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细胞学说——现代生物学的“基石”(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苏教版(2019)必修1 分子与细胞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 细胞学说——现代生物学的“基石”(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苏教版(2019)必修1 分子与细胞

资源简介

第一节 细胞学说——现代生物学的“基石”
[学习目标] 说明有些生物体只有一个细胞,而有的由很多细胞构成。这些细胞形态和功能多样,但都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
1.主要建立者:________和________。
2.发展过程
荷兰科学家____________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细菌、原生动物和精子等。
 ↓
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__________第一次系统地提出植物体是细胞聚合体。
 ↓
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________提出动物和植物都是细胞的集合物。
 ↓
1858年:德国科学家________指出:“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__________产生的。”
3.内容
(1)一切________________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物和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2)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4.意义:细胞学说将动物和植物统一到______水平,对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判断正误
(1)细胞学说将动物和植物统一到分子水平(  )
(2)德国科学家魏尔肖认为“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  )
(3)细胞是一切生物的基本单位(  )
(4)细胞学说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
任务一: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1.科学家是如何通过获得证据来说明动物和植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这一结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对细胞学说的贡献主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胞学说中已经得到重要补充的是哪一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这是否暗示着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凝聚着漫长的进化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清细胞学说中的2个“只是”
(1)细胞学说只是涉及了动物和植物,不涉及细菌、真菌和病毒。
(2)细胞学说只是揭示了动物和植物具有统一性,没有揭示差异性、多样性。
1.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可以观察到细胞
B.细胞学说的建立仅由施莱登和施旺完成
C.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
D.细胞是一切动物和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2.下列与细胞学说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B.使人们认识到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C.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D.该学说的创立标志着生物学的研究进入细胞水平,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学的研究进程第二章 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
二、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显微镜
1.光学显微镜的结构
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结构名称或作用:
序号 结构名称 作用
① 调节焦距
② 调节焦距
③ 物镜转换器
④ 物镜
⑤ 聚光器
2.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1)低倍镜:取镜→安放→________→压片→________→观察。
(2)高倍镜使用“四字诀”
找:在________下“找”到目标

