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体系构建线索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政治建设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线索二 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线索三 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线索四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命题统计 命题要点 2024年 2023年 2022年热 考 角 度 中华文明的起源 ①江西·T1·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②新课标·T24·新石器时代遗址 ③湖北·T1·中华文明的交流 ④浙江高考·T16·新石器时代遗址 ⑤2024·黑吉辽高考·1·早期文明起源的阶段特征 ⑥甘肃·T1·新石器时代遗址 ⑦广西·T17·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①新课标·T24·良渚、龙山文化,湖南、浙江、湖北、山东、河北、天津均有考查①天津·T1·文化遗存早期国家 ①福建·T1·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 ②湖南·T1·宗法制 ③广东·T1·礼乐制 ④广西·T1·夏朝统治 ⑤山东高考·T2·先秦社会转型 ①广东卷·1·周王职权,福建、辽宁、江苏、海南均有考查 ①浙江·T1·西周分封制,北京、全国卷都有考查近3年相关真题统计命题总结(1) “中华文明的起源”近几年考查明显增多,主要通过最新学术成果、考古成果、文化遗存等新素材设置情境,同时结合史学理论考查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下文明的产生、交流与传承。(2)“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历年考查的重点,侧重考查商周制度演变、制度影响、 文化交流等内容,以此来考查家国情怀素养。备考方向(1)中华文明起源的表现、多元一体特征,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等的演变、特点、影响以及不同制度之间的关系,仍是高频点,但同时也要注意商周时期原始民主、早期民族交融等内容。(2)该部分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础,命题可能从制度传承的角度考查与后边制度的关系;同时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政治与同时期经济、文化的联系。研高考,明方向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依标施教线索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政治建设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1.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进程及特征2.私有制、阶级、国家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3.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历史阶段 文化遗存 时间 地域 文明表现 社会 形态 社会特征旧石器时代新石器 时代 早期晚期距今约五六千年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种植水稻;修建村落;养蚕缫丝距今7000-5000年长江流域辽河流域良渚文化长江下游精美玉器大规模祭坛神庙母系氏族社会彩绘陶器主要栽培粟生产力水平低;共同劳动成果共享黄河中上游距今约7000—5000年仰韶文化养猪较普遍黄河下游距今6500—4500年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黑陶(蛋壳陶)距今约5000—4000年父系氏族社会贫富分化私有制;阶级分化;部落联盟向国家过渡黄河流域距今约5000—4000年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距今70万—20万年北京人云南地区北京地区渔猎采集群居生活会使用火原始人群生产力低下核心考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征背一背【重点突破】历史解释角度理解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征结合地图和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理解1.(2024·黑吉辽高考·1)1921年,有学者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认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遗,与彼一河南遗址,不特时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属于同一的民族与文化的部类,即吾所谓仰韶文化者也”。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该遗址出土了( )A.骨制凿刀 B.燧石石器 C.碳化稻粒 D.彩陶残片练一练【试题解析】根据材料中“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遗,与彼一河南遗址,不特时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属于同一的民族与文化的部类,即吾所谓仰韶文化者也”等信息可知,此考古遗址具备仰韶文化的特点,故D项正确。“骨制凿刀”“燧石石器”“碳化稻粒”均不具备仰韶文化的特点,故A项、B项、C项均错误练一练2.(2024·江西高考·1)图1为不同时期新石器文化形势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中原地区已经处于各种文化分化的复杂阶段B.不同文化圈之间一开始就存在相互隔绝现象C.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并行到中原中心的趋势D.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出现愈来愈分层的状况【解析】距今7000—5000年前,中华大地已经形成了仰韶文化、赵宝沟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崧泽文化等多文化并存局面,距今5000—4500年前,周边的文化逐渐向中原靠拢,中原文化区开始出现,中华文明呈现出从多元并行到中原中心的趋势,故选C项;中原中心的形成是吸收了周边文化的精华而不是相互分化和相互排斥,排除A项;新石器文化时期也有彼此之间的交流,并不是一开始就相互隔绝,排除B项;分层是指在考古发掘中发现各个文化存在迭代延续现象,但各文化之间是否存在分层的现象从图中是不能推断的,排除D项。