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兰亭集序》课件(共3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1《兰亭集序》课件(共36张PPT)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第10.1课 《兰亭集序》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而此文为什么又被称为“文中上品”呢?它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动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新课导入
《兰亭集序》(神龙本)
唐人冯承素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天下第一行书
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
新课导入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会稽”。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走近作者
楷书
《乐毅论》
《黄庭经》
《草娥碑》
草书
《十七帖》
《出月帖》
《长风帖》
行书
《姨母帖》
《平安帖》
《丧乱贴》
王羲之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其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跟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走近作者
解题
《兰亭集序》
①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②集:诗集
③序:一种文体
本文是一篇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引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大致可以细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赠序、二是书序。

文体知识
多用于临别赠言,多为劝勉之语,是指亲友间,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时相赠的文章,如:明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赠 序
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主要说明作品书籍的创作意图,编写体例以及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如:《呐喊自序》 《兰亭集序》。
书 序
文体知识
兰 亭 集 会
兰亭,会稽郡治山阴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上已节),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参加修禊之礼,参与这次盛大的风雅集会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 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各抒怀抱。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首。之后王羲之将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两晋政治恐怖,司马氏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如“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不满当朝统治,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文学创作内容消沉,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写作背景
癸丑( )
激湍( )
流觞( )
管弦( )
骋怀( )
一契( )
嗟悼( )
彭殇( )
会稽山( )
修禊事( )
放浪形骸( )
趣舍万殊( )
ɡuǐ
tuān
shānɡ
xián
chěnɡ

jiē dào
shānɡ
kuài jī

hái

检查预习
释文解意—P1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做,从事
一种祭礼
全,都
全,都
高高的
流势很急的水
景物互相衬托
酒杯
排列而坐
旁边
繁盛、热闹
深远高雅的情思
状语后置
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叙述兰亭集会盛况,描写环境之美,抒发快乐之情。
和风
自然界的万物
用来…的
使…骋(舒展)
穷尽
实在
释文解意—P2
请概括第一、二段段意:
繁多
使…游(放纵)
定语后置
写景抒情,叙议结合。
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第一、二自然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深入研读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交往
一俯一仰之间,比喻时间短暂
有的人
“之于”
心怀
晤谈、对谈。悟,同“晤”,面对
依、随着
寄托
所爱好的事物
放纵、不受拘束
人的躯体
同“取”
千差万别
静与动
以…为欣
所接触的事物
一时
高兴的样子
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之,求得
已经
变化
连接
过去,以前
旧迹

发生、引起
寿命长短
指自然
至、及
引出“死生”重大问题,抒发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伤感之情。
请概括第三段段意:
用“人之相与(人的交往),俯仰一世(过得很快)”句承上启下,由此引发对生活的感慨,自然之极。
接着作者指出两种生活方式的人,都是在美好的时光中“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事过境迁,又留恋于过去的美好时光,即留恋于生之乐 。
再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终期于尽),死即失去美好的生活,多让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观点是水到渠成。
第三段中,作者的议论跟前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深入研读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原因
面对
悲伤
明白

把…看作一样
虚妄荒诞
以…为齐;
把…看作相等
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虚妄之谈
当时与会的人
即使
…的原因
抒发情感
意态,情趣
这次集会的诗文
请概括第四段段意:
表明作者对生死的看法,交代作序目的。
以…为一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思考】整体把握,划分层次
深入研读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
第二部分(3、4自然段):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作者为何说“信可乐也”?
深入研读
信可乐也
良辰:
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人贤:
美景:
乐事: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赏心:
仰观俯察,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融情于景
作者由“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忽然感到“不知老之将至”,因此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
深入研读
【思考】第三段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转“痛”的?
作者为何而“痛”呢?
深入研读

人生短暂:
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世事无常:
生死无常: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往事不在: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生命短暂
欲望无限
终期于尽
这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作者借此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
直抒胸臆
悲夫
作者因何而“悲”呢?
深入研读
哀叹同感:
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生命同误:
一死生,齐彭殇
命运同轨: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古人
今人
后人




作者把古人、今人、后人联系起来,对人生苦短的悲痛不只是作者因眼前之情境产生的情感,而且是一代代共同的悲叹,所以这种悲是比痛更深沉的人类之大悲。
直抒胸臆
【思考】“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深入研读
作者认为,不管人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为什么说这是一篇书序?
作诗的理由
作诗的情形
成书的经过
成书的意义
借题发挥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斯文)
(修禊事也,群贤毕至)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诗人的生死观)
合作探究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通过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之乐,抒发了作者对于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生死无常的感慨。
总 结 全 文
合作探究
1、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吾其还也
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
A
课堂练习
2、下列各句中“信”意为“信物”的一项是(  )
A.信可乐也
B.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C.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D.愿陛下亲之信之
C
3、对“次”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贤能不待次而举(等次)
B.陈胜吴广皆次而行(按次序)
C.列座其次(旁边)
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夜篝火(次要的住所)
D
课堂练习
4、对“临”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迎)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临时)
C.居高临下(从高处往低处看)
D.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B
5、对《兰亭集序》分析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王羲之的旷世之作,不仅文辞优美,而且在书法史上也获得盛誉,又称“兰亭序”。
B.文章表现了对大自然优美景象的赞美,同时又流露出对人生“修短随化”的无限感慨。
C.本文先记叙了这次集会的时间、地点、缘起、盛况和个人感受,由景生情,缘情入理,景、情、理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D.本文语言华美典雅,叙议结合,使人读后如含醴酪,回味无穷。
D
课堂练习
6、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文)原先兴盛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译文)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B
课堂练习
(甲)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兰亭集序》
课堂练习
(乙)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即康乐公谢灵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课堂练习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兰亭集序》代表了东晋散文清淡的风貌,清新疏朗,一扫雕词琢句的浮艳之风。
B.《兰亭集序》表达上多直抒胸臆,读来情韵绵邈;而《春夜》一文则多间接的借景抒情。
C.从修辞上看《春夜》多用典,如“惠连”“金谷酒数”,《兰亭集序》则有引用的运用。
D.从文体上看二文都属于书序,且《春夜》是典型的骈文,而《兰亭集序》则骈散结合。
明确 D项,“从文体上看二文都属于书序”错误。《兰亭集序》是书序也是宴集序,而《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则是宴集序。
课堂练习
延伸拓展
拓展延伸
怎样生和怎样死我们可以主宰。怎样的活着更精彩,怎样的死更厚重!面对生死,屈原毅然赴死,爱国之心铸就中华之魂,他的死比泰山还重;司马迁忍辱而生,《史记》光耀千秋,这种生,像日月般生辉!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
你还读过哪些有关“生死”的,对你有所启发的句子?
拓展积累
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秋瑾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毛泽东
你还读过哪些有关“生死”的,对你有所启发的句子?
拓展积累
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保尔柯察金
生命的意义在于活得充实,而不在于活得长久。——马丁·路德·金
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巴金
生命多少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 ——裴多菲
竭力履行你的义务,你应该就会知道,你到底有多大价值。——列夫 托尔斯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