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思维品质专题3 史料实证素养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分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史料是指能够记录或反映过去发生、存在过的事情的文字记载和一切物品,或者说,过去遗留下来的所有文字记载和物品都可以作为了解、认识历史的资料。实证是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其具体途径一般是:第一步,广集资料;第二步,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辨析。史料实证还应注意的问题是,要把对历史现象个别性、独特性的研究和历史发展规律性的思想统一起来,从历史发展的、上升的趋势去理解和评判历史,从而避免把历史现象的独特性与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对立起来的倾向。水平 质量描述水平1 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的史料中提取有关信息水平2 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明确史料在历史叙述中的基础作用;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水平3 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水平4 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论述1.论从史出,指的是理论、概念、对历史的阐释、评价等都应该是从史料中总结出来的。2.孤证不立,坚持运用多种类型史料相互印证。3.摆事实,讲道理,不仅要通过史料讲述“是什么”,还要在此基础上讲述“为什么”。4.提高全面运用史料的能力,要全力挖掘史料中蕴含或隐藏的各种信息和意义。5.注意挖掘史料背后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的微观情境,切忌望文生义、断章取义。1.西方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把史料分为“有意”和“无意”两大类。前者的作者大都“有意”以自己的文字左右时人和后人的想法,后者指原属过去历史事物的一部分而遗留至今的、无意中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信息的那些史料。据此推知,下列属于无意史料的是( C )A.《汉书·王莽传》对王莽性格的描述B.《红色中华》对苏维埃建设的报道C.《三国演义》中有关当时饮食记载D.末代皇帝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 “有意”与“无意”,既可以通过材料讲解来理解,也可以直接理解为字面意思。“有意”即“刻意”。A项,作为王莽个人的传记,描述王莽性格是必备的,而为了表现史书的鉴戒作用,史家撰写的时候对王莽性格不可避免地进行了”再加工”;B项《红色中华》创刊于1931年12月11日,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后又改为中共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机关报,报道苏维埃建设,显然创刊的直接目的是刻意而为;C项《三国演义》是历史通俗演义,”饮食记载”不是其记载的直接目的,可以说是无意中留下的;D项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带有很大的主观倾向甚至刻意而为,“以自己的文字左右时人和后人的想法”。故而本题选择C项。2.(2017·高考全国Ⅰ卷·3)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C )记述 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材料中的四则材料虽然对唐太宗有着不同的描述,但均反映的是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C项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矛盾,排除;B项与材料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矛盾,排除;D项仅是材料的一方面,并不全面,排除。故选C项。【策略】 找史料的共性3.(2017·全国Ⅲ卷·4)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B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A项说法太绝对,历史事实也可以通过实物证据来呈现。不是所有的历史叙述都不客观,有些历史叙述是可以还原历史事实的,所以C项错误。D项本身说法不准确,多种历史叙述如果都相同也不一定就是事实,且与题意要求不符合。通过材料内容可知,对于宋太宗是否去过宫中这一事件有两种不同的记载,所以B项正确。【策略】 本题考察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需要学生明确材料内容的真实含义,理解它对同一史实描述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不同的史学家在争论什么。历史叙述总是带有作者的主观性,材料中的两种叙述正是反映了这个方面的现象。4.(2017·全国Ⅱ卷·12)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D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不同年代出版的《赫鲁晓夫回忆录》在内容上略有不同,这说明时代背景对历史叙述有所影响,D项正确;回忆录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不一定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排除A项;回忆录也是史料的一种,不一定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排除B项;版本越新也不一定就越接近历史真相,排除C项。故选D项。5.(2022·全国乙卷·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姓名 任职地 事迹刘陵 安成 (今属江西) 先时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县。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民皆还之。法雄 南郡 (今属湖北) (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雄乃移书属县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民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其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是后虎害稍息,人以获安刘平 全椒 (今属安徽) 县多虎为害,平到修政,选进儒良,黜贪残,视事三月,虎皆渡江而去童恢 不其 (今属山东) 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闻而出,咒虎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吏人为之歌颂——据《后汉书》等整理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示例1: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东汉官吏的为官意识。南郡前太守仅仅采取张捕的方式处理虎患,反而让更多百姓受到伤害。刘陵为官,通过修德政,虎去民安;法雄为官,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不妄捕山林,虎患解决;刘平为官,修德政,举儒良,虎患解决;童恢具有一定的人本思想,在捕虎的同时,以“天生万物,唯人为贵”之理训诫老虎,以其正气可渲染到虎,令虎暗通其言,知过伏罪。从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东汉时期,如果地方官吏不黜贪残,不修德政,而仅是抓捕老虎,反而使得虎患危害更大,而通过德治仁及畜类,则收效甚佳,不除吏中之“虎”,仅除“山中之虎”,达不到治理虎患的理想效果,即虎患的治理效果受到吏治好坏的影响(或虎患惧怕良吏)。