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道德与法治6.1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下道德与法治6.1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 教案

资源简介

第六课传承核心思想理念
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
一、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当代价值,积极拥护国家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政策方针,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道德修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将自强精神内化为个人道德准则,在生活中践行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道德要求
健全人格: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面对多元文化时,保持理性与包容,塑造积极向上、勇于担当、善于合作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法治观念: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如仁爱、诚信等,学生汲取其中的道德养分,提升自身道德品质,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传统美德,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责任意识:明确个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责任,将个人自强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树立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特点和价值
难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培育和形成的思想文化,有助于我们理解、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我们走好人生道路提供了有益启迪。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面对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如何传承核心思想理念?
(二)讲授新课:
生活观察:
学校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建了文化长廊,展示以下名句。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司马迁《史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这些名句蕴含着什么思想理念?
“苟日新”一句蕴含着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春生夏长”一句蕴含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纸上得来终觉浅”一句蕴含着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衙斋卧听萧萧竹”一句蕴含着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深邃博大,是解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密码。
材料: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材料说明了什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深邃博大,是解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密码。长期以来,这些思想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至今仍然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魅力。
探究与分享: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在2016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从这首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先民卓越的观察力和创造力。二十四节气对历代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天地万物都被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形成了一种与大自然感应的诗意浪漫。
为什么说二十四节气对历代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二十四节气为农民提供了种植、收获、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的时间指导。
二十四节气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是指引人们的健康生活、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
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古人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
二十四节气不仅指导着农业生产的具体操作,更蕴含着深厚的生态哲学思想。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倡顺应天时、地利、人和的原则进行农耕活动。这种思想在现代农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的思想。
相关链接:
“道法自然”:出自先秦著名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经》, 本义是大道以自己本来的样子为法则。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人们更多的是在敬 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 然,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意义上 理解“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 :“天”的含义十分丰富,当代人一般将其理 解为自然、自然规律; “人”,主要指人、人类社会。 一方面,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 应该致力于认识和把握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与自然融为一体,即“与天地合其德”;另 一方面,人还应致力于促进万物的发展和宇 宙的和谐,即“赞天地之化育”。
以上材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中华民族对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有深刻的思考,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主张尊重、顺应大自然运行的规律,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
3、脚踏实地 实事求是的思想。
“实事求是”出自《汉书》,原指根据实证,求索真知。这种精神为后世 所推崇,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了全新阐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 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945 年,党的七大将“实事求是”写入党章,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习近平指出: “我们过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实事求是。今天,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还是要靠实事求是。”
3、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材料:“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出自《周易·系辞下》。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点时则变化,变化则通达能通达,则能恒久。此句蕴含着我国古人可贵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启示我们事物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只有适时求变,才能长盛不衰,这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规律,只有遵循这个发展规律,社会才会发展国家才会进步。此句同样也包含实用主义的思想,即“变通”,告诉人们遇事不要钻牛角尖,而应该懂得通融、屈伸。
材料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什么思想?
中华民族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生生不息、不断变化的。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创造与创新。
探究与分享:
春秋时期,孔子到卫国去,弟子再有驾车。孔子看到卫国人丁兴旺,感叹道:“人真多呀!”冉有问:“人口增加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孔子回答:“让人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裕起来之后,又该怎么办呢 ”孔子回答:“发展教育。”这就是孔子倡导的“庶、富、教”的治国思想。
谈谈你对孔子“庶、富、教”思想的理解。
“庶”即充足的劳动力,“富”即使人民生活富裕,“教”即使人民受到伦理教育。
体现了孔子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即惠及人民,满足人民实际的利益需求,让人民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
4、惠民利民、安民富民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的含义:治理国家有不变的法则,而让人民获得利益是其根本。
中华民族主张“治国有常, 而利民为本”,认为社会发展必须惠及人 民, 满足人民实际的利益需求,让人民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
(三)课堂小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要更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为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贡献自己的血量。
(四)课堂练习:
1、中华民族对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有深刻的思考,提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今天践行这一思想( B )
①需要尊重、顺应大自然运行的规律②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③就要将人类凌驾于自然环境之上④需要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述蕴含的思想理念是 ( B )
A.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B.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C.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D.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
3\孔子阐述关于教育和经济的关系的论点,其核心为“庶、富、教”。孔子认为国家发展必须具备庶、富、教三个条件:庶即充足的劳动力,富即使人民生活富裕,教即使人民受到教育。下列与孔子的“庶、富、教”所蕴含的思想理念相一致的是( A )
A.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B.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C.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D.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
4、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的特定节令。我们在农业谚语、生活习惯、饮食习俗等诸多方面,都能感受到二十四节气文化的影响。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体现了( A )
A.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B.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C.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D.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
(五)板书设计:
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深邃博大,是解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密码。
2、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的思想
3、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4、惠民利民、安民富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