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 课件(共33张PPT+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 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 课件(共33张PPT+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人生当自强
含义
作用
自强是自我勉励、发愤图强。自强是一种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是一种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人生追求。
如何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回顾旧知
①使人自主自立。
②使人奋发向上
③ 不仅关系个人的成长,而且关系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未来。
①树立远大理想
②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
③在苦干实干中磨砺成长,砥砺前行
热点速递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思考: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你有哪些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哪些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
新课导入
单元解读
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你会想到什么?
独居特色的语言文字
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
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
介绍了这么多中华文化,你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中华的特点吗?
国家 产生时间 发展 结果
古巴比伦 公元前3500年 波斯入侵,巴比伦王国灭亡 烟消云散
古印度 公元前3000年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文化雅利安化 雅利安化
古埃及 公元前3000年 先后希腊化、罗马化,伊斯兰化 面目全非
古中国 公元前2100年 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至今 流传至今
有一种文明却能绵延不绝,历久弥新,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你知道这是哪个文明吗
中华文明
你能用另外一个成语来概括中华文化的特点吗?
源远流长
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就在于它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你能用另外一个成语来概括中华文化的特点吗?
历久弥新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久弥新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P49蓝字
(1)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久弥新。
(2)重要性: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
②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2.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做法?P49蓝字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做法:①要传承核心思想理念、弘扬中华人文精神、践行中华传统美德;②要用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第六课
第七课
第八课
2024 统编版 新教材(七年级下册)
道法
第六课 传承核心思想理念
讲课人:李老师 时间:2025-03
6.1 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
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懂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对个人成长、民族复兴的重要价值和影响,在情感上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领略其蕴含的民族智慧,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2.道德修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的魅力,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的力量,树立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态度。
3.责任意识: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实际行动传承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四种思想理念的内涵;
教学难点:了解思想理念的重要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地位、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内容?
学习导航
阅读P50-53,主体部分慢读,材料部分快读,找出并思考下列问题,在课本上标记问题要点。(3分钟)
道法
02
01
泱泱中华,文化何其悠久,思想何其博大
思考:通过视频,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产生了那些新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深邃博大,这些思想通过不断的发展,至今还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魅力。
【议题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价值
“历久弥新”这个成语最初来源于古代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这篇序文不仅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和感受,更展现出了王羲之卓越的书法技艺。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至今仍然保持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历久弥新”
因此,“历久弥新”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经过长时间考验仍然保持着新的状态或品质的事物或人。
小组讨论:你知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有哪些?和大家分享一下。
名言欣赏
学校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建了文化长廊,展示了以下名句。谈谈你对这些名句的理解。这些思想对你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苟 日 新,日 日 新,又 日 新。
——《礼记》
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蕴含着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司马迁《史记》
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也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蕴含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冬夜读书示子聿》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学习知识这件事还必须亲自实践,要学会在实践中学习。蕴含着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蕴含着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
脚踏实地
实事求是
革故鼎新
与时俱进
惠民利民
安民富民
从以上理念中任选其一,说说你在生活和学习中是如何践行的?
这些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践行核心思想,你我都是行动者
【笔记落实】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地位、作用?P50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深邃博大,是解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密码。
②长期以来,这些思想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至今仍然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魅力。
③有助于我们理解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我们走好人生道路提供有益启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深邃博大,那这些思想理念都包含那些内容?
