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一)课标依据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框要培养核心素养中的“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以及“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学段目标”中的 “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学段内容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部分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思想理念。”二、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明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的重要性。2.借小组讨论、资料分析,提升思考、自学、表达能力。3.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树立传承意识,鼓励践行理念。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难点:明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深邃博大、历久弥新。四、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展示图片展示图片: 设问:对比这两幅卫星地图,你有何发现? 预设学生回答: 学生1:一幅图上绿色少,植被率低;另一幅图绿色多,植被率高,更绿的那幅看着生机勃勃。 学生2:两张图颜色差异大,植被少的图有点荒凉,植被多的图很繁茂。 学生3:…… 展示图片: 展示塞罕坝地区的不同时期的实景图,让学生观看,感受它的变化。 情境任务:对比图片并回答问题。 任务说明:设疑激趣,导入新课教师总结:在中国河北省最北部,有一片松林的故乡,广袤的林海一望无际,它们生长的地方叫——塞罕坝。就是刚刚地图所显示的地方, 这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牢牢守护着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可就在60多年前,这片绿意盎然的土地却是风沙肆虐、荒无人烟的高寒荒漠。是什么让它实现惊人蜕变?这背后,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在默默指引。现在,就让我们借塞罕坝的故事,走进《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这一课的学习。设计意图: 以塞罕坝今昔巨变导入,意图鲜明。从视觉冲击强烈的巨大反差入手,能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好奇心与探究欲。借这一真实且震撼的案例,自然引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让抽象理念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其在现实中强大的指导作用,为后续课程学习筑牢兴趣根基,顺畅开启知识探索之旅。探究新知【情境材料1】 展示材料: 历史上的塞罕坝,确实是一个“美丽的高岭”:辽金时期它是人迹罕至的千里松林;明代及清初它成了蒙古游牧之地,自然生态环境一直保持着原始状态,林木葱郁,水草丰沛,鸟兽繁多。 后来,由于过度开垦伐木,塞罕坝在百年间由“美丽高岭”退化为茫茫荒原,黄沙漫漫。20世纪50年代,塞罕坝已经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凉景象。 1962年,为了阻隔黄沙侵袭,国家建立了塞罕坝机械林场。60多年来,几代林场人发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种下了一棵棵落叶松、樟子松、云杉,建成了一道道绿色屏障,创造了沙地变林海,荒原成绿洲的人间奇迹。 设问: (1)曾经是“美丽高岭”的塞罕坝,为何会沦为黄沙漫卷之地? 展示预设学生回答: 学生1:过度开垦、资源掠夺 学生2:违背自然规律 学生3:…… 教师追问: (2)有人说塞罕坝从黄沙漫卷重回林海绿洲,这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胜利。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展示预设学生回答: 学生1:人类不是征服自然,而是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 学生2:…… 教师总结:正如各位同学所说,该观点有失偏颇。塞罕坝的绿色奇迹并非“征服自然”,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理念的生动实践。建设者通过科学选择适生树种、构建混交林生态系统,恰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运用。人类以生态智慧修复自然,使沙地重获生态承载力,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这正是中华文明生态智慧的当代彰显。 展示相关链接: 设问:你还知道哪些蕴含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的古今智慧? 展示预设学生回答: 学生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学生2: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生活 学生3:…… 展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相关材料图片 情境任务:结合材料,思考问题并回答。 任务说明: 情境思辨,观点交锋中让学生主动探寻“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理念的内涵。教师总结:中华民族对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有深刻的思考,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主张尊重自然、顺应大自然规律,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设计意图:通过塞罕坝生态变迁的案例解析,引导学生理解生态破坏根源在于违背自然规律(黄沙化主因),辨析“征服自然”论调的认知偏差,进而从“大禹治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学生分享的中提炼“道法自然”的实践智慧,实现传统文化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链接。【情境材料2】 展示材料:从一棵古树到一片林海 1961年10月的塞罕坝,寒风吼叫,大雪漫舞。时任林业部国营林场管理局副局长刘琨,行走在冰天雪地的坝上,为我国北方第一个机械林场选址。 当他默默站在荒漠无际、寸草难生的塞罕坝,心中疑惑万分,仰天长叹。难道是上天给他开了一个如此大的玩笑 若想在此造林,岂不是想当然 整整考察了三天后,他终于在石崖下,发现了天然落叶松的残根。这个线索实在让刘琨顿时喜出望外,继续寻找,最后竟然在荒漠的红松洼一带,发现了一棵粗壮挺拔的落叶松。 “这棵松树少说有150多年,它是历史的见证,活的标本,证明塞罕坝上可以长出参天大树。今天有一棵松,明天就会有亿万棵松。”正是这棵松,给了他无限希望。 鉴于对于塞罕坝的奇迹发现,他建议在塞罕坝建立大型国营机械林场,并着手制定方案。1962年2月14日,林业部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组建。 设问:塞罕坝林场选址是在什么基础之上确定的?这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思想理念? 预设学生回答:…… 展示相关链接: 展示材料: 选址确定后,1962年塞罕坝造林运动的正式开始。来自全国各地的369名热血青年,踏上了这片沉睡的高原,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向沙漠发起了挑战。造林运动初期,面对零下40度的严寒、7个月的积雪期以及“一年一场风,年始到年终”的恶劣自然条件,这些年轻人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们的决心。 从1棵树到112万亩林海,塞罕坝三代人通过五十多年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奋斗,让世界人民看到人类正在创造的文明奇迹。 设问: (1)结合视频谈谈塞罕坝故事中最让你触动的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预设学生回答: 学生1:最让我触动的是他们几十年如一日,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几代人接力奋斗,不曾放弃…… 学生2:最让我触动的是他们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汗水…… 学生3:…… 教师追问: (2)三代人六十年,却只做造林一件事。国家为什么要花如此力气建设塞罕坝林场? 