移:“移”动________,使目标位于视野中央

转:“转”动________,换用高倍镜

调:“调”节聚光器和________,使物像清晰
3.电子显微镜
(1)发明者:德国科学家________等。
(2)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判断正误
(1)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镜头越短(  )
(2)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等微生物时,可直接使用高倍镜(  )
(3)由低倍镜转到高倍镜前,将待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  )
(4)显微镜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是指对面积的放大倍数(  )
任务二:分析显微镜的使用原理
如图中①②分别是在高倍镜和低倍镜下看到的细胞,③④⑤⑥分别是放大倍数不同的目镜和物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图①~⑥所示,从以下方面比较低倍镜和高倍镜,完成表格:
项目 目镜 长度 物镜 长度 物镜与 玻片的 距离 细胞 数目 细胞 大小 视野 范围 视野 亮度
放大倍 数低 长 小
放大倍 数高 短 近 少 小
2.放大倍数最高的镜头组合是____________,与装片距离最近的镜头是________,使用组合________时视野亮度最亮。
3.若将高倍镜下的视野调亮,应该换用______和________。
4.高倍镜的使用步骤是找→移→转→调,能否将“移”和“转”颠倒顺序?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高倍镜下,为使物像清晰,应该调节细准焦螺旋而不是粗准焦螺旋,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甲、乙两图分别为10×物镜和10×目镜下的观察结果,若将物镜换为40×,则能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分别为多少?试总结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显微镜使用的常见考点归纳
(1)使用显微镜的基本原则是“先低后高不动粗”,即先用低倍镜观察,再使用高倍镜,换用高倍镜时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不能使用粗准焦螺旋。
(2)物像移动与实物关系:显微镜下成的是倒像,如果要把左上方的图像移至视野中央,应把装片向左上方移动,即偏向哪移向哪。
(3)亮度问题:使亮度增大:使用凹面镜或用低倍镜观察;使亮度减弱:使用平面镜或用高倍镜观察;若看到的视野一半亮一半暗时,应调反光镜不能调光圈。
(4)污物位置的确认
移动玻片标本
2.电子显微镜的类型、成像原理及应用
类型 透射电子显微镜 扫描电子显微镜
原理 将样品制成超薄切片,让电子穿透切片,经过电磁透镜放大成像 利用高能电子束在细胞等样品的表面扫描,最终形成反映样品表面形态和结构特征的图像
应用 观察细胞内部的细微结构 观察细胞等样品的表面形态和结构
3.(多选)(2024·常州高级中学高一统考)下列关于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由低倍镜转到高倍镜前,应将待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
B.由低倍镜转到高倍镜前,要抬升镜筒,以免压碎装片
C.在高倍镜下观察时,先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节清晰
D.在观察无色的洋葱表皮细胞时应将视野调亮
4.如图所示,图甲是一组目镜标有5×和16×字样、物镜标有10×和40×字样的镜头,图乙是在图甲中选用的一组能放大160倍的镜头组合下所观察到的图像。欲将图乙视野中处于右上方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放大640倍观察,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至图乙视野中右上方的细胞位于视野正中央
B.将显微镜的光圈调小,反光镜调成平面镜
C.目镜不需要换,转动转换器将物镜换成镜头③
D.放大后观察时,如果视野模糊,应调节细准焦螺旋
三、细胞的大小和形态
1.生物体的组成:除了________外,所有生物体都是由________构成的。
2.细胞的形态和大小
(1)有的细胞用肉眼就能看见,如鸟类和蛙的________;很多细胞的直径在__________范围内,可以用低倍光学显微镜观察;大多数细菌细胞的直径仅为0.5~5.0 μm,需要用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才能观察清楚。
(2)细胞的大小、形态与其______________是相适应的。
3.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
判断正误
(1)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呈圆饼状,有利于其运输氧气(  )
(2)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时,首先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
(3)观察菠菜叶表皮细胞和人口腔上皮细胞时,都需要进行染色(  )
任务三:比较细胞和病毒的形态及生理功能
1.观察以下几种细胞的示意图,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精子和卵细胞的大小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大小与功能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经细胞和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与其功能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1是几种病毒的结构,图2是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上面几种病毒有没有细胞结构?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图2分析,病毒的生活方式如何?为什么病毒不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23·南京高一期中)下列关于细胞大小及数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的细胞,大小差别不大
B.细胞的大小以纳米计
C.细胞的大小与生物体的大小呈正相关
D.神经细胞长达1 m的形态特征与其功能相适应
6.在“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操作正确的是(  )
A.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
B.取材前不必漱口
C.把一滴浓碘液滴在盖玻片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
D.将做好的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然后用高倍镜观察
答案精析
一、
梳理教材新知
1.施莱登 施旺
2.列文虎克 施莱登 施旺 魏尔肖 分裂
3.(1)动物和植物
4.细胞
判断正误
(1)× (2)√ (3)× (4)√
探究核心知识
1.通过对大量动物和植物体的显微观察获得证据,通过归纳概括形成结论。
2.制造了放大倍数更大的显微镜,为细胞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德国科学家魏尔肖指出:“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4.现代生物的细胞都是远古生物细胞的后代,小小的细胞内部凝聚着数十亿年基因的继承和改变。
落实思维方法
1.B
2.B [细胞学说只是指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没有指出其他生物体),B错误。]
二、
梳理教材新知
1.粗准焦螺旋 细准焦螺旋 调换物镜 放大物像 调节光线强弱
2.(1)对光 调焦 (2)低倍镜 玻片标本 转换器 细准焦螺旋
3.(1)卢斯卡 (2)透射电子显微镜 扫描电子显微镜
判断正误
(1)√ (2)× (3)√ (4)×
探究核心知识
1.短 远 多 大 亮 长 大 暗
2.④⑤ ⑤ ③⑥
3.大光圈 凹面镜
4.不能颠倒顺序,因为高倍镜的视野范围小,如果不先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就直接换成高倍镜,可能在高倍镜下找不到物像。
5.高倍镜下,物镜与玻片的距离近,因此调节粗准焦螺旋会导致镜筒调节幅度过大,容易压碎装片或损坏物镜镜头,且容易错过清晰的物像。
6.甲为4个,乙为4个。
相关规律:(1)细胞在视野中呈单行或单列排布,计算时只考虑长度或宽度:放大后视野中的细胞数=放大前视野中的细胞数×。
(2)细胞在视野中呈充满排布状况时,计算时要考虑面积的变化:放大后视野中的细胞数=放大前视野中的细胞数×()2。
落实思维方法
3.BCD [由低倍镜转换成高倍镜时,直接转动转换器转换成高倍镜,不能抬升镜筒,B错误;在高倍镜下观察时,不能用粗准焦螺旋调整焦距,只能用细准焦螺旋调节,C错误;观察无色的洋葱表皮细胞,应把视野调暗,这样更便于观察,D错误。]
4.B [显微镜成像为倒像,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至图乙视野中右上方的细胞位于视野正中央,A正确;换上高倍镜后,视野变暗,故应将显微镜的光圈调大,反光镜调成凹面镜,B错误;原放大倍数为160倍,现放大倍数为640倍,故将物镜由10×换为40×即可,即转动转换器将物镜④换成物镜③,C正确;物镜换成高倍镜后,如果视野模糊,应调节细准焦螺旋,不能调节粗准焦螺旋,D正确。]
三、
梳理教材新知
1.病毒 细胞
2.(1)卵细胞 10~100 μm 高倍光学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 (2)生理功能
3.生理盐水 生理盐水 清水 下表皮 稀碘液 吸水纸
判断正误
(1)√ (2)× (3)×
探究核心知识
1.(1)卵细胞较大,储藏了较多的营养物质,有利于细胞分裂、分化等,而精子比较小,有利于运动。
(2)神经细胞表面有很多突起,有利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洋葱表皮细胞呈长方形、排列紧密,起保护作用。
2.(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们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构成。
(2)病毒营寄生生活;因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没有实现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基本系统,所以只有依靠宿主细胞才能产生子代,并完成正常的生命活动。
落实思维方法
5.D [不同的细胞大小差别很大,一般来说,动物卵细胞的体积>动物体细胞的体积>微生物细胞的体积,A错误;细胞的大小一般以微米计,B错误;细胞大小与生物体大小的相关性不大,生物体的大小与细胞数目有关,C错误;神经细胞比较长,与其传导信息功能是相适应的,D正确。]
6.D(共85张PPT)
细胞学说——现代生物学的“基石”
第二章 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
<<<
第一节
学习目标
说明有些生物体只有一个细胞,而有的由很多细胞构成。这些细胞形态和功能多样,但都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
内容索引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
三、细胞的大小和形态
二、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显微镜
课时对点练
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

