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课件 (共26张PPT+1个内嵌视频)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1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课件 (共26张PPT+1个内嵌视频)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新课导入
文化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民族性与多样性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民族精神
9.1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学习目标
基础性目标:通过自主学习、教师点拨,我能阐释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及产生过程;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拓展性目标:通过习题训练,我能学以致用。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殷商
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春秋战国
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隋唐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汉代
全盛时代
宋元明
推动发展
明清
走向衰微
走向辉煌
如何复兴中华文化?
知识回溯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胡适说:“我们如果还想把这个国家整顿起来,如果还希望这个民族在世界上占一个地位,只有一条生路,就是我们自己要认错。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康有为说,“中国立国数千年,礼仪纲纪,云为得失,皆奉孔子之经,若一弃之,则人皆无主,是非不知所定,进退不知所守,身无以为身,家无以为家,是大乱之道也”,要“冒万死因为保旧俗,存礼救而保国魂”。
刘师复认为,无致府主义者“主张人民完全自由,不受一切统治,废绝首领及威权所附丽之机关学说也”。
孙中山说:“三民主义就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这三个主义和美国大总统林肯所说的民有、民治、民享三层意思,完全是相通的。”
20世纪初,对于如何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国的文化界有不同的回应。
自由主义
保守主义
无政府主义
三民主义
思考:上述主张存在哪些问题?
  只看到西方文化的优势、长处,主张全心全意学习西方,而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忽视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糟粕
把自由绝对化,是不可能实现的。
具有历史进步性,但也存在着致命的局限性。
① 文化思潮: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三民主义
1.近代中国的文化思潮 及 结果
②结 果: 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都不能解决中国文化走向何处的问题
无法使中华文化走向复兴之路
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那么中国的文人志士到底选择了怎么的一条道路?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联系所学历史知识,谈谈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阅读与思考》
2.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指明方向: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写在旗帜上,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为中华文化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
重要转折: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合作探究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所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的再生再造和凝聚升华。如,从“为万世开太平”到“革命理想高于天”,从“威武不能屈”到“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从“民惟邦本”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格物致知”到“实事求是”,从“自强不息”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
材料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1)结合材料一,谈谈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关系的?这些文化有何作用?
(2)结合材料二,从“指导思想”“为谁服务”“基本方针”“前进方向”等角度,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
①革命时期
革命文化
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党领导
人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升华
3.共产党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中的角色(地位):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 积极引领者 和 践行者,
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忠实传承者 和 弘扬者。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积淀着中华民族最 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为谁服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基本方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前进方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区别 孕育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 例如:核心思想理念 传统美德 人文精神 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例如:红船精神 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 延安精神 形成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
例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制度和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联系 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并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这三种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在生存发展实践中的伟大创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特别提示】
多种文化对比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指导思想、立场、方向、目的】
强大支撑
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深厚基础
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坚强基石
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回顾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
(2)内涵:
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内涵和本质: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②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③历史来源: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④作用: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文化获得空前发展、重新走向辉煌的必然选择。
⑤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⑥特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⑦立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⑧基本要求: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⑨根本目的: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
看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就是要看它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就是要看它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人民有没有对它的需求。
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我们如何判断一种文化是否具有生命力呢?
满足某些特定群体的需求
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来源实践,
顺应时代发展
×


1.文化生命力判断标准: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视角一:
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就孕育和滋养与之相应的文化。
视角三:
每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性,从而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视角二:
如果抛弃优秀传统文化、割裂民族文化血脉,文化发展就会像无根浮萍、断线风筝,迷失方向。
视角四:
当前,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不相称。
运用所学的知识,综合上述视角,进一步阐明“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道理。
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
文化发展规律
中华文化特性
文化影响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
2
4
5
3
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
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
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
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决定
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材料一: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题中之义。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现实意义有哪些。
  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
  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材料一:当前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的国际地位还不相称,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不相称。美国一位专家评论说,“中国的软实力中文化的吸引力还相对较弱,相比较于美国的电影、音乐和其他文化产品,中国似乎没有一个突出的享誉世界的文化品牌。”
  材料二: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理念,“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这些思想无不闪耀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光芒,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源泉与精神滋养。我们必须“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现实意义有哪些。
  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
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现实意义
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四个才能”)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本框小结
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1.近代中国的文化思潮及结果
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影响
3.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4.“三文化 ”
1.判断文化生命力的标准
2.走“中特”文化发展道路的决定因素
3.走“中特”文化发展道路的意义
强化训练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是十脉相承的
②弘扬中国精神就是弘扬我们党创造的革命文化中的红色基因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进程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B
强化训练
 2.2022年金秋时节,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以思想史为基本线索的《复兴文库》出版发行。“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一个传统。”习近平总书记为丛书作序,发出“坚定历史自信、把握时代大势、走好中国道路”的时代强音。据此,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要求我们
A.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B.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发挥文化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功能
C.在时代大潮中把握革命文化引领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
D.以文化的繁荣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物质力量
A
强化训练
 14.2022年10月9日,国际篮联女篮世界杯在澳大利亚悉尼落下帷幕,中国女篮获得亚
军,时隔28年再次登上大赛领奖台,追平该赛事历史最好成绩。女篮姑娘拼到最后一
秒,女篮姑娘们用团结和勇气完美诠释了体育精神,弘扬“体育精神”的文化价值在于
①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提升全民族的科学文化修差
②高举精神旗帜,为实现民族复兴凝聚物质力量
3培育中华体育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④弘扬体育道德风尚,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D
课后作业
 
  观点一:文化创作应该立足时代之基,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才能
激起观众的共鸣和认同
  观点二:文化创作应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观众对中华
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假设你参与这场争论,请你选择其中一方观点,并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进一步阐明你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