预设学生回答:…… 展示补充材料: 近60载寒来暑往,三代塞罕坝人将这片曾经林木稀疏、风沙肆虐的荒僻高岭,变为115万亩人工林海。这里的4.8亿棵树木,排起来可以绕地球12圈。塞罕坝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是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2018年5月,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教师总结:在塞罕坝的故事里,我们还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和“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倡导做人做事要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出发,既怀抱梦想,又关注现实,在实践中探求真知,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正确对待和处理事情。中华民族主张“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认为社会发展必须惠及人民,满足人民实际的利益需求,让人民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 【情境材料3】 展示材料: 设问: (1)以上几幅图片共同说明了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 A同学:都是创新之举 B同学:我们要通过创新改变生活,提高效率 C同学:…… 教师总结:同学们观察得很到位。塞罕坝从荒芜到繁茂,靠的不只是苦干,更是巧干。这些创新之举,正是“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思想的生动实践。打破旧有模式,不断探索新方法,塞罕坝才能重焕生机,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要深入学习的理念。 教师追问: (2)“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怎样的启发? 预设学生回答: 学生1:学习新知识时不能死记硬背,得像塞罕坝那样找新方法,比如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效率会更高。 学生2:生活里遇到难题,别守着老一套,要像塞罕坝创新造林方法一样,尝试新途径,像修自行车,换种思路检查零件,问题可能更快解决。 学生3:参加社团活动,不能总按老样子开展,要与时俱进,比如组织绘画社团活动,结合当下流行元素确定主题,能吸引更多同学参与。 教师总结:大家说得太棒了!从学习方法到生活难题,再到社团活动,都能看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理念的影子。“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我们每个人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指南。 情境任务: 结合塞罕坝选址的故事思考问题,分享感悟和理解。梳理塞罕坝选址过程,阐述选址依据及体现的“实事求是”理念。 任务说明: 锻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归纳理念能力,加深对“实事求是”理解,提升逻辑思维。 任务说明: 引导学生体悟塞罕坝精神,培养对奉献等品质的认同。促使学生多视角探究建林场意义,整合知识,理解国家政策,增强社会责任感。 情境任务:剖析塞罕坝创新之举,阐述其如何体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思想理念。结合自身,谈启发。 任务说明:培养学生深入探究和分析能力,引导其从塞罕坝创新实践中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任务说明: 促使学生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思想与自身实际相联系,实现知识迁移,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勇于突破传统、积极创新,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文化自信与传承意识。【情境材料4】 展示材料: 设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对今天的社会发展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请举例说明。 预设学生回答:…… 补充答案: 情境任务:深度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内涵。将这些思想理念与自身学习生活关联,理解用传统文化智慧解决现实问题的价值和意义。教师总结:通过大家的分享我们不难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深邃博大,是解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密码。长期以来,这些思想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至今仍然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魅力。设计意图:借助塞罕坝林场发展故事,引导学生深度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四大思想理念。通过探究塞罕坝人顺应自然规律造林、创新造林方式、以改善民生为目标以及基于实际决策建设,让学生领悟传统文化内涵。帮助学生将这些思想与自身学习生活关联,培养文化自信,提升思维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学会用传统文化智慧解决现实问题。总结升华展示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平“语”近人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 “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朱熹园考察时讲话 情境任务:品读金句,感悟道理。教师总结:同学们,当荒原变成林海,黄沙化作绿洲,这不仅是生态奇迹,更是中华文明五千年智慧的生动注脚。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结合……”。从“天人合一”的古老哲思,到今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从大禹治水的“实事求是”精神,到新时代精准治污的生态工程……正是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融合,让中国走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康庄大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愿你们以青春之我,在建设中国现代化的征程上续写新的文明华章!设计意图:本课以经典案例一例贯穿,直观呈现传统智慧与现代实践的共鸣,习近平金句自然收束形成理论闭环。随堂练习1.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的是( B )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C.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某地为发展经济,大规模砍伐森林建造工厂,结果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也受制约。这警示我们( C ) A.发展经济必然破坏环境 B.要先保护环境再发展经济 C.人类活动应顺应自然规律 D.保护环境会阻碍经济发展 3.小辉制定了一个每天背诵500个英语单词的计划,但执行时发现根本无法完成。这启示我们制定计划要( B ) A.随心所欲,不受限制 B.结合实际,切实可行 C.目标越高,动力越大 D.参照他人,无需调整 4.某社区为了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他们修建了新的社区公园,公园里有健身器材、儿童游乐设施,还种植了很多花草树木。同时,社区还组织了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免费的上门医疗服务,为双职工家庭的孩子开办了课后托管班。 (1)社区的这些举措蕴含着怎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 (2)你认为社区还可以开展哪些活动来体现这一思想?请列举两条。 参考答案: (1)惠民利民、安民富民。 (2)增设社区图书阅览室;青少年视力建档;菜篮子工程等。板书设计布置作业中华智慧点亮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分享会 挑选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的读本,如《道德经》《论语》《天工开物》的青少年版等。自主阅读,做好批注,记录触动自己的语句、段落及思考感悟,课上交流分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