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地理学科
2025春人教七下地理期中期末复习速记提纲(上篇7-8章)
一、亚洲
亚洲地形图 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
1. 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三个方面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绝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亚洲占据了亚欧大陆的大部分,北、东、南三面依次濒临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
(3)纬度位置:地跨热、温、寒三带,主要位于北温带。
2. 分析亚洲被称为世界第一大洲的原因。
(1)面积最大;(2)跨纬度最广;(3)南北距离和东西距离最长。
3. 描述亚洲地形的基本特征。
(1)中部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较高。
(2)四周以平原为主,地势较低。
(3)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4. 简述亚洲地势对河流的影响。
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大河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
5. 简要归纳亚洲气候的特点。
(1)季风气候显著;(2)大陆性气候分布广;(3)气候类型多样。
6. 分析亚洲气候类型多样的原因。
(1)地跨热、温、寒三带,南北跨纬度广。
(2)东西距离长,跨经度广。
(3)地形复杂多样。
7. 分析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
地处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濒临印度洋和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8. 说出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并描述其气候特征。
(1)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2)气候特征:冬季寒冷,夏季温暖,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降水主要在夏季。
9. 分析温带海洋性气候在北美洲西海岸呈狭长分布的原因及主要影响因素。
教材P11活动
(1)原因: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受高大山脉的阻挡,难以深入内陆。
(2)主要影响因素:地形。
10. 分析亚洲季风气候区和热带雨林气候区人口稠密的原因。
(1)地处中低纬度,气候适宜。
(2)距海近,平均海拔较低,河流众多。
(3)沿海平原面积广大,农耕历史悠久。
11. 简述亚洲的经济特征。
(1)经济总量高,人均低;(2)发达国家增长乏力,新兴国家快速发展;(3)经济发展不均衡。
二、日本
日本地理位置与工业区分布
1. 简述日本的海陆位置特点。
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
2. 简述日本的领土组成和特点。
(1)领土组成: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其一些邻近的小岛组成。
(2)特点:国土南北狭长,海岸线曲折漫长。
3. 结合日本地形和气候特征分析日本河流短小、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1)地形:山地、丘陵广布,平原面积狭小,河流短小,落差大,流速快,水能丰富。
(2)气候特征: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海洋性特征明显,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
4.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主要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板块间相互碰撞挤压,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5. 归纳日本防震减灾的措施。 教材P23活动
(1)民居多采用质地轻、强度高的建筑材料;(2)开展全民防灾教育,学校、居民定期开展防震演习;(3)使用先进的地震预报系统;(4)建设防灾减灾设施,配备防震应急救援箱等。
6. 说出日本主要的人口问题,并分析其影响。
(1)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
(2)影响:劳动力短缺、养老负担加重等。
7. 举例日本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措施。 教材P26活动
(1)鼓励生育;(2)延迟退休;(3)完善养老体系;(4)减轻育儿负担等。
8. 简述日本的经济特点。
原材料和燃料依赖大量进口,加工成工业产品并大量出口,经济对外依赖性强。
9. 说出日本工业的主要分布地区,并分析日本工业集中分布的原因。 教材P28活动
(1)分布: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2)原因:①城市和人口集中,是国内最大的消费地;②原材料和燃料主要依赖进口;③工厂靠近码头,海陆交通便利;④港口条件优越,巨型船舶可以停靠;⑤沿海平原集中,填海造陆价格低;⑥产品主要用于出口;⑦工业经济效益高。
10. 简述日本加速扩大海外投资的原因。
(1)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成本增高;(2)国内消费需求减少;(3)国内环境污染严重;(4)国内土地资源紧张等。
三、东南亚
1. 说出东南亚的陆地组成。
东南亚主要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构成。
2. 简述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1)东南亚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是通过这个“路口”的“咽喉”。
