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025年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为了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保卫苏维埃政权,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项政策在当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减产,饥荒流行。这时的苏俄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改变这种状况呢?情景导入学习目标目标1:根据教材内容和所给材料,总结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和作用。目标2:知道苏联成立的时间;总结归纳苏联工业化的特点、过程和成果;归纳农业集体化的目的和措施。目标3:理解“苏联模式”的含义以及评价。目标4:通过回顾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培养综合归纳的历史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自学识记】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识记苏俄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时间、两个五年计划、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等基本史实。新经济政策讲授新课 粉碎国内外反革命叛乱和武装干涉后,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形势非常严峻。工人常常处于饥饿之中,农民对余粮征集制不满,工农联盟受到威胁。在唐波夫省、乌克兰、顿河流域和西伯利亚等地,不断出现农民以各种形式对抗苏维埃政权的活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必须改变。1920年苏俄农民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背景时间1921年春,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内容新经济政策(1)农业: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2)工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特点:(新在哪)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承认市场经济。)2.阅读教材,归纳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120100806040200谷物产量工业总产量1925年1913年1920年启示: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农民踊跃交纳粮食税(1922年)由于实行新经济政策,耶戈列夫斯克地方农民的积极性迅速提高。阅读教材,填写下列表格,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合作探究战时共产主义在政策 新经济政策农业工业商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中小型企业国有化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取消自由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一切生活必须品和食品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沙俄(古—1917年)苏俄(1917—1922年)苏联(1922—1991年)俄罗斯(1991年至今)苏联的标志不同时期的俄国名称: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讲授新课苏联的工业化1922年年底,各族人民在自愿和平等基础上,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俄罗斯联邦1922年底,苏联成立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1925年加入的有乌兹别克土库曼1929年加入的有哈萨克塔吉克吉尔吉斯1940年加入的有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摩尔多瓦1922年12月最初加盟的是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扩大到15个。二、苏联的工业化1924年列宁逝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接力棒交到了斯大林手中。斯大林 斯大林,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1917年参加组织领导十月革命。1922年当选俄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领导苏联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领导苏联人民进行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取得胜利。著有《斯大林全集》。苏联的工业化从1926年起,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①特点:②过程:③成果:重点发展重工业。1928-1937年,完成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苏联的工业化【合作探究】1.阅读材料,概括苏联工业化建设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样做有什么弊端?合作探究材料一: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必须在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到。——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材料二: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把苏联看作是“毒瘤”,欲彻底除之而后快。材料三: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大国崛起》外因内因原因苏联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斯大林认为必须完成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改造,必须建立起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即把苏联建设成一个不仅能生产一般消费品,而且能生产各种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国防的需要。苏联当时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之中,帝国主义发动反苏的危险一直存在。强大的国防实力需要靠雄厚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来支撑。弊端:轻工业与重工业发展不平衡合作探究【合作探究】2.阅读教材,概括苏联是如何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工业强国的?1928-1937年,完成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第聂伯河上的大坝苏联“一五”计划的重点项目——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由沙皇时代的2.6%上升到1937年的13.7%。苏联的工业化成就讨论:你如何评价苏联工业化中的指令性计划?1.指令性计划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2.这种排斥市场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合作探究特点: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讲授新课1.背景: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2.实施时间: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目的措施影响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消灭富农;政府支持集体农庄建设,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农业生产长期停滞。农业集体化想一想: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产生了什么问题?消极性: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合作探究农民加入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也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讲授新课苏联模式讲授新课阅读教材说出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特征。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合作探究】结合所学,分析归纳斯大林模式的影响。积极消极影响它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合作探究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所占地位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工业总产值 5 5 3 2 2 1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电力 15 10 7 4 3 2煤 6 6 4 3 4 3钢 5 5 5 4 3 3合作探究如何评价苏联模式?积极性消极性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阻碍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合作探究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发展落后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应该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启示)呢?①一个国家要发展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③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政策;④要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⑤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改革经济管理体制;⑥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消耗。合作探究课堂总结苏联模式是苏维埃时期苏联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组织体系和思想体系。这一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其采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它的关键要害在于个人崇拜。它践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基本原则,以领导意志取代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集中制,个人崇拜出现于斯大林时期,在20世纪50年代后逐渐得到巩固,这也成了苏联解体的因素之一。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年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pptx 从战胜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mp4 大国崛起之苏联工业化背景.wmv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avi 苏联工业化成就与问题.mp4 苏联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mp4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五年计划).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