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十二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现场,各民族特色节目轮番上演。不同民族的文化在此碰撞、交融,绽放出耀眼光芒。各民族兄弟姐妹携手同行,他们的笑容相互交织,仿佛在诉说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深厚情谊,让我们看到我国各民族在统一的大家庭中,秉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携手并肩,用团结与奋斗书写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大步前行 。观看视频,思考以下问题:开幕式上,各民族特色节目相互交融、大放异彩,各民族兄弟姐妹团结一心、携手共进,从这一现象能看出我国民族关系怎么样?第六课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6.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1.阐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 2.阐释我国的宗教政策和法律的有关规定。 政治认同: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科学精神: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法治意识:明确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要遵守宪法和法律,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公共参与:在日常生活中,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持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反对邪教。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凝聚在一起的56个有着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的民族!这些民族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我国的民族概况: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中华民族是我国所有民族凝聚形成的命运共同体。2.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多元一体①一方面:各民族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另一方面:各民族又都凝聚在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中。②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三个”离不开”)多元一体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3.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悠久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书写的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我们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观察中国地图,思考我国行政区域是如何划分的?这些省级行政区和中央是什么关系?34个省级行政区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4.我国的行政区域类型一般行政 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 特别行政区我国行政区域中国一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我国的行政区域的类型包括: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自治权=国家主权吗?不是,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在所辖领土范围内独立处置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最高权力。我国主权由中央政府统一行使。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类型 一般行政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 特别行政区目的 便于国家行政管理 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设立适用区域 省、市、县、乡等 适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适用港澳台等地区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保留资本主义制度自治程度 无 法律规定的民族自治权 行使一般自治权 除外交、国防外高度自治权法律依据 《宪法》 《民族区域自治法》 《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联系 二者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都接受中央统一领导,都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 比较异同:民族自治区(如新疆)与特别行政区(如香港)主权:法律意义上的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在所辖领土范围内独立处置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最高权力。对内4.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主权≠自治权主权的两个基本特征中国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一部宪法、一个中央政府。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都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统辖。最高性对外独立性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2013年前,墨脱县还没有与外界通公路,只能人背马驮运物资2023年,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公路通车总里程从10年前的268.64公里延长到579.54公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2016年阿克陶县恰尔隆镇卫生院的医生在村子里给村民输液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陶县恰尔隆镇新建的卫生院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2012年至2021年底,我国铁路、公路共增加里程约110万公里,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对20万以上人口城市的覆盖率超过95%。2020年,民族自治地方医疗卫生机构数达到5.7万个,较1990年增加4.6万个,增长418%。2012年至2021年底,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全自治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27%,比2012年提高18.55个百分点。2020年底,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26.96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4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4个县(市)全部摘帽。2021年,国家确定了东乡县等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出台14个方面倾斜支持政策,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1)新型民族关系内容:平等、团结、互助、和谐(2)新型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创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局面,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我国少数民族面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中华民族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2.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含义 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义务。 在民族平等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原因 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重要性:民族的大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重要性: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拓展提升: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区别和联系 方针 侧重点 关键词 注意问题民族平等 在各方面地位平等 “无优劣之分”“权利和义务平等” “尊重少数民族语言、风俗习惯” 平等≠相同;民族平等≠消除民族差别;特殊的扶持和照顾是实现平等的必然要求民族团结 民族关系融洽 “和睦”“合作”“共同奋斗” “反对民族分裂”“相互离不开”等 汉族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各民族共 同繁荣 发展过程中补弱 “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加大财政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 共同繁荣≠同步繁荣、同等繁荣、同时繁荣≠消灭民族差别。不仅指各民族经济方面的繁荣,也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繁荣联系 三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以下材料分别体现了哪一个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1.人民币票面印有汉、蒙、维、藏、壮五种文字2.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国家从2000年起对民族地区采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3.2987名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411名,占代表总数的13.76%,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4.2019年4月8日,浙江省对口援疆230个项目在新疆阿克苏集中开工,年度投入援疆资金17.31亿元。