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概况。2.知道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并分析原因。3.了解青藏高原地区的交通发展状况,知道交通运输的变化对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4.重点:分析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对农牧业发展的影响。【预习导学】青藏地区 1.青藏地区主要包括 自治区、 省和 省的西部,面积约占全国的 ,人口仅占全国的 左右。青藏地区的主体是有“ ”之称的青藏高原。 2.青藏地区是亚洲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 、黄河、 、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都发源于这里。本区拥有 、雪豹、野驴等许多珍稀动物,但自然环境 ,生态 。因而,保护本区的自然环境,防止 、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青藏地区的农作物一般分布在 ,主要有 、豌豆、小麦、油菜等。本区又是全国重要的 ,主要牲畜有 、 、藏山羊等。 4.青藏地区是 族的主要聚居区。藏族人民多信奉 。位于拉萨市的 、西宁市的 ,都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 5.青藏地区种植的青稞和小麦等农作物穗大粒饱。议一议,本区青稞和小麦等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6.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正式通车后,西藏的旅游业持续红火。旅客去拉萨旅游时,下列用品不必准备的是 ( ) A.防晒霜 B.遮阳伞C.羊毛衫 D.防暑降温用品7.青藏地区丰富洁净的能源指的是 ( )A.铀矿、石油 B.地热能、太阳能C.煤、水能 D.水能、天然气8.在从拉萨到格尔木的科考过程中,科考人员可以看到的景象是 ( )A.雪山连绵B.成群的斑马在奔跑C.坎儿井灌溉系统D.窑洞等特色民居【合作探究】1.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认识青藏高原的独特风光。要求: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先组内交流,再派代表向全班展示,其他小组补充。(1)考虑到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你要准备哪些物品 为什么 (2)向全班介绍你最喜欢的旅游景点。 (3)在旅途中,游客经常能见到毛长皮厚,体矮身健的牦牛。请你向同学解释牦牛是如何适应高原独特环境的。2.列表比较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差异。比较类别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地形类型 高原、平原 山地、盆地、丘陵、高原气候特征 日照充足,气温低主要河流 长江、珠江主要矿产 煤、石油、天然气主要农作物 水稻、油菜3.中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阅读教材图5-38至图5-41,回答下列问题。(1)哈尔滨的冰雕在露天情况下也能够保存比较长的时间,这与当地的气候有什么关系 (2)在云贵高原,无论干农活,还是去赶集,背篓都是农民常备的用具。当地人使用背篓的习惯与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3)蒙古包是蒙古族等草原牧民居住的帐篷,它易于拆卸、搬运和安装。这种传统民居与牧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有什么关系 (4)藏族同胞穿外衣时,喜欢只穿左边的衣袖而把右臂露在外面。这种穿着习惯与青藏高原上的气温变化特点有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第2课时预习导学知识点 青藏地区1.西藏 青海 四川 25% 1% 世界屋脊2.长江 澜沧江 藏羚羊 严酷 脆弱 生态破坏 草场退化3.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 青稞 牧区 牦牛 藏绵羊4.藏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 布达拉宫 塔尔寺5.这里日照时间长,有利于光合作用;气温低,作物生长期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养分的积累。因此,本区种植的青稞和小麦等作物穗大粒饱,单产较高。6.D 7.B 8.A合作探究1.(1)防晒霜、墨镜、帽子:因为青藏地区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需要防紫外线。氧气袋:因为青藏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氧含量少,初到高原的人可能会胸闷气短,呼吸困难,氧气袋可以及时地提供氧气。棉服:因为青藏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日温差大。(2)纳木错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是西藏第二大湖泊,也是中国第三大咸水湖。湖面海拔4 718米,形状近似长方形,东西长70多千米,南北宽30多千米,面积为1 920多平方千米。纳木错生态旅游景区内主要景点有迎宾石(夫妻石)、合掌石、善恶洞、扎西寺等。(3)牦牛体躯紧凑,颈短耳小,皮厚且表面积小,汗腺机能极不发达,被毛长度、细度不等且随季节变化,体侧及下部裙毛密而长,可御寒防湿,适应寒冷气候。2.盆地、高原、山地 高原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干旱 黄河塔里木河 雅鲁藏布江 煤、石油 有色金属 钾盐 小麦、花生 哈密瓜、棉花 青稞、小麦3.(1)哈尔滨是我国黑龙江省的行政中心,这里纬度高,冬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寒冷时间长,冰雕展览是这里独特的旅游资源。(2)云贵高原地区地形崎岖,当地人背背篓便于行走。(3)蒙古族生活的地区降水较少,多风,地势平坦,草原广布。牧区居民逐水草而居,流动性很强,而蒙古包便于拆卸、搬运和安装。(4)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很大,当地居民可以根据气温的变化,采用不同的藏袍穿着方式,便于保暖、放牧、耕作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