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1张PPT)1.1思维的含义与特征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统编版)思想政治1234567核心素养新课导入问题导引讲授新课本课小结课堂练习1核心素养1、科学精神:正确理解思维的含义,明确思维的方式;区分思维的共同特征;理解思维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明确正确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2、公共参与:初步走入思维世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到社会实践对思维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在生活和学习中能够纠正唯心主义的错误认识。2新课导入 《庄子.秋水》载: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众多的河流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在这个时候,河神非常高兴,沾沾自喜,认为天下所有盛美的东西都在自己的身上。顺着水流向东行进,到了渤海。面向东看不见水的尽头。在这个时候,河神才改变了自己原来的看法,抬头仰望着海神感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说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而且我还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见闻少,认为伯夷的道义轻。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到你的无边无际,我如果不到你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有学识的人讥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它们被居住的地方所局限;对只生存在夏天的昆虫不可与它们谈论冰雪的事情,是因为它被生存的时令所局限;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大道理,是由于他的眼界被所受教育所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浅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1.黄河之神河伯由欣然自喜到望洋兴叹,这种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除了亲历感知之外,我们还有哪些办法突破井底之蛙、夏天之虫的思维局限 2新课导入◆黄河之神河伯由欣然自喜到望洋兴叹,这种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黄河之神河伯开始之所以欣然自喜,是因为他错误地认为,他所看到的情况,即他所在的黄河是最为广大的,这个认识是正确的。后来,之所以望洋兴叹,是因为他又看到了比他所在的黄河更为广大的大海,发现他之前的认识是不正确的。这种态度变化是由于他对所看到的现象作了比较,认识到此前自己的认识是错误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其态度变化的思维原因。◆除了亲历感知之外,我们还有哪些办法突破井底之蛙、夏天之虫的思维局限 人的认识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方式。以亲历方式获得的感性认识,受个体生命时间、精力和经历等方面的限制,总是有限的。因此,除了亲历的感知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思维的间接性,通过学习人类思想的成果,弥补个体感性认识中思维的局限,获得超越个体感知能力之外的更广泛、更深刻的理性认识。3问题导引一、思维的含义与特征1、理解思维是人的特有属性,人的思维存在具有普遍性。2、什么是思维、感性认识、理性认识?3、思维方式主要类型及意义4、思维的特征 ⑴什么是思维的间接性?为什么思维具有间接性? ⑵什么是思维的概括性?思维的概括性有什么作用? ⑶什么是思维的能动性?5、思维与实践的关系4讲授新课论力气,人比不上大象;论奔跑,人比不上斑马;论攀爬,人比不上壁虎,那么为什么人可以成为万物之灵呢?4讲授新课㈠思维的含义1.思维是人的特有属性,人的思维存在具有普遍性。①思维是人的特有属性。 因为人有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有思维的参与。没有社会实践,思维就难以成长和发展。②人的思维存在具有普遍性。 思维作为人的特有属性,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只要人在“想”,在“思考”,思维就在运行中。注意: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社会实践,动物没有思维。4有这样一道推理能力测试题。一位想招聘助手的商人,将前来应聘的A、B两人带进办公室,向他们展示了两顶红色、三顶黑色的帽子。然后,他关掉灯,在一片漆黑的情况下,要求A和B各摸一顶帽子戴上,他自己也戴了一顶,并将其余两顶藏了起来。开灯后,商人要A、B尽快说出各自头上戴的是什么颜色的帽子。A、B看到商人戴的是红色帽子。过了一会儿,A喊道:“我戴的是黑色帽子。”商人询问了A的推理后,决定录用A。A是如何得出他的结论的? 在相同的条件下,A为什么表现得比B好?提示: (1)A、B都看到商人戴的帽子是红色的,如果他们之中任何一个人戴的是红帽子,则另一人就可以很快说出自己头上帽子的颜色。 题中说“过了一会儿”,说明双方都看到对方所戴的帽子不是红色的。 A的推论是如果我头上戴的是红帽子,那么B能立即说出他自己帽子的颜色,而B没有立即说出来。所以,我头上戴的肯定不是红帽子。由此,A能够准确说出自已头上帽子的颜色。(2)由于只有两顶红帽子,而 A、B双方不仅能看到商人也能看到对方所戴的帽子,两人面对的条件完全相同,这时谁能更快地说出正确答案,谁表现得就更好。讲授新课4讲授新课2.思维的含义(1)广义的思维与意识(认识)同义,既包括感性认识也包括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2)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河伯看到的黄河和大海,井底之蛙和夏虫的认识感性认识A对帽子颜色的推理过程理性认识(狭义的思维)意识(广义的思维)2讲授新课(1)当我们接触到火苗,第一反应是烫。这就是感性认识。(2)当我们冷静下来就会想,不能碰火,碰火会烫伤自己,我们要合理利用火,辩证的看待火,这时就上升到理性认识。(1)当苹果砸中我们,首先会感觉到疼,这就是感性认识。(2)当我们冷静下来,会想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经过探究会发现,苹果会落地时因为万有引力,这就上升到了理性认识。