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春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7 静夜思 教学设计课题 7 静夜思 课时 2课时单元 2024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核通过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页次 P.39 课型 新授课教材分析 《静夜思》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 “家人” 主题展开。这首唐代诗人李白的五言绝句,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通过描绘静谧的夜晚和诗人在月夜思念故乡的情景,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课文图文并茂,拼音标注清晰,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诗歌结构工整,韵律优美,是学生学习古诗的入门佳作,能帮助学生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诗的兴趣。本课作为一年级下册古诗教学的重要内容,旨在通过朗读、想象和感悟,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情感美,同时积累语言、培养文化认同感。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在学前阶段可能已接触过这首诗,但多为机械背诵,对诗意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较为浅显。他们好奇心强,对生动形象的画面和故事感兴趣,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在教学中,需借助多媒体、图片等直观手段,结合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识字、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激发对古诗的热爱。 认知特点: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古诗的抽象语言和情感理解存在难度,需借助直观教具和情境创设辅助学习。 已有基础:学生已掌握部分常见汉字和简单的朗读技巧,但对古诗的节奏感和意境感知能力较弱。 兴趣点:喜欢游戏、图画和故事化的学习方式,对月亮、夜晚等生活场景有直观感受。学习目标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古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初步了解诗人李白的文学成就,激发对古诗的兴趣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语言运用】能正确认读 能正确认读 “静、思、床、疑、举、望、低、故” 8 个生字,会写 “思、前、故、床、地、乡”6 个生字;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举头”“低头”的动作。 【思维能力】通过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意思,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初步感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中“望月思乡”的情感,能简单表达对古诗的理解。 【审美创造】通过朗读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认读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理解诗中动作与情感的联系。 【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望月思乡”的抽象情感,初步感知古诗的意境。第一课时 初读古诗,识字悟情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诗意。教学目标 能正确认读 “静、思、床、疑、举、望、低、故” 8 个生字,会写 “思、前、故、床、地、乡”6 个生字。 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歌内容。上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教学流程图 导入(5 分钟)→初读课文,识字学词(15 分钟)→再读课文,体会节奏(10 分钟)→指导书写(8 分钟)→课堂小结(2 分钟)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静夜思》插图、古筝曲《渔舟唱晚》。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朗读指导法。教学环节一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 分钟)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设计意图播放古筝曲《渔舟唱晚》,展示一轮明月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在这样的夜晚,你会想到什么呢?” 讲述李白写诗的故事:“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位叫李白的诗人,在一个安静的夜晚,望着月亮,写下了一首诗……” 引出课题《静夜思》,板书课题,讲解 “夜”“思” 的含义。 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自由表达对夜晚和月亮的感受。 倾听故事。 齐读课题。 通过音乐和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初步理解 “夜”“思” 的意思。教学环节二 初读课文,识字学词(15 分钟)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设计意图播放古诗朗读音频,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字音和停顿,强调“床、光、望”的发音。 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逐句带读,提示“疑是地上霜”的停顿。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相机正音。重点指导 “床、光、望” 是后鼻音,“疑” 是整体认读音节。 开展 “摘星星” 游戏:将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学生认读,读对的摘下星星。 提问:“诗中提到了哪些事物?”(床、月光、霜、明月、故乡) 字卡游戏:用卡片展示“夜、床、光、疑”,结合图片和动作识字。 “夜”:展示星空图,组词“夜晚、黑夜”。 “床”:用简笔画画床,动作模仿“躺在床上”。 互动识字 “举头”“低头”:学生用动作表演,理解词义。 “疑是地上霜”:展示霜的图片,解释“疑”是“好像”的意思。 认真听范读。 自读课文,圈画生字并认读。 跟读古诗,圈出诗中提到的景物。 参与游戏,积极认读生字。 尝试回答提问。 看图识字、动作表演。 组词造句,参与“我说你做”游戏。 初读感知,生字的正音,为下面的分析和阅读铺平道路。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游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初步梳理诗中意象,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通过游戏化、生活化识字,突破生字难点,强化记忆。教学环节三 再读课文,体会节奏(10 分钟)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设计意图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 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画了什么?诗人在干什么?” 结合插图,初步讲解诗意:“在一个安静的夜晚,诗人看到床前的月光,好像地上的霜。他抬起头望着明月,低下头思念起故乡。” 用拍手打节奏的方式朗读古诗(指导朗读,在画“/”的地方稍加停顿。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分组竞赛:男生读前两句,女生读后两句,评选“最佳朗读组”。 朗读课文,互评。 观察插图,思考并回答问题。 初步理解诗意。 模仿节奏朗读。 参与分组比赛,互评朗读效果。 通过观察插图和教师讲解,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通过节奏训练培养语感,增强古诗的韵律体验。