这说明在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仍是主流意识,深刻影响了官员的行为,官员们通过修德政(或仁政)来达到感化万物,治理虎患的目的,也体现儒家“天人感应”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总之,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东汉官吏的理政方式。参考示例2:吏治好坏影响生态环境……参考示例3:东汉史籍注重儒家价值观的宣传(史家评判标准受到儒家文化影响)……参考示例4:汉代南方开发程度不高导致虎患横行……【素养点拨】 此题是近年来经典的一道开放式小论文题。在审材料内容时要运用史料实证能力,既要判断史料真伪,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施“仁政”即可“虎患消失”中看到儒学对汉代史学的深刻影响。1. (2022·广东卷·1)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B )选项 材料 结论A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 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B 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 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C 湖北大冶铜矿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 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D 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 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 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说明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B项正确;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可能是通过贸易等其他方式传入当地的,不一定属于商朝的统治范围,排除A项;湖北大冶铜矿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说明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晚于东周,排除C项;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不代表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排除D项。故选B项。2.(2022·山东卷·2)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 C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商业交往的便利C.军事战争的需要 D.礼乐制度的重建 根据材料“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与书数、射御等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战马对军队非常重要,故汉代设有专门的相马理论者,C项正确;农耕主要是铁犁牛耕,排除A项;汉代采取的是重农抑商政策,不会因为商业而专门设立相马课,排除B项;跟礼乐制度的重建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3. (2022·湖南卷)据下表可知( A )时间 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年) 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 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 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年)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A.世家大族没落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依据材料表格可知九品中正制废除,科举制诞生,接着又恢复,又废除。如此反复,说明这一时期门阀士族的力量仍然很强大,科举制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总体趋势是世家大族在走下坡路,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科举制有弊端,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门阀观念的强化,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在唐时已被再度废除,排除D项。故选A项。4.(2021·全国乙卷·2)下表是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据下表可知,在此期间( A )郡名 西汉末 东汉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间) 56 771 20 123太原(今属山西) 169 863 30 902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 359 316 528 551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 461 587 404 448豫章(今属江西) 67 462 406 496零陵(今湖南、广西间) 21 092 212 284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 由材料数据可知,西汉末到东汉中期,长江以南的豫章、零陵等郡的人口成倍增长,而长江以北的代郡、太原、汝南等郡的人口却不同程度下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长江以南地区经济发展加速有关,故A项正确;东汉时期豪强大族势力逐渐增强,故B项错误;材料数据无法说明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故C项错误;个体农耕经济衰退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5.(2021·全国甲卷·6)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他意在强调( C )A.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B.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C.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D.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由材料“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可知,蔡和森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易发生于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地方,而中国也和农业国俄罗斯一样,是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因此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故选C项;蔡和森只是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更容易发生于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并没有完全否定社会革命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可能,排除A项;英、美、法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不等于全世界的无产阶级,B项属于过度解读,排除;材料没有提及革命道路的问题,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6.