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杜甫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及其作品。2.掌握怀古诗借古讽今或借古人以自况的手法。3.体会诗人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建造,它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知人论世壹杜甫,字 ,世称 ,自号 ,河南人。唐代伟大的 诗人。被誉为“ ”。他的诗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被称为“ ”。诗风 。子美杜工部少陵野老现实主义诗圣诗史沉郁顿挫“沉郁”,指感情的 、 、忧愤、蕴藉。“顿挫”,指 (语言声调的停顿、转折,有轻重、徐急之美), (结构上,起承转合处,或起或伏,有情有景,相间相融,含蓄深厚)深沉浓郁语意挫折章法多变作者回顾6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 35岁以前,读书和漫游时期(731—745 )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的浪漫生活 《望岳》二、 35至44岁,困居长安时期(745—755 )仕进无门,困顿十年 《兵车行》、《丽人行》三、 45至48岁,陷贼和为官时期(756—759 )安史之乱爆发《春望》、“三吏”、“三别”四、 48至59岁,西南飘泊时期(760—770 )逃难、漂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登高》《秋兴》《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此时的杜甫,刚刚来到成都不久,暂住于城西的浣花溪畔。在此之前的五年,他颠沛流离,一度身陷安史叛军中,逃脱后做过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之类的小官,之后又弃官而去。这五年里,他目睹了安史之乱中兵火连天、生灵涂炭、田园荒芜的景况;加之唐肃宗昏庸糊涂,宠信宦官,排斥功臣,而杜甫本人亦因上书救宰相房琯而遭疏远、贬斥,这使得早年间一心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他倍感失落,对时局的忧虑也始终徘徊在心头。写作背景背景:国乱、君昏、民困、己穷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贰解读题目思考: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为什么?参考:诗人借祠写人,不在诸葛祠这个地,写祠也是为了写人。旨在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表达自己的敬仰和惋惜之情。“诸葛祠”比较冷静客观,而“蜀相”带有深沉的敬佩之情与真诚的缅怀之意。1.交代写作对象: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封为武乡侯。2.点明题材:咏史怀古诗3.表达敬佩缅怀之情诗歌类型——咏史怀古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理思路蜀 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所 见所 闻所 感所 思临古地↓思古人↓怀古事↓抒今情写 景怀 古抒 情武侯祠诸葛亮英 雄(1)找一个字来概括本诗的感情基调。(2)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泪”——叹惋感伤。(2)杜甫游武侯祠的所见所感。精读诗歌,体会情感叁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思考: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寻”“柏森森”突出了什么情感?修辞——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情感: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示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柏森森——①“森森”,是形容柏树的高大而茂密。也给人整肃之感。②“柏森森”一词,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渲染静谧、肃穆的气氛。 ③ 柏树象征坚贞、挺拔、坚韧,以它的高大茂密的来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诗意解读——首联临古地诗意解读——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此联里哪两个字最为传神?请简要分析。自空碧草映照石阶自有一片春色,黄鹂在密叶间空有美妙歌声。炼字题类型的答题步骤:1.释字义准确表明该字在诗中的含义2.述句意/绘景象结合诗歌相关内容描绘该字所呈现的景象3.明手法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4.悟感情/点作用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自”是独自,“空”是白白的,徒然的。1.解释字: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春光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抒发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心中的落寞与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作者寓情于景(移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2.解释句:3.答手法:4.阐明作用: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辅佐刘禅继位天下计:雄才大略(鼎足三分,联吴抗曹)老臣心:忠心报国(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手法:用典,直抒胸臆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形象诗人自己英雄诸葛亮千百年来未达到理想抱憾而终的仁人志士(功业未成者)对诸葛亮事业未竟的惋惜泪满襟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赞叹战争平定无期,百姓受苦受难的忧虑自己济世理想未能实现的遗憾苦痛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诸葛亮为伐魏,六次北伐中原。后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思考:怎么理解作者在最后发出的“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一感慨?诗意解读——尾联抒己志可惜您却出师征战病死军中,常使古今英雄感慨泪湿衣襟。赏析诗歌怀古抒情:比较诸葛亮和杜甫的志向、境遇和命运 志向境遇命运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刘备三顾茅庐,辅佐两朝,六出祁山, 遇到明主,知遇之恩出师未捷身先死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早年仕途坎坷,晚年漂泊西南,疾病缠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身先(已)老诸葛亮杜甫诗人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诗歌主旨) 本诗怀古喻今,追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可贵精神和赫赫战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和强烈怀念之情;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课堂小结理解性默写1.杜甫《蜀相》中“ , ”两句,写对诸葛武侯的评价。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也流露出诗人的一丝委屈和对肃宗的失望。2.杜甫《蜀相》中“ , ”两句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是因景抒情的千古名句。3.《蜀相》中,“ , ”两句诗,寄托了杜甫“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4.《蜀相》中,“ ? ”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来衬托诸葛亮的形象,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