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重庆市部分区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本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75 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2.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自然种群是不能无限增长的,种群达到一定密度后,就会因某些限制因素的作用而停止增长。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种群的年龄结构能影响出生率B. 种群密度与出生率成正比C. 种群密度增大会加剧种内斗争D. 可通过破坏性别比例来防治害虫2. 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分为如图所示的 a、b、c 三种类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当前,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呈现出 c 类型的特征B. 种群的年龄结构为 b 类型时,其个体数量保持稳定C. c 类型种群的年龄结构决定了该种群较低的环境容纳量D. 可通过合理地控制渔网孔眼的大小来调整鱼种群的年龄结构3. 某研究团队对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不同区域的蝶类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科名 旅游区种数 缓冲区种数 保护区种数凤蝶科 8 8 11粉蝶科 6 9 12斑蝶科 2 4 7A 步行和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会降低生态足迹B. 人类活动会降低该区域蝴蝶的物种多样性C. 同种蝴蝶在不同区域所占据的生态位相同D. 三类蝴蝶对人类活动干扰的耐受力不同4. 酵母菌的培养是一个菌种逐级扩大培养的过程。先采用试管培养,然后用烧瓶培养,再用卡氏罐培养,最后用种子罐培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在不同容器中培养时,酵母菌种群数量均呈“J”形曲线增长B. 增加酵母菌的接种数量可增加酵母菌的环境容纳量C. 在到达每个装置的 K 值之后再更换培养装置,扩大培养的效果最佳D. 统计装置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常用抽样检测法5. 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时,其群落结构最复杂、最稳定,演替就不再进行了,只要没有外力干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此时的群落称作顶极群落。甲、乙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如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群落的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乙群落的演替类型是初生演替B. b~c 年,甲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突然减少,可能受人为因素的干扰C. 甲、乙群落的顶极群落均是以乔木类植物为优势种的森林群落D. 物种组成是区别甲、乙群落的重要特征6. 广东蕉岭长潭林区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分布着苏铁蕨、金线兰、穿山甲和豹猫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对维持生物多样性有重要作用。下列保护措施不恰当的是( )A. 分析种间关系,迁出保护动植物的天敌B. 建立保护区,对其种群实施就地保护C. 增强当地居民和游客的保护意识D. 建立生态廊道,防止其种群遗传衰退7.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了严重威胁,并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CO2 等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威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B. 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易地保护措施可有效减缓生物多样性的丧失C. 臭氧层被破坏使地面的紫外线强度增强,可诱发动物发生基因突变D. 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和大气污染也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8. 调查法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调查过程与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根据双子叶杂草的分布状况,确定样方的大小和样方的数量B. 调查某区域某种鸟胃中的主要食物种类,可用于分析其生态位C. 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某种昆虫的密度,利用了物理信息传递的原理D. 记名计算法用于调查物种的数量,要按照多度等级来记录数量9. 研究者调查了大别山不同海拔的 9 个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若马尾松等乔木的郁闭度大,则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可能小B. B~I 群落发育阶段,马尾松林物种丰富度先增加后减少,再趋于稳定C. 群落 E 的物种多样性最高,群落 G 的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最低D. 在群落发育晚期,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的原因是种内斗争加剧10. 土壤动物是土壤中和落叶下生存着的各种动物的总称。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若装置 a 中金属网的孔径过小,则试管中的动物会减少B. 