(2022·保定二模·2)史学文献《战国策》中描述当时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蹋(蹴)鞠者”。西汉学者刘向《别录》载:“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右图为河南南阳方城县东关村汉墓出土的画像石蹴鞠图。上述史料可以说明( C )A汉代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B球类运动源于汉代军事操练C.蹋鞠活动社会影响较为广泛D.汉代社会主流思想发生变化 据《战国策》的描述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就已流行起娱乐性的蹋鞠游戏了,按照刘向的解读.蹋鞠开始用于军中练兵,成为军事训练的一种方式。汉代画像石表明其已经成为社会文化活动之一,综合材料信息可知,蹋鞠活动的社会影响较为广泛,故选C项。7.吹糖人有着悠久的历史,艺人多奉明代刘伯温为祖师,而史学家认为唐太宗于647年遣使至“摩揭陀国”求取熬糖法推动制糖技术成熟,使吹糖人成为可能;记载南宋社会生活的《梦粱录》有“吹糖麻婆子”的记述。由此可知,吹糖人( C )A.在唐朝已经有确切记载B.技艺得益于中外文化交流C.出现时间应不晚于南宋D.艺人的行业传说真实可信 据材料“记载南宋社会生活的《梦粱录》有‘吹糖庥婆子’的记述”并结合所学可知,《梦粱录》属于一手史料,可以说明南宋出现了吹糖人,故选C项。8.从现有资料来看,没有一份英文文献记载唐胥铁路存在“马拉火年”的现象;在中文文献中,也没有任何一手资料提到唐胥铁路“马拉火车的奇景”;互联网上关于唐胥铁路马拉火年的引用都没有原始出处。但唐胥铁路“马拉火车”的说法却深入人心。这说明( B )A.一手史料真实还原历史B.时代印象影响主观认知C.近代中国政府昏庸腐朽D.“马拉火车”是人为杜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马拉火车”的现象反映的是当时清政府的愚昧和无知,对新事物没有彻底的认识和理解,这种说法没有原始出处,后世唐胥铁路“马拉火车”的说法却深入人心,说明时代印象影响主观认知,故选B项。9.公元前367年,罗马平民出身的保民官李锡尼和绥克斯图提出法案:“已付的债息一律折作本金, 未偿清的部分分3年归还;占有公地的最高额定为500犹格;平民享有参政权。”这引起元老院及贵族的强烈敌视,但在平民坚决支持下,法案最终被通过。这表明,当时罗马法( C )A.打破了贵族的司法垄断B.引发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C.重视对社会关系的协调D.维护了城邦民主政治制度 平民出身的保民官提出的保障平民权利的法案最终被通过,能对贵族和平民的社会关系进行协调,故选C项;贵族的司法垄断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A项;早在该法案提出之前,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就已存在,故排除B项;“城邦民主政治制度”不符合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史实,故排除D项。10.有学者通过众多历史细节的呈现将俄国革命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高度,如在二月革命的记述中详细分析了天气因素对俄国政局的影响。这一研究方法( C )A.旨在让历史研究变得鲜活生动B.还原了历史大事件的完整过程C.有助于增加历史叙事的可信度D.强调了自然因素对历史的影响 学者用“众多历史细节”,包括天气因素对俄国政局的影响等,丰富俄国革命的历史信息,辅助历史研究,有助于增加历史叙事的可信度,C项正确;历史细节的加入并非为了让“历史研究”变得鲜活生动,排除A项;还原了历史大事件的“完整”过程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自然因素只是“众多历史细节”之一,并非材料强调的内容,排除D项。11.(2022·潍坊模拟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吴淞铁路的拆与建1876年6月,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一条从上海至吴淞的铁路,招致清政府的强烈反应。经过交涉,清政府以28.5万两白银赎回,在两江总督沈葆桢的主张下拆毁。材料一 英国《泰晤士报》载:其处置吴淞铁路一事,人皆知之,中国阻止进益之党不作他事,止以禁止改变为务。毁弃铁路主议何人,不可得知。闻共有七人,史册内载历来开创有七个圣人,似此可编列“七愚”姓名,传之后世。——摘编自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电线、铁路皆中国数年后不能自已之事,吴淞则非其地。洋人所以不患亏本者,冀中国许其起卸进出口货物耳,不告而擅为之,于国体有损,即买归中国,断无自乱关章,以开漏税之端。费钱买之,又必费钱续之,且必仍用其人……任彼自造害也,我买而续之亦害也……并无轻者。——摘编自沈葆桢《沈文肃公牍》材料二 1898年,在吴淞铁路原路基的基础上又重新筑成了铁路(淞沪铁路),此时距吴淞铁路拆除已过了21年。考虑到清政府也正是这个时候才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铁路,吴淞(淞沪)铁路的拆和建,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化迟误的一个缩影。让国人痛心的是,1898年铁路重建的时候,国家主权的丧失,不仅没有比1877年减少,反而是大大地增加了。——摘编自苏生文《中国早期的交通近代化研究》(1)对于吴淞铁路的拆除,材料一中两则史料的看法有何不同,分析其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吴淞铁路的拆与建”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立论正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0分) (1)看法:《泰晤士报》认为拆除铁路是阻碍社会进步的愚蠢行为;沈葆祯认为拆除铁路有利于阻止英国侵略,维护国家主权。(4分)原因:双方政治立场不同。(2分)(2)评述:在西方侵略和民族危机加剧的背景下,英国擅自修筑吴淞铁路,以方便其对中国的侵略,沈葆祯从维护主权出发拆除铁路的行为可以理解。从长远看,尽管当时修铁路可能会对主权利益带来损害,但近代化是不可违背的历史趋势,积极顺应潮流,寻求正确方式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的自强之道。(10分) (1)第一小问异同,据材料一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中“中国阻止进益之党不作他事,止以禁止改变为务……似此可编列‘七愚’姓名,传之后世”得出,《泰晤士报》认为拆除铁路是阻碍社会进步的愚蠢行为;据材料一沈葆桢《沈文肃公牍》中“不告而擅为之,于国体有损,即买归中国,断无自乱关章,以开漏税之端”等得出,沈葆桢认为拆除铁路有利于阻止英国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第二小问原因,要明确发表评论的主体代表的利益方,《泰晤士报》站在英国立场上,而沈葆桢代表清朝政府,得出双方政治立场不同。(2)评述时,要坚持一分为二的方法。据材料一“(1876年)清政府以28.5万两白银赎回,在两江总督沈葆桢的主张下拆毁”,材料二“让国人痛心的是,1898年铁路重建的时候,国家主权的丧失,不仅没有比1877年减少,反而是大大地增加了”等,从背景、英国建造吴淞铁路的企图等方面,来肯定沈葆桢拆毁铁路的正义性;据材料二“考虑到清政府也正是这个时候(1898年)才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铁路,吴淞(淞沪)铁路的拆和建,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化迟误的一个缩影……国家主权的丧失,不仅没有比1877年减少,反而是大大地增加”等,分析近代化趋势下应采取何种方式来趋利避害。思维品质专题3 史料实证素养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分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史料是指能够记录或反映过去发生、存在过的事情的文字记载和一切物品,或者说,过去遗留下来的所有文字记载和物品都可以作为了解、认识历史的资料。实证是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其具体途径一般是:第一步,广集资料;第二步,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辨析。