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1张PPT)部编版高中语文 必修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有弟子三千,其中身通六艺者(诗、书、礼、易、乐、春秋)七十二人。孔子其人孔子《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论”:编撰 “语”:语言“论语”就是语言的编撰。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并称为“四书”论语其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书》《礼》《易》《乐》《春秋》《诗》《书》《礼》《易》《春秋》文学常识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1.孔子的伦理思想——仁。“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的尊重和同情,它是统摄“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2.孔子的政治理论——“德治”与“正名”。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国主张,认为统治者应先“正己”而后“正人”,以德治民,他把“仁”扩充到政治领域。要求君主爱民、施行仁政。孔子的主要思想孔子3.孔子的教育观——有教无类。他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要一视同仁,开平民教育之先河。因材施教:这是教学方法,他重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源头。学思并重:这是治学方法,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均衡发展:孔子之教,重视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孔子的主要思想孔子孔子十分推崇周礼,周礼分为“礼”和“乐”两个部分,周公制礼,把它当度作社会道德、行为的准则;把制乐作为教化的规范。西周礼乐制度从天子一直推行到社会底层,如有些乐器只有天子可以享用,如果诸侯士大夫享用便是越礼,低阶层享有的乐器乐师数量不能超过高阶层。在周礼的教化下,上至天子诸侯士大夫,下至百姓农工商,举止大方,谈吐风雅;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国民道德水准为历朝之巅。孔子推行“周礼”礼崩乐坏是一个逐渐的,缓慢的过程,始于西周末年,深化于春秋时期,完全崩溃则是在战国时代,礼乐制度重人文与教化,崇尚精神追求,兴盛于西周长达四百多年的和平时期。在像春秋时期的乱世,周朝的礼乐制度就没有了市场,取而代之的是尔虞我诈的权术斗争。奉行强盗政治的,重利轻义的秦国在最后的角逐中胜出,而恪守周礼的宋襄公和楚怀王却成为典型的牺牲品,这也充分说明礼乐制度不利于国家在战乱中图存发展。礼崩乐坏解读题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侍坐》这四个人都是孔子的学生(由)子路(点)曾皙(赤)公西华(求)冉有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解读题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仲由字子路,少孔子九岁;冉求字子有,少孔子二十九岁;公西赤字子华,少孔子四十二岁:曾点字皙,年龄不详;其子曾参少孔子四十六岁。体现儒家思想的“长幼尊卑有序”思想。四子排序的依据是什么?按年龄从大到小排序古人的名、字与号1、古人有名有字命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取字:男子20岁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2、通常名和字是有联系的,字是对名的解释。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曰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文学常识3、古人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称呼平辈或尊辈的名相当于骂人。如孔丘自称为丘,这是谦称;孔子对弟子冉求称求,这是尊对卑的称呼。4、别号在应用上和字没有显著的区别。正音饥馑 曾皙 哂舞雩 铿尔 小相 沂冠者 喟 俟 撰摄 毋 冉j nxīsh nyúkēngxiàngyízhuànsìkuìguànshèwúr n自由朗读文章,圈画出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或词语;文本诵读听名家朗诵,正音。齐读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因为,介词于,比你们同“已”,止不要平日、平时了解连词,如果有人v.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的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你们)平时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状后宾前宾前宾前第一部分孔子问的是什么?反映出孔子在教学上的什么样的态度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循循善诱为人谦和“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不吾知也”——知什么?“则何以哉 ”——做什么?“如或知尔”——“或“是谁?朱熹《论语集注》:”言我虽年少长于女,然女勿以我长而难言。盖诱之尽言以观其志,而圣人和气谦德,于此亦可见矣。“志向准备做些什么去实现平天下的志向君主先从自己谈起,把自己摆在了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下面的提问作出铺垫。整体感知整体感知:课文是如何围绕谈“志”展开?孔子问志弟子言志孔子评志第二部分:寻先贤之志子路不加考虑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处在(几个)大国的中间,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如果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之后,就可以使人人有勇气,而且还懂得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夹处介,于v.施加军队接续治理等到形作名,勇气微笑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泛指饥荒。五谷不熟曰饥,蔬菜不熟曰馑状后状后省略文学常识1、王力的《古代汉语》:乘,兵车,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在当时只能算中等国家。