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期中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1. 2024年8月14日,首批从格鲁吉亚进口的香料产品运抵武威南站,标志着甘肃(武威)国际陆港与格鲁吉亚之间往返零散国际铁路货运线路全面贯通。报道这则新闻最恰当的标题是( )A.推进区域协作,消除地区差距 B.转变发展方式,确保同步富裕C.坚持对外开放,助推甘肃发展 D.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共同繁荣2.从东部沿海到中西部内陆,从江南水乡到塞北草原,从繁华闹市到恬静农村,各地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服务到位,保障老百姓端牢拎稳“米袋子”“菜篮子”“肉案子”“果盘子”“油瓶子”。这表明( )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得到解决 ②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③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逐步缩小 ④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一词,“新质生产力”是指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 )A.放弃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 B.提高科创能力,攻坚核心技术C.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第三产业 D.推进国防建设,维护国家安全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深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国家如此重视创新是因为( )A.创新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方式 B.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任重道远C.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 D.创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5. 张掖市的郇庄村创新基层民主治理,推行村民说事制度,每周定期与群众通过聊天拉家常的方式,让群众就近“说事”。下列对“说事”流程解读正确的是( )说 想说都能说,“说”出了痛点、难点议 遇事要商议,“议”出了和谐、稳定办 有事马上办,“办”到了群众心里评 好坏大家评,“评”出了发展路径A.“说”反映了公民的权利不断扩大B.“议”说明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C.“办”能让基层治理更有法治保障D.“评”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6.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电影中的这些台词振聋发聩,引人深思。它强调了A.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 B.促进青少年发展,给予特殊保护C.厉行法治是对不法分子的要求 D.有法律相关制度就等于有了法治7. 2024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条例》对消费者反映强烈的虚假营销,网络直播带货“以假充真”“以次充好”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等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规范。对消费者保护力度进行“升级”体现出我国( )①实行良法之治,反映人民意志 ②人人参与立法,提升法律素养③转变消费观念,变革消费方式 ④尊重保障人权,彰显法治权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 ③④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的下列规定集中体现了第七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第一百八十四条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第一千零四十三条(节选) 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A.民法典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B.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C.道德只有依靠法律的规定才会有人遵守 D.法律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9. “远看是纱,近看是瓷。”近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德化白瓷引人啧啧称奇;比头发丝还细的“非遗银花丝”制作而成的“都江堰银丝画”让人惊呼“简直美翻了”;江南烟雨中的“余杭油纸伞”在亚运会伴手礼中受到热捧;各式生动的“石湾陶塑”巧夺天工,网上订单络绎不绝.....这种“非遗热”( )①充分挖掘了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 ②展现出传统文化新的生机和活力③有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的需求 ④让我们确信中华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0. 小陇所在的学校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以下是部分活动内容:活动一:了解庆阳剪纸的发展史,感受剪纸魅力。 活动二:走进甘肃简牍博物馆,“简”述中国故事,“牍”懂中华文明。开展上述活动有利于学生( )①了解历史故事,高扬民族精神 ②传承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③激发实践兴趣,丰富校园生活 ④充盈精神世界,陶冶高尚情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1. 中华民族素有重家庭、讲家风的优良传统,尊老爱幼、妻贤夫安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以下家风家训中,到今日仍为人乐道的有( )①言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③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 2023年,我省将河西5市20个县全部纳人河西走廊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庆阳市等5市28个县纳入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全省完成造林种草1000余万亩,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我省这些做法主要体现了( )A.创新发展理念 B.开放发展理念 C.绿色发展理念 D.共享发展理念13.观察右侧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幅宣传画,属于同一层面的是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14. 近年来,“个人碳账户”逐步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打开手机应用软件,骑行、走路、购买节能产品、不选一次性餐具都可折算成“减排量”,在个人账户里一目了然;登录小程序,“广东碳普惠”“西宁碳积分”“武汉碳宝包”等令人目不暇接,低碳行动转换为减碳积分,再支持绿色消费,让人不禁点赞。上述做法( )①有利于激励人们践行低碳行动 ②旨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③表明保护环境只是政府的责任④能直接增加人们的收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5. 某校开展了关于“校园环境”的调查活动,通过调查分析,同学们梳理出以下成果:发现问题:一次性包装使用频繁、食堂的泔水桶里倒满剩余食物。商讨问题:如何解决一次性包装乱扔及食物浪费的问题。解决问题:①学校通过教育、完善设施、设置激励机制等方式引导学生规范自身行为②学生横线处应给出的解决方式是( )①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 ②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③适量点餐,践行“光盘行动” ④绿色出行,多骑自行车A.①② B.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6.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考察时强调:“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做起,坚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多一些雪中送炭,使各项工作都做到愿望和效果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彰显了( )①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③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④国家坚持同步富裕原则,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 ③④17.