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法律保障生活 》教案课题 法律保障生活 课型 新授课教学 目标 1.政治认同:对《乡村振兴促进法》《爱国主义教育法》等法律进行全面且深入的解读,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实际成就,让学生真切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在推动国家发展、保障人民幸福方面的显著优势与先进性。 组织学生开展关于法治建设成就的主题讨论、资料收集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国家法治发展道路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2. 道德修养:在纠纷调解案例的分析与解决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学会理性沟通、换位思考,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权益、理解他人立场的良好道德品质。鼓励学生在日常人际交往中运用所学道德与法律知识,妥善处理矛盾纠纷,营造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促进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 3. 法治观念:透过对丰富且具代表性案例的深度剖析,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法律在规范公民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层面所具备的强制约束效力,从而在学生心中牢固树立“法律是公民权利有力保障”的核心观念。以《民法典》等重点法律条文为研习载体,通过条文解读、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透彻理解并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法治观念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4. 健全人格:精心策划并积极组织模拟调解、小组调研等多样化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切实增强学生参与举报违法行为、维护公共安全等社会事务的能力。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关注社会法治问题,积极参与社区法治宣传等活动,培养学生融入社会参与感。 5. 责任意识:借助对“拆除承重墙”等典型真实案例的全方位、深层次讨论,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个人行为对公共利益产生的广泛而深刻影响,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行使个人权利时必须承担相应社会责任。通过案例研讨、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明确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强化学生对公共利益的保护意识和担当精神 重点 难点 重点:深入阐述法律保障生活的三大关键路径,即维护秩序,通过规范公民行为和解决各类纠纷,确保社会运行有序;平衡利益,合理界定权利边界,保障公共利益优先;促进发展,为国家战略实施和社会进步提供法治支持。 难点:借助具体生动、复杂多元的案例,帮助学生精准把握法律在界定个人权利边界时所遵循的原则和标准,深入理解法律如何有效协调个体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破理解和应用的难点。教学 过程 (一)情境导入:法律就在身边(6分钟) 1. 图片观察与联想 依次展示精心挑选的三组图片:“退役军人优先窗口”,直观呈现法律对特殊群体权益的特殊保障;“交警酒精检测”场景,生动体现法律在维护公共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邻里纠纷调解室”画面,清晰展现法律在解决社会矛盾纠纷中的关键角色。 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些日常生活场景中,法律分别扮演着怎样不可或缺的角色?”“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法律的约束和规范,将会出现怎样混乱无序的局面?” 2. 学生互动分享 热情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踊跃分享“法律如何在细微之处影响我的日常生活”,例如在遵守交通规则出行、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购物等方面法律所发挥的作用。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切入点,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初步感知法律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后续教学内容的展开奠定良好基础。 (二)新知探究:法律如何保障生活(22分钟) 1. 环节1:法律是秩序的“守护者” 案例分析:电信诈骗与公共安全 案例呈现:详细讲述一个银行柜员凭借专业素养和高度警惕,成功识别电信诈骗陷阱,并及时阻止客户汇款,从而避免客户遭受财产损失的真实且具有典型性的案例。 问题链设计:深入提问“法律具体通过哪些具体条款和机制保护公民的财产安全?”,并精准引用《刑法》第266条“诈骗罪”的详细规定进行深入解读;进一步追问“倘若银行在识别诈骗风险后未履行应尽的提醒和阻止义务,法律又将依据哪些具体条款对其进行责任追究?”,紧密结合《商业银行法》的相关条款进行全面分析。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分别模拟“诈骗受害者”的焦急与无助、“银行职员”的专业与负责、“警察”的果断与干练,生动演绎法律介入后从案件发现、处理到解决的完整流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作用。 民法典案例:拆除承重墙事件 案情分析:深入剖析刘某擅自拆除自家承重墙这一行为,明确指出其违反了《民法典》第272条关于业主行使权利不得危及建筑物安全的明确规定;详细阐释法律责令刘某恢复原状的具体法律依据,即《民法典》第286条“业主大会权利”相关内容,强调法律对公共安全和全体业主权益的保护。 思维导图绘制:引导学生以“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的冲突关系为核心,精心绘制思维导图,在图中清晰标注法律在平衡二者关系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和具体调节机制,帮助学生从逻辑层面深入理解法律维护秩序的原理。 2. 