3. 靖安老虎墩遗址是江西新石器时代一处重要的聚落遗址,保存有丰富的陶器遗物。早期小壶以长直颈、矮圈足为主要特征,与良渚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同类器十分相似;而中晚期的小壶以高圈足为主要特征,与石家河文化栗山岗类型同类器十分相似。据此可推知,当时这一地区( )A.萌发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B.出现了领先中原的文明水平C.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D.存在着一定的区域文化交流练一练【试题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靖安老虎墩遗址早期小壶与良渚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同类器相似,中晚期小壶与石家河文化栗山岗类型同类器相似。这表明该遗址在不同时期与周边文化存在着明显的文化联系和交流,D项正确;仅从遗址中小壶与其他文化同类器相似这一信息,无法看出是否出现了国家形成的标志,不能据此推断萌发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提供与中原文明进行比较的相关内容,也没有体现出靖安老虎墩遗址的文明在哪些方面领先于中原文明,无法得出出现了领先中原的文明水平的结论,排除B项;从陶器与其他文化的相似性中,难以直接判断出是否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排除C项。线索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政治建设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1.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进程及特征2.私有制、阶级、国家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3.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素养提升】教材编写专家力图通过三幅图片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这与中华文明起源有何关系 信息:图1——原始宗教和礼仪制度出现,反映出权力的初步神圣化图2——城墙规模庞大,说明当时的权贵阶层已具备对社会资源的控制和调动能力,能够动员、组织大量人力进行大规模公共设施建设,反映出凌驾于社会的公共权力的出现图3——私有制和贫富分化现象出现,阶级分化比较明显关系:三幅图片展示了城市、阶级分化、公共权力等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考古依据。国家产生阶级分化贫富分化私有财产剩余产品生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发展、社会分工)从考古发现中辨识进入文明社会的关键特征:农业与手工业显著发展,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贵重资源和高等级手工业制品的生产和分配为贵族所控制;社会发生显著的阶层分化,出现埋葬贵族的大型墓葬和专门墓地,形成了以某些特殊的贵重器物体现持有者尊贵身份的礼制;出现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邑以及附属的大型高等级建筑和公共设施;暴力与战争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形成了王权管理的区域性政体,出现了具有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国家。——王巍《勾勒五千年前的文明图景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巡览》核心考点二、私有制、阶级、国家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4.据考古发现,中国一些古人类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陪葬品都是农具;而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这种变化说明( )A.生产发展影响劳动分工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C.文明之初性别分工形成 D.集体劳作正在瓦解练一练【试题解析】根据题干内容中“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可知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男性的陪葬品大多与农业生产有关,而女性则与手工业有关,据此可知,题干所述变化反映出生产发展影响到了劳动的具体分工,故选A项;在题干内容中述及的是“男性与女性”,这属于性别的不同,与“阶级”无关,排除B项;在题干内容中确实述及了男性与女性陪葬品的不同,但是并不能据此扩大为性别分工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形成”,排除C项;集体劳作指的是由于农具的原始,许多人不得不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即“千耦其耘”、“十千维耦”,而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该现象,排除D项。5.(2025·八省联考·内蒙古)有学者认为,距今约4000年的内蒙古自治区二道井子遗址具有明显的阶级分化特征,最能支撑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A.部分窖穴内发现了大量的炭化黍颗粒B.出土石器以磨制为主,有斧、杵、臼等C.地面式建筑平面形状以圆形为主,外部多附有回廊或侧室D.遗址共发掘墓葬268座,仅在最大的墓中出土3件彩绘陶器练一练【试题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阶级分化强调不同阶层存在明显差异,二道井子遗址共发掘墓葬268座,仅在最大的墓中出土3件彩绘陶器,表明不同阶层在墓葬规格和随葬品上存在较大差异,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D正确;部分窖穴内发现大量炭化黍颗粒,只能说明原始农业的发展,排除A;出土石器的制作方式和种类反映了当时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排除B;地面式建筑平面形状以圆形为主,外部多附有回廊或侧室,并未体现出不同阶层所居住房屋的差别,无法说明具有明显的阶级分化,排除 C。几千年的古史传说禁不起三两个学者的批评指摘。然而河南发现了一地的龟甲兽骨,便可以把古代殷商民族的历史建立在实物的基础之上。一个瑞典学者安特森发现了几处新石器, 便可以把中国史前文化拉长几千年。一个法国教士桑德华发现了一些旧石器, 便又可以把中国史前文化拉长几千年。北京地质调查所的学者在北京附近的周口店发现了一个人齿, 这又可以把中国史前文化拉长几万年。