4讲授新课知识拓展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区别 内容 是对事物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 是对事物本质规律、内在联系的认识形式 感性认识以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事物,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概念、判断、推理阶段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特点 直接性和形象性 间接性和抽象性联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起点,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坚持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中来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因为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更深刻、更全面、更可靠的反映,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才能更好指导人们按规律办事,有效地改造世界 4讲授新课(1)类型: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2)意义: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3.思维方式及意义4讲授新课探究与分享1.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2.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指导现实工作。3.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洞察事物发展规律。4.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5.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4讲授新课讲授新课4.思维的特征思维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差异性4讲授新课㈡思维的特征1.思维具有差异性人人都会思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不同风格的思维在速度、方式、质量乃至结果上有很大的差异。思考:“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现象说明什么?针对同样的认识对象,不同的认识主体有不同的认识结果,究其原因,是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是有差异的。4讲授新课2.思维的共同特征(1)思维具有间接性气象工作者根据已有的气象资料,能预知天气的变化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推断学生的想法①原因: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直接感知到。②含义:指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③作用:能够弥补直接感知的不足,克服感性认识的局限,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4讲授新课依据科学知识就会知道速度为11km/s人们同时看到一流星和一艘宇宙飞船,能直接感知谁的速度快吗?速度为11.2km/s人们依据已有知识,以抽象思维的比较、分析、推理等方式推断出相关新的认识等。这反映出。思维具有间接性4讲授新课(2)思维具有概括性①含义:指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②作用:凭借思维的概括性,人们才能从千差万别、纷纭复杂的事物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例:(1)人们把形状、大小各不相同而能结出枣子的树木归一类,称之为“枣树”(2)把枣树、苹果树、梨树等依据其根、茎、叶、果等共性统称为“果树”(3)每次看到“月晕”就要“刮风”,地砖“潮湿”就要“下雨”,就能得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4讲授新课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树木,或高或矮,或直或曲。或粗或细,或阔叶或落叶,或乔木或灌木,或落叶或常绿……具有不同的个体特征。“树”这个概念,揭示了一切树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即木本植物。●上述材料反映了思维具有什么特征?思维具有概括性树具有多样化的个别特征,从中揭示出一切树的共同属性是“木本植物”。在认识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过程中,思维具有舍弃认识对象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其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这反映出2讲授新课讲授新课(3)思维具有能动性面对盛着半瓶水的水瓶。悲观者仅仅看到只有半瓶水,感到绝望;乐观者看到的是还有半瓶水,感到还有希望;幽默的人看到水瓶可笑的外形;具有艺术气质的人却从中发现了瓶子的美和水的美。①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②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③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认识对象(感性材料)思维能动的加工认识(正确和错误之分)4讲授新课(1)说一说: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2)想一想,为什么同样一幅图案会被解读出多种含义?(1)图中既有酒杯的形象,也有人脸的形象。(2)思维具有能动性。思维受主观因素的制约,人们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不同,对被观察的对象的加工会不同,因而形成的认识也会不同。4讲授新课知识整合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特征 间接性 概括性 能动性关键词 见…而知…;通过…推断出…;计划;预测;揭示出;推断出 共同之处是…;整体上看…;共性在于…;总结出 抽象;创新;有选择的;主动、自觉区别 含义 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指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思维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不是机械的、消极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或能动的;自觉的、有计划有目的地对认识对象的属性进行抽象重组,得出既有认识对象的痕迹,又不同于认识对象的主观映像。作用 ①凭经验能认识没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属性。 ②凭经验能认识根本不可能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属性。 ③能在对事物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蔓延式无止境的扩展。 ①概括是形成概念的前提。同类事物总结共性;同类现象中总结本质的规律性内在联系。 ②概括是思维活动的速度,迁移的程度、广度和深度。 ③概括是一切科研的出发点。 联系 ①思维的概括性是间接性的前提;②间接性和概括性中都体现有能动性。 4讲授新课以下材料体现思维的哪一特征⑴小王早上起来看到院子的地面和房顶都是湿的,判断昨天晚上下过雨。