千乘之国2、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3、万乘用来指天子,千乘之国用来指小的诸侯国。子路(仲由)志向: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有勇气并懂得行事准则性格:有抱负、自信、坦诚,却较鲁莽、轻率。可以从“率尔而对”的神态中窥见其人(神态、语言)第二部分:寻先贤之志侧重强国“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计量土地用语,纵横或者使动,使……富足介词,至于等待“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之后,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第二部分:寻先贤之志宾前冉有(求)志向: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性格:谨慎小心,谦虚退让,他坦言自己能力不足,用礼乐教化人民的事情只有等到修养更高的君子来完成(语言)第二部分:寻先贤之志侧重富民“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胜任,能做到诸侯祭祀祖先之事或者诸侯朝见天子名作动,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在这方面学习。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官。”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第二部分:寻先贤之志公西华(赤)志向: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性格: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从他“非曰能之,愿学焉”的做事态度表现出来。(语言)第二部分:寻先贤之志侧重以礼治邦“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同“稀”,稀疏放下起身,站起来介词,与、和名作动,弹奏连词,表顺承何妨动作名,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同。”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第二部分:寻先贤之志状后(曾皙)说: “暮春时节(天气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河里沐浴,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同“暮”,暮春,即农历三月成年人少年介词,在名作动,吹风唱歌第二部分:寻先贤之志状后舞雩,台名,鲁国求雨的坛。雩,求雨的祭祀仪式,伴以乐舞,故称“舞雩”。曾皙(点)志向: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性格:从容淡定,逍遥洒脱,谦恭有礼(动作、语言)第二部分:寻先贤之志暮春咏归娱情山水第三部分:孔子评志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叹息的样子赞成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为何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介词,用谦让名作动,走在后面也已矣,语气助词连用,相当于“罢了”宾前状后第三部分:孔子评志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你为什么笑子路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用礼,可他的话毫不谦让,所以笑他。”第三部分:孔子评志“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语气助词,用于句首,无实义国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怎见得形作名,小相;大相“难道冉有所讲的就不是国家的事吗 ”“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 ”“宗庙祭祀、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谁能做大相呢 ”第三部分:孔子评志人物对象 孔子态度 孔子评志 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其言不让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不够谦虚哂之叹之惜之与之“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吾与点也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赞成他的治国志向,肯定他的谦虚态度,但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跟孔子观点相同,得到孔子的赞扬。为何“与”点?曾皙描绘了一个恬然自适、和平宁静的社会环境,是一个隐士的生活景象。“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如果我的主张无法推行,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国家政治清明,就出来做官造福百姓。国家政治黑暗,就隐居独善其身。)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做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孔子的积极入世与隐逸之思为何“与”点?“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春秋之末,天下大乱,身为万世宗师,他不能不去思考百姓的疾苦。否则,他以“仁”为本的思想就无从得以体现。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 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其实在孔子看来,就是礼治。孔子在当时得不到重用,想要入仕但始终不能如愿,最终选择潜心教育,编订古书。他心中怀有遗憾怀有矛盾。曾皙的想法符合孔子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想法,描绘的是一幅隐退之后自得其乐的画面。”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人物形象结合文本,归纳概括孔子的形象特点。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循循善诱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教学民主最后一段“评志”。因材施教四、对话先贤,与孔子谈吾志评析先贤之志后,你在“立志”“求志”方面获得了哪些启示?