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单元测试(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单元测试(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统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单元复习题
一、单选题
1.有一种浪漫叫“中国人给航天器起名”。火星车命名为“祝融”,月球车叫“玉兔”,载人飞船叫“神舟”,货运飞船叫“天舟”……这些命名(  )
A.说明中华文化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B.体现了科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诗意融合
C.说明中华文化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D.告诉我们面对多样文化,应持开放包容的态度
2.某校积极开展诵读孝亲敬长故事、举办孝亲敬长黑板报、开设与实施孝礼课程等活动,以不同的实践形式培育学生孝亲敬长之情。此举(  )
①是因为孝亲敬长只能依靠学校的教育②源于孝亲敬长是传统美德和法定义务
③有利于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④能够让所有的学生都自觉孝亲敬长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道德滋养,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以下《朱子家训》的内容与传统美德对应正确的有(  )
①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勤俭节约
②施惠毋念,受恩莫忘——知恩图报
③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强不息
④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尊老爱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稻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传承2000余载的二十四节气,融合着世代中国人民朴素的时间观、深厚的自然观、豁达的人生观。下列语句与二十四节气无关的是(  )
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B.淀浆初灌麦粒满,熟稔静候尽归仓
C.苏醒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
D.立夏送春归去意徘徊,伫立小庭空自哀
5.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化中外文化交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以下举措中符合上述要求的有(  )
①提高公共文化场馆的免费开放服务水平
②应用全息影像、虚拟触摸等还原历史场景
③坚持守正创新,打造关于非遗技艺的文创精品
④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国门,以文明优越超越文明共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被称为“云之翼”的杭州亚运会棒(垒)球体育文化中心,建筑立面从绸带、书卷、瓦顶等传统文化符号中提取曲线元素,以弧形穿孔铝板材料营造水波连绵的江南意象。这一建筑设计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  )
①连续性 ②和平性 ③统一性 ④创新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载体。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近百年来,殷墟考古发掘几未中断,宫殿、王陵、甲骨文、青铜器等的惊世发现,让商代历史成为信史,把中国信史向前推进了近千年。激发我们不断叩问“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深刻命题,探寻“何以中国”的时代答案。这说明(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独一无二、最为优秀
③中华文化绚丽多彩、独树一帜
④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永恒不变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
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中的这句名言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思想是(  )
A.自强不息 B.敬业乐群 C.脚踏实地 D.实事求是
9.“勤”的本义是辛苦地劳动。早期先民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低下,用农具在黏土地上劳作,需要用很大的力气,很辛劳。能够承担这种辛勤劳动的品质被称为“勤”。如图说明(  )
①劳动是财富的源泉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③中华文化兼收并蓄④勤劳是中华传统美德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我们伟大的祖国文明悠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以下图片共同反映了(  )
A.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B.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辽阔的疆域、灿烂的文化
C.各民族共同保卫了伟大祖国
D.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是最大的
11.联合国环境规划署3月27日发布的《食物浪费指数报告2024》显示,2022年全球浪费了10.5亿吨食物,占消费者可获得食物总量的19%!该报告建议制定政策,在各个层面解决食物浪费问题,并将其纳入国家行动计划。把解决食物浪费纳入国家行动计划,是因为(  )
①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②节约食物利于落实节约资源国策
③粮食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④部分人觉得剩菜打包带走丢面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中华民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下列诗句的内涵与中华传统美德不一致的是(  )
A.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自强不息
B.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尊老爱幼
C.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艰苦奋斗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爱国情怀
二、非选择题
13.我们的导航卫星叫“北斗”、科学卫星叫“悟空”、登月探测器叫“嫦娥”、火星探测器叫“天问”、太阳探测卫星叫“羲和”……这些名字接地气、有雅气,巧妙地契合了航天器的功能,藏着千年文化底蕴。这些充满着诗意与浪漫的名字寄托着中国人民对浩瀚星空和未知宇宙的无尽憧憬与想象,而小云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
结合所学知识对小云的观点进行评析。
14.保护文化遗产延续文化血脉
2023年9月17日,在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至此,中国拥有57项世界遗产。
作为全球第一个以茶文化为主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经过13年的努力申遗成功,填补茶类世界遗产空白,有效维护中国茶文化在世界种茶、制茶及饮茶领域的发源地和主体地位。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的重要意义。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国,“家国天下”的情怀已然跃动于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里,不少春联也传载着这种情怀。小林家2023年春节贴有如下春联:
① 唯诚唯信行世事,克俭克勤践家风
② 天地万情和至贵,古今百善孝为先
(1)请谈谈良好家风家训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
材料二 今年14岁的小芳是某中学七年级(5)班的学生。平常在学校里,她沉默寡言,十分内向。但是一进网络聊天室,她就跟换了一个人似的,非常活泼,和网友什么话都说。渐渐地,小芳越来越迷恋网上交友,对老师、父母、同学反而疏远了。她有什么话有什么事情也只愿意对网友说。
(2)请你告诉小芳,如何做到慎重结交网友?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博物馆(院)工作,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在第47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学校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观展、研学,开启一场“博悟之旅”。
【感悟文化现象】
博物馆热 悄然兴起
当下,博物馆已成为人们出游的热门“打卡地”之一,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2023年“五一”假期,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共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1)“博物馆热”的悄然兴起传递出什么信息?
