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一轮复习地理专项训练: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中考一轮复习地理专项训练: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练习)
碉房是我国藏族的传统民居,其墙壁用毛石垒砌,墙壁最厚处可达1米,开窗甚少,大多建在背风、向阳的山坡地段。近年来,传统房数量急剧减少。为我国青海省南部房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传统碉房墙壁最厚处可达1米,开窗甚少的主要目的是( )
A.遮挡阳光 B.防风避寒 C.稳固墙体 D.阻挡沙暴
2.影响图示房分布形态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水源 B.气温 C.沙尘 D.地形
3.为保护传统建筑文化,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扩容改造,大量仿造新建 B.保留原貌,居民全部外迁
C.精心修缮,适度发展旅游 D.全部拆除,原样重建新城
“川西林盘”是我国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地区独有的聚落形态,林盘外是水稻田,林盘内是起居空间,林盘密集种植树竹。房舍、林木、农田和灌渠相辅相成,完美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下图为林盘景观图和林盘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川西林盘”的聚落类型及判断依据是( )
A.乡村聚落——生产活动以工业为主 B.城市聚落——生产活动以农业为主
C.乡村聚落——森林茂密,河流众多 D.城市聚落——道路密集,交通便利
5.“川西林盘”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
A.地形平坦,水网密布 B.气候高寒,物种匮乏
C.山高林密,地表崎岖 D.人多地少,耕地不足
6.为了实现“川西林盘”的可持续发展,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①突出特色,发展生态农业
②拆除重建,建设规模化小区
③注重保护,留存文化遗产
④农旅融合,发展特色旅游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为了体验少数民族风情,王梦一家来到傣族集中分布地之一的西双版纳旅游。他们在那里居住在“竹楼”里,并体验了傣族人民盛大的泼水节。在节日期间,人们相互泼水祝福,并举行赛龙舟、跳孔雀舞、白象舞等活动。西双版纳气候资料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王梦发现傣族的特色服装、包等物品上常绣有被当地人视为吉祥物的动物图案。比如有( )
①龙
②孔雀
③大象
④骆驼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西双版纳“竹楼”建筑,是为了适应当地( )
A.炎热多雨的气候 B.寒冷干燥的气候
C.温暖少雨的气候 D.炎热干燥、多风沙的气候
文化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各自的特点,如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下图是某设计师分别为浙江、安徽、贵州和内蒙古自治区四省区简称设计的艺术字,这些字中蕴含着各自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以上艺术字所代表的省级行政区域全称及行政中心配对正确的是( )
A.甲—浙江省—福州 B.乙—安徽省—郑州
C.丙—贵州省—贵阳 D.丁—内蒙古自治区—拉萨
10.甲、丙艺术字中蕴含了“倾斜屋顶设计”的建筑特点,形成这种建筑特点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降水 B.地形 C.气温 D.风俗
下图是陕西省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某区域考察后绘制的该区域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与图中聚落分布无关的条件是( )
A.地势平坦 B.水源充足 C.森林丰富 D.交通便利
12.图中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聚落最有可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3.同学们发现聚落中有许多古建筑,且有保护标志。你认为当地保护这些古建筑的主要原因是( )
A.它们能适应当地的环境 B.它们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C.它们比现代建筑好看 D.它们承载的信息有研究价值
14.探究性学习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方式。结合图文材料,尝试完成下面的地理探究活动。
探究主题:环境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探究过程:
探究一:水源、地形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关系
(1)从水源角度分析,图中A、B、C三个聚落分布的共同特点是____。
(2)从地形角度分析,图中A、B、C三个聚落分布的共同特点是都分布在____(平原/山地)。
(3)若图中A、B、C三个聚落为乡村聚落,最先发展为城市聚落的可能是____。
探究二:气候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关系
(4)气候对聚落分布影响明显,从图2世界人口密度图可以看出:____(高/中/低)纬度地区聚集的人口较多,聚落也较多,且规模较大。
(5)聚落的建筑特征受气候的影响也很明显。如朝鲜的传统民居“泥草房”,与我国东北地区的传统民居非常类似。结合朝鲜半岛示意图及朝鲜的传统民居图,判断泥草房的下列结构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相符合的是( )(选择填空)。
①坐北朝南,门窗南开,利于采光
②墙壁是厚实的土坯墙,保温防寒
③房顶上烟囱高耸直立,经济美观
④屋顶上覆盖厚厚的草,防寒挡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探究三:其他环境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关系
(6)其他环境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例如,从图4可以看出:影响该地聚落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条件。
拓展提升:
(7)结合西安市周边等高线地形图和气温曲线及降水量柱状图(图5),分析西安市选址的自然条件。
15.【地理实践】
实践名称: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实践资料:
资料一:活动背景,我市某校初一学生利用暑假组织“探究聚落”的实践活动。
资料二:阅读示意图,实践活动区域示意图。
实践思考:
(1)说出图示区域的聚落类型并说出判断的依据。
(2)根据图文资料,说出村庄的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3)甲、乙、丙、丁四村需要搬迁合并,请说出最佳位置,并分析此位置的优势。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由题可知,传统碉房多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该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多大风天气。墙壁厚度可达1米,开窗甚少,可以有效阻挡外界的冷空气,起到防风避寒的作用,当地虽光照强,但保暖防风更为关键,开窗甚少的主要目的不是遮挡阳光,A错误,B正确;厚实的墙壁主要是为了保暖,不是为了增强房屋的稳固性;该地区沙暴不是特别突出,CD错误。故选B。
