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水循环教学设计(表格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水循环教学设计(表格版)

资源简介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水循环
教学内容 水循环及其主要环节。 各水体的相互转化过程。 水循环的意义。
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理解区域资源承载力,人口容量的概念,结合实例说明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 综合思维:通过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概念的理解与影响因素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人地协调观:通过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学习,梳理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人地协调观。 地理实践力:调查本地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短板,以及查找资料分析本地的人口合理容量。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自主熟练绘制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掌握各水体之间的转化补给关系。 通过水循环的意义使学生产生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
学情分析 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学习后,学生能够由此构建出海陆循环的部分情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在上一章内容中的气压带与风带中气候相联系,分析海洋性气候降水来源。再想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话是否写实。 带着问题与疑问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能够结合之前所学的内容来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水体 通过以上视频内容展示,同学们有看到哪些水体类型。 观看视频。 通过视频情景,使学生加深对水体这一陈述性知识的记忆。
水圈 从物理角度来看,水有几种形态,正是这几种形态水体构成了连续不规则的圈层,在地理中叫做水圈。 学生进行物理知识联想。 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进行知识间联系的建构。
河流补给类型 在陆地水体中,有一类水体在生活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它就是河流水,如两河文明、黄河母亲等都能现实出河流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要结合有关于气候与降水的内容结合我国不同地区进行河流不及类型分析;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时间到进行每个小组选取代表发言; 最终老师进行纠正、补充、总结。 小组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通过小组成员协作、会话的形式将较难的河流补给类型这一知识点突破,这种方式学习可以突破学生局限性的问题。
水循环 同学们想想,水循环它要经过哪几个区域才能完成整个过程。 在这几个区域在地理中实际就是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这就是自然界中的四大圈层。 结合教材相应内容,通过老师引导理解性的记忆水循环这一陈述性知识 通过水体的存在形式及转化,让学生理解性的记忆这一知识点。
水循环的过程 在进入新课内容之前老师所说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话中,其实一部分是正确的,一部分是有问题的。我们先看黄河之水天上来,其实这就蕴含水循环的其中一个环节,大家思考思考思考。 根据理解,学生自主绘画水循环的过程。 通过水循环的每一个环节的理解将其以图的形式展现出来。 通过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水循环的类型 正是因为水有不同形态,在不同区域就形成不同的水循环类型。 不同的水循环类型就有了不一样的水循环环节,小组讨论,画出这三种水循环的环节。 通过小组讨论方式,画出三种水循环的环节。 由于思考的方向较多,让学生集思广益才能更全面的解决这一问题。
水循环的意义 通过对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大家了解其中的每一环节,那么这些环节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从而得出水循环的意义。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结合以上知识点及以往知识,得出水循环的意义。
地理实践力 通过水圈的构成这一部分我们可以得知,虽然地球约有70%的水,但人类可利用的水却很少,即使水循环能使水资源更新和再生,但是它是有时间周期的,如果人类使用水资源的量大于水资源更新的量,那我们就面临了缺水这一重大生存问题。 倡导学生节约水资源,产生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课堂总结 列出本节课所涉及的所有大的知识点。 找出各知识点间的联系。 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提醒学生注意。 课程总结有利于学生对整节课所涉及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
课堂练习 一共四组材料,将班里的学生分为四组进行小组讨论分析。 材料如下
材料一 :自然界的水,在太阳能和重力的作用下,通过 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和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环节,在各种水体之间进行着连续不断的运动,这种运动过程称为水循环。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
写出水循环的能量来源和动力以及水循环联系的圈层?
在图中序号处填出水循环环节的名称。
指出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及其包含的水循环环节。(环节名称用序号表示)
4、参与水量最多的水循环类型是?最少的是?使陆地水体得以不断补充更新的类型是?
5、台风“利奇马”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有 。
材料二:“母亲水窖”是重点帮助西部地区老百姓摆脱严重缺水带来的贫困和落后的工程,人们在地下修建的蓄积雨水的容器,被称为水窖。
6.该工程对水循环的哪个环节产生明显影响?主要改变了水资源的哪种分配方式?
材料三:走在路上,“海景”随处可见;待在家中,却一不小心成为“海景”。2019年7月,一场大雨浇透江城武汉,久违的“看海”,又成为市民们的调侃词。
7.武汉市“海景”随处可见的原因之一是硬化道路建设,请思考城市地面硬化对水循环有何影响?
材料四:某高中生做了水循环部分环节的模拟实验
8.①②③分别模拟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9.沙堆上的部分沙子被冲动水槽中,反映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什么?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还有哪些?
10.从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看,不属于台风“利奇马”直接造成的影响是( )
A.使当地淡水资源得到补充 B.使水循环速度加快
C.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D.促进地区之间能量交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