这些项目包括产业就业、民生保障、教育援疆等六大类。5.习近平指出: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分裂势力越是企图破坏民族团结,我们越要加强民族团结,筑牢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繁荣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实行原因:根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的制度。前提和基础≠居住一定的自治权≠高度自治权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3)民族自治地方和自治机关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全国人大批准5个国务院批准30个国务院批准120个▲民族乡(镇)是与乡、镇平级的行政单位,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双重身份)既是一般的地方国家机关,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又是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4)自治机关的主要权力:立法自治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自治机关的主要权力依法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依法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依法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依法自主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治条例》《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内蒙古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 》西双版纳国税局紧紧抓住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赋予的特殊税权,对农牧民在农牧区取得的销售收入免征增值税。西双版纳自治州组织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推进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管理和监督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还将泼水节等传统节日列入了西双版纳节假日。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宪法也规定:“国家保障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4)前提和基础:国家统一(5)特点: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6)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一个重要制度保障。(7)作用:既保证了国家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知识归纳:我国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根本原因必要性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一个重要制度保障。作用既保证国家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描述说明,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描述说明,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描述说明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描述说明,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描述说明,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描述说明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描述说明,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描述说明,在此录入上述图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尊严,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依法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及其活动,坚决反对和有力回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必须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补充: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⑤坚持和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⑥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⑦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怎么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依法处理宗教问题结合视频,解读我国宗教的本质和宗教政策。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当前,我国佛教和道教信徒众多,人数难以精确统计,佛教教职人员约22.2万人,道教教职人员4万余人。10个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总人口2000多万人,伊斯兰教教职人员5.7万余人。天主教信徒约600万人,宗教教职人员约0.8万人。基督教信徒3800多万人,宗教教职人员约5.7万人。我国五大宗教:中国现有宗教信徒2亿多人。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8.5万余处。各种宗教教职人员约38万余人。宗教团体3千多个,宗教院校74所。当选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宗教界人士有17000余人。结合视频,我国宗教的本质和宗教政策是什么?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1.重视宗教工作的原因我国有多种宗教,妥善处理宗教问题,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2.我国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信与不信: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种类: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派别: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时间: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注:①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不代表国家鼓励、支持信教。即不鼓励、不反对、不强制、不歧视。②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不允许信教。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依法管理遵守法律权责统一①内容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义务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和司法。我国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我国的宗教事务管理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②原则邪教不是宗教。当今世界,邪教兴风作浪,已成为一大公害。主要特征:教主崇拜、精神控制、编造邪说、敛取钱财、秘密结社、危害社会B:国家的态度:取缔、严惩A:邪教本质: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相关链接:邪教不是宗教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严格禁止境外宗教的渗透和发展,坚决打击宗教极端思想的传播,严密防范宗教极端行为的发生。注意:①外国人在中国境内进行宗教活动,应遵守中国的法律和法规;②不得在中国境内设立宗教组织、宗教办事机构,宗教活动场所,开办宗教院校;③不得在中国公民中发展教徒,委任教职人员和进行其他的传教活动。≠我国宗教界不能对外交往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重要任务具体要求:“两个要求”“两个支持”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爱国与爱教相结合)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坚持中国化方向。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宗教,用中华优秀文化浸润宗教,不断推动我国宗教的中国化。≠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政策 易混点 明确侧重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不是鼓励公民信教,不是反对公民信教 侧重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不是要限制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强调规范宗教活动坚持独立自主自办 的原则 不是要阻止宗教领域的对外交往 宗教事务不受外来干涉积极引导宗教与 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不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不是说宗教没有消极作用 引导宗教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课堂总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多元一体行政区域类型划分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关系的方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宗教政策与法律妥善处理宗教问题的意义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原因、含义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自治权前提和基础地位、作用、要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