⑵列宁说:“表象不能把握整个运动,例如它不能把握秒速为30万公里的运动,而思维则把握而且应当把握”。⑶人类能够根据相关知识进行天气预报;预测地震等。⑷人们在超市里看到牙膏、鸡蛋、面粉、饮料、衣服等,都称它们“商品”。⑸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长期观察,形成“早雨一天晴,晚雨到天明。”的认识。概括性概括性间接性间接性间接性4讲授新课实践产生认识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错误的认识实践阻碍反作用于任何英雄豪杰,他的思想、意见、计划、办法,只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其原料或者半成品只能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或者自己的科学实验中,他的头脑只能作为一个加工工厂而起制成完成品的作用,否则是一点用处也没有. ——毛泽东思考:结合这段名言,谈谈如何理解思维与社会实践的关系?3. 实践与思维的关系①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②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5本课小结思维具有能动性思维具有概括性思维具有间接性人类与思维思维的含义思维方式的类型及意义思维的特征思维具有差异性思维具有共同性思维与实践的关系思维的含义思维的含义与特征6课堂练习1 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理性认识( )。A.是关于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B.是关于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正确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C.就是“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是感性认识的升华D.就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思维方式C6课堂练习2.“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下列不属于狭义的思维的有( )①昼夜循环、四季更替 ②万有引力③水往低处流 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A4课堂练习3.天空中出现朝霞往往会下雨,出现晚霞往往会放晴。人们由此得出“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结论。这主要体现了思维的( )A.间接性 B.抽象性C.概括性 D.稳定性C6课堂练习4.我们平时看到的人,总具有高矮、胖瘦、年长年幼、男人女人等个性特征。“人”这个概念,揭示了一切人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即会思维能劳动,这说明思维具有( )A.间接性,凭借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B.概括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属性,把握事物的共同本质C.形象性,抽象和概括事物的形象特征,形成事物感性形象D.能动性,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事物的正确认识B6课堂练习5.古代没有照相机,古人的画像是后人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并加以揣摩画出来的。因此,经常会出现同一个人物往往有好几幅差别很大的画像的现象。这表明( )①人的思维具有概括性的特征②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能动反映③人的思维活动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④人的思维活动能够超越客观条件的限制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B6课堂练习6.台湾作家林清玄写了一首禅诗:白鹭立雪,愚人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这表明人的思维具有( )A.能动性 B.概括性C.直接现实性 D.预见性A6课堂练习7.京剧是集我国戏曲之大成、源远流长的戏剧国粹。脸谱是京剧的特色,演员脸上涂上不同的颜色以象征不同角色的性格和品质,如红脸表示赤胆忠心、气性耿直。京剧用脸谱象征角色的性格和品质,反映了人的思维具有( )A.能动性 B.概括性 C.间接性 D.艺术性A6课堂练习8.“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的动物。”这个对人的定义,体现了思维的( )①间接性 ②概括性 ③能动性 ④生动性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B6课堂练习9.关于思维的形成,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是人脑的机能B.有些较高级的动物尽管没有人脑,但也有思维C.人之外的动物可以形成思维,但不能离开认识对象D.形成思维离不开人脑这一生理基础,但可以离开认识对象A6课堂练习10.电场、磁场、引力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人通过思维却能间接理解其存在和属性。下列对思维的间接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它可以不经过实践,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B.它可以不依赖于感性认识而间接获得理性认识C.它不以实践为基础,也会导致人们认识的失真D.它能弥补直接感知的不足,也会导致认识失真D6课堂练习11.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天带着他的学生来到一片杂草地,然后问他的学生:如何除掉这些杂草?有的学生回答说用手拔掉,有的说用镰刀割掉,还有的说用火烧。然而,苏格拉底告诉大家:“除掉杂草的最好方法是种上庄稼,让庄稼来占据杂草的生存之地。”材料表明( )A.理性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属性 B.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C.不同人的思维方式不可能相同 D.不同思维含有思维的共同特征B6课堂练习12.“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在人们的思维中( )A.感性认识对于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B.感性认识不可靠,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的C6课堂练习13.东汉时候,王戎和几个小朋友到野外玩要。到路边有棵李子树,树上结满了李子,小朋友们纷纷跑前去摘李子,王戎却站在一边一动也不动。小朋友们就他为什么不摘李子吃,王戎说∶"李子树长在路边,结满李子,却没人吃,说明李子是苦的。"小朋友们一尝,果然苦的。王戎的判断体现了思维的( )A.抽象性 B.概括性 C.能动性 D.间接性D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