装置 a 中,进入试管的动物都具有一定的趋光性C. 两支试管中均可装入适量的体积分数为 70%的酒精溶液D. 对土壤样品中体型较大的动物,可用 b 装置进行采集11. 某稻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如图所示,a、b、c 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⑦表示碳的流动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 表示分解者,c 表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 a 和 b 是联系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关键成分C. ①过程固定的 CO2 量等于⑥⑦过程释放的 CO2 量D. 碳在①②过程中主要以 CO2 的形式进行传递12. 生态工程是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下列关于生态工程建设的原理和相应措施的叙述,错误的是( )选项 原理 相应措施A 整体 综合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以及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B 协调 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以及它们形成互利共存关系的条件C 循环 建设生态农业,秸秆喂牲畜、动物粪便入沼气池、沼渣作为肥料还田D 自生 在湿地生态工程中,降低水体污染、增加水体溶氧量,改善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A. A B. B C. C D. D13. 古诗词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描述的是种子可通过风媒传播B.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描述 是生物的行为信息C.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为生物防治提供了依据D.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14. 氮循环对维持地球生命系统和生态平衡具有基础性作用,氮循环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根瘤菌可通过 I 过程使大气中的氮进入生物群落B. 尿素分解菌等微生物能在Ⅲ过程中发挥作用C. 氮参与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D. 氮循环是指含氮物质在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15. 长江十年禁渔令颁布后,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人工养殖。某生态环境改善型鱼塘物质流动的途径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保持合理的沉水植物数量有利于提高鱼、虾和蟹的产量B. 螺蛳的密度降低可能会引起水体恶化,影响鱼类生长C. 过度捕捞鱼、虾和蟹会降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 螺蛳以初级消费者的遗体残骸为食物,属于次级消费者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共 55 分。16. 为掌握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马鹿的种群数量和种群结构,维护内蒙古贺兰山的生态平衡,某研究小组先后四次深入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马鹿的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回答下列问题:(1)保护马鹿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_______的结果。(2)马鹿生性警觉且数量少,不宜采用标记重捕法,研究人员采用粪堆计数法对某区域的马鹿种群密度进行统计分析。在统计马鹿粪堆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与标记重捕法相比,利用粪堆估算动物种群密度的优点是________(答出 1 点即可)。(3)对马鹿粪便的成分进行分析,可以追踪到马鹿的食物构成及变化,研究发现,马鹿喜食阳生植物,而较少食用阴生植物,植物种类对马鹿种群数量的影响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_______(填“非生物”或“生物”)因素,该因素一般为_______(填“密度”或“非密度”)制约因素。(4)牛椋鸟会落在马鹿身上啄食马鹿皮肤上的寄生虫,牛椋鸟也可以在其他动物身上寻找寄生虫,马鹿在没有牛椋鸟的情况下也能生存,马鹿与牛椋鸟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原因是________。17. 在某滨海湿地,互花米草入侵会导致耐高盐碱蓬大面积萎缩而芦苇扩张,这种变化的关键驱动因素是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长距离相互作用”(由非生物物质等介导),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滨海湿地的中、高潮位分别分布着碱蓬和芦苇,这体现了植物群落的_____结构,该结构的生态学意义是_____。(2)本研究中介导“长距离相互作用”的非生物物质是_____。互花米草入侵 5 年后,改变了芦苇和碱蓬的竞争优势,其原因是_____。(3)互花米草的高密度植株和根系在低、中潮滩形成“生物堤坝”,阻碍潮水的流动,减少潮汐浸淹的时长和频率,直接影响底栖生物的栖息环境。互花米草入侵后,低、中潮滩区域的底栖生物的多样性会_____,原因是_____。18.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近年来通过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其水质得到了显著提升,生态环境得到了恢复。白洋淀的部分食物链如图 1 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图 1 所示的食物链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之间的_____结构。