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时空定位线索主旨整体国际格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局部热战。 资本主义国家:灵活调整经济政策,促进发展;建设“福利国家”,缓和矛盾。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及东欧国家多次改革,调整高度集中的苏联体制,但以失败告终;中国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世界国家: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同时面临挑战。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标解读·重难批注 重难点1.分析冷战在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及基本特征,多角度认识冷战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重难点2.辩证地认识冷战过程中世界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认识经济发展对政治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数字识记·纲目概览一个主题:冷战的发生、发展和终结两大关系:冷战推动着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两极格局孕育着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四个标志:冷战开始的标志;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标志;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时空定位必备知识·自主学习知识点1冷战与两极格局 冷战不是指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而是两大阵营之间1.冷战的含义: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________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2.冷战爆发的背景苏联是美国建立霸权的最大障碍(1)美苏两国的________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2)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将社会主义的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苏联极其关心自己的安全,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了尖锐矛盾。(3)美国在“反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旗号下,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和敌对行动,率先挑起了冷战。苏联予以反击。3.冷战爆发的表现 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以美国为首的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以苏联为首的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 1947年,杜鲁门发表被称为“________”的演说,是冷战爆发的标志 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 美国实施________,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 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军事 1949年“________”组织成立 1955年“________”组织成立地缘 第一次柏林危机直接导致________________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于1949年相继成立,德国分裂4.两极格局的形成: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________正式形成。但是,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________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________及其盟国。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中间地带知识点2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1.典型事件:第二次柏林危机和________________。这两次危机虽然没有达到局部热战的程度,但它们所带来的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是空前严重的。2.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________的成立和发展,________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资本主义世界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3.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1)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所导致的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以及________的破裂,表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2)以中国自力更生拥有“____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________正式访华等重大事件为标志,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经济不发达的亚非拉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4.第三世界的兴起与发展:1955年________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知识点3两极格局的瓦解 标志是苏联解体1.美苏的竞争与缓和(1)竞争:1979年,苏联入侵________,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同时大搞军备竞赛,提出并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2)缓和以苏联的退让和妥协为前提①1985年以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②表现a.美苏交流: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裁军取得重要进展。b.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________;等等。苏联与中国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2.两极格局的崩溃(1)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________”攻势,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________的领导地位,最终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局面。冷战思维依然存在(2)苏联解体,________崩溃,持续近半个世纪的________随之结束。两极格局中出现的________________不可逆转。1.【知识拓展】 “铁幕”演说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保守党领袖丘吉尔在美国总统杜鲁门的陪同下,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敦发表名为《和平砥柱》的演说。在演说中,丘吉尔首先攻击苏联在东欧的“扩张”,声称“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丘吉尔号召讲英语的民族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来自共产主义的威胁。这就是著名的“铁幕”演说,美国借丘吉尔之口向苏联发出了冷战信号。2.