1.主要建立者:    和   。
2.发展过程
荷兰科学家     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细菌、原生动物和精子等。
 ↓
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    第一次系统地提出植物体是细胞聚合体。
 ↓
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   提出动物和植物都是细胞的集合物。
 ↓
1858年:德国科学家   指出:“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  产生的。”
梳理 教材新知
施莱登
施旺
列文虎克
施莱登
施旺
魏尔肖
分裂
3.内容
(1)一切      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物和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2)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4.意义:细胞学说将动物和植物统一到   水平,对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和植物
细胞
(1)细胞学说将动物和植物统一到分子水平(  )
(2)德国科学家魏尔肖认为“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  )
(3)细胞是一切生物的基本单位(  )
(4)细胞学说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
×
×


任务一: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1.科学家是如何通过获得证据来说明动物和植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这一结论的?
探究 核心知识
提示 通过对大量动物和植物体的显微观察获得证据,通过归纳概括形成结论。
2.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对细胞学说的贡献主要是什么?
提示 制造了放大倍数更大的显微镜,为细胞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细胞学说中已经得到重要补充的是哪一项?
提示 德国科学家魏尔肖指出:“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4.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这是否暗示着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凝聚着漫长的进化史?
提示 现代生物的细胞都是远古生物细胞的后代,小小的细胞内部凝聚着数十亿年基因的继承和改变。
理清细胞学说中的2个“只是”
核心归纳
(1)细胞学说只是涉及了动物和植物,不涉及细菌、真菌和病毒。
(2)细胞学说只是揭示了动物和植物具有统一性,没有揭示差异性、多样性。
1.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可以观察到细胞
B.细胞学说的建立仅由施莱登和施旺完成
C.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
D.细胞是一切动物和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落实 思维方法

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认识到了微观世界,可以观察到细胞,A正确;
细胞学说是施莱登和施旺在总结前人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建立的,并且其他科学家不断对其进行补充,B错误;
细胞学说的内容之一是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物和植物体的基本单位,D正确。
2.下列与细胞学说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B.使人们认识到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C.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
 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D.该学说的创立标志着生物学的研究进入细胞水平,极大地促进了生物
 学的研究进程

细胞学说只是指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没有指出其他生物体),B错误。
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显微镜

1.光学显微镜的结构
梳理 教材新知
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结构名称或作用:
序号 结构名称 作用
① ____________ 调节焦距
② ____________ 调节焦距
③ 物镜转换器 _________
④ 物镜 _________
⑤ 聚光器 _____________
粗准焦螺旋
细准焦螺旋
调换物镜
放大物像
调节光线强弱
2.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1)低倍镜:取镜→安放→   →压片→   →观察。
(2)高倍镜使用“四字诀”
找:在    下“找”到目标

移:“移”动     ,使目标位于视野中央

转:“转”动    ,换用高倍镜

调:“调”节聚光器和      ,使物像清晰
对光
调焦
低倍镜
玻片标本
转换器
细准焦螺旋
3.电子显微镜
(1)发明者:德国科学家    等。
(2)类型:        和        等。
卢斯卡
透射电子显微镜
扫描电子显微镜
(1)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镜头越短(  )
(2)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等微生物时,可直接使用高倍镜(  )
(3)由低倍镜转到高倍镜前,将待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  )
(4)显微镜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是指对面积的放大倍数(  )

×

×
探究 核心知识
任务二:分析显微镜的使用原理
如图中①②分别是在高倍镜和低倍镜下看到的细胞,③④⑤⑥分别是放大倍数不同的目镜和物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图①~⑥所示,从以下方面比较低倍镜和高倍镜,完成表格:
项目 目镜 长度 物镜 长度 物镜与 玻片的 距离 细胞 数目 细胞 大小 视野 范围 视野
亮度
放大倍 数低 长 ___ ___ ___ 小 ___ ___
放大倍 数高 短 ___ 近 少 ___ 小 ___








2.放大倍数最高的镜头组合是   ,与装片距离最近的镜头是  ,使用组合   时视野亮度最亮。
3.若将高倍镜下的视野调亮,应该换用    和    。
4.高倍镜的使用步骤是找→移→转→调,能否将“移”和“转”颠倒顺序?为什么?
④⑤