教学环节四 指导书写(8 分钟)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设计意图出示 “思、前、故、床、地、乡”6 个生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 师范写 “思” 字,讲解笔顺:“思” 是上下结构,先写 “田”,再写 “心”,注意 “心” 的卧钩要写得舒展。 “故”:左右两部分宽窄相等,书写时要注意笔画间的穿插,尽量向中间靠拢,避免结构松散。注意反文和折文的区别,最后一捺要舒展。 “乡”字的书写也有特点,两个撇折的撇相互平行,折也相互平行,整个字稳稳站立,否则就会倾斜。 学生书空练习。 学生在田字格中描红、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观察生字,交流识记方法。 书空练习。 描红、仿写生字。 写字难点的讲解,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重点字的指导,笔画笔顺,间架结构的书写,规范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学环节五 课堂小结(2 分钟)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设计意图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生字读音和书写要点。 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5 遍,背诵课文。 给家人朗读《静夜思》。 观察夜晚的月亮,用一句话描述感受。 回顾本节课内容,记录作业。 梳理本节课重点,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链接生活实践。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提问和游戏,检测学生生字认读情况。 通过观察学生书写,评价书写规范程度。 通过学生朗读,评价朗读是否正确、流利。板书设计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配简笔画:月亮、床、霜、诗人)第二课时 感悟诗意,创意表达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背诵古诗。教学目标 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通过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上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教学流程图 复习导入(5 分钟)→理解诗意(15 分钟)→朗读感悟(10 分钟)→拓展延伸(8 分钟)→课堂小结(2 分钟)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朗读指导法、讨论法。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静夜思》插图、思乡主题的音乐。教学环节一 复习导入,温故知新(5 分钟)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设计意图出示字卡,玩“闪电认读”游戏。 播放古诗吟唱视频,学生跟唱。 指名学生背诵课文。 快速认读生字。 跟唱古诗。 背诵课文。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生字和课文背诵。教学环节二 想象画面,理解诗意(15 分钟)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设计意图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诗人站在窗前,看到了什么?他想到了什么?” 逐句讲解诗意: “床前明月光”: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 “疑是地上霜”:好像地上结了一层霜。 “举头望明月”:抬起头望着天空中的明月。 “低头思故乡”:低下头思念起自己的故乡。 问题引导:“为什么诗人会把月光比作霜?”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霜的寒冷、洁白,体会诗人孤独的心情。 情境表演:邀请学生扮演诗人,边做动作边朗诵。 观察插图,思考并回答问题。 理解诗句意思,交流自己的感受。 结合图片想象画面,联系生活经验。 表演“举头望月”“低头思乡”的动作。 结合图画,理解古诗的大意,图文结合,化解难度。 通过观察插图和教师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通过具身学习和角色扮演,深化对诗意的理解。教学环节三 朗读感悟,文化浸润(10 分钟)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设计意图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语气和节奏,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指名朗读,师生互评。 播放思乡主题的音乐,学生配乐朗读,感受诗歌的意境。 讲述李白的故事,展示其他思乡诗(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提问:“如果你离开家很久,会想念什么?” 模仿教师朗读,注意语气和节奏。 自由练习朗读,参与评价。 配乐朗读,体会诗歌意境。 倾听故事。 分享自己对“思念”的理解。 配乐朗诵,更能读准节奏,表达内心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渗透传统文化,培养情感共鸣。教学环节四 拓展延伸,提升审美(8 分钟)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设计意图提问:“同学们,你们有过想念家人或家乡的经历吗?”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介绍李白的其他思乡诗,如《春夜洛城闻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绘画创作:发放画纸,学生根据诗意画“静夜思”。 诗歌朗诵:学生展示作品并配乐朗诵古诗。 分享自己想念家人或家乡的经历。 聆听教师介绍李白的其他思乡诗。 自由创作,展示并解说画作。 参与朗诵表演。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通过艺术表达深化审美体验,发展创造力。教学环节五 课堂小结(2 分钟)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设计意图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表达的思乡之情。 布置作业:把这首诗背给家人听。推荐阅读《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 回顾本节课内容,记录作业。 梳理本节课重点,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延伸课外积累。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朗读,评价是否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通过学生的分享,评价是否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通过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板书设计 静夜思 李白 明月光——霜 望明月——思故乡 (思乡之情)教学 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度。 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游戏,帮助学生掌握生字和课文内容,效果较好。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加深了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游戏化识字和动作表演有效降低了古诗的理解难度。 绘画与朗诵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欲。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需要进一步引导。 在拓展延伸环节,时间分配略显紧张,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 改进措施: 在理解诗意环节,增加更多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句意思。 在拓展延伸环节,提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对“思乡”情感的引导可更贴近学生生活(如“想念家人”)。 增加古诗吟唱的多样化形式,如方言吟诵或手势舞。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