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9张PPT)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是怎样的,有哪些优越性?苏联解体前南斯拉夫两次分裂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解释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课标要求了解我国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特点;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通过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结合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认识我国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能够通过相关实例分析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能够正确看待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学习目标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我国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以及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重点1、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3、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教学难点重难点第六课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6.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与宗教政策?1、我国是如何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2、我国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3、我们应如何进一步巩固新型民族关系?子议题主议题穿越历史壹我国是如何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01视频:凉州会谈,西藏纳入中国版图!议题1:结合凉州会谈,谈谈你对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理解?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1)民族格局特点中华民族是我国所有民族凝聚形成的命运共同体,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2)表现多元:各民族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一体:各民族又都凝聚在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中。(3)各族人民的贡献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疆域,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类型 一般行政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 特别行政区目的 便于国家行政管理 为了解决民族问题 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适用区域 省、市、县、乡等 适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适用港澳台等地区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保留原资本主义制度自治程度 / 自治程度低于特别行政区 自治程度较高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民族区域自治法》 《特别行政区基本法》3、自治权与主权(1)主权(国家集中行使)①含义:一个国家在所辖领土范围内独立处置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最高权力。②基本特征:对内最高性,对外独立性。③中国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一部宪法、一个中央政府。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都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统辖。(单一制国家)在国际交往中,我国的主权由中央政府统一行使。(2)自治权(体现民主)①含义: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物的权力。②权限: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自治权≠主权回归现实贰我国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02议题2:结合新时代西藏发展新画卷,谈谈你是如何认识我国的民族方针和民族政策的?图①:西藏雪山风光。图②:那曲市群众跳起锅庄舞,庆祝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图③:吉隆边检站民警为当地村民送去节日礼物。图④:列车行驶在拉林铁路上。伴随着1500名“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接续奔赴西藏,西藏医疗实现了质的飞跃,截至2021年底,西藏已实现400多种“大病”不出自治区、2400多种“中病”不出地市、常见病易发病不出县区就能治疗。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雪域高原处处盛开。2021年以来,《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规划(2021—2025年)》等文件出台,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工作。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一系列维护和保障民族团结工作的政策措施和一批惠及民生、支撑国民经济基础的重大工程,推动民族团结以及西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步。64年前的春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场以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为核心的民主改革在西藏全面展开。海外人士认为,西藏各族人民自此以来创造了社会制度伟大变革、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等成就,西藏社会取得全面发展进步,各族人民生活幸福。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1)新型的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2)新型民族关系的形成①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进行了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和实践的探索。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民族平等的旗帜,致力于铲除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赢得了各族人民的信赖。③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族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为建设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2、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1)民族平等①原因: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②含义:各民族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③注意:民族平等不是消除民族差异,民族平等侧重政治上的平等,但各民族经济发展程度,文化发展等,是不一样的!(2)民族团结①含义:在民族平等基础上,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②意义:民族的大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3)各民族共同繁荣①含义:各民族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②原因: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③注意:繁荣不仅仅指经济的繁荣,还包括政治和文化的发展。(4)民族方针之间的关系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治基础各民族共同繁荣前提条件物质保证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内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的制度。①前提和基础:国家统一领导②地位:基本民族政策,基本政治制度③条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聚居≠居住④自治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2)必要性:根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民族自治的地方和自治机关①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不包括民族乡,民族乡没有自治权)。②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不含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③自治机关的双重身份和两类职权:既是一般的地方国家机关,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又是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4)核心内容——自治权①含义: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②权限:民族自治地方属于一般自治,特别行政区属于高度自治,但两者都不是完全自治!