沉水植物和浮游植物是白洋淀生态系统的基石,原因是_____。(2)在食物链中,鳙鱼占据第_____营养级。底栖动物以碎屑为食,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3)白洋淀中生活着草鱼、鲫鱼、青鱼、虾、螺蛳等生物,其部分能量流动如图 2 所示,其中 M、N 表示营养级。数字代表能量值,单位:kJ·m-2·a-1。图中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kJ·m-2·a-1.由 M 到 N 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保留一位小数)%。19.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拥有高度的生物多样性,其生产者不仅包括红树植物,还涵盖了多样的藻类等其他生物。红树林具有保护海岸线、碳汇作用、旅游和教育等价值。回答下列问题:(1)区分红树林群落与其他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常见的红树植物有海榄雌、秋茄树和桐花树等。海榄雌容易占据贫瘠的沙质裸地,使裸地发生_______演替。桐花树是红树林群落演替中期阶段出现的树种,推测其竞争力较强,原因是______。(2)在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中,浮游藻类积累有机物的速率小于红树植物的,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3)土壤通过植物根系吸收、微生物活动转化等过程固定和储存大气中的 CO2,这一过程称为土壤碳汇作用。红树林提供旅游、教育资源和发挥碳汇作用,这体现生物多样性具有_______价值。研究人员调查了几种红树林土壤的功能,结果如表所示。其中碳汇能力最高的土壤类型是_______,依据是_______。土壤类型 固碳总量/(t·hm-2) 碳排放量/(t·hm-2)黏质滨海潮滩盐土 121 13 3.84壤质滨海盐土 101.55 5灰黏壤质冲积土 104.79 4.48灰砂质冲积土 86.96 3.97海土 132.43 3.5620. 鄱阳湖湿地是小天鹅重要的越冬地。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湿地水域面积减少,对小天鹅种群产生影响。为探究环境变化对小天鹅的影响,研究人员开展了一系列调查。回答下列问题:(1)冬季,鄱阳湖湿地中小天鹅的种群密度直接由_______(填数量特征)决定。(2)研究人员分析小天鹅粪便中的植物残渣,得到小天鹅越冬季的食物组成如图所示。注:水稻、芡实、莲藕为人工种植的挺水或浮水农作物,苔草等均为野生陆生植物。①根据调查结果,小天鹅的主要食物是_______。越冬中期小天鹅对其他植物的取食比例增加,原因可能是________。②10 年前的调查显示,小天鹅主要取食生长于浅水区野生沉水植物的芽。对比本次调查结果,推测导致小天鹅食性改变的环境变化主要是______________。(3)研究人员调查小天鹅能量流动的情况,结果如表所示。小天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kJ·d-1。小天鹅摄入的能量不能全部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原因有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指标 日均摄入总能量 日均排便中的能量 日呼吸消耗 能量能量值/(kJ· d-1) 2489 88 453.06 1564.19(4)近年来,小天鹅等水鸟越来越多地前往农田、藕塘觅食,人鸟冲突进一步加剧。为解决这一问题,更好地保护越冬鸟类,下列做法合理的是_______(多选)。A. 使用语音驱鸟器,减少鸟类对农作物的侵害B. 在稻田和藕塘周围架设电网,阻止水鸟取食C. 加大鄱阳湖生态补水,实施生态修复项目D. 有序推行退田还湖,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E. 在水鸟频繁活动区域设立保护区,限制人类活动生物学考试答案本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75 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2.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题答案】【答案】B【2 题答案】【答案】C【3 题答案】【答案】C【4 题答案】【答案】D【5 题答案】【答案】C【6 题答案】【答案】A【7 题答案】【答案】B【8 题答案】【答案】D【9 题答案】【答案】D【10 题答案】【答案】AC【11 题答案】【答案】D【12 题答案】【答案】B【13 题答案】【答案】B【14 题答案】【答案】D【15 题答案】【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共 55 分。【16 题答案】【答案】(1)生物进化(或协同进化)(2) ①. 随机取样 ②. 适用于不易捕捉的大、中型狩猎动物且对动物不产生伤害(3) ①. 生物 ②. 密度(4) ①. 原始合作 ②. 牛椋鸟啄食马鹿皮肤上的寄生虫,有利于马鹿的健康,同时牛椋鸟也能获得食物,二者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分开后,双方都能独立生活。【17 题答案】【答案】(1) ①. 水平 ②. 有利于生物充分利用资源和生存空间(2) ①. 盐 ②. 互花米草入侵后,从海洋向陆地输送的盐减少,导致耐盐的碱蓬萎缩,芦苇向碱蓬生境扩张(3) ①. 降低 ②. 底栖环境恶化,引起底栖生物减少,导致底栖生物的天敌减少【18 题答案】【答案】(1) ①. 营养 ②. 生产者为其他生物提供了有机物和能量(2) ①. 二、三 ②. 分解者(3) ①. 9842 ②. 6.9【19 题答案】【答案】(1) ①. 物种组成 ②. 初生 ③. 桐花树在演替中期能出现,说明它能在与其他植物竞争中占据优势,适应环境能力较强(2)红树植物在群落中占据优势,浮游藻类获得的光照等资源相对较少,积累有机物的速率小于红树植物(3) ①. 直接和间接 ②. 海土 ③. 海土的固碳总量最高且碳排放量最低【20 题答案】【答案】(1)迁入率 (2) ①. 苔草 ②. 可能由于气温较低,苔草大量枯萎,为满足能量需求,小天鹅需选择更多种类植物为食 ③. 湿地水域面积减少,导致沉水植物生长区域减少(3) ①. 472.63(kJ/d) ②. 摄入量还包括粪便量、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量等 (4)ACD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