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东南亚》教案第1课时 东南亚的地理位置与地形特征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东南亚的地理位置,简要归纳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该特征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以东南亚的一种自然资源为例,说出该资源在当地的分布状况、对外输出地区以及对当地乃至世界的重要意义。 综合思维:分析地形、气候特征对东南亚农业生产的影响。 区域认知:认识东南亚地理位置重要性,理解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地理实践力:根据图文资料,描述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一)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描述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运用地形图,归纳东南亚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3.掌握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利用地图分析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征。【难点】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自然特征之间的相互影响。课时安排东南亚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特征 :1课时本节教学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分为两课时,第1课时为东南亚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特征 ,第2课时为东南亚的物产、人口与城市。整体采用“问题驱动—新知感悟—探究挑战—小试牛刀—思维梳理”方式展开。每个环节目的如下:问题驱动:用东南亚华人华侨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知感悟:讲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为下一步探究提供知识或理论基础;探究挑战:分组完成探究东南亚的地形特征以及气候特征活动,通过东南亚地形图归纳东南亚的地形以及气候特征,分析地形特征以及气候特征对河流水文特征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小试牛刀:本节知识相关考题练习——解题能力提升;思维梳理:知识梳理——强调重点,查漏补缺。通过整个流程,辅以若干图片、影像资料、文字材料,使学生理解主要知识点,提升关键能力及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 问题驱动 【图片展示】展示东南亚华人华侨分布图 【提出问题】读图,说一说,华人在东南亚的分布具有哪些特点? 【结论】东南亚是世界上海外华人最集中的地区,总人数达2000万人以上。大部分来自广东省和福建省。 【提出问题】②查找相关资料,议一议,这些华人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 思考回答 通过华人华侨资料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环节二 新知感悟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展示图片】东南亚位置 【提出问题】描述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提出问题】为何是十字路口? 【播放视频】马六甲海峡 展示阅读文字材料 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 西临印度洋 东南与大洋洲相望(相邻) 纬度位置:10°S-25°N 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 (低纬度地区) 地区组成: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 观看视频,认识到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注重学生能力的锻炼,培养学生的归纳意识;规范学生描述位置的用语,通过追问加深其位置的影响环节三 活动探究 二、山河相间的地形【展示图片】中南半岛地形分布 【提出问题】1.在课本地图中描出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湄南河、湄公河、红河等河流; 2.观察描述这些河流的大致流向,并判断它们分属于哪个大洋的水系; 3.据此判断中南半岛地势特征及地形与河流之间的分布关系。 讲解中南半岛上下游河流水文特征变化 读图分析并归纳 2.流向:自北向南 太平洋水系: 湄南河、湄公河、红河 印度洋水系: 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 地势北高南低 山脉与河流由北向南延伸 (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通过标画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认知;学生自主读图与教师补充材料相结合,引导学生正确的总结东南亚的地形、河流特征三、湿热的气候【展示图片】东南亚气候类型分布 【提出问题】1.东南亚气候类型有哪些?怎样分布? 2.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旱季和雨季形成的原因 【活动探究】根据所学知识,填表对比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自然地理特征。 中南半岛大部和菲律宾群岛北部为热带季风气候;马来群岛大部和马来半岛南部 为热带雨林气候; 11月到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风从大陆吹向海洋降水少,形成旱季;6月到10月,盛行西南风,风从海洋吹向大陆降水多,形成雨季过渡 我们学习了这么多有关于东南亚的知识,是不是跃跃欲试的要验证自己的学习成果呢?让我们来进行一场答题PK吧!环节四 小试牛刀 布置班级PK题目 一起答题 验收学生学习成果,根据答题情况在课堂小结环节查落补缺环节五 思维梳理 总结重难点、易错点 一起总结 巩固知识、查漏补缺环节六 布置作业 基础探究:绘制本节课思维导图(回顾所学内容,绘制思维导图,要尽量包含所有所学知识,重点内容请突出,下节课展示) 挑战探究:了解东南亚国家(可以搜集影视资料、去博物馆参观或者上网搜集。把搜集内容整理成手抄报,下节课课堂展示) 记录作业 设置分层作业,供有兴趣的或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