2.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该碉房层次分明,依山而建。山地碉房多建设在险峻的山石上,地形因素导致其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小,所以山地碉房占地面积较小,多向空中发展,D正确;碉房分布形态与水源、气温、沙尘无关,ABC错误。故选D。
3.答案:C
解析:传统民居保护应当采取积极主动的适当方式,扩容改造、大量仿造新建会破坏传统建筑的原有风貌和文化内涵,A错误;保留原貌,居民全部外迁不现实,也不利于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传统建筑需要有人居住和使用才能更好地传承,B错误;全部拆除,原样重建新城更是对传统建筑文化的极大破坏,D错误;精心修缮,适度发展旅游,既可以保护传统建筑,又能通过旅游开发让更多人了解传统建筑文化,促进其传承和发展,C正确。故选C。
4.答案:A
解析:乡村聚落:人口密度小;人们主要从事种植、放牧、养殖、林业及家庭副业生产;经济比较落后;房屋比较低矮建筑物密度小;交通线路少,路面等级低。城市聚落:人口密度大;人们主要从事工业、商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生产;经济比较发达;房屋比较高大,高层建筑物密度大;交通线路多成网状,路面等级高。读材料可知,林盘外是水稻田,林盘内是起居空间,林盘密集种植树竹。房舍、林木、农田和灌渠相辅相成,当地生产活动以农业为主,据此判断该地的聚落类型是乡村聚落,A正确,BD错误;森林茂密,河流众多不是聚落类型的判读依据,C错误。故选A。
5.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川西林盘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地区,这种乡村聚落外层是水渠农田,说明该地区具有地形平坦、水网密布的特点,A正确;川西林盘位于成都平原,地势平坦,气候湿热,BC错误;人多地少,耕地不足不属于自然条件,D错误。故选A。
6.答案:C
解析:突出特色,发展生态农业、注重保护,留存文化遗产、农旅融合,发展特色旅游业有利于实现“川西林盘”的可持续发展,①③④正确;拆除重建,建设规模化小区会破坏“川西林盘”的原始风貌,做法不合理,②错误。综上,C正确。故选C。
7.答案:B
解析:我国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这里的珍稀动物有250多种,野象、长臂猿、绿孔雀等都是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据此推断,云南傣族挎包上常见的当地动物图案有孔雀和大象,B正确。故选B。
8.答案:A
解析:西双版纳的“竹楼”主要指两层或以上的竹结构楼房,属于南方干栏式建筑的一种。它的房顶呈“人”字形,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竹楼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堆放柴草的地方。上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竹楼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A正确。故选A。
9.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甲是浙,是浙江省的简称,行政中心是杭州,A错误;乙是皖,是安徽省的简称,行政中心是合肥,B错误;丙是黔,是贵州省的简称,行政中心是贵阳,C正确;丁是蒙,代表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行政中心是呼和浩特,D错误。故选C。
10.答案:A
解析:甲、丙艺术字中蕴含了“倾斜屋顶的设计”的建筑特点,降水多的地区屋顶倾斜,形成这种建筑特点的主要自然因素是降水,A正确;房屋屋顶倾斜与地形、气温、风俗习惯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
11.答案:C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影响该地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该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水源充足,ABD与聚落分布有关,不符合题意;读图可以看出,聚落周边森林资源并不丰富,与聚落分布无关,C符合题意。故选C。
12.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丁聚落处在河流交汇处,并有铁路经过,交通更便利,水源更丰富,地形更平坦,发展空间更大,D正确。故选D。
13.答案:D
解析:图中聚落中有许多古建筑,且有保护标志,当地保护这些古建筑的主要原因是这些聚落记录的信息有研究价值,值得后人学习和参考,与其余三项无关,D正确。故选D。
14.答案:(1)沿河流而建(或靠近水源)
(2)平原
(3)B
(4)中
(5)B
(6)交通
(7)位于关中平原,地形平坦;靠近渭河,取水方便;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适合居住。
解析:(1)读图一可知,图中A、B、C三个聚落都分布在河流沿岸,靠近水源,沿河流而建,水源充足,水运便利。
(2)读图一可知,图中A、B、C三个聚落都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3)读图一可知,图中A、B、C三个聚落都分布在河流沿岸,其中B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更加便利,水源更加充足,所在地区平原面积大,发展空间广阔,最有可能先发展为城市聚落。
(4)读图二世界人口密度图可知30°到60°之间的中纬度地区人口密度大,聚集人口较多,是人口规模分布较大的地方。
(5)朝鲜的传统民居“泥草房”,与我国东北地区的传统民居非常类似,当地纬度较高,气候寒冷,终年太阳直射其南面,其①坐北朝南,门窗南开,利于采光;②墙壁是厚实的土坯墙,利于保温防寒;④屋顶上覆盖厚厚的草,防寒挡风都与当地自然环境相符合。③房顶上烟囱高耸直立,是为了良好排烟效果而建造。③不符合题意,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B。
(6)从图4看出最开始聚落面积小沿河流公路交汇处分布,到后来公路增多聚落面积增大,可看出主要是交通影响该聚落形态的变化。
(7)读等高线地形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安市位于关中平原,地形平坦;同时临近渭河,水源充足,取水方便;结合气温曲线及降水量柱状图可知当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适合居住。
15.答案:(1)乡村。生产方式以农业生产为主(或有大片的农田和森林)。
(2)沿河流分布。水源充足;水运便利。
(3)乙村。乙村附近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完善;靠近河流上游,水质好,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地形平坦。
解析:(1)图示区域生产方式以农业生产为主,有大片的农田和森林,因此,聚落类型是乡村。
(2)读图可知,图中村庄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水源充足,水运便利。故其分布特点是沿河分布。
(3)在甲、乙、丙、丁四村中,最佳搬迁合并位置是乙村。乙村的优势在于其附近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完善,能够为搬迁后的村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和教育条件;同时,乙村靠近河流上游,水质好且水源充足,有利于村民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此外,乙村交通便利,地形平坦,也有利于搬迁后的建设和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