环节2:法律是发展的“助推器” 法律条文探究:国家战略与法治保障 分组合作:将学生合理分组,每组自主选取一部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相关的法律,如《乡村振兴促进法》,组织学生深入分析该法律第一条中“立法目的”所包含的关键词,如“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民全面发展”等;鼓励学生紧密结合本地乡村发展的实际案例,如农村电商产业兴起、乡村基础设施改善等,热烈讨论该法律如何从政策引导、资源配置、权益保障等方面有力推动社会进步。 成果展示: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用简洁准确的一句话概括“法律如何为行业赋能”,教师及时进行点评和总结提炼,归纳出“规范行业发展”“保障从业者权益”“提供制度性支持”等核心关键词,引导学生从宏观层面理解法律对国家发展的促进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生动的案例演绎、深入细致的法律条文解析以及富有启发性的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发展方面所发挥的双重重要功能,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深度思辨: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的边界(10分钟) 1. 议题:法律如何协调“我的权利”和“大家的利益”? 2. 辩论活动:情境设定:创设一个矛盾冲突鲜明的情境,刘某坚持认为“拆自家墙是个人对私有财产的自由处置,与他人无关”,而业主委员会则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共安全原则,坚决主张“拆除承重墙的行为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损害全体业主的利益”。 分组辩论:将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两个阵营,正方围绕“个人有权自由处置私有财产,这是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这一观点展开辩论,强调个人权利的自主性和神圣性;反方则以“个人行为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公共安全和集体权益高于个人私利”为核心观点进行反驳,列举大量实际案例和法律条款说明个人权利的相对性和受限制性。双方展开激烈的观点交锋和逻辑论证。 教师总结:在学生辩论结束后,教师适时引用《宪法》第51条“公民行使自由和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的明确规定进行总结和点评;着重强调法律通过科学合理地设定权利边界,在保障个人合法权利的同时,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 (四)实践拓展:法治护航美好生活(7分钟) 1. 活动:我是法律调研员 任务指导:详细指导学生登录权威的“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掌握高效精准搜索2023年新颁布法律的方法和技巧,如《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指导学生认真填写调研表格,示例如下: 法律名称 立法目的行为指引(摘录)《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保障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公平与包容第十五条:公共场所应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设置无障碍设施,为特殊群体提供便利成果分享:各小组代表结合本小组的调研成果,向全班同学清晰阐述该法律如何针对社会实际问题,如老年人出行困难、残疾人生活不便等,提供具体的法律解决方案和保障措施,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信息分享能力。 (五)总结升华:法治点亮生活(5分钟) 1. 学生反思:引导学生运用“法律是______,因为______”的句式,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个人收获进行深刻反思和总结,例如“法律是安全的护盾,因为它能有效阻止诈骗行为,保护公民财产安全”,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达对法律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寄语:播放充满正能量的短视频《法治中国·少年说》,生动展示青少年积极参与普法行动、践行法治精神的典型案例;深情寄语学生:“法律并非只是刻板冰冷的条文,它更是蕴含着人文关怀、守护我们幸福生活的温暖力量。衷心期待每一位同学都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成为知法、守法、用法的时代新人,为构建法治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课后作业(分层设计) (一)基础任务 1. 要求学生精心绘制一幅“法律保障生活”思维导图,在图中全面梳理法律保障生活的三大路径(维护秩序、平衡利益、促进发展),并清晰标注3个具体生动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思维导图强化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理解。 2. 引导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注重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和层次结构,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拓展任务 1. 鼓励学生深入调研《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立法进展情况,查阅权威资料、关注新闻动态等方式收集信息;要求学生针对“如何防止网络欺凌”这一现实问题,撰写200字左右的合理建议,结合所学法律知识和实际生活经验,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2. 引导学生在调研和撰写建议过程中,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课后 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提出了关于新兴科技领域(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法律监管的问题,这反映出学生对法律前沿问题的关注。后续教学中,可增加相关内容的拓展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法律思维对新兴领域的法律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拓宽学生的法律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对社会发展的敏锐洞察力。执教老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