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课件共29页+教学设计+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课件共29页+教学设计+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2025年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六课
传承核心思想理念
自主学习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地位\作用?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内涵?
浏览课本P50-53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将答案标记在课本上。(时间:3分钟)
新课导入
大国重器“变身”神话人物,是神话照进现实,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本节课让我们共同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感悟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观看视频,感受神话照进现实,见证奋进中国!
6.1历久弥新的
思想理念
活动探究一
探究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对我们有何作用?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地位\作用?P50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深邃博大,是解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密码。
②长期以来,这些思想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至今仍然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魅力。
总结归纳
活动探究二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大禹治水》
思考探究:
1.《大禹治水》的故事体现其什么样思想理念?
2.为什么《二十四节气歌》对历代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相关链接
“天”理解为自然、自然规律;“人”,主要指人、人类社会。一方面,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致力于认识和把握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与自然融为一体,即“与天地合其德”;另一方面,人还应致力于促进万物的发展和宇宙的和谐,即“赞天地之化育”。
天人合一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本义是大道以自己本来的样子为法则。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人们更多的是在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意义上理解“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内涵?P51
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华民族对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有深刻的思考,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主张尊重、顺应大自然运行的规律,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
总结归纳
活动探究三
焦裕禄调研兰考
为治兰考“三害”(风沙、盐碱、内涝),他徒步走访全县,追洪水、探流沙,掌握一手资料,制定科学治理方案。其“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务实精神,成为党员干部楷模。
司马光编《资治通鉴》
司马光耗时19年编纂此书,对史料反复考证,废稿堆满两屋。他用圆木作枕,警醒自己早起治学,终成300万字巨著。
思考探究:这些事例体现了他们的什么品质?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相关链接
实事求是”出自《汉书》,原指根据实证,求索真知。这种精神为后世所推崇,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了全新阐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1945年,党的七大将“实事求是”写入党章,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习近平指出:“我们过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实事求是。今天,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还是要靠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内涵?P52
②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中华民族倡导做人做事要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出发,既怀抱梦想,又关注现实,在实践中探求真知,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正确对待和处理事情。
总结归纳
活动探究四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袁隆平通过多年研究,培育出杂交水稻,并不断创新,研发出超级杂交水稻和海水稻,不断突破水稻种植极限,解决粮食种植难题,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商鞅变法
战国末年,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废除井田制、世卿世禄制等旧制度,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他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主张根据时代变化调整治国策略。变法使秦国迅速崛起,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思考探究:这些事例弘扬了怎样的思想理念?给你什么启示?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
知识拓展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桓宽
“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管子·正世》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与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思想理念相关的名句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内涵?P52
③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中华民族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生生不息、不断变化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创造与创新。
总结归纳
活动探究五
春秋时期,孔子到卫国去,弟子再有驾车。孔子看到卫国人丁兴旺,感叹道:“人真多呀!”冉有问:“人口增加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孔子回答:“让人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裕起来之后,又该怎么办呢 ”孔子回答:“发展教育。”这就是孔子倡导的“庶、富、教”的治国思想。
思考探究:谈谈你对孔子“庶、富、教”思想的理解。
体现了孔子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即惠及人民,满足人民实际的利益需求,让人民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内涵?P53
④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
中华民族主张“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认为社会发展必须惠及人民,满足人民实际的利益需求,让人民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
总结归纳
生活观察
这些名句蕴含着什么思想理念?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内涵?