【领悟文化力量】
古今博览 文脉赓续
◆1号展厅:推出“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阶段性成果展”,展示1750件(套)历代绘画佳作高清打样稿,再现中国古代绘画2000余年的发展历程。
◆2号展厅:推出“人格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展”,陈列中国共产党人饱含深情的手稿、书信等珍贵文献及实物170余件,用故事化的方式讲述党史。
◆3号展厅:推出“逐梦寰宇问苍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展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等模型和航天服、火箭发动机等实物,展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2)同学们在观展后纷纷感叹:“这次参观让我们增强了文化自信!”结合材料,请你分析大家发出这个感叹的理由。
【体悟文化担当】
展现行动 弘扬传播
近年来,各地各级博物馆积极联合中小学校开展“小小讲解员”培训活动,为青少年搭建一个学习历史、展示自我、参与社会的平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加入“小小讲解员”队伍,他们通过在博物馆的学习、生活,将文化根植于心,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
(3)如果你是博物馆的“小小讲解员”,你将如何讲好中华文化故事?
17.【丝路敦煌 文化自信】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以“敦煌”为题,临夏州某中学开展了以下主题探究活动。
情境一:2023年9月6日,以“沟通世界: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为主题的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开幕。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说:“敦煌是各种文化交流汇合的地方,文博会再现了这一景象……”
情境二:2024年4月29日,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荣获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为把莫高窟保护好,敦煌研究院几代人不忘初心、积极探索,运用创新思维和高科技手段,在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领域取得一系列显著成就,逐渐树立起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
情境三:“讲好敦煌故事,最好的学习在路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组团“打卡”敦煌,开启了丰富多彩的研学之旅。孩子们在沉浸式游览、动手制作和游戏体验中,了解敦煌历史文化,触摸千年丝路印记。
(1)从敦煌看文化,试分析中华文化历经沧桑仍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的奥秘是什么。
(2)以“敦煌”为例,上述三则情境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何启示?
(3)了解历史文化,触摸丝路印记。请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推荐两个当地文化名片。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B.根据题文中的描述可知,这些航天器的命名将科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巧妙结合,体现了科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诗意融合,符合题意;
AD.表述与题意无关,不符合题意;
C.说法过于绝对,这些命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但不能说中华文化已经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知识点。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2.【答案】B
3.【答案】C
4.【答案】A
5.【答案】A
【解析】【分析】①②③.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提高公共文化场馆的免费开放服务水平;应用全息影像、虚拟触摸等还原历史场景;坚持守正创新,打造关于非遗技艺的文创精品等,符合题意;
④.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我们要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弘扬中华文化知识点。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6.【答案】B
7.【答案】B
8.【答案】C
【解析】【分析】ABD:自强不息、敬业乐群、实事求是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ABD不符合题意;
C:题干中名言意思是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体现了中华民族脚踏实地的思想,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要求学生在理解题干名言意思的基础上,找到对应选项即可。
9.【答案】D
10.【答案】B
【解析】【分析】AC、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各民族共同保卫了伟大祖国,说法正切,但材料未涉及,故AC不符合题意;
B、题干中良渚遗址玉琮、长江三峡巫峡段、清明上河图,都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表明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辽阔的疆域、灿烂的文化,故B符合题意;
D、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中华文化,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11.【答案】A
12.【答案】B
13.【答案】我认为小云的观点是错的。①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②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③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④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虽历经沧桑仍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是与时俱进的,不会过时。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过时,我们应该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4.【答案】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有利于提高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有助于自身文明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有利于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
15.【答案】(1) 有利于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学习、传承民族美德、家庭美德,提高道德修养。
(2) ①需要考虑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学会理性辨别、慎重选择。②虚拟世界的交往,带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我们要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③将网上的朋友转化为现实中的朋友,需要慎重。④在网上交往过程中,我们要遵守法律、法规。
16.【答案】(1) ①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②博物馆成为人们感受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平台。
(2)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 ③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④观展增强了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3) ①要认真学习中华文化,丰富历史文化知识储备,热爱中华文化; ②要增强文化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③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服务社会的意识,以饱满的热情做好解说工作; ④要熟练掌握解说的各项技能和礼仪知识,提高讲解的水平和能力; ⑤要自觉弘扬中华文化,做中华文化的建设者、弘扬者和传播者。
【解析】【分析】(1)首先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需要运用文化的有关知识,从分析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其次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共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博物馆成为人们感受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平台;
最后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首先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国家,需要运用自信、自强的有关知识,从分析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其次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中华文化的特点及重要性;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增强了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最后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3)本题考查讲好中华文化故事,为开放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考查中华文化。注意在答完题目后,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复查。检查答案是否完整、准确,是否有遗漏或错误的地方。同时,也可以检查卷面的整洁度和字迹的清晰度,确保给阅卷老师留下良好的印象。
17.【答案】(1)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2)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3)敦煌莫高窟、兰州牛肉面、嘉峪关、麦积山、张掖丹霞等。
【解析】【分析】(1) 中华文化历经沧桑仍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的奥秘,即原因,结合所学,从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回答。
(2)坚定维护自信的启示,即怎样坚定文化自信。结合材料和所学,从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回答。
(3)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推荐两个当地的文化名片。属于开放性试题,比如敦煌莫高窟、兰州牛肉面、嘉峪关、麦积山、张掖丹霞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历经沧桑仍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的,属于教材基础知识,在识记的基础上运用学科语言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怎样坚定文化自信。属于教程基础知识,结合材料中敦煌文化的发展变迁,从坚定文化自信做法的角度切入回答,注意运用学科语言。
(3)本题考查当地文化名片。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