③权力:A、依法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B、依法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C、依法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D、依法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的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一个重要制度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保证了国家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②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6)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要求①要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②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尊严,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依法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及其活动,坚决反对和有力回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③必须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1、重视宗教工作的原因我国有多种宗教,妥善处理宗教问题,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我国信教人数比较多。(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①信不信的自由②信哪种教的自由③信哪个教派的自由④什么时候信的自由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注意:1、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并不代表国家鼓励信教。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不允许信教。(无产阶级政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所武装的,这就决定了共产党员只能是无神论者,不得信教。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共青团员,同共产党员一样不允许信仰宗教)2、宗教在本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只要宗教存在,其本质就不会变,其消极作用就不会消失。2、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①内容A、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B、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C、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和司法;D、坚持教育和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②原则我国宗教事务管理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注意:1、邪教不是宗教。当今世界,邪教兴风作浪,已成为一大公害。2、邪教的本质: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3、主要特征:教主崇拜、精神控制、编造邪说、敛取钱财、秘密结社、危害社会。4、国家态度:取缔邪教组织、严惩邪教犯罪。(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①内容A、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B、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C、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严格禁止境外宗教的渗透和发展,D、坚决打击宗教极端思想的传播,严密防范宗教极端行为的发生。②注意A、外国人在中国境内进行宗教活动,应遵守中国的法律和法规;B、不得在中国境内设立宗教组织、宗教办事机构,宗教活动场所,开办宗教院校;C、不得在中国公民中发展教徒,委任教职人员和进行其他的传教活动。(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①重要任务——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宗教,用中华优秀文化浸润宗教,不断推动我国宗教的中国化。②具体要求A、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B、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C、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D、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祖国统一多做贡献。畅想未来叁我们应如何进一步巩固新型民族关系?03议题3:我们如何巩固新型民族关系,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解决民族问题?如何推动民族区域发展?)1.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始终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3.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4.始终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始终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6.始终坚持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课堂总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宗教政策与法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格局行政区域类型妥善处理宗教问题的意义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新型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课堂练习1.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集力量的强大法宝。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下列做法与题意相吻合的有( )①山东分批组织企业"抱团出海",多点发力促进外贸稳中提质②政协组织宗教界爱国力量深入社区宣传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教义③组织中共党员和党外知识分子开展“我眼中的改革开放”讨论④面向1100所中小学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课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D2.近日,浙江省援藏指挥部实地调研2022年援藏项目。作为援藏项目的色尼区杭嘉新村预计建成后将解决204户1000余名群众住房问题,实现牧区、牧业、牧民等“三牧联动”;那曲镇卫生院预计建成后将为辖区内8万余人口提供基础医疗服务,为色尼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对口援藏工作( )①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治藏方略,维护藏族群众的各项权益②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③有助于在深度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民族间的大团结④能够促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逐步形成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C3.2022年中欧班列“泸州号”开通,是首列泸州本土货物专列,它将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地后,到达目的地白俄罗斯明斯克。这使泸州成为全省率先同时开通国际水运、陆运双通道的城市。泸州中欧班列的开通( )①能确保到2025年底西部地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②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同步富裕的目标③有利于建设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④有利于助力四川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D4.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基于( )①中华民族是我国所有民族凝聚形成的命运共同体②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③民族地区经济、政治等各项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④消除民族差异是社会稳定的前提和社会进步的保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A5.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宗教,用中华优秀文化浸润宗教,不断推进我国宗教的中国化。福建省于2021年10月在福州举办了宗教界教风教规教德建设主题交流活动。本次活动对于充分发挥教风教规教德对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的行为引导、规则约束、权益维护具有重要作用。开展这一活动( )①有助于持续推进宗教中国化进程②有利于发挥宗教及信众的积极作用③表明国家积极支持倡导信仰宗教④旨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A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广西是中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经验丰富,影响力不断扩大。开展大学习大培训大宣讲活动,举办学习宣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专题宣讲活动近万场。用好党中央、国务院赋于边疆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扎实推进富民兴桂各项工作;召开民族特色村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试点现场推进会,用活6.75亿元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对自治区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公共服务及人才短缺等突出问题作出针对性规定,用法治方式保障和促进自治区“三农”工作发展。语言相通是增进沟通的基础,自治区政府积极推广普通话。2020年,广西普通话长及率达到85.68%,在西部地区排名首位,比2000年的57.4%、2010年的80.7%分别提高了28.28、4.98个百分点。新征程上广西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分析从广西的做法中能总结出哪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经验。①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贯彻党的民族政策。②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③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因地制宜推出政策法规,解决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促进民族团结。④政府积极开展文化建设、履行文化职能,通过语言文字工作促进了民族间的沟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