P51-53
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②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③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④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
总体归纳
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
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
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②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③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④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地位\作用?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内涵?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民为邦本”体现了( )
A.加强军事的策略
B.以法治国的理念
C.重视农业的观念
D.重视人民的思想
D
课堂练习
2.“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的深邃思考与下列哪一思想最吻合(  )
A.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B.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C.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D.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
A
课堂练习
3.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这段话印证的道理是( )
A.亲仁善邻,协和万邦
B.革故鼎新,与时俱进
C.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D.以和为贵,和合共生
B
课堂练习
4.《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三季)第一集《江山就是人民》,诠释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内涵,充分彰显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厚情怀和使命担当,深刻诠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这启示我们要( )
①坚持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
②满足人们的一切利益需求
③让人民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
④让社会发展惠及更多人民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B
课堂练习
5.2024年9月27日,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在山东曲阜开幕。开幕式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打造一台富有思想性、国际性、艺术性、群众性的文化盛宴。中国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的时代价值,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 )
A.深邃博大,是解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密码
B.决定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C.能够消除世界文化差异,促进世界文化统一
D.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强大物质力量
A
感谢观看
下节课见/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道德与法治
统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第三单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深刻体悟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本单元共划分了三课,系统探讨了如何增强对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的理解和认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培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等问题。 本框为第六课第一框,教材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通过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其思想理念的地位、作用和内涵,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对传统文化有初步认知,具备一定学习基础,但学生对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理解较浅,缺乏系统认知和深度思考,难以将这些理念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如何传承和践行方面存在困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核心素养分析
1.政治认同: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2.健全人格: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道德修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理解“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培养求真务实、踏实肯干的品质。 4.责任意识: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实际行动传承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内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观看视频,感受神话照进现实,见证奋进中国! 【导入语】大国重器“变身”神话人物,是神话照进现实,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本节课让我们共同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感悟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认真观看视频,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跟随教师引导进入本节课主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课题。
二、讲授新课 【自主学习】时间:3分钟 浏览课本P50-53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将答案标记在课本上。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地位\作用?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内涵? 活动探究一 播放视频《文化中国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图片 提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对我们有何作用? 【总结归纳】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地位\作用?P50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深邃博大,是解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密码。 ②长期以来,这些思想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至今仍然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魅力。 活动探究二 (一)播放视频:《大禹治水》、展示《二十四节气歌》 提问:1.《大禹治水》的故事体现其什么样思想理念? 2.为什么《二十四节气歌》对历代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提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展示相关链接,引导学生理解何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总结归纳】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内涵?P51 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华民族对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有深刻的思考,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主张尊重、顺应大自然运行的规律,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 活动探究三 故事(一)司马光编《资治通鉴》:司马光耗时19年编纂此书,对史料反复考证,废稿堆满两屋。他用圆木作枕,警醒自己早起治学,终成300万字巨著。 故事(二)焦裕禄调研兰考:为治兰考“三害”(风沙、盐碱、内涝),他徒步走访全县,追洪水、探流沙,掌握一手资料,制定科学治理方案。其“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务实精神,成为党员干部楷模。 提问:这些事例体现了他们的什么品质? 提示: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展示相关链接,引导学生理解实事求是的相关知识。 【总结归纳】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内涵?P52 ②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中华民族倡导做人做事要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出发,既怀抱梦想,又关注现实,在实践中探求真知,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正确对待和处理事情。 活动探究四 故事(一)商鞅变法:战国末年,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废除井田制、世卿世禄制等旧制度,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他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主张根据时代变化调整治国策略。变法使秦国迅速崛起,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故事(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袁隆平通过多年研究,培育出杂交水稻,并不断创新,研发出超级杂交水稻和海水稻,不断突破水稻种植极限,解决粮食种植难题,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提问:这些事例弘扬了怎样的思想理念?给你什么启示? 提示:革故鼎新、与时俱进 【总结归纳】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内涵?P52 ③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中华民族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生生不息、不断变化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创造与创新。 活动探究五 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到卫国去,弟子再有驾车。孔子看到卫国人丁兴旺,感叹道:“人真多呀!”冉有问:“人口增加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孔子回答:“让人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裕起来之后,又该怎么办呢 ”孔子回答:“发展教育。”这就是孔子倡导的“庶、富、教”的治国思想。 提问:谈谈你对孔子“庶、富、教”思想的理解。 提示:体现了孔子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即惠及人民,满足人民实际的利益需求,让人民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 【总结归纳】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内涵?P53 ④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 中华民族主张“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认为社会发展必须惠及人民,满足人民实际的利益需求,让人民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 观察生活:这些名句蕴含着什么思想理念? 【总体归纳】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内涵?P51-53 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②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③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④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 自主预习教材并思考问题,并做好笔记。 观看视频、图片素材,思考并回答问题。 分小组进行分析,各小组结合课本知识点进行交流探讨,并分享探讨结果。 分小组对两组故事进行分析,各小组结合课本知识点进行交流探讨,并分享探讨结果。 分小组对两组故事进行分析,各小组结合课本知识点进行交流探讨,并分享探讨结果。 分小组对该故事进行分析,各小组结合课本知识点进行交流探讨,并分享探讨结果 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点形成自己的认识,养成独立思考、生成疑问、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学生预习过程中加以引导、点拨。 借助视频、图文素材,可以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 以小组合作探究分享的方式,可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 通过古今两个实例故事进行分析,可以更清晰地引导学生理解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内涵。 通过古今两个实例故事进行分析,可以更清晰地引导学生理解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内涵。 根据孔子的思想理念进行分析教练,引导学生从孔子“庶、富、教”思想中体悟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内涵。
三、课堂练习 1.展示课件、导学案的练习题目。 2.点拨答案。 完成练习,主动回答问题。
四、课堂小结 1.邀请学生谈本节课收获。 2.回顾本节知识点,呈现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明确本堂课重点、难点。 学生谈收获,并自主归纳总结本节课知识。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