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4.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小时不识月月球上有生命。嫦娥和玉兔住在月球的广寒宫中。月球上没有生命。是一个荒凉的星球,没有水和空气。你怎样评价这两种认识?第一目真理是客观的认识:是人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认识(主观)客观对象真理谬误相符合不符合注意:①真理与谬误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二者不容混淆。②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真理是一种认识,且是正确的认识。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1.真理的含义真理形式内容对象性质判断:1.任何真理中都包含谬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2.真理是因为“有用”才“真”。3.真理是标志客观与主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区别: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属于唯物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属于认识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也属于认识论。4. 科学理论是真理的系统化、理论化。联系:1.意识、认识、理论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真理和科学理论都是正确的。2.形式都是主观的,内容都是客观的。3.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知识拓展意识、认识、真理的比较月球上有生命。嫦娥和玉兔住在月球的广寒宫中。月球上没有生命。是一个荒凉的星球,没有水和空气。为什么会产生不同认识?这两种认识能不能同时正确、都是真理?2.真理的特点Q1: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一元性)。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有不同的认识。(认识有主体差异性)Q2:对同一确定对象有多个认识,是不是每个认识都是真理?注意:真理是内容上的一元性与形式上的多样性的统一。(即真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1)真理的一元性,是就真理的客观内容而言的。(2)从其表现形式看,真理又是多样的,它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不同的理论形式来表达,但它们在内容上都是对同一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1)真理的最基本属性——客观性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启示:①真理是客观的,要坚持真理;②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要勇于追求真理。2.真理的特点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②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真理反映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事物及规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注意: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小结1:真理的客观性原理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方法论真理只有一个,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第二目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议学提示:为什么在太空中小球无法完成单摆运动?这体现了真理怎样的特点?2.真理的特点太空 失重条件圆周运动地面 重力条件往复摆动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2)真理是有条件的强调空间(即某一领域、某一层面)的限制,强调真理不能超越一定的空间条件和范围三角形内角和>180°三角形内角和<180°三角形内角和=180°案例一:“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是永恒的真理吗?平面上:三角形内角和=180°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和<180°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和>180°案例二:在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统治下,他脱离中国革命实际,否认敌强我弱的基本形势,要求红军采取积极进攻的路线,主张攻打中心城市,以实现革命在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却使得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面临失败,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被迫走上长征的道路。思考:这说明了真理的什么特点?2.真理的特点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指主观认识符合当地的实际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出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变成谬误。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要求(3)真理是具体的从时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之是对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指主观认识符合当时的实际小结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原理原理①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②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①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正确对待错误。知识拓展真理与谬误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真理同谬误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真理与谬误是辩证统一、相伴而行的。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二者不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0102客观性(基本属性)03一元性(唯一性)真理的特点具体的04有条件的绝对性相对性知识梳理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第三目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2004年1月23日,中国探月工程正式立项,被命名为“嫦娥工程”。今年,“嫦娥工程”迎来20周年。20年来,我们利用现代科技,终于把梦想变成了现实。中国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2007年10月,我国发射绕月卫星“嫦娥一号”。2013年12月,“嫦娥三号”实现月面软着陆。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从给月球拍照片,到首次在月球背面登陆,再到成功带回月壤,中国已顺利完成“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目标,为人类月球探索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未来,中国还将发射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最终建立月球科研站和实现载人登月。中国人用汗水和智慧浇筑一个个丰碑,用梦想和情怀丈量一片片星空,迈向星辰大海的步伐必将走得更稳、更远。议学提示:1.中国探月工程分为三个阶段,历时20年,说明了什么?2.中国探月工程计划完成后,我们还会继续探月吗?为什么?(1)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正确的认识往往要: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原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主体来看,受具体实践水平、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限制。(主体差异性)从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变化性,使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实践3.认识的特点“这是个人迈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步!”——人类登月第一人、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无限变化的认识的主体:人类---世代延续的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认识的特点(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认识不是直线前进,也不是循环运动)注意:(1)认识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2)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3)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4)不存在终极真理,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3.认识的特点小结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原理(或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③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课堂总结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真理的含义2.真理的特性3.认识的特点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客观的(最基本属性)具体的有条件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人不怕犯错误,要正确对待错误原 理方法论归纳总结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的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归纳总结运用“认识论”(探索认识的奥秘)的有关知识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要求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4.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任何的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的特点及方法论)5.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认识的特点及方法论)学以致用易错易混:1.感性认识是错误的,理性认识是正确的。2.感性认识是现象,而理性认识是本质。3.感性认识源于实践,而理性认识则源于感性认识。4.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才具有指导作用。5.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2.×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属于认识范畴,是主观的。更正为: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源于实践。4.×只要是认识对实践都具有指导作用,这种指导作用有双重性。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不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6. 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观念不一定都是真理。7.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真理只能被超越不能被推翻8.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它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9.真理也包含谬误成分。×真理与谬误有严格界限不容混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10.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1.图漫画《我该怎么走?!》(作者:陈景凯)给我们的哲学启迪是:①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真理具有不确定性②人们在否定以往认识的过程中接近真理③要善于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④个别、具体的认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D2.历经9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关键9分钟,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表面,其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将在火星上开展地表成分、 物质类型分布、地质结构以及火星气象环境等探测工作,火星探测不仅仅是太空技术的突破,也是行星科学领域的突破,更是人类活动空间的拓展和延伸。材料表明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基本问题②宇宙探索活动将不断地刷新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③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④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B3.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要求我们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则要求我们加强国际经济交往,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走好开放合作之路。立足国内,放眼全球,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要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保持勇往直前,风雨无阻的战略定力,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材料,运用“探索认识的奥秘”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确立新发展格局的合理性。【参考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要求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确立新发展格局是依据我国国情,是为了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经济高质量发展。(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的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正是基于当前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才确立的新发展格局,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保持勇往直前,风雨无阻的战略定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课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