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1张PPT)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创新、文学艺术成就,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2.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辽宋夏金时期,雕版印刷技术进一步发展。思考:雕版印刷术的缺点材料一:宋太祖时由官方主持刻印的《大藏经》,耗时十二年、雕版十三万块,印刷完成后,堆积如山的雕版被堆放在当地府库内,从此无人问津。材料二:一块雕版200个字。刻工已经成功地刻制了199个字,即将大功告成。刻工很兴奋,一激动,结果最后一个字刻坏了,导致前功尽弃。费工费时、成本高每版版只能印刷一种书籍出错不易修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昇发明的。胶泥刻字烧制字模排字固版印刷拆版活字印刷术的工序:材料: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优点: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省时省力又经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雕版印刷术隋唐时期泥活字北宋毕昇木活字元朝转轮排字法元朝王祯锡活字元朝中期印刷术的发展过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印刷术的传播:13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半岛,后来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经过蒙古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印刷术的影响:印刷术普遍应用,一般认为是促进宋代经典研究的复兴及学术风尚改变的多种原因之一……儒家学术的复兴,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印刷术都使书籍的成本减轻、产量增加、形式统一、流传广远、并使典籍留传后世的机会较多。——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当时(15世纪)西方社会对印刷术的需求,如饥如渴,因此促进欧洲的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帮助许多民族文字和文学的产生,以及新兴民族国家的建立。——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1.有利于书籍保存、普及和流传,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2.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指南针、火药的应用我国指南工具的发展历程:利用天然磁铁制成指南工具司南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工具罗盘中国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先秦时期北宋前期北宋末年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往来,唯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为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南宋《诸蕃志》指南针、火药的应用指南针经过阿拉伯传到欧洲地区指南针的传播:材料:没有中国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就不会有世界近代发达的航海事业,就不会有哥伦布等一系列地理大发现,就不会有各国间大规模的经济文化交流与世界近代文明的突飞猛进。——盛静《浅谈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作用: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为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指南针、火药的应用火药的发展历程:唐朝时期中国人已经发明火药火药是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硫磺块木炭硝石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更多地运用于战争元代火铳宋代火器(模型)指南针、火药的应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火药的传播:材料:火药的发明,改变了中世纪的战争模式,这是军事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中国火药的西传,成了欧洲市民反对封建贵族的锐利武器。——摘编自马明中《中国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影响:①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影响(冷兵器→热兵器)②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封建→资本主义)英国哲学家、思想家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战争中,第三种是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深远的力量和影响。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促进文明的传播与发展改变作战方式,推动欧洲社会变革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条件,促进世界各地的交流天文学的发展时期 人物 成就 价值北宋 沈括苏颂元朝 郭守敬结合课本完成表格(1)创制先进的历法“十二气历”(2)著有《梦溪笔谈》一书有利于农事安排综合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时期的许多科技成就,在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主持创制了水运仪象台。它集观测、演示和报时于一身,比欧洲同类天文仪器早了数百年。(1)研制出简仪等近20种天文仪器,主持在全国范围内天文测量。(2)元初编成新的历法《授时历》。(3)他测定的一年为365.2425天,《授时历》取“敬授民时”之意,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帮助。与现行公历的取值几乎相同,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300年。天文学的发展沈括提出了改进浑仪、漏刻等天文观测仪器。他在考察太行山地形时,发现许多贝壳和砾石,推断出华北平原是由河流冲积形成的;他在陕北发现石油矿藏,预言石油在未来“必大行于世”。“石油”这一名称,就是他开始使用的。相关史事简仪简仪是元朝时期世界上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结构简化,精度提高。图中简仪为明朝铸造,现存南京紫金山。理学春秋汉朝魏晋以来兴 起正统地位佛道冲击儒家思想发展过程秦朝焚书坑儒唐朝韩愈:复兴儒学北宋儒学复兴运动北宋中期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理学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其中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因此理学也被称为“程朱理学”。程颢 程颐理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他们将天理与传统的伦理道德联系起来,要求人们为人行事必须遵循天理。朱熹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遵从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这一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逐渐成为我国古代的统治思想。