③⑥
大光圈
凹面镜
提示 不能颠倒顺序,因为高倍镜的视野范围小,如果不先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就直接换成高倍镜,可能在高倍镜下找不到物像。
5.高倍镜下,为使物像清晰,应该调节细准焦螺旋而不是粗准焦螺旋,为什么?
提示 高倍镜下,物镜与玻片的距离近,因此调节粗准焦螺旋会导致镜筒调节幅度过大,容易压碎装片或损坏物镜镜头,且容易错过清晰的物像。
6.甲、乙两图分别为10×物镜和10×目镜下的观察结果,若将物镜换为40×,则能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分别为多少?试总结规律。
提示 甲为4个,乙为4个。
相关规律:(1)细胞在视野中呈单行或单列排布,计算时只考虑长度或宽
度:放大后视野中的细胞数=放大前视野中的细胞数×    。
(2)细胞在视野中呈充满排布状况时,计算时要考虑面积的变化:放大后
视野中的细胞数=放大前视野中的细胞数×(    )2。
核心归纳
1.显微镜使用的常见考点归纳
(1)使用显微镜的基本原则是“先低后高不动粗”,即先用低倍镜观察,再使用高倍镜,换用高倍镜时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不能使用粗准焦螺旋。
(2)物像移动与实物关系:显微镜下成的是倒像,如果要把左上方的图像移至视野中央,应把装片向左上方移动,即偏向哪移向哪。
核心归纳
(3)亮度问题:使亮度增大:使用凹面镜或用低倍镜观察;使亮度减弱:使用平面镜或用高倍镜观察;若看到的视野一半亮一半暗时,应调反光镜不能调光圈。
(4)污物位置的确认
移动玻片标本
污物动:污物在玻片标本上
污物不动,
再转动目镜
污物动:污物在目镜上
污物不动:污物在物镜上
核心归纳
2.电子显微镜的类型、成像原理及应用
类型 透射电子显微镜 扫描电子显微镜
原理 将样品制成超薄切片,让电子穿透切片,经过电磁透镜放大成像 利用高能电子束在细胞等样品的表面扫描,最终形成反映样品表面形态和结构特征的图像
应用 观察细胞内部的细微结构 观察细胞等样品的表面形态和结构
落实 思维方法
3.(多选)(2024·常州高级中学高一统考)下列关于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由低倍镜转到高倍镜前,应将待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
B.由低倍镜转到高倍镜前,要抬升镜筒,以免压碎装片
C.在高倍镜下观察时,先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节清晰
D.在观察无色的洋葱表皮细胞时应将视野调亮



由低倍镜转换成高倍镜时,直接转动转换器转换成高倍镜,不能抬升镜筒,B错误;
在高倍镜下观察时,不能用粗准焦螺旋调整焦距,只能用细准焦螺旋调节,C错误;
观察无色的洋葱表皮细胞,应把视野调暗,这样更便于观察,D错误。
4.如图所示,图甲是一组目镜标有5×和16×字样、物镜标有10×和40×字样的镜头,图乙是在图甲中选用的一组能放大160倍的镜头组合下所观察到的图像。欲将图乙视野中处于右上方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放大640倍观察,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A.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至图乙视野
 中右上方的细胞位于视野正中央
B.将显微镜的光圈调小,反光镜调
 成平面镜
C.目镜不需要换,转动转换器将物镜换成镜头③
D.放大后观察时,如果视野模糊,应调节细准焦螺旋

显微镜成像为倒像,将装片向右上方
移动,至图乙视野中右上方的细胞位
于视野正中央,A正确;
换上高倍镜后,视野变暗,故应将显
微镜的光圈调大,反光镜调成凹面镜,B错误;
原放大倍数为160倍,现放大倍数为640倍,故将物镜由10×换为40×即可,即转动转换器将物镜④换成物镜③,C正确;
物镜换成高倍镜后,如果视野模糊,应调节细准焦螺旋,不能调节粗准焦螺旋,D正确。

细胞的大小和形态
1.生物体的组成:除了   外,所有生物体都是由   构成的。
2.细胞的形态和大小
(1)有的细胞用肉眼就能看见,如鸟类和蛙的    ;很多细胞的直径在      范围内,可以用低倍光学显微镜观察;大多数细菌细胞的直径仅为0.5~5.0 μm,需要用        或      才能观察清楚。
(2)细胞的大小、形态与其     是相适应的。
梳理 教材新知
病毒
细胞
卵细胞
10~100 μm
高倍光学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
生理功能
3.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
生理盐水
清水
生理
盐水

表皮
稀碘

吸水纸
(1)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呈圆饼状,有利于其运输氧气(  )
(2)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时,首先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
(3)观察菠菜叶表皮细胞和人口腔上皮细胞时,都需要进行染色(  )

×
×
任务三:比较细胞和病毒的形态及生理功能
1.观察以下几种细胞的示意图,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 核心知识
(1)精子和卵细胞的大小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大小与功能有什么关系?
提示 卵细胞较大,储藏了较多的营养物质,有利于细胞分裂、分化等,而精子比较小,有利于运动。
(2)神经细胞和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与其功能有什么关系?
提示 神经细胞表面有很多突起,有利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洋葱表皮细胞呈长方形、排列紧密,起保护作用。
2.如图1是几种病毒的结构,图2是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上面几种病毒有没有细胞结构?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
提示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们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构成。
(2)结合图2分析,病毒的生活方式如何?为什么病毒不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提示 病毒营寄生生活;因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没有实现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基本系统,所以只有依靠宿主细胞才能产生子代,并完成正常的生命活动。
落实 思维方法
5.(2023·南京高一期中)下列关于细胞大小及数目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的细胞,大小差别不大
B.细胞的大小以纳米计
C.细胞的大小与生物体的大小呈正相关
D.神经细胞长达1 m的形态特征与其功能相适应

