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历史大单元复习—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复习课件(共5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历史大单元复习—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复习课件(共58张PPT)

资源简介

(共58张PPT)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大单元复习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大单元课程标准:
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政策;通过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和南方地区经济繁荣,知道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通过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学艺术成就和对外交流,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与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对立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建立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与文化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阶段特征
大单元
思维整合
民族关系发展:政权由并立走向统一
民族由战和走向交融
(一)政权并立到统一:辽宋西夏金元
(二)民族交融
(三)边疆管理
①时战时和
②新的民族——回族(元)
③少数民族政权受先进汉文化影响,完成封建化
东南(台湾)
西北(新疆)
西南(西藏)
社会变化:
(一)政治之变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王安石变法
元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行省制度
(二)经济之变:经济的繁荣,经济重心的南移
(三)都市生活与文化之变:都市繁荣,文化灿烂
(四)科技与中外交通之变
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交通:陆路,驿站;海路。(中外交通新局面)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与文化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建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对立
民族关系发展:
民族政权由并立走向统一,民族关系由战和走向交融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阶段特征
第一章:民族关系发展篇
政权在并立中走向统一
民族在战和中走向交融
定都东京(今开封) 赵匡胤:北宋建立
先南后北,局部统一,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960年
11世纪前期
定都兴庆府 党项族元昊:西夏建立
1115年
金建立:女真族阿骨打
1271年
1127年
南宋建立:赵构 定都临安(今杭州)
(铁木真 成吉思汗)蒙古统一
1279年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版图历史最大)元统一全国
契丹族耶律阿保机:辽建立
定都上京临潢府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金与南宋的对峙
元的建立与统一
10世纪初
1206年
定都大都(今北京) 忽必烈:元朝建立
元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分立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辽、宋、西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
西夏

北宋
西夏

北宋
一、总特征:政权在并立中走向统一,民族在战和中走向交融
二、具体史实(表现):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政权的演变:

南宋
南宋

西夏
蒙古


南宋

任务:请在本上画一画。
二、具体史实(表现):
西汉
唐朝
西汉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宋濂《元史》
新疆
(原有)
西藏
云南
台湾及南海诸岛
东北
地位: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任务:对比汉唐时期疆域图并结合材料,你有何发现?
说一说元朝的疆域有什么拓展?
二、具体史实(表现):
(一)政权的演变:
960年
北宋建立
11世纪前期
(元昊)西夏建立
1115年
金建立(阿骨打)
1206年
1127年
金灭北宋 南宋建立
(铁木真)蒙古统一
元朝建立
1279年
(文天祥抗元) 元灭南宋,统一全国
10世纪初
宋辽“澶渊之盟”
辽建立(耶律阿保机)

“宋夏和议”
1125年
金灭辽
郾城大捷(岳飞抗金)
1227年
1234年
蒙古灭西夏
蒙古灭金
1141年
“(南)宋金和议”



二、具体史实(表现):




金与南宋的对峙
元的建立与统一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二)民族交融:
时战时和

1271年
澶渊之盟 宋夏和议 宋金和议
双方
内容 宋辽为兄弟之国,宋每年向辽提供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西夏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划定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分界线。南宋与金对峙局面形成。
评价 北宋与辽
北宋与西夏
南宋与金
对宋:
对双方:
对统一多民族发展:
增加了宋朝人民的负担。
换来双方较长时间的和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文化的交流。
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及边疆地区的开发,为之后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二、具体史实(表现):
(二)民族交融:
新的民族——回族(元朝)