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力争经过15年的持续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质量品牌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这是因为( )①改革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发展品质 ②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胜③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 ④创新已经成为世界所有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8.2021年,北京空天探索信息科技研究院向中国航天基金会捐款人民币100万元整,设立“中国航天基金会 空天探索专项基金”。该基金旨在开展航天科普教育,支持航天人才培养。这是基于( )①教育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②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途径③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④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9. 2023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我国4处工程全部申报成功。至此,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4处、多项工程具有上千年的历史,发挥着重要的灌溉、防洪、防旱作用。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灌溉工程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③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④中华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0. 小枫为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绘制如下图示,其中①②③处分别应填入( )A、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B.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C.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计30分)21. 感悟民族精神的价值为了让同学们深入感悟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班主任组织同学们诵读红色经典作品并展开讨论。班主任向同学们推荐了著名红色作品《红岩》:《红岩》讲述的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重庆地下党组织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的激烈斗争,反映了革命烈士将生命化为胜利的崇高风貌,成功塑造了一批优秀的革命英雄: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成岗;英勇斗敌、舍己为人的许云峰;坚贞不屈的江姐;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的刘思扬;还有那些在渣滓洞中相互扶持、团结奋斗的难友们;在白公馆中奋勇突围,终迎来美好黎明的战士们……(1)《红岩》中的革命英雄展现出了怎样的情怀?(2分)读完红色经典,小晨就民族精神的现实价值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中华民族精神激励着先辈们创造出了巨大的丰功伟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2)请根据所学知识,对小晨的观点进行佐证。(6分)(2)作为中学生,你打算现在和将来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6分)22. 作为“三北”防护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塞罕坝经历了巨大的变迁。某班据此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下列任务。万般辛苦终成就,不信青山唤不回。过去的塞罕坝:清朝同治年间的塞罕坝,物产富饶,牲兽繁育;后来因为开围垦荒,树木被大肆砍伐,原始森林逐步退化成荒原沙地。现在的塞罕坝:1962年建场以来,60载寒来暑往,一代代塞罕坝人将这片曾经林木稀疏、风水肆虐的荒僻高岭,变为115万亩人工林海。如今,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着超过100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创造了旧貌换新颜的奇迹。(1)结合材料,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谈谈塞罕坝“旧貌换新颜”蕴含着哪此道理。(6分)守护生命共同体,续写绿色新奇迹。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依托百万亩林海,积极发展绿化苗木、森林旅游等绿色生态产业,林场年主营收入26.4亿元,辐射带动近4万人受益,成为“绿色银行”。如今,塞罕坝森林覆盖率由 11.4%提高到 82%。(2)结合材料及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相关知识,谈谈新时代塞罕坝是如何续写绿色新奇迹的。(6分)既要生态美如画,又要百姓富无涯“好风景”带来“好光景”,正在塞罕坝成为现实。“这几年环境好了,来骑行、观光的游客特别多,村里农家院开一家火一家。”农家院老板陈某美滋滋地说。(3)对此,有同学感慨道:“塞罕坝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写照,要继续坚持!"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4分)答案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计2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C B C B A B B C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C C A C A C D B D二、非选择题(共两题,共计30分)21.(总14分)(1) 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 (2分)(2)①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②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③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精神。(6分)(3)①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②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③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④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高扬民族精神,放飞梦想,创造精彩人生。(6分)22.(总分16分)(1)①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人类可以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否则就会受到惩罚;②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③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④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每点2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共6分)(2)①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②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③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了“从森林中来、到森林中去”的绿色循环发展方式,以生态振兴助推乡村振兴。(每点2分,共6分)(3)①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形象化表达。塞罕坝凭借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充分印证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②我们要继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如果金山银山要以失去绿水青山为代价,那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每点2分,共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试卷答案.docx 道德与法治期中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