请谈谈你对“志”的认识与思考。做个有志气的青年如何立志国泰方能民安,我们立志既要结合个人兴趣、才能,也要结合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把个人追求与国家发展、人类幸福紧密结合起来。儒家认为,修身方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因而,立志后更应加强个人修养,不断提升自我学识和人格境界,如此方能实现志。此外,我们还应安贫乐道,纵使“求志”道路 上遭遇挫折,也应不失本心,自在坦荡,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诗意,快乐进取。如何求志伟人之“志”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开始,便深切关注民族命运树立“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大志向;伟人之“志”14岁的周恩来在回答老师提问时,斩钉截铁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伟人之“志”习近平曾深情回忆:“我当年到了正定,看到老百姓生活比较贫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形,心里很着急,的确有一股激情、一种志向,想尽快改变这种面貌。”正是强烈的理想信念,让一代代共产党人经千难而前仆后继、历万险而锲而不舍。课堂小结本文记述了孔子和他的四位弟子的一次闲谈,四个弟子各自阐述自己的志向,孔子加以点评,生动的表现了他们的思想、志向和不同性格,突出地显示了儒家礼乐治国的共同理想。这种理想,在21世纪的人们心中依然激荡起轰然巨响……课堂小结侍 坐孔子诱导言志:平等民主四子言志子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鲁莽直率,好胜自诩。冉有:可使足民。——谨慎谦逊,不卑不亢公西华:愿学焉,愿为小相——委婉谦恭,善于辞令曾皙:暮春者“浴”“风”“咏”——从容洒脱,机敏好学释“哂”由“与”点之因天下大同礼治教化通假字(1)鼓瑟希“希”通“稀”,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3)莫春者“与”通“欤”,疑问语气词。(2)唯求则非邦也与“莫”通“暮”;暮春,指农历三月。文言知识积累(1)使动用法① 风乎舞雩足,使动用法,使......富足。(2)名词用作动词可使足民风:名词用作动词,吹风。② 端章甫③ 三子者出,曾皙后端:礼服,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章甫:礼帽,名词用作动词,戴着礼帽。后:名词用作动词,走在后面。文言知识积累词类活用(3)形容词用作名词文言知识积累词类活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司仪。后文的“大”类同。(1)如文言知识积累一词多义①如或知尔连词,假如,如果②如其礼乐连词,至于③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2)乎文言知识积累一词多义①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比②摄乎大国之间连词,在、于③异乎三子者之撰介词,与、和④何伤乎助词,表疑问(3)以文言知识积累一词多义①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译为“因为”②毋吾以也同“已”,停止③则何以哉动词,做④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为国以礼介词,用③以俟君子连词,来特殊句式文言知识积累(1)状语后置① 以吾一日长乎尔 “以吾乎尔长一日 ”② 加之以师旅 “以师旅加之”③ 因之以饥馑 “因以饥馑(加)之”④ 摄乎大国之间 “乎大国之间摄”⑤ 异乎三子者之撰 “乎三子者之撰异”⑥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乎沂浴,乎舞雩风,咏而归。”⑦ 为国以礼 “以礼为国”正常语序特殊句式文言知识积累(2)宾语前置① 不吾知也 “不知吾也”② 则何以哉 “则以何哉”③ 尔何如 “尔如何”④ 何伤乎 “伤何乎”⑤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夫三子者之言如何”正常语序链接高考1.【2020年新高考I卷】《论语·先进》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21年广州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问志时,采用温和自谦的话“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为弟子们营造一个平等、轻松的环境。3.【2021年广州第二中学高一下期中】《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 , 对于宗庙祭祀之事 , 他说 , ”4.【2021年江苏苏州姑苏区高一下学期校级月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端章甫愿为小相焉5.【2021年广州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而从曾皙的一个动作细节“____________”可以看出他谦恭守礼。6.【2021年广东广雅中学高一下学期月考】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直接坦率的说,即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内忧外患、外境艰难的国家,交给自己治理,短短三年即可扭转局面。7.【2021年广东东莞高一下学期校级月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其言不让舍瑟而作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莫春者春服既成链接高考8.【2021年广东佛山南海华附高一下学期期中】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政治理想与其他弟子有所不同,所以当孔子刚开始询问他时,他回答“_________________”曾皙所述之志与孔子“少者怀之,朋友信之,老者安之”的愿望不谋而合,这使得孔子不禁发出感叹:“______________”。9.【2021年江苏南通如皋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论语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借回答为什么“哂由”表达自己治国主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异乎三子者之撰吾与点也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链接高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