少数民族政权受汉族先进文化影响,先后完成封建化进程

波斯人
阿拉伯人
汉人
畏兀儿
蒙古人
回族
辽、西夏、金:效仿中原制度;仿照汉字创制本民族文字;学习中原先进生产技术。
元:接受汉族儒臣“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效仿中原王朝,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
二、具体史实(表现):
(三)边疆管理:
东南
设澎湖巡检司
管辖澎湖和琉球
西北
设北庭都元帅府
管辖西域
西南
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宣政院)
管辖西藏
元朝
意义:
台湾、西藏在元朝时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使我国边疆地区得到开发;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推动了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
台湾、新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任何妄图分裂祖国领土的行径都是不能得逞的,必将遭到失败!
牛刀小试
1.(史料实证)右图是北京通州辽代墓葬出土的酱釉马镫壶。该壶用北宋定窑技术烧制,造型仿照皮水囊,扁身双孔,便于穿绳携带。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 (  )
A.辽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B.契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
C.宋代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D.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2.(跨语文、历史解释)陆游的《书愤》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之句,其中“大散关”是哪两个政权划定的分界线(  )
A.北宋与西夏 B.北宋与辽
C.南宋与辽 D.南宋与金
牛刀小试
3.(跨语文、家国情怀)“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两宋之交,文学作品反映出的时代最强音是 (  )
A.北伐中原,表明痛恨敌人 B.收复河山,渴望国家统一
C.忧国忧民,同情人民疾苦 D.直言不讳,揭露统治腐朽
4.(历史解释)蒙古的对外战争具有征服性质,在战争期间采取了残酷而野蛮的政策。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后,采纳汉族儒臣的建议,推行中原地区的各种制度与文化。这是因为(  )
A.进攻南宋遭遇了顽强抵抗
B.边疆各族与汉族的区别已经消失
C.争取和南宋结盟夹击金朝
D.南宋灭亡后,残余势力继续进行抗元斗争
牛刀小试
5.(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元灭南宋也并不是那么容易,遭到无数次挫折和失败,甚至其大汗也命丧南宋的石炮之下。最终南宋被灭。如果说元灭南宋的战争是进步的战争,主要是因为(  )
A.当时南宋政治腐败,统治者腐朽无能
B.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
C.是民族交融发展的需要
D.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6.(史料实证)许慎《说文解字》中提道:“元,始也。从一。”“元”即开始、第一的意思。750多年前,蒙古大汗忽必烈借鉴汉文化精髓,取《易经》“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之意,改国号为“元”,意在表明 (  )
A.建立第一个大一统的少数民族政权
B.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局面
C.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王朝
D.结束魏晋南北朝长期的分裂动荡局面
第二章:社会变化篇
(一)、政治之变
(二)、经济之变
(三)、都市生活与文化之变
(四)、科技与中外交通之变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与文化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建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对立
社会变化: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创新,经济重心的南移,繁华的都市生活,灿烂的文学艺术,极盛的传统科技,发达的中外交通。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阶段特征
(一)
政治之变
任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目的 措施 有利影响
集中军权 (收精兵)
集中行政权 (夺其权)
集中财政权 (制钱谷)
防止
武将专权
在中央:削弱宰相权力
在地方:加强对地方行政权的控制
①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兵权
②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①派文官任地方州县长官
三年一换;
②设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
加强了皇帝对军队的控制权
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加强了皇帝皇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在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权的控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一)政治之变——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及社会的安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府三司制
1、目的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措施
下列材料体现了重文轻武政策的哪些具体措施?
①重用文臣,抑制武将。(形成文臣统兵的局面)
材料1:宋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有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百分之九十一。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
任务:结合材料完成问题。
(一)政治之变——北宋重文轻武政策
抑制而非轻视
2、措施
②重视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度。