材料1:“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材料2: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材料3:理学的理欲之辩,本意是想规谏统治者。但事实是统治者顺手接过来……理欲之辨由道德修养的圣贤功夫转化成了政治奴役性的残杀工具。——张立夫《宋明理学研究》理学积极:①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②显人性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消极:①程朱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②为封建阶级秩序作辩护,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涵,但它强调封建礼教,束缚了人们的精神追求。宋词和元曲宋词月下独酌(节选)唐·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念奴娇·赤壁怀古(节选)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唐宋文学形式对比:对仗工整整齐划一参差不齐长短不一词的特点:词的发展:词的格式: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填词用的曲调名叫作词牌,如《念奴娇》《满江红》《蝶恋花》等。宋朝顶峰唐朝出现宋词和元曲宋词代表人物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创作),宋诗大家、豪放派代表,与其父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他的词风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代表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豪放派宋词代表人物宋词和元曲豪放派辛弃疾,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诩,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宋词代表人物宋词和元曲婉约派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元曲宋词和元曲元朝在前代说唱、戏曲艺术的基础上形成了元曲,形式有散曲、杂剧。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艺术。代表人物: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关汉卿关汉卿生活在金末元初。他多才多艺,了解民众疾苦,熟悉民间语言,又常与艺人交往,甚至亲自登台演出。《窦娥冤》讲述了一个与婆婆相依为命的年轻女子窦娥,遭受无赖陷害,反被受贿的贪官判处死刑的故事。窦娥无处申冤,临死发出誓愿:要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她的誓愿感天动地。关汉卿用艺术的手法,愤怒地鞭挞了黑暗势力。相关史事宋词和元曲通俗化、自由化、平民化;唐:诗歌宋:词元曲吟唱演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说一说唐、宋、元时期文学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其形式变化有何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作者:体裁:内容:写作目的:地位:司马光编年体通史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我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史学巨著 年代 作者 体例 记述时间《史记》《资治通鉴》西汉北宋司马迁司马光纪传体通史编年体通史黄帝到汉武帝战国到五代黄帝战国汉武帝五代司马迁《史记》司马光《资治通鉴》课文小结( )1.某班同学开展实践活动,通过以下环节模拟我国古代一项伟大发明的应用流程。这项活动有助于了解A.两汉时期的造纸工艺 B.北宋时期的活字印刷C.南宋时期的航海技术 D.宋元时期的军事变革B( )2.北宋时匠人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此后,能工巧匠们又发明了木活字,到元朝中期出现了锡活字印刷。这一系列的技术进步A.推动了雕版印刷的普及 B.导致了百家争鸣的出现C.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 D.促进了科举制度的产生C( )3.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中外交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促进世界远洋航海技术发展的是A.火药 B.造纸术 C.印刷术 D.指南针D( )4.下表中的史料共同反映的主题是A.科学技术的成就 B.交通事业的发展C.社会风气的开放 D.都市文化的繁荣文献史料 实物史料“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沈括《梦溪笔谈》 宋代持罗盘的立人陶俑元朝火铳A( )5.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曾写道:“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焦点就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可以佐证此观点的是A.郭守敬的《授时历》 B.雕版印刷术的发明C.沈括的《梦溪笔谈》 D.《九章算术》的编订C( )6.右图是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的一座根据原始实物复制的大型天文仪器,它就是由宋代科学家苏颂设计、制造的“水运仪象台”。这座受到国际上高度评价、蜚声中外的“水运仪象台”,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宋代科技A.有较高的世界地位B.对农业的影响巨大C.注重总结传统经验D.注重实地测量研究A( )7.“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之间皆是理。”说这段话的是A.孟子 B.董仲舒 C.韩愈 D.程颢、程颐D( )8.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他认为理之源在于天理,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下列观点与其主张相符的是A.“仁者爱人” B.“革尽人欲,复尽天理”C.“道法自然” D.“断天下之疑,绝万代之惑”B( )9.《全宋词》共收录了以苏轼为代表的1 330多位词人的近两万首词作。这体现了宋词A.产生的背景 B.创作的目的 C.发展的过程 D.卓越的成就D( )10.两宋词坛虽有豪放与婉约之分,但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许多词作中均流露出较为浓厚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A.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 B.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C.政治黑暗,导致民不聊生 D.两宋积弱,民族政权并立D( )11.人们常用“比黄连还苦,比窦娥还冤”来形容一个人的苦深冤重。塑造“窦娥”这个艺术形象的是A.关汉卿 B.李清照 C.郑光祖 D.司马迁A( )12.砸碎的水缸走出一个重生的生命,也涌出了中国古代政治和史学的一股新泉。其所主持编写的通史巨著《资治通鉴》,文字优美,格调古雅,自成一体,为“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上述材料中的“其”是A.关汉卿 B.诸葛亮 C.司马迁 D.司马光D( )13.宋神宗读罢某通史巨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最终给该书定名为《资治通鉴》。这说明《资治通鉴》的编写A.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B.注重史学的现实意义C.具有制约皇权的动机D.体现了崇文抑武方针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