——胡适《治学的方法与材料》传统的 考古改变的中华文明西来说 中华文明自成一系,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具有本土性。水稻源自东南亚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水稻壳远早于东南亚、印度等地,中国是农耕主要的起源地之一。东周以上无信史 司马迁《史记》所载的商王世系表几乎和甲骨文所见一样。以文献研究历史 考古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王国维提出将“纸上材料”与“地下材料”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补充或印证文献史料更新某些传统观点推动历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扩大史学研究领域【素养提升】考古学对历史研究的意义?【素养提升】四种主要的史料类型及价值史料类型 包含的内容 史料的价值 史料的局限性文献 史料 史书,档案与文书,文集、笔记、书信与日记,地方史志,报刊,碑铭与简牍,族谱、契约、账簿等 是史料中最重要的部分 带有时代烙印和主观性,易受时代背景,个人的素养、立场、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因素影响实物 史料 器物、建筑物、 遗址、遗迹等 较为客观、真实,可信度较高,可与文献史料相互印证,弥补文献史料的不足 不系统,不能反映历史全貌口述 史料 回忆录与其他口述史记录,神话、传说、史诗等 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文献史料的不足 具有一定的虚构、主观成分,应慎重对待,尽量与其他史料结合使用图像 史料 绘画、雕塑、照片、古地图等 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历史,需与其他史料结合使用,且解读需要运用历史学、艺术等不同领域的研究方法 无法展示历史全貌线索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政治建设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1.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进程及特征2.私有制、阶级、国家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3.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制度 内容 影响王位世袭制 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传承方式有父子相传、兄终弟及等。 它是继“禅让制”之后出现的一种政治制度,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内外服制度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商王控制国家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和部族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分封制 周天子将封地连同居民大规模地分赏给王室子弟和功臣,让他们在地方做“诸侯”辅佐周王。被分封的诸侯在封国内亨有世袭统治权,可以继续分封,对周天子有服从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的义务。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促进了民族的交融与文化交流。有相对独立性,易形成诸侯割据。宗法制 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姬姓宗亲内,周王是大宗,诸侯是小宗。在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类推,层层区别 保障各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维护西周统治。背一背核心考点三、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核心考点三、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背一背【知识归纳】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征.王位世袭;.等级森严;.神权与王权结合;.家国一体,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相结合;.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尚未形成中央集权;.贵族政治.原始民主传统一定程度上制约君主权力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上的相似性、共同性。这种相似性基于血缘关系和宗法关系,存在严格的父权家长制,体现了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的融合。起源于先秦时期,特别是在西周时期得到广泛的实践和发展。【概念解析】家国同构核心考点三、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贵族政治贵族垄断政治贵族垄断经济贵族垄断文化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世卿世禄制工商食官、井田制学在官府【概念解析】贵族政治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练一练6.(2024·湖南)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这说明西( )A.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 B.血缘政治色彩浓厚C.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国人意见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袭制,这体现西周政治在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同时保留原始民主传统,故选B项;材料只提到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但发表意见不等于决定军国大事,排除A项;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指国君利用神权治理国家和巩固统治,但材料强调仅国人舆论影响君主废立,主体不一致,排除C项;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材料时间为西周,排除D项。【素养提升】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过渡思考:关于启的继位的说法反映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的说法?