不同的细胞大小差别很大,一般来说,动物卵细胞的体积>动物体细胞的体积>微生物细胞的体积,A错误;
细胞的大小一般以微米计,B错误;
细胞大小与生物体大小的相关性不大,生物体的大小与细胞数目有关,C错误;
神经细胞比较长,与其传导信息功能是相适应的,D正确。
6.在“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操作正确的是
A.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
B.取材前不必漱口
C.把一滴浓碘液滴在盖玻片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
D.将做好的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然后用高倍镜观察

本实验用的是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A错误;
刮取口腔上皮细胞前应漱口,B错误;
用于染色的碘液应是稀释的碘液,C错误。
网络构建
课时对点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题组一 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
1.(2024·徐州高一期末)细胞学说被恩格斯列入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学家施莱登第一次系统地提出植物体是细胞聚合体
B.动物学家施旺提出动物和植物都是细胞的集合物
C.科学家魏尔肖指出“细胞是先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
D.细胞学说指出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物和植物体的基本单位,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下列有关细胞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切生物都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
B.细胞学说标志着生物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
C.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D.“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细胞学说提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A错误;
细胞学说标志着生物学研究进入细胞水平,B错误;
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没有揭示生物界的多样性,C错误;
魏尔肖提出了“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在细胞学说创立的过程中,有很多科学家做出了贡献。下列说法不符合科学史实的是
A.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不同形态的细菌、原生动物和精子等
B.列文虎克最终建立了细胞学说
C.施莱登和施旺共同证明了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D.魏尔肖的著名论断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施莱登和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B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题组二 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显微镜
4.下列有关光学显微镜高倍镜使用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观察的标本较大,在高倍镜下容易找到,可以直接使用高倍物镜观察
B.由低倍镜转换到高倍镜时物镜碰到装片,可能是切片标本厚度超标所致
C.低倍镜转换到高倍镜后,若视野变暗,可调节光圈大小或打开辅助光源
D.由低倍物镜转换到高倍物镜后,视野变暗,细胞变大,细胞数目变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应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要观察的目标,将其移至视野中央,再转动转换器移动到高倍镜下,A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5.用光学显微镜的一个目镜分别与物镜甲、乙进行组合,来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玻片标本。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甲组合视野比乙组合的视野更亮,看到的细
 胞数目更多
B.图1中用物镜乙进行观察时,可以使用粗准焦
 螺旋进行调节
C.若将图2的细胞移到视野正中央,应将玻片标本向右下方移动
D.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时,先在载玻片上滴1滴生理盐水,
 最后盖上盖玻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图1中用物镜乙进行观察是高倍镜下观察物像,应使用细准焦螺旋调节,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6.用测微尺测量某个洋葱表皮细胞的长度时,下列目镜和物镜的组合中,视野内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最大的是
①目镜 10× ②物镜 10× ③目镜 16× ④物镜 40×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视野内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越大,则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题组三 细胞的大小和形态
7.不同细胞的大小差别很大,下列细胞中体积最大的是
A.狗的骨骼肌细胞
B.细菌
C.鸵鸟的卵细胞
D.番茄的果肉细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8.下列有关细胞形态和大小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不同的生物,细胞的形态和大小有差异
B.所有的细胞都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
C.同一种生物不同的部位,细胞形态和大小有差异
D.现已知最小的细胞是支原体,直径仅约0.1 μm

并非所有的细胞都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如未受精的鸡蛋的卵黄就是一个细胞,可以用肉眼观察到,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9.细胞具有多样性,下面对细胞形态结构及功能的理解错误的是
A.卵细胞营养丰富、体积大与早期胚胎发育相适应
B.精子具有尾部与其运动功能相适应
C.神经细胞有长的突起与其神经传导功能相适应
D.红细胞无细胞核与其强大的再生功能相适应

细胞的大小、形态与其生理功能是相适应的,红细胞内无细胞核,与其细胞内具有大量血红蛋白运输氧的功能相适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0.(2023·常州高一期中)下列有关显微镜使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塑料薄膜上用笔写下p>q,在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物像应是b<d
B.若使用目镜10×、物镜10×的镜头组合观察某圆形细胞,其表面积可
 被放大100倍
C.视野中有一异物,若移动玻片和转动目镜后异物仍不动,则异物位于
 反光镜上
D.放大100倍时观察到视野被相连的144个细胞所充满,则放大400倍后视
 野中可观察到的细胞有36个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显微镜成的像是左右相反、上下颠倒的虚像,在塑料薄膜上用笔写下p>q,在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物像应是b<d,A正确;
使用目镜10×、物镜10×的镜头组合观察某圆形细胞,则显微镜下该细胞的直径被放大100倍,B错误;
视野中有一异物,若移动玻片和转动目镜后异物仍不动,则异物可能位于物镜上,C错误;
放大100倍时观察到视野被相连的144个细胞所充满,则放大400倍后视野中可观察到的细胞有144÷16=9(个),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1.(多选)(2023·江苏盐城中学高一期末)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细胞学说的建立揭示了动植物结构上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
 统一性
B.施旺和施莱登的细胞学说认为“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C.在细胞学说建立过程中,电子显微镜发挥了重要作用
D.“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是在细胞学说的修正发展
 过程中提出来的