材料2:宋初太祖时,取士较严,进士人数最多也没超过31人,宋太宗即位后,开始突破100大关,有时一科竞达300多人… …宋代平均每年取士的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约为元代的30倍,约为明代的4倍,约为清朝的3.4倍。
——《宋代扩大科举取士与冗官问题》
1、目的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下列材料体现了重文轻武政策的哪些具体措施?
①重用文臣,抑制武将。(形成文臣统兵的局面)
(一)政治之变——北宋重文轻武政策
利:
①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②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任务:结合所学及以下材料,谈谈北宋重文轻武政策带来的有利影响。
唐宋八大家,北宋占其六
四大发明,北宋占三
材料3:宋代之所以国祚长久,没有短命而亡,是因为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
——据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等整理
(一)政治之变——北宋重文轻武政策
措施 弊端
强化中央集权 集中军权 (收精兵)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集中行政权 (夺其权) 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在地方:派文官任地方州县长官 三年一换;设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 集中财政权 (制钱谷) 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重文轻武政策 重用文臣,抑制武将。 任务:根据下表小组讨论分析空前强化中央集权的弊端。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
导致官僚机构膨胀
,官俸和军队开支庞大,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局面。
巩固
由于战斗力被削弱,北宋对外与辽、西夏等战事中屡战屡败,每年支付岁币来换取和平。
积弱
积贫
三冗两积
(一)政治之变——北宋的政治
王安石像
措施 内容 目的
经济 募役法 (免役法)
方田均税法
农田水利法
军事 保甲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促进农业发展
把农村人口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丁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一)政治之变——北宋王安石变法
变法时间:1069(宋神宗)
变法目的:富国强兵
积弱
积贫
1.(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尝考五代之际,政治上之大患有二:曰腹心之患,即禁兵;曰肢体之患,即藩镇。”为解决“腹心之患”,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
A.创设三省六部制
B.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兵权
C.取消节度使收税权
D.设锦衣卫监视百官
2.(历史解释)北宋初期,宋太祖把原来由武人任职的地方高级长官逐渐改由文官担任。宋太宗时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代实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
A.提升官员素质 B.发展文教事业
C.缓和阶级矛盾 D.稳固国家政权
牛刀小试
行 省
路、府、州、县
中央机构
地方机构
秦朝:御史大夫
隋唐:中书省
宋:枢密院
继承
秦汉隋唐:郡(州)县制
创新
特点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一)政治之变——元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任务:回忆前朝的行政机构,说说元朝行政机构的特点。
腹里
行省
路、府、州、县
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 ,直属中央的中书省
除吐蕃,畏兀儿,其他地区设10个行省
(一)政治之变——元朝地方行省制度
历史意义: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元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 “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 “大中国”。在元朝以前 “小中国” 是常态,元朝之后 “大中国”变成了常态。 ——张帆《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
任务: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这一观点的理解。
①结束了分裂局面,统一全国(为“大中国”奠定版图基础)
②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民族交融不断加深。(为“大中国”奠定民族基础)
③设立行省制度,(为“大中国”奠定政治制度基础)
④设置宣政院及澎湖巡检司,加强对西藏和台湾(边疆)的管理。
(为“大中国”奠定版图、民族基础,及提供边疆管理经验)
(一)政治之变——元朝的统治
1.我国古代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曾创立各种制度。下列制度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分封制—行省制—郡县制
B.行省制—郡县制—分封制
C.郡县制—行省制—分封制
D.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2.(教材P49插图改编题、历史解释)右面是元大都平面图,图中有“孔庙”“太庙”“社稷坛”等。这反映了 (  )
A.元朝统治者借助儒学来维护统治
B.元朝仍采用中央集权制度
C.元朝统治者重视民族交融
D.元朝统治者注重城市规划
牛刀小试
牛刀小试
(2021包头青山区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根据材料,指出元朝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区划管理制度的名称,并分析该制度的特点。
名称:行省制度。特点:打破了自然的疆界,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二)
经济之变
类别 表现 粮食作物 品种:
推广:
地位:
粮仓:
谚语:
经济作物 (经济价值高的作物) 区域:
区域:
推广:
水稻
由越南引入占城稻
北宋推广到东南地区
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
北宋至南宋初,广东福建
主要粮食产区(粮仓)