(1)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2)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4)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
(3)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议题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内容
二十四节气,它是古代中国人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在2016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从这首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先民卓越的观察力和创造力。二十四节气对历代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天地万物都被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形成了一种与大自然感应的诗意浪漫。
思考:为什么说二十四节气对历代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古人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
探究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北方地区顶凌耙地、送粪积肥、兴修水利,开始春耕准备;南方多地,人们紧抓“冷尾暖头”及时下种
北方地区开始种植春麦、春玉米、春豆等作物,南方地区则开始进行水稻的春季播种
每年立秋前后,农人们忙起来“晒秋”,在院子或屋顶平台择一处空地,陆陆续续晾晒田间收获的菜蔬谷物
霜降时节,正是秋收冬藏的关键时期。北方大部分地区已在秋收打尾,“霜降到,无老少”,已经成熟的庄稼需要及时收割,以免遭受霜冻的侵害
二十四节气是农民普遍使用的“农业气候历”。农民根据节气安排农事活动,涉及耕地播种、田间管理、粮食收储等农业生产各环节,是农民应时劳作的行动指南。农民常言“种田种地,全凭节气”、“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立夏快锄苗,小满望麦黄”、“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红薯收”,这都充分诠释了节气对农业生产活动的时间规定性,遵节气安排生产是千百年来不违农时的生动体现。
点拨:(1)这是古代中国人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
知识体系,是尊重、顺应大自然的表现。
(2)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尊重、顺应大自然运行的规律,
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
“天”的含义十分丰富,当代人一般将其理解为自然、自然规律;“人”,主要指人、人类社会。一方面,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致力于认识和把握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与自然融为一体,即“与天地合其德”;另一方面,人还应致力于促进万物的发展和宇宙的和谐,即“赞天地之化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内容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
中华民族对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有深刻的思考,
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主张尊重、顺应大自然运行的规律,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
出自先秦著名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经》,本义是大道以自己本来的样子为法则。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人们更多的是在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意义上理解“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
探究二: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袁隆平是我国最不平凡的农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个曾经历过旧中国贫穷落后年代的人,内心烈的愿望是用自己的科研,播下改变中国的种子。他留给青年人的话是:你们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我相信你们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并将不会辜负时代的担当。他躬身力行,在农田里做实验,90岁高龄的时候还在坚持做科研,实现“高产更高产”。他的行为告诉我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思考:请你谈谈你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理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内容
脚踏实地 实事求是
中华民族倡导做人做事要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出发,既怀抱梦想,又关注现实,在实践中探求真知,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正确对待和处理事情。
相关链接
“实事求是”出自《汉书》,原指根据实证,求索真知。这种精神为后世所推崇,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了全新阐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1945年,党的七大将“实事求是”写入党章,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习近平指出:“我们过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实事求是。今天,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还是要靠实事求是。”
湖南岳麓书院讲堂檐前悬挂的“实事求是”匾额
探究三:革故鼎新、与时俱进
传统西游记
现代黑神话悟空
传统哪吒
现代哪吒
观察以上图片,你有什么样的新思考?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革故鼎新;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但又保持了民族特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内容
革故鼎新 与时俱进
中华民族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生生不息、不断变化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创造与创新。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出自《周易·系辞下》。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点时则变化,变化则通达,能通达,则能恒久。此句蕴含着我国古人可贵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启示我们事物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只有适时求变,才能长盛不衰,这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规律,只有遵循这个发展规律,社会才会发展国家才会进步。此句同样也包含实用主义的思想,即“变通”,告诉人们遇事不要钻牛角尖,而应该懂得通融、屈伸。
相关链接
探究四:惠民利民,安民富民
春秋时期,孔子到卫国去,弟子再有驾车。孔子看到卫国人丁兴旺,感叹道:“人真多呀!”冉有问:“人口增加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孔子回答:“让人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裕起来之后,又该怎么办呢 ”孔子回答:“发展教育。”这就是孔子倡导的“庶、富、教”的治国思想。
思考:谈谈你对孔子“庶、富、教”思想的理解。
体现了孔子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即惠及人民,满足人民实际的利益需求,让人民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内容
惠民利民 安民富民
中华民族主张“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认为社会发展必须惠及人民,满足人民实际的利益需求,让人民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出自《淮南子 ·氾论训》,意思是治理国家的根本途径是利民。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用以说明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深刻阐明了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
相关链接
连一连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
惠民利民、安民富民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 民有所求、政有所为。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立足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笔记落实】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内容?
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②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③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④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
课堂小结
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
作用
内涵
解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密码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有助于理解、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走好人生道路提供有益启迪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
惠民利民、安民富民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这些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中汲取中国智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精神力量!
教师寄语
1.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指出“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党员干部首先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这蕴含了什么思想理念( )
A.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B.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C.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D.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
B
课堂训练
2.下列行为中,最能体现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是( )
A. 小明在制定学习计划时,不考虑自己的实际学习能力,盲目照搬学霸的学习安排,期望短时间内成绩大幅提升。
B. 某企业在研发新产品时,不进行市场调研,仅凭主观想象决定产品功能和样式,就投入大量资金生产。
C.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班级学生的整体学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D. 小李在找工作时,只看重高薪和大公司,对自身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置之不理,频繁投递不适合自己的岗位。
 C 
课堂训练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上述名句蕴含的思想理念(   )
①有助于我们理解、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可以为我们走好人生道路提供有益启迪
③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物质力量
④可以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D 
课堂训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