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问题:反映了世袭取代禅让可能存在激烈的斗争。原因: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推崇兼并霸道之风;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社会正统思想,禅让说符合儒家民本的价值取向,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看法:受主观因素(撰写者的立场、能力水平等)和客观因素(记载内容年代久远,且无可靠史料佐证)的影响,历史记载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史料一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史料二 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此商人所以有中丁以后九世之乱,而周人传子之制正为救此弊而设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史料三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尚书·泰誓中》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周之际政治、文化变革的表现【重点探究】商周之变②通过宗法制度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建立更加稳定的统治秩序。①以分封制取代內外服制,进一步向地缘国家迈进。③从重鬼神到重人事,更强调为政以德的统治观念。【重点探究】商周治国理念的区别材料1:据《礼记》记载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商人为祭祀鬼神、祖先、天、帝而肆无忌惮、毫不吝惜地杀牲甚至杀人进行祭祀或殉葬。且商代的刑罚名目繁多,极其残酷。如捆绑、断足、割鼻、砍头、活埋、水溺、火焚等商:鬼神(天)主宰世间,商王能感应鬼神,因此得到恒常的天命,残民以事天;周:天命无常,唯有敬德保民才能得到天命。侯家庄甲种Ⅰ式大型墓墓道旁的人牲(部分),头、身分置,分组排列。材料2:周代统治者提出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天命靡常,唯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等思想。 ——据《诗经》和《尚书》问题:根据材料指出周朝统治理念与商朝的不同,并结合史实分析其原因原因:纣王临时凑集的奴隶阵前倒戈,引导周军进攻商都,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周朝吸取商朝灭亡教训,顺应民心。【重点探究】西周制度背后的智慧问题:阅读材料并结合图片, 指出西周分封制的特点(思考角度:分封对象、分封地域、封国分布、分封结果),在分封对象这一层面做法体现了西周统治者怎样的统治策略并分析这种做法有何弊端。特点:①对象:受封对象多样,以姬姓贵族为主;②地域: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多分封在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③封国分布:同姓封国与异姓封国交错在一起,相互制约,便于周王朝进行有效统治;④从分封结果看: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统治策略:以亲制疏,将血缘内聚力转化为政治向心力。弊端:随着血缘关系逐渐疏远,这种政治向心力会减弱。“(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荀子·儒效篇》【重点探究】西周制度背后的智慧视角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视角二:从我国古代政治结构发展和演变进程看,分封制的意义在于它是联结方国联盟制和君主郡县制的关键。所以,分封制的关键之处并不是“分”,而是体现了一种由“分”走向“合”的趋势。——晁福林《夏商西周史丛考· 试论西周分封制的若干问题》7.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分封”的这一变化( )A.建立了中央集权治理秩序 B.扩大了西周统治区域C.改变了原有社会治理结构 D.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8.西周时期封国与夏商不同,把同姓王族或异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由不同血缘的人们组织成一个新的共同体。诸多氏族宗族有了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逐渐打破血缘的壁垒,以新的地缘关系,融合成新的族体。由此可知,西周分封制( )A.推动中央集权加强 B.瓦解血缘宗法关系C.平衡贵族集团利益 D.助推国家形态发展一定程度上打破原有的邦国血缘关系,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练一练血缘的结合,促进了不同族群之间的融合,为秦汉成熟国家已地域划分国民提供了前提条件。(分封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改进了方国联盟制/内外服制度,又为郡县制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素养提升】分封宗法制所渗透的家国情怀材料:中国人所谓的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家庭、家族以及邦国共同体的认同、维护和热爱,并自觉承担共同体的责任。它的核心是家与国相贯通,强调爱家向爱国的纵向提升。本质上是一种情感认同、价值观认同、文化认同以及民族认同。在传统的家国同构格局下,家庭、家族与邦国的组织结构一致,个人、家庭、家族、邦国、天下形成一个等级序列,每个个体与层级具有固定的角色和功能。君主由治家而及于治国,用治理家族的方式来管理国家,逐渐成为朝廷和国的代表,忠君即爱国就是这种文化的产物。在构成国的千千万万个民众之家,以父为最高管理者,孝为最核心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在家族管理方式上效法帝王之家,在社会生活中处于被支配地位。——摘编自张倩《从家国情怀解读国家认同的中国特色》思考:根据材料,分析古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内涵,并分析其对古代中国文明产生的影响。内涵:①在家庭与邦国关系上,古代中国认为国家与家庭的结构相同,由家庭上升至国家;②在家庭内部关系上,古代中国家长按治国思路治家,具有绝对权威。影响:古代中国的国家观念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有利于封建专制制度的形成;有利于宗法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抵御外族入侵和传承中华文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