施旺和施莱登的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B错误;
在细胞学说建立过程中,光学显微镜发挥了重要作用,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2.(多选)(2024·南通高一检测)如图所示,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小,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大
B.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选用③,
 同时提升镜筒
C.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的调节顺序是:转动转
 换器→调节光圈→移动标本→转动细准焦螺旋
D.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图甲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③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目镜①的镜筒比目镜②的长,因此目镜①比目镜
②的放大倍数小,物镜③的镜筒比物镜④的长,
因此物镜③比物镜④的放大倍数大,A正确;
图乙是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物像,图丙是高倍镜下
观察到的物像,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
丙时,应选用③所示的高倍物镜,将要观察的物
像移至视野中央后,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但不能提升镜筒,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从图中的乙转为丙,即使用高倍镜观察的正确调
节顺序是: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然
后将其移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镜,
因高倍镜下的视野较暗,要调节光圈,增加进光
量,同时,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C错误;
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
大,镜头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小,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图甲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③⑤,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3.(多选)(2023·淮安高一期中)下列有关显微镜的叙述,错误的是
A.标本染色较深,观察时可选用凹面反光镜和调大光圈
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物体的面积或体积的放大倍数
C.若要换用高倍镜观察,必须先升高镜筒,以免镜头破坏玻片标本
D.若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细胞质顺时针流动,则实际细胞质的流动方向
 是顺时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标本染色较深,观察时应调亮视野,即应选用凹面反光镜和调大光圈,A正确;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物体的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B错误;
换用高倍镜时,一般直接转动转换器换到高倍镜即可,不需要升高镜筒,C错误;
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细胞质的顺时针流动方向与实际相同,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4.结合下列三个使用显微镜的实验分
析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池塘水并
加少许棉纤维,然后盖上盖玻片,先
后用显微镜的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
所看到的图像如图甲。
实验二:用显微镜观察植物叶表皮,
看到的图像如图乙。
实验三:用显微镜观察人体的组织切片,看到的图像如图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实验一所看到的图像中的生物有病
毒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因为病毒_____(填“有”或“无”)细胞结构,所以说生物的生命活动有的可以不需要细胞参与,你认为对吗?请说明理由。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因为病毒个体微小,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不对,病毒
虽然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单独存在时,不能繁殖,也没有生命活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病毒不是细胞生物,个体极其微小,只有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病毒只能营寄生生活,不能独立生存。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宿主细胞,单独存在时,没有生命活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从图甲、图乙、图丙中看到的细胞形态相同吗?______。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
细胞的形态具有多样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实验二(即图乙)看到的是叶表皮的保卫细胞的两种不同形态,同样,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神经细胞伸出的突起有的达1米左右,以上这些事实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胞的形态与其生理功能是相适应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保卫细胞的两种形态有利于气孔的开闭,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有利于气体交换,神经细胞的长突起有利于其神经传导,三者都说明了细胞的形态与其生理功能是相适应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5.(2024·盐城高一检测)图1是光学显微镜的一组镜头,目镜分别标有“5×”字样和“16×”字样,物镜分别标有“10×”和“40×”字样。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图1中的镜头,属于目镜的有______,属于物镜的有______。
①②
③④
图1中①②没有螺纹是目镜,③④带有螺纹是物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要使放大倍数最大,显微镜的目镜、物镜及其与玻片间距离的组合应为______(填标号,下同)。在观察时,③与④的显微视野范围较广的是_____。
②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则①的放大倍数小
于②;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则③的放大
倍数大于④。
要使放大倍数最大,显微镜的目镜、物
镜及其与玻片间距离的组合应为②③。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与观察到的细胞数
目呈反比例关系,放大倍数越大,观
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少,放大倍数越小,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多,故在观察时,③与④的显微视野比较广的是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若用同一显微镜观察同一玻片标本4次,每次仅调整物镜或细准焦螺旋,结果观察得到图2中的四个图形,其中视野最暗的应是图2中的_____(填字母)。
C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由图2可知,视野最暗的是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调换高倍镜观察前,要使右上方的细胞移到视野中央,应将装片向_______移动。调换高倍镜后,物像模糊不清,这时应调节____________。
右上方