【图说历史】 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不是单纯的经济援助计划,其目的在于通过恢复西欧经济来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3.【名师指津】 学思之窗阅读教材P111“学思之窗”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领土变迁示意图”。思考:斯大林为什么说“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试答: 4.【社会情境】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上图是关于日本的漫画(【注】UN是联合国英文United Nations的缩写。)思考:漫画反映了日本的什么要求?试答: 5.【图解历史】 多极力量的成长6.【概念阐释】 和平演变“和平演变”这一词汇出现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冷战时期,由当时美国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由于它所进行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生战争,所以叫“和平演变”。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关键能力·合作探究探究主题一 明争暗斗——美苏冷战与两极格局01史料实证——美国战后政策的转变史料 杜鲁门认为:美国不能相信斯大林,美国有责任承担起领导世界的责任……为了争取民众的支持,杜鲁门动用了他语言武器库中最重型的武器——捍卫自由……通过将世界划分为“自由的”和“受奴役的”的两分法模式,杜鲁门也成功地说服了国会对他的政策表示支持,开始了一个长期的对共产主义的遏制……马歇尔避免使用杜鲁门的那种将世界划分为自由与不自由两大集团的说法,他强调“繁荣使你享有自由。”——摘编自[美]埃里克·方纳《给我自由!一部美国的历史》[导读] 在美苏大战略相互对立、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存在巨大差异、两国根深蒂固的互不信任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双方在具体实施雅尔塔体系各项协定的过程中,就必然会在许多重要问题上产生重大的分歧与对抗。[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捍卫自由”的各自手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相同的本质意图。02历史解释——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1)不同点项目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直接 原因 针对“希腊、土耳其危机” 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凋敝、政局动荡,资本主义统治秩序面临威胁内容 既包括经济上的援助,也包括军事上的援助 经济援助计划形式 公开地、赤裸裸地反共反苏 采取隐蔽的经济手段达到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的目的影响 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美苏全面冷战的开始 一方面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2)相同点①背景:都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②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03探究论证——扶持与遏制的并行史料 1947年7月,杜鲁门政府下达了“1779号指示”,指示美国将运用各种手段使德国尽快达到经济自足,保证德国有一个置于坚实的经济福利基础上的政治组织形式和政治生活方式,从而使德国能对欧洲复兴作出最大贡献。随后,美国抛出马歇尔计划。美国认为利用西德的工业潜力重建欧洲不仅是绝对必要的,从德国获得一个可靠的盟友也极为重要。——摘编自朱桂莲《试析战后德国分裂的历史根源》[导读] 美国扶持德国与美苏冷战息息相关。美国的对德政策对其具有双重影响。[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政府扶持德国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04唯物史观——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均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②为了在两极格局中取得优势地位,双方都注意发展经济,注意进行内部的改革和调整,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③为了发展自身的经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美苏两极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不结盟运动兴起并得到发展,第三世界崛起。(2)消极影响①其有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②美苏两强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③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④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探究主题二 谁主沉浮——多极力量的发展和两极格局的瓦解01史料实证——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史料一 “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不仅要增加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分量,而且要增加其政治大国的分量。”——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的演讲(1983年)史料二 二战结束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改变着世界。——[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史料三 近来美国出版的《胜利——美国政府对苏联的秘密战略》一书,透露了美国政府曾采取攻心为上的软战争策略,动摇苏联领导人对自身制度的信心,成功地诱导了苏联的制度解体。——《苏联解体与美国政府的秘密战略》[导读] 史料一介绍了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史料二介绍了新的政治力量对世界的影响。史料三主要论述了美国政府对苏联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手段,对苏联解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催化作用。[探究] (1)根据史料一分析,日本提出了怎样的目标?(2)史料二中的“新的力量”除了以上史料提到的力量还有哪些?(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及影响。02历史解释——多极化发展趋势下的基本矛盾(1)美苏之间的矛盾。美苏争霸对苏联造成极大的损害,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进程。(2)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霸主地位受到挑战,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3)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中苏关系恶化,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也出现了要求摆脱苏联控制的倾向,社会主义阵营逐渐分化。(4)第三世界国家与霸权主义、殖民主义之间的矛盾。亚非会议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在东西方两大集团之外增加了一股崭新的国际政治力量。03唯物史观——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1)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由于长期竞争,实力相对衰落。(2)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这种经济的多极化趋势是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3)万隆会议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4)20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网络构建·史论要旨[知识体系][必备术语]1.