棉花
南宋后期,由南向北推进至江淮和川蜀一带
南方广泛种植
苏湖熟,天下足
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二)、经济之变——宋朝农业的发展
类别 表现
纺织业 丝织业:
棉纺织业:
制瓷业 名窑:
著名瓷都:
地位:
造船业
四川、江浙地区发达
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
海南岛已有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定、汝、钧、官、哥
江西景德镇
南宋江南地区成为
我国制瓷中心
广州、泉州、明州造船业领先世界;
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造船用的建筑);
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
丝织业
四川
丝织业
江浙
棉织业
海南
定窑
汝窑
官窑
钧窑
哥窑
瓷都
景德镇
广州
泉州
明州
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东京郊外
(二)、经济之变——宋朝手工业的兴盛
商 业 贸 易 城市
商贸变化 时间上:
空间上:
范围变大:
货币 北宋前期:
南宋:
海外贸易 港口:
航行范围:
管理机构:
开封(东京)、杭州(临安)
百万人口
出现早市、夜市
打破“坊市界限”
辐射到乡镇,出现“草市” ;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发展成为重要的商贸区。
四川“交子”
纸币与铜钱并行。
广州、泉州
朝鲜、日本
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设置“市舶司”
朝鲜日本
阿拉伯
非洲
宋代海外贸易图
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二)、经济之变——宋朝商业贸易的繁荣
任务:根据下列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材料一:至“靖康之难”,北方再遭战火蹂躏,大批人口南渡,则又一次促使南北经济差异扩大,完全奠定了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宋朝时的南北气温普遍变低,南方变幅小于北方,雨量充沛,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中原地区的森林因长期砍伐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相对完好的森林植被可以发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和抗御灾害的作用。
——统编版七下教材P42相关史事
材料三:宋朝采取奖励通商的政策,给予外国商人优惠待遇。当时的泉州、广州等地都设有“蕃坊”,专供外国商人居住。蕃坊的管理者由外商中最有德望的人充任,由朝廷任命。外国商人聚居的地方,还设立外商子弟学校,称作“蕃学”。 ——统编版七下教材P46相关史事
(4)政策因素:宋代统治者政策鼓励。
(3)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2)政治因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1)根本因素:人口南迁,带来先进技术、经验和劳动力。
(二)、经济之变——经济重心南移
任务:观察下图,中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怎样变化?
唐中期
开始南移
南宋
南移完成
两汉
重心在北
(二)、经济之变——经济重心南移
粮食 苏湖流域
茶叶 南方普遍种植
棉花 南宋:川蜀、江浙
纺织业 南宋:四川、江浙
制瓷业 北宋:景德镇
南宋:江南地区
造船业 广州、泉州、明州
商业城市 东京、临安
海外贸易 东南沿海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任务:根据下列材料,谈谈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材料二:至北宋末年,中央财政收入无论是漕粮还是钱物,都已依靠南方,东南财赋构成了宋朝财政收入的基础。
——游彪《宋史: 文治昌盛武功弱势》
材料一:
表现1:粮食主要产区、制瓷中心、丝织中华心、商业城市等主要集中在东南地区。
西汉至南宋南北方户数变化
表现2:国家财政收入依靠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表现3:南方人口超越北方。
(二)、经济之变——经济重心南移
经济领域之变
经济格局之变
促进
南宋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农业的发展
手工业的兴盛
商业贸易的繁荣
南方经济发展
基础
促进
(二)、经济之变
牛刀小试
1.学生们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了以下论文。由此可知,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
①《泉州湾宋代海船的发掘与研究》
②《宋代瓷器五大名窑艺术审美研究》
③《略论宋代茶叶的生产与流通》
④《宋代农作物品种发展研究》
A.精巧的手工技艺 B.繁荣的宋代经济
C.繁盛的商品贸易 D.发达的农业生产
2.(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宋朝时,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金属货币分量重,体积大,易手时很不方便,于是最初的纸币在四川应运而生。材料认为纸币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
A.金属货币使用不方便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宋朝政府的积极推动 D.四川商人讲信用
材料:
(1)图一所示是“泉州市舶司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市舶司”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2分)
(2)图二所示是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船分成13个水密隔舱,船舱出土物里数量最多的是香料和胡椒等。结合所学知识,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至少回答两点,2分)
(3)根据图一、图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的原因。(4分)
牛刀小试
管理海外贸易。
宋朝海外贸易兴盛;宋朝造船技术先进;宋朝时泉州有发达的造船业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生产力的发展);政府重视和鼓励海外贸易;宋朝的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先进(尤其是指南针的使用);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民族政权并立,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交通相对发达。
(三)
都市生活与
文化之变
大都市
相国寺
杂剧
节日
瓦子
勾栏
北宋开封
南宋临安
元朝大都
北宋开封城最繁华的地方
1.形成于宋、兴盛于元
2.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三)、都市生活和文化之变——都市生活之繁荣
市民阶层壮大
瓦子
勾栏
勾栏
卖饮食、药材、古玩、字画,剃头、相面、算卦等;
说书、唱曲、杂技、杂剧、蹴鞠(cù jū)、角抵(jué dǐ)等表演
瓦子
娱乐兼商业场所
专供演出的圈子
(三)、都市生活和文化之变——都市生活之繁荣
瓦子勾栏
内容:
演出场所:
形成于兴盛:
元杂剧砖雕俑(吹笛、击板、吹口哨、舞蹈、吹笙)
河南博物院/国家博物馆藏
杂剧
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
大城市和地方郡邑的集市、繁华市区、勾栏瓦舍
形成于宋代,兴盛于元代。元朝时期,演出活动遍及城乡各地,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三)、都市生活和文化之变——都市生活之繁荣
杂剧
代表人物 生活时期 代表作 特点/地位
宋词
元曲
史学
书法
绘画
关汉卿___________
苏轼
李清照
辛弃疾
北宋
两宋之交
南宋
司马光
《资治通鉴》
北宋
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四家)
元代:赵孟頫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声声慢 寻寻觅觅》
《醉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窦娥冤》
“元曲四大家”:关、马、郑、白
是一部________的通史巨著
编年体
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元代:赵孟頫
豪迈而飘逸
委婉、细腻、清秀
豪放
豪放
婉约
豪放
(三)、都市生活和文化之变——文史艺术之灿烂
《早发白帝城》
唐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窦娥冤》
元 关汉卿