细准焦螺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显微镜成像特点是放大倒立的虚像,该图物像在视野的右上方,要使图中细胞移到视野中央,装片要向右上方移动。调换高倍镜后,物像模糊不清,这时应调节细准焦螺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5)用显微镜观察某玻片标本时,已知目镜的放大倍数为10×,物镜的放大倍数为40×,则物像的放大倍数为_____。
A.长度、宽度均放大400倍
B.面积放大了400倍
C.长度或宽度放大40倍
D.玻片标本的体积放大400倍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用显微镜观察某玻片标本时,放大的是物像的长度或宽度,已知目镜的放大倍数为10×,物镜的放大倍数为40×,一共放大400倍,即长度、宽度均放大400倍,面积放大了160 000倍,A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6)在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若在低倍镜视野中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转换高倍镜后,异物仍可观察到,此异物最可能在______上。
目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在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若在低倍镜视野中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说明异物不在装片上;转换高倍镜后,异物仍可观察到,说明异物不在物镜上,则此异物最可能在目镜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7)在玻片上写一个字母“b”,则在显微镜的视野中观察到的是“___”。
q
显微镜成像特点是放大倒立的虚像,在玻片上写一个字母“b”,则在显微镜的视野中观察到的是“q”。作业7 细胞学说——现代生物学的“基石”
第1~10题,每题5分;第11~13题,每题6分,共68分。
题组一 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
1.(2024·徐州高一期末)细胞学说被恩格斯列入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学家施莱登第一次系统地提出植物体是细胞聚合体
B.动物学家施旺提出动物和植物都是细胞的集合物
C.科学家魏尔肖指出“细胞是先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
D.细胞学说指出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下列有关细胞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切生物都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
B.细胞学说标志着生物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
C.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D.“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3.在细胞学说创立的过程中,有很多科学家做出了贡献。下列说法不符合科学史实的是(  )
A.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不同形态的细菌、原生动物和精子等
B.列文虎克最终建立了细胞学说
C.施莱登和施旺共同证明了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D.魏尔肖的著名论断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题组二 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显微镜
4.下列有关光学显微镜高倍镜使用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观察的标本较大,在高倍镜下容易找到,可以直接使用高倍物镜观察
B.由低倍镜转换到高倍镜时物镜碰到装片,可能是切片标本厚度超标所致
C.低倍镜转换到高倍镜后,若视野变暗,可调节光圈大小或打开辅助光源
D.由低倍物镜转换到高倍物镜后,视野变暗,细胞变大,细胞数目变少
5.用光学显微镜的一个目镜分别与物镜甲、乙进行组合,来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玻片标本。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甲组合视野比乙组合的视野更亮,看到的细胞数目更多
B.图1中用物镜乙进行观察时,可以使用粗准焦螺旋进行调节
C.若将图2的细胞移到视野正中央,应将玻片标本向右下方移动
D.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时,先在载玻片上滴1滴生理盐水,最后盖上盖玻片
6.用测微尺测量某个洋葱表皮细胞的长度时,下列目镜和物镜的组合中,视野内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最大的是(  )
①目镜 10× ②物镜 10× ③目镜 16× ④物镜 40×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题组三 细胞的大小和形态
7.不同细胞的大小差别很大,下列细胞中体积最大的是(  )
A.狗的骨骼肌细胞
B.细菌
C.鸵鸟的卵细胞
D.番茄的果肉细胞
8.下列有关细胞形态和大小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不同的生物,细胞的形态和大小有差异
B.所有的细胞都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
C.同一种生物不同的部位,细胞形态和大小有差异
D.现已知最小的细胞是支原体,直径仅约0.1 μm
9.细胞具有多样性,下面对细胞形态结构及功能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卵细胞营养丰富、体积大与早期胚胎发育相适应
B.精子具有尾部与其运动功能相适应
C.神经细胞有长的突起与其神经传导功能相适应
D.红细胞无细胞核与其强大的再生功能相适应
10.(2023·常州高一期中)下列有关显微镜使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塑料薄膜上用笔写下p>q,在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物像应是b<d
B.若使用目镜10×、物镜10×的镜头组合观察某圆形细胞,其表面积可被放大100倍
C.视野中有一异物,若移动玻片和转动目镜后异物仍不动,则异物位于反光镜上
D.放大100倍时观察到视野被相连的144个细胞所充满,则放大400倍后视野中可观察到的细胞有36个
11.(多选)(2023·江苏盐城中学高一期末)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学说的建立揭示了动植物结构上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B.施旺和施莱登的细胞学说认为“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C.在细胞学说建立过程中,电子显微镜发挥了重要作用
D.“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是在细胞学说的修正发展过程中提出来的
12.(多选)(2024·南通高一检测)如图所示,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小,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大
B.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选用③,同时提升镜筒
C.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的调节顺序是: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标本→转动细准焦螺旋
D.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图甲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③⑤
13.(多选)(2023·淮安高一期中)下列有关显微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标本染色较深,观察时可选用凹面反光镜和调大光圈
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物体的面积或体积的放大倍数
C.若要换用高倍镜观察,必须先升高镜筒,以免镜头破坏玻片标本
D.若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细胞质顺时针流动,则实际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顺时针
