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依法行使权利》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一)政治认同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法律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增强对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认同感,相信在法治社会中,公民权利能够得到有效维护。(二)道德修养引导学生在消费维权等情境中,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在行使权利时尊重他人权利,培养诚信、友善等良好道德品质。(三)法治观念学生能理解任何权利都有界限,明确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界限、不能滥用权利,知晓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将承担法律后果。学生掌握公民维护权利的合法程序和方式,如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树立依法维权的意识。(四)健全人格培养学生在面对消费纠纷等问题时的理性思维和冷静处理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和情绪管理能力,使其能够以平和、理智的心态维护自身权利。(五)责任意识让学生明白在行使权利的同时,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积极履行相应义务,勇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消费等场景中主动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行使权利的界限;公民维护权利的方式及程序。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准确把握行使权利的界限,灵活运用合法程序维护自身权利。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直播间产品和售出产品‘货不对板’,羽绒制品竟是坑人假货》的视频。提问:“如果你买到假货,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思考并自由发言,从而引出本节课主题 —— 依法行使权利。(二)讲授新课子议题 1:维权有何界?展示案例:商家称 “我有产品销售权,我想卖什么就卖什么,产品一经售出,拒绝退货退款”;消费者回应 “太过分了,那我也有言论自由,我要人肉搜索你的个人信息,全网曝光,让大家一起骂你”。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两人的说法是否正确?理由是什么?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销售假货是滥用产品销售权,损害消费者权益;人肉搜索他人信息侵犯他人隐私权、名誉权等合法权益。任何权利都有范围,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界限、滥用权利,且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展示宪法中关于言论自由、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条文,以及侵犯隐私权的相关行为界定,加深学生对权利界限的理解。展示集会、游行、示威的相关图片和法律条文,讲解公民在行使这些权利时应依照法定程序,按规定的方式、步骤和过程进行。引导学生总结怎样依法行使权利,教师同步呈现课堂笔记:任何权利都有范围,不能越界、滥用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行使权利应依照法定程序。子议题 2:维权循何程?讲述王女士购买眼镜的维权案例,提问:王女士采用什么方式维权?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引出公民维护权利的方式。结合小明吃炸鸡维权的案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判断小明维权各阶段采用的方式,依次讲解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的定义、范围、要求、方式等内容,加深理解。展示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的对比表格,帮助学生梳理不同维权方式的特点、参与人、优势和适用范围。强调不同维权方式的先后顺序及选择依据,如和解是最便捷的方式,双方自愿协商;调解需借助调解组织;仲裁适用于有仲裁协议的合同和财产权益纠纷;诉讼是最正规、权威的最后手段。(三)课堂小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行使权利有界限,包括不能越界、不损害他人利益、依程序行使;维护权利的方式有和解、调解、仲裁、诉讼,每种方式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所学知识依法行使权利、维护权利。(四)课堂练习展示3道与本节课知识点相关的中考真题,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教师进行讲解,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五)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身边的消费维权案例,分析案例中当事人的维权方式是否恰当,若不恰当应如何改进。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案例和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析,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理解深度。对于抽象的权利界限和复杂的维权程序,可多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常见场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和想法,及时给予引导和纠正,培养学生正确的权利观和法治观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