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 第二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 第二册

资源简介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目标类型 具体内容
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地域文化的概念及其对乡村、城镇景观的影响
2.掌握哈尼梯田、宏村、哈密回王府等景观的地域文化内涵
思想方法目标 1.学会从 “人地关系” 角度分析景观与文化的关联性
2.运用 “案例分析法” 和 “比较法” 探究地域文化差异
素养成长目标 1.区域认知:结合哈密本地案例,分析不同区域景观的文化特色
2.综合思维:归纳地域文化影响景观的机制
3.地理实践力:设计本地文化景观调查方案
4.人地协调观:树立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二、课标与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
教材内容:
教材通过哈尼梯田、宏村、意大利佛罗伦萨等案例,阐述地域文化与乡村、城镇景观的关系。结合哈密市地域特色(如回王府、坎儿井、维吾尔族村落),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三、学情分析
已有基础:学生已掌握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对 “文化” 有初步认知,但缺乏 “地域文化 — 景观” 的系统分析能力。
学习难点:
⑴理解地域文化的抽象性及其与景观的隐性联系;
⑵如何从景观细节(如建筑风格、布局)反推文化内涵。
应对策略:通过 “李杰宏返乡” 情境链、宏村 VR 虚拟游览、哈密文化景观调研等活动,将抽象概念具象化。
四、教学过程设计(重点)
第一课时: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40 分钟)
情景引入(5 分钟)
视频导入:播放智利瓦尔帕莱索彩色山城景观视频,提问:
“为什么这座城市的建筑色彩斑斓?”(引出 “地域文化影响城市景观”)
过渡:“不仅城镇景观,乡村景观也深深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今天我们以哈尼梯田和宏村为例,探究地域文化如何塑造乡村景观。”
环节 1:问题导学 —— 地域文化的概念(5 分钟)
问题链:
什么是地域文化?(学生阅读教材 P38,提炼关键词:“长期积累”“地方特色”“物质 / 非物质”)
哈密有哪些地域文化?(学生讨论:维吾尔族文化、丝路文化、屯垦文化等)
环节 2:新知探究 1—— 哈尼梯田的地域文化(15 分钟)
活动设计:“李杰宏的返乡日记” 角色扮演
情境:哈尼族青年李杰宏从城市返乡,记录家乡变化(教材 P38 案例改编)。
任务:
小组研读:李杰宏日记片段(含梯田布局、“森林 — 村寨 — 梯田 — 水系” 四素同构、农耕习俗)。
问题分析:
⑴梯田为何呈 “阶梯状”?(地形、水土保持)
⑵四素同构体现了哈尼族怎样的人地关系?(敬畏自然、可持续发展)
⑶农耕习俗(如 “开秧门”)如何影响乡村景观?(季节性景观、文化符号)
总结:地域文化通过生产方式和社会习俗塑造乡村景观。
环节 3:深度学习 1—— 宏村景观与徽派文化(10 分钟)
活动设计:VR 虚拟游览宏村 + 文化符号解密
工具:展示宏村全景图(含月沼、承志堂、马头墙),结合 VR 技术 “走进” 村落。
任务:
景观观察:
⑴水系:人工开凿的 “牛形水系”(功能:供水、防火、调节气候);
⑵建筑:马头墙(防火、等级象征)、木雕(儒家文化);
⑶布局:背山面水(风水理念)。
文化关联:
⑴徽商文化如何影响宏村建筑?(高围墙、内敛设计 ——“藏富” 思想);
⑵儒家文化如何体现?(祠堂、书院的核心位置)。
当堂应用 1(5 分钟)
习题:哈密市五堡镇维吾尔族村落以生土建筑为主,屋顶平坦,窗户较小。
问题:分析该景观与当地气候、文化的关系。
答案要点:
⑴气候:干旱少雨,平顶屋便于晾晒;窗户小减少热量摄入;
⑵文化:生土材料体现 “就地取材” 的生态智慧,村落布局围绕清真寺(宗教文化)。
第二课时: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 实践调查(40 分钟)
情景回顾(3 分钟)
回顾第一课时内容,提问:“地域文化如何影响乡村景观?” 引出城镇景观的学习。
环节 4:新知探究 2—— 城镇景观的地域文化(15 分钟)
活动设计:“人家竞整合” 案例分析(教材 P40 “意大利佛罗伦萨” 改编)
案例:哈密市回王府景区改造中,如何平衡历史建筑保护(回王府)、现代商业(大巴扎)和居民生活(维吾尔族社区)。
任务: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 “政府官员”“居民代表”“游客”,讨论改造方案。
冲突点分析:
保护 vs 开发:是否拆除部分旧建筑扩建停车场?
文化传承 vs 生活便利:是否保留传统生土建筑?
总结:城镇景观是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和居民需求的综合产物。
环节 5:深度学习 2—— 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10 分钟)
活动设计:哈密坎儿井保护调查(提前布置资料)
资料:坎儿井是哈密绿洲的 “地下长城”,因地下水减少、现代化灌溉普及面临消失。
问题:
⑴坎儿井体现了哪些地域文化?(节水智慧、协作精神)
⑵如何在保护中开发?(生态旅游、文化研学)
环节 6:拓展提升 —— 本地文化景观调查设计(10 分钟)
活动设计:“哈密文化景观保护者” 方案设计
任务:
分组选题:
A 组:哈密回王府建筑风格与满族、维吾尔族文化融合
B 组:巴里坤古城街巷布局与丝路文化
C 组:哈密大枣种植园景观与农耕文化
设计调查方案:
调查目的、地点、方法(访谈、问卷、拍照)、成果形式(海报、短视频)。
归纳总结(2 分钟)
板书梳理:
地域文化与景观
乡村景观:生产方式(梯田)、社会习俗(宏村水系)
城镇景观:历史传承(回王府)、多元融合(人家竞合)
保护措施:生态优先、活态传承
五、分层作业设计
层次 作业内容
基础层 1. 绘制哈尼梯田 “四素同构” 示意图
2. 列举哈密 3 处体现地域文化的景观及其特征
提高层 分析哈密老城区 “南北大街”(历史轴线)与新城 “时代广场” 的文化差异
拓展层 完成小组 “哈密文化景观调查” 方案,下周课堂汇报
六、教学反思
成功点:
⑴以 “李杰宏”“哈密回王府” 等本土化情境贯穿课堂,学生参与度高;
⑵VR 技术和角色扮演活动突破了抽象概念的理解难点。
改进点:
⑴部分学生对 “地域文化” 的抽象性仍感困惑,需增加哈密本地老照片对比(如 20 世纪 vs 21 世纪村落景观);
⑵调查活动需提前联系本地文化局,确保实践可行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