14.(12分)结合下列三个使用显微镜的实验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池塘水并加少许棉纤维,然后盖上盖玻片,先后用显微镜的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所看到的图像如图甲。
实验二:用显微镜观察植物叶表皮,看到的图像如图乙。
实验三:用显微镜观察人体的组织切片,看到的图像如图丙。
(1)实验一所看到的图像中的生物有病毒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病毒________(填“有”或“无”)细胞结构,所以说生物的生命活动有的可以不需要细胞参与,你认为对吗?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图甲、图乙、图丙中看到的细胞形态相同吗?__________。这说明了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二(即图乙)看到的是叶表皮的保卫细胞的两种不同形态,同样,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神经细胞伸出的突起有的达1米左右,以上这些事实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20分)(2024·盐城高一检测)图1是光学显微镜的一组镜头,目镜分别标有“5×”字样和“16×”字样,物镜分别标有“10×”和“40×”字样。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镜头,属于目镜的有______________,属于物镜的有____________。
(2)要使放大倍数最大,显微镜的目镜、物镜及其与玻片间距离的组合应为________________(填标号,下同)。在观察时,③与④的显微视野范围较广的是____________。
(3)若用同一显微镜观察同一玻片标本4次,每次仅调整物镜或细准焦螺旋,结果观察得到图2中的四个图形,其中视野最暗的应是图2中的__________(填字母)。
(4)调换高倍镜观察前,要使右上方的细胞移到视野中央,应将装片向____________移动。调换高倍镜后,物像模糊不清,这时应调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显微镜观察某玻片标本时,已知目镜的放大倍数为10×,物镜的放大倍数为40×,则物像的放大倍数为____________。
A.长度、宽度均放大400倍
B.面积放大了400倍
C.长度或宽度放大40倍
D.玻片标本的体积放大400倍
(6)在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若在低倍镜视野中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转换高倍镜后,异物仍可观察到,此异物最可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
(7)在玻片上写一个字母“b”,则在显微镜的视野中观察到的是“__________”。
答案精析
1.D 2.D
3.B [施莱登和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B符合题意。]
4.A [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应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要观察的目标,将其移至视野中央,再转动转换器移动到高倍镜下,A错误。]
5.B [图1中用物镜乙进行观察是高倍镜下观察物像,应使用细准焦螺旋调节,B错误。]
6.A [视野内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越大,则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小。]
7.C
8.B [并非所有的细胞都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如未受精的鸡蛋的卵黄就是一个细胞,可以用肉眼观察到,B错误。]
9.D
10.A [显微镜成的像是左右相反、上下颠倒的虚像,在塑料薄膜上用笔写下p>q,在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物像应是b<d,A正确;使用目镜10×、物镜10×的镜头组合观察某圆形细胞,则显微镜下该细胞的直径被放大100倍,B错误;视野中有一异物,若移动玻片和转动目镜后异物仍不动,则异物可能位于物镜上,C错误;放大100倍时观察到视野被相连的144个细胞所充满,则放大400倍后视野中可观察到的细胞有144÷16=9(个),D错误。]
11.BC [施旺和施莱登的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B错误;在细胞学说建立过程中,光学显微镜发挥了重要作用,C错误。]
12.BC [目镜①的镜筒比目镜②的长,因此目镜①比目镜②的放大倍数小,物镜③的镜筒比物镜④的长,因此物镜③比物镜④的放大倍数大,A正确;图乙是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物像,图丙是高倍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选用③所示的高倍物镜,将要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后,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但不能提升镜筒,B错误;从图中的乙转为丙,即使用高倍镜观察的正确调节顺序是: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然后将其移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镜,因高倍镜下的视野较暗,要调节光圈,增加进光量,同时,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C错误;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镜头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小,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图甲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③⑤,D正确。]
13.BC [标本染色较深,观察时应调亮视野,即应选用凹面反光镜和调大光圈,A正确;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物体的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B错误;换用高倍镜时,一般直接转动转换器换到高倍镜即可,不需要升高镜筒,C错误;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细胞质的顺时针流动方向与实际相同,D正确。]
14.(1)没有。因为病毒个体微小,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无 不对,病毒虽然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单独存在时,不能繁殖,也没有生命活动 (2)不同 细胞的形态具有多样性 (3)细胞的形态与其生理功能是相适应的
15.(1)①② ③④ (2)②③ ④ (3)C (4)右上方 细准焦螺旋 (5)A (6)目镜 (7)q
解析 (1)图1中①②没有螺纹是目镜,③④带有螺纹是物镜。(2)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则①的放大倍数小于②;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则③的放大倍数大于④。要使放大倍数最大,显微镜的目镜、物镜及其与玻片间距离的组合应为②③。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与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呈反比例关系,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少,放大倍数越小,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多,故在观察时,③与④的显微视野比较广的是④。(3)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由图2可知,视野最暗的是C。(4)显微镜成像特点是放大倒立的虚像,该图物像在视野的右上方,要使图中细胞移到视野中央,装片要向右上方移动。调换高倍镜后,物像模糊不清,这时应调节细准焦螺旋。(5)用显微镜观察某玻片标本时,放大的是物像的长度或宽度,已知目镜的放大倍数为10×,物镜的放大倍数为40×,一共放大400倍,即长度、宽度均放大400倍,面积放大了160 000倍,A符合题意。(6)在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若在低倍镜视野中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说明异物不在装片上;转换高倍镜后,异物仍可观察到,说明异物不在物镜上,则此异物最可能在目镜上。(7)显微镜成像特点是放大倒立的虚像,在玻片上写一个字母“b”,则在显微镜的视野中观察到的是“q”。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