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2.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在国家发展战略上的对立和冲突,使它们从战时盟友变成冷战对手,逐渐形成两极格局。3.美国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提出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组建了“北约”。4.欧共体成立、日本经济起飞、中国崛起和第三世界兴起,说明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的趋势。5.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两极格局结束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多维训练·创新应用经典示例 触类旁通[典例] [2023·云南学业水平]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据此可知( )A.美国霸权地位继续维持B.欧共体的成员国数量显著增加C.欧美国家经济加速衰退D.第三世界兴起并持续发展壮大[尝试解答] ________[通法悟道] 创新应用 随堂检测1.[2023·四川学业水平]1947年3月,时任美国总统发表演说,宣布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该演说被称为( )A.《开罗宣言》 B.《波茨坦公告》C.“杜鲁门主义” D.“十四点原则”2.[2023·广东学考真题]1947年,为了从经济上遏制苏联,巩固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美国采取的措施是( )A.推动成立“北约”B.提出“杜鲁门主义”C.实施马歇尔计划D.开展“战略防御计划”3.如图照片拍摄于1958年第二次柏林危机期间美苏坦克隔街对峙的场景。照片信息可以反映出( )A.两极格局正式形成B.美国处于战略优势C.局部热战愈演愈烈D.美苏冷战对峙加剧4.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部分大事摘编。这反映了( )法国 支持发展核武器,推行促进欧洲统一的外交政策,退出北约东欧国家 掀起改革浪潮,试图改变苏联模式,甚至爆发与苏联的冲突中国 中国和苏联在意识形态等方面逐渐产生重大的分歧A.国际关系逐渐摆脱冷战影响B.两极格局下国际力量分化调整C.两大阵营意识形态对抗加剧D.美苏冷战的重点区域发生转移温馨提示:请完成课时作业(十八)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材探究 活动点拨[问题探究]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的特点。(1)具有自我控制机制,美苏双方都给对方留有余地,并努力寻求解决危机的途径,避免冲突无限制升级乃至爆发战争。(2)既有对抗又有阶段性缓和;意识形态是美苏进行利益与权力争夺的重要工具。(3)美苏之间的冷战与美苏领导人的个人信念、性格特征及推行的政策有着很大关系。[学习拓展]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给人类带来了怎样的启示?(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主题,各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的世界环境。(2)综合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国际地位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各国应不断创新,积极谋求发展,增强自身实力。(3)应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解决具体冲突问题时各国应增强协商对话机制,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建立起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导学3.提示:从历史上看,苏联几次遭受外敌入侵,都是来自西部,经由波兰地区,苏联西部的安全对苏联至关重要。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斯大林不仅这样说,也的确把苏波边界西移,这引起美国的不满与疑虑。4.提示: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知识点11.美苏2.(1)国家利益3.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北约 华约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4.两极格局 美国 苏联知识点21.古巴导弹危机2.欧洲共同体 日本3.(1)中苏关系 (2)两弹一星 尼克松4.万隆会议 不结盟运动知识点31.(1)阿富汗 (2)②两德统一2.(1)和平演变 共产党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2)两极格局 冷战 世界多极化趋势共研探究主题一1.提示:杜鲁门:提出了“杜鲁门主义”,要求全面遏制社会主义苏联。马歇尔计划: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遏制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两者的本质意图:遏制共产主义,推行美国的霸权政策。3.提示: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结束,冷战开始;美国加强对德国经济和政治的控制。影响:有利于西德经济的恢复,有利于西欧社会秩序的稳定;德国成为美苏冷战对抗的前沿阵地;造成德国的分裂。探究主题二1.提示:(1)目标:谋求政治大国地位。(2)力量:中国;第三世界。(3)原因:原有的苏联模式积弊太深;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西方从外部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影响:有利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使美国霸权地位得到加强;使苏联的加盟国家和东欧国家出现政局动荡。精练[经典示例·触类旁通]典例 D[创新应用·随堂检测]1.解析: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947年(美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杜鲁门发表国情咨文,宣布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这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C项正确;《开罗宣言》发表于1943年,排除A项;《波茨坦公告》发表于1945年,排除B项;“十四点原则”是威尔逊在一战后发表的,排除D项。故选C项。答案:C2.解析:1947年,美国在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旨在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故选C项;为了在军事上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1949年,美国推动成立“北约”,排除A项;在政治上,1947年,杜鲁门发表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两个对立的阵营,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标志着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排除B项;“战略防御计划”是美国总统里根于1983年3月提出的关于建立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战略防御倡议,排除D项。答案:C3.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为1958年第二次柏林危机期间美苏的军事对峙局面,说明美苏冷战对峙加剧,故选D项;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排除A项;照片只能看出美苏对峙,无法得知哪一方占优势,排除B项;材料中美苏对峙并未引发局部热战,排除C项。答案:D4.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处于两极格局对峙时期,材料表格大事中法国退出“北约”,中国和苏联产生分歧,说明在两极格局下国际力量出现分化调整,故选B项;冷战结束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两大阵营内部的分化,而非美苏两大阵营的对抗,排除C项;冷战的重点区域一直都在欧洲,排除D项。答案: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