
①叶片的变色过程和原理比较复杂,叶绿素使叶片显绿色,除了叶绿素,叶片中还有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当秋意渐浓,叶绿素逐渐降解,原本处于弱势的类胡萝卜素就显现出来了,促使叶片变成黄色。随着时间的推移,类胡萝卜素又容易被一种叫单宁酸的物质氧化破坏,叶片就变成了棕色,也就是枯萎了,开始迎接即将到来的生命终点。
②另外,秋冬季节的低温也会促使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进而使花青素大量合成,花青素含量的增加就让叶片呈现出鲜艳的红色了。
③有时候在同一棵树上能够同时观察多种颜色的叶片,这就是色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彩叶树种不仅丰富了生态景观,也美化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多种叶色互相杂糅,交相辉映,给清冷的秋日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摘编自《树叶变色的“秘密”,你了解吗》,上观新闻2023年12月2日)
9.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据保守估计,全球范围内有超过600种植物在深秋及初冬时节叶片陆续出现变色。
B.温度是影响红叶变红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适当高温有利于促进色素的合成和积累。
C.我国南北气象条件差异明显,红叶观赏地非常广泛,最南端红叶观赏地是五指山。
D.同一棵树上有时候能够同时观察到多种颜色的叶片,这就是色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0.根据语境,请在材料一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3分)
11.材料三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2.请结合以上材料,概括树叶秋季天冷时变色的原因。(6分)
【三】(16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①。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②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③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郎:郎官,一种官职。②月氏(yuè zhī):是古代游牧民族。③甘父:张骞的随从,匈奴人。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富贵不能淫 淫:( )
(2)与民由之 由:( )
(3)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俱:( )
(4)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亡:( )
1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月氏遁而怨匈奴。
15.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骞 行 时 百 余 人 去 十 三 岁 唯 二 人 得 还
16.根据甲文中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你认为乙文中的张骞能否称得上“大丈夫”?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6分)
三、写作(55分)
17.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5分)
自我修养,与其说是注重行为举止,莫如说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敬重社会,珍惜大自然,甚至珍惜动物,珍惜花草树木,珍惜当地的美丽风光,珍惜你居住地的历史,等等。
上面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请联系你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分享你的体验和发现。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所恶有甚于死者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愁云惨淡万里凝 直挂云帆济沧海
2.【答案】(1)啕 凄 qǐnɡ
(2)C
(3)客人扶他
(4)吴敬梓 儒林外史 周进
(5)示例:周进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的,看见贡院触景生情,难免伤心不止。大圣三打白骨精,唐僧以为他打死无辜的人,遂逐走他。孙悟空看重师徒之情,又因满心委屈却不得不离开而感伤不已。
3.【答案】(1)示例一:春节徽标,主体图案用灯笼、毛笔书写的“春”字作为标志性符号,构成灯笼高挂、喜迎新春的画面;寓意喜庆团圆、吉祥如意。示例二:中秋微标,主体图案用飞舞的嫦娥、月亮作为标志性符号,构成圆月高挂、嫦娥逐月的画面;寓意中秋月圆人团圆。
(2)C A B
(3)小琳,你的朋友小雨说你一直想听“传统文化,你我共享”专题讲座,她让我转告你,明天上午九点到学校学术报告厅听讲座。
(4)“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调换位置 两个书名号都改为引号
4.C
5.清洗蒿子 烫揉剁碎 翻炒蒿子
6.(1)比喻。把艾草比项成精灵,生动形象统写出了艾草可爱和生机勃勃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艾草的喜爱之情。
(2)动作指写,通过“拨”,“拂”,“掐”、“摘”等动词的连贯使用,写出了母亲动作的数熟练和勤劳能干,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敬佩、赞美之情。
7.母亲勤劳能干,心灵手巧、疼爱孩子。
8.(1)用词新颖别致,“蒿子粑粑”一词富有地方特色,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2)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的写作主题更加明确; (3)突出本文的主旨,体现了我对蒿子粑粑的喜爱之情和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9.B
10.树叶为何要在秋天变色
11.作比较、作诠释。这里将我国南北方气象条件进行比较,直观地说明了南北方树叶变色现象有所不同的原因, 增强了文章的说明效果。
12.示例:①树种不同的原因;②温度、日照、降水等气象条件的原因;③叶片中类胡萝卜素、叶黄素、花青素等作用的 结果。
13.使……迷惑 (惑乱)遵循 都 逃跑,逃亡
14.(1)(他们)一生气,诸侯们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平安无事。
(2)月氏族逃亡并因此怨恨匈奴。
15.骞行时百余人 / 去十三岁 / 唯二人得还
16.张骞能称得上“大丈夫”:①张骞虽然被“匈奴得之”,但是“骞持汉节不失”,张骞被俘虏,但是没有屈从于匈奴人,体现了张骞“威武不能屈”;②“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但是张骞依然“持汉节不失”,张骞不图一时享乐心中仍存家国大义,体现了张骞“富贵不能淫”;③“单于死,国内乱”,并且“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当原本好的处境破灭时,张骞看到了归汉的机会,毅然决然归汉,体现了张骞“贫贱不能移”。(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17.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