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课件(共34页PPT,内嵌3个视频)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课件(共34页PPT,内嵌3个视频)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3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第六课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视频:56个民族共唱我爱你中国
观看视频并请谈一谈你对我国民族情况的认识和了解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本框内容
一、我国的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
2、我国的行政区域类型
①各民族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②各民族又都凝聚在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中。
要求:
我们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1、中华民族是我国所有民族凝聚形成的命运共同体。
2、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多元一体。
表现: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格的最重要特点。
多元
一体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观看中国地图,思考我国行政区域是如何划分的?这些行政区与中央是什么关系?
中国一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
包括23个省、
5个自治区、
4个直辖市、
2个特别行政区。
3、我国的行政区域类型:
一般行政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 特别行政区
设立目的 便于国家行政管理而设置 是为了解决民族问题而设立 是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设立
适用区域 省、市、县、乡 适用民族地区 适用港澳台地区
自治程度 无 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高度自治权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
行使高度自治权
中国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一部宪法、一个中央政府。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都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统辖。
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我国的行政区域类型:
中国一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4、国家主权
(1)表现:中国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一部宪法、一个中央政府。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都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统辖。
(2)含义:一个国家在所辖领土范围内独立处置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最高权力。
(3)两个基本特征:对外的独立性、对内的最高性。
注意:在国际交往中,我国的主权由中央政府统一行使。
注意:自治权 高度自治权 主权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2.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在雪域高原
探究:结合教材和视频,思考我国民族关系为什么好?
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是什么
形成原因
①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②在这条道路上,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我国少数民族面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中华民族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
成果
2.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义务。
在民族平等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民族的大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
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方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平等:“无优劣之分”“权利和义务平等”“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人大代表”“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风俗习惯”;
民族团结:“和睦”“合作”“共同奋斗”“反对民族分裂”“相互离不开”;
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对民族地区的财政、政策支持”“对口支援民族地区”西部大开发。
政治
基础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各民族
共同繁荣
前提条件
物质保障
三者的关系
2.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是什么)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前提和基础
聚居≠居住
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人民代表大会
和人民政府
地位:核心内容
主体:自治机关
性质:一般自治权,≠高度自治权
① 前提和基础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
② 特点: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① 自治地方 :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 州、自治县三级。
② 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行政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
注意:监察机关(监察委)和司法机关(法院和检察院)不属于自治机关
(2)内容:
双重身份
既是一般的地方国家机关,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
又是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依法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依法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
依法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
依法自主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主要有以下权力
③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制度保障。
既保证了国家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
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历史传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分布格局:“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
民族关系:各民族长期相互依存
(3)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②地位
③优势/意义
①社会历史原因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要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
②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尊严,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各种矛盾和问题
③必须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⑤坚持和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⑥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 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⑦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4)坚持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要求(怎么办)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1.重视宗教工作的原因
2.我国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
结合视频,解读我国宗教的本质和宗教政策。
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我国五大宗教:
中国现有宗教信徒1亿多人。
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8.5万余处。
各种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
宗教团体3千多个,宗教院校74所。
当选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宗教界人士有17000余人。
佛 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道 教
天主教
1、重视宗教工作的原因:
我国有多种宗教,妥善处理宗教问题,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信或不信
何种宗教
何时信教
何种教派
①含义
2.我国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信与不信: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种类: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
派别: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
时间: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①内容
依法管理
遵守法律
权责统一
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和司法。
我国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
②原则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正常宗教活动≠封建迷信活动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2.我国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我国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
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严格禁止境外宗教的渗透和发展,坚决打击宗教极端思想的传播,严密防范宗教极端行为的发生。
注意:
第八条 外国人在中国境内进行宗教活动,应当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不得在中国境内成立宗教组织、设立宗教办事机构、设立宗教活动场所或者开办宗教院校,不得在中国公民中发展教徒、委任宗教教职人员和进行其他传教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
2.我国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
含义: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任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宗教,用中华优秀文化浸润宗教,不断推进我国宗教的中国化。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要求他们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
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
2.我国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
注意: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要理解为“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宗教与社会主义二者在性质上是对立的,难以相互适应。
不能认为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宗教在本质上仍是唯心的。
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侧重自由)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强调依法规范宗教活动)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强调不受外来干涉)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强调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课堂小结
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2.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含义、形成、前提和基础、地位、重要性)
4.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要求
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特点、贡献)
2.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主权)
1.重视宗教工作的原因
2.我国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2024年7月4日,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4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与时俱进做好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工作。假如你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就此提出建议,下列建议中合适的是( )
①以维护国家统一为主线,全面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②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
③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④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课堂检测
2.2024年8月18日新疆和田团委组织开展石榴籽祖国行·“我在安徽有个家”手“皖”手少年研学营活动,来自皖疆两地100余名少年欢聚一堂,共同开启一段跨越四千公里的融情交流之旅,此次活动( )
①有利于形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②有利于各民族少年像石榴籽紧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③推动皖疆两地少年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促进民族团结
④表明民族团结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和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C
课堂检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