(刽子云)行动些,行动些,监斩官去法场上多时了!(正旦唱)【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任务:对比唐诗、宋词、元曲,说说宋词、元曲的特点,以及文学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宋词特点: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有词牌(格式),易唱,易懂,贴近生活。
元曲特点:口语表达,格律更自由。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杂剧把乐、舞、动作、念白融合一起,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变化趋势:通俗化(贴近百姓生活)、大众化(市民参与的普及性)、自由化(体裁更自由);词曲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可以唱的文学形式
可以演的文学形式
唐诗特点:对仗工整,格律严格,上层人士的雅事。
(三)、都市生活和文化之变——文史艺术之灿烂
著作名称 年代 作者 体例 记述时间
《史记》
《资治通鉴》
西汉
司马迁
纪传体
通史
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
北宋
司马光
编年体
通史
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
史学两司马
都是通史巨著
司马光
(三)、都市生活和文化之变——文史艺术之灿烂
材料一: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商业贸易繁荣,为丰富多彩的市民文化娱乐活动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社会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以满足市民的文化生活要求,这是市井文化生活滋长的内在动力。
任务: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文史艺术灿烂的原因。
(三)、都市生活和文化之变
(物质基础)促进
经济发展
商业繁荣
市民阶层壮大
(内在动力)推动
都市
生活
繁华
丰富生活
文史
艺术
灿烂
包含商人、百工、城市平民等
促进发展
北宋开封
南宋临安
元朝大都
大相国寺
城市繁荣
唯物史观
社会安定
保障
解读:结合所学可知宋元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这就保障了宋元时期的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商业繁荣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城市的繁荣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壮大。市民阶层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推动了都市生活繁华及文学艺术的灿烂。同时繁华的生活和灿烂的文学艺术反过来进一步丰富了市民阶层的生活,并且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发展。
(四)
科技与
中外交通之变
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科学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培根《新工具论》
任务:结合材料梳理相关内容,完成表格。
科技成就 时间 人物 具体内容 影响
活字印刷术 北宋 毕昇 泥活字/ 后来能工巧匠又发明木活字 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元朝 王祯 转轮排字法/元朝中期铜活字 指南针 北宋 罗盘/指南针;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火药 宋元时期 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
推动了欧洲社会变革
使地理大发现成为了可能
(四)、科技与中外交通之变
材料一:宋太祖时,由官府主持刻印《大藏经》,耗时12年,雕版13万块,印完后堆积如山的雕版再也派不上用场了。 一个版200个字,刻工已经成功的刻制了199个字模,即将大功告成,刻工很兴奋,结果最后一个字一激动刻坏了,导致前功尽弃。
材料二:沈括是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梦溪笔谈》一书在我国科技史上占据重要位置,书中记录了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并指出这种技术印书,“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任务:结合材料,与雕版印刷术相比,活字印刷术有怎样的优势。
变死字为活字
变死版为活版
提高了效率,省工省时
(四)、科技与中外交通之变
欧洲
波斯
(经蒙古人西征)
13世纪
朝鲜
日本
东南亚
地区
丝绸之路
(四)、科技与中外交通之变
印刷术的外传
欧洲
阿拉伯地区
经海上丝绸之路传播
由阿拉伯商人
北宋末年
(四)、科技与中外交通之变
指南针的外传
欧洲
阿拉伯地区
13世纪
14世纪初
(四)、科技与中外交通之变
火药的外传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中外交通
造纸术
印刷术
指南针
火药
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
陆上丝绸之路,发达的驿站制度。
宋代海路形成多条航线,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
元朝海上丝路进入鼎盛时期。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宋 大
元 国
科 交
技 通
引 联
领 结
世 世
界 界
(四)、科技与中外交通之变
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
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北宋制成,开始用于航海
宋元时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对立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建立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与文化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阶段特征
请结合大单元所学,分析宋元时期科技文化高度发展的原因。
1.经济方面:宋元时期经济持续发展,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保障)
2.政治方面: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完成局部统一;元朝实现了大一统,使社会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前提)
3.民族关系:各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推动了科技文化的进步。
4.对外交往:宋元时期对外交通发达,对外交往活跃,在同亚非欧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我国的先进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我国也吸收了外来先进文化,丰富了本民族文化。
5.继承性及共同创造:宋元科技文化是在隋唐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
材料 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摘编自《海上丝绸之路》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的因素。(至少四点)
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经济重心南移;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政府鼓励海外贸易;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高;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地理知识的进步;等等。
牛刀小试
大单元
思维整合
民族关系发展:政权由并立走向统一
民族由战和走向交融
(一)政权并立到统一:辽宋西夏金元
(二)民族交融
(三)边疆管理
①时战时和
②新的民族——回族(元)
③少数民族政权受先进汉文化影响,完成封建化
东南(台湾)
西北(新疆)
西南(西藏)
社会变化:
(一)政治之变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王安石变法
元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行省制度
(二)经济之变:经济的繁荣,经济重心的南移
(三)都市生活与文化之变:都市繁荣,文化灿烂
(四)科技与中外交通之变
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交通:陆路,驿站;海路。(中外交通新局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