(2)是欧洲、非洲与亚洲太平洋沿岸港口之间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
(3)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海上通道。
3. 简述东南亚的地形地势特征。
(1)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地势北高南低。
(2)马来群岛:山地多,地势崎岖,平原狭小。
东南亚地形图
4. 从气温、降水两方面分析东南亚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材P34活动
(1)气温:全年高温,热量充足,农作物生长速度快,可一年多熟。
(2)降水:①降水丰富,满足农作物生长的水分需求;②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易发旱涝灾害,影响农业生产。
5. 分析东南亚发展水稻生产的有利条件。
(1)自然条件:①河谷地带和沿海平原地势平坦;②热带气候,全年高温,热量充足;③全年降水量丰富,河流分布密集且水量较大,灌溉水源充足;④多火山活动,火山灰养分丰富,土壤肥沃。
(2)社会经济条件:①人口密度大,劳动力充足;②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生产技术成熟;③饮食文化以水稻为主,市场广阔。
6. 分析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的优势与弊端。 教材P36活动
(1)优势:①河流沿岸地势平坦,为城市提供建设用地;②水运便利;③为城市生产生活提供充足水源;④土壤肥沃,农业灌溉便利。
(2)弊端:①丰水季节容易发生洪涝灾害;②城市污水会污染河流。
四、印度
印度地形图
1. 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描述印度的地理位置。
(1)纬度位置:北回归线穿过印度中部,大部分位于低纬度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2)海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南部,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南临印度洋,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2. 简述印度的地形地势特征。
北靠地势高峻的喜马拉雅山脉,中部为广阔平坦的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为面积广大、低矮平缓的德干高原;地势南北高,中间低。
3. 分析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1)优势:劳动力丰富、消费市场广阔等。
(2)劣势:资源短缺、环境破坏、就业困难等。
4. 简要归纳印度人口的分布特征。
人口密度较高,分布不均衡,恒河平原及部分沿海地区人口极其稠密。
5. 简述印度的气候类型及特征。
(1)气候类型: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2)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每年10月至次年5月为旱季,盛行东北季风;每年6—9月为雨季,盛行西南季风)。
6. 说出对印度农业生产影响最突出的自然灾害并分析其成因。
(1)自然灾害:旱涝灾害。
(2)成因:西南季风不稳定。当西南季风风力强盛,来得早,退得晚,易形成洪涝灾害;当西南季风风力不足,来得晚,退得早,易形成旱灾。
7. 从地形和降水两方面,分析印度水稻、小麦主要产区分布的形成条件。
(1)水稻:分布在降水丰富、地势平坦的恒河中下游平原、印度半岛沿海地区。
(2)小麦:分布在降水较丰富,地势平坦的恒河中上游平原西部及德干高原北部。
8. 分析印度软件外包产业发展迅速的原因。
(1)信息技术发展较早;(2)英语普及;(3)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等。
五、俄罗斯
俄罗斯地形与资源分布图
1. 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描述俄罗斯的地理位置。
(1)纬度位置:北极圈穿过北部,大部分位于北温带;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国家。
(2)海陆位置:地处亚欧大陆北部,西濒波罗的海和黑海,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
2. 分析俄罗斯是欧洲国家的原因。
俄罗斯欧洲部分集中了全国约3/4的人口,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区,且俄罗斯历史起源于欧洲。
3. 简要说明俄罗斯的地形地势特征。
以叶尼塞河为界,西部以平原为主,东部多高原、山地;地势东高西低,亚洲部分南高北低,欧洲部分北高南低。
4. 简要归纳俄罗斯的气候分布和特征。
(1)分布: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北部分布有寒带气候,东部太平洋沿岸分布有温带季风气候。
(2)特征: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
5. 分析俄罗斯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教材P48活动
(1)有利:耕地面积广、产量高,以小麦为主;河流众多,灌溉水源丰富。
(2)不利:纬度较高,气温较低,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时间短;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少。
6. 分析俄罗斯亚洲部分铁路(西伯利亚大铁路)沿南部地区修建的原因。 教材P54活动
(1)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利于铁路修建。
(2)人口较多,经济较发达,运输需求量大。
(3)矿产资源丰富,运输需求大。
(4)南部邻国众多,修建铁路便于出行或贸易运输。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