史料实证还应注意的问题是,要把对历史现象个别性、独特性的研究和历史发展规律性的思想统一起来,从历史发展的、上升的趋势去理解和评判历史,从而避免把历史现象的独特性与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对立起来的倾向。水平 质量描述水平1 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的史料中提取有关信息水平2 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明确史料在历史叙述中的基础作用;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水平3 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水平4 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论述1.论从史出,指的是理论、概念、对历史的阐释、评价等都应该是从史料中总结出来的。2.孤证不立,坚持运用多种类型史料相互印证。3.摆事实,讲道理,不仅要通过史料讲述“是什么”,还要在此基础上讲述“为什么”。4.提高全面运用史料的能力,要全力挖掘史料中蕴含或隐藏的各种信息和意义。5.注意挖掘史料背后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的微观情境,切忌望文生义、断章取义。1.西方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把史料分为“有意”和“无意”两大类。前者的作者大都“有意”以自己的文字左右时人和后人的想法,后者指原属过去历史事物的一部分而遗留至今的、无意中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信息的那些史料。据此推知,下列属于无意史料的是( )A.《汉书·王莽传》对王莽性格的描述B.《红色中华》对苏维埃建设的报道C.《三国演义》中有关当时饮食记载D.末代皇帝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2.(2017·高考全国Ⅰ卷·3)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3.(2017·全国Ⅲ卷·4)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4.(2017·全国Ⅱ卷·12)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5.(2022·全国乙卷·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姓名 任职地 事迹刘陵 安成 (今属江西) 先时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县。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民皆还之。法雄 南郡 (今属湖北) (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雄乃移书属县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民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其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是后虎害稍息,人以获安刘平 全椒 (今属安徽) 县多虎为害,平到修政,选进儒良,黜贪残,视事三月,虎皆渡江而去童恢 不其 (今属山东) 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闻而出,咒虎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吏人为之歌颂——据《后汉书》等整理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 (2022·广东卷·1)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材料 结论A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 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B 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 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C 湖北大冶铜矿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 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D 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 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2.(2022·山东卷·2)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商业交往的便利C.军事战争的需要 D.礼乐制度的重建3. (2022·湖南卷)据下表可知( )时间 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年) 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 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 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年)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A.世家大族没落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4.(2021·全国乙卷·2)下表是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据下表可知,在此期间( )郡名 西汉末 东汉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间) 56 771 20 123太原(今属山西) 169 863 30 902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 359 316 528 551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 461 587 404 448豫章(今属江西) 67 462 406 496零陵(今湖南、广西间) 21 092 212 284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5.(2021·全国甲卷·6)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他意在强调( )A.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B.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C.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D.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6.(2022·保定二模·2)史学文献《战国策》中描述当时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蹋(蹴)鞠者”。西汉学者刘向《别录》载:“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右图为河南南阳方城县东关村汉墓出土的画像石蹴鞠图。上述史料可以说明( )A汉代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B球类运动源于汉代军事操练C.蹋鞠活动社会影响较为广泛D.汉代社会主流思想发生变化7.吹糖人有着悠久的历史,艺人多奉明代刘伯温为祖师,而史学家认为唐太宗于647年遣使至“摩揭陀国”求取熬糖法推动制糖技术成熟,使吹糖人成为可能;记载南宋社会生活的《梦粱录》有“吹糖麻婆子”的记述。由此可知,吹糖人( )A.在唐朝已经有确切记载B.技艺得益于中外文化交流C.出现时间应不晚于南宋D.艺人的行业传说真实可信8.从现有资料来看,没有一份英文文献记载唐胥铁路存在“马拉火年”的现象;在中文文献中,也没有任何一手资料提到唐胥铁路“马拉火车的奇景”;互联网上关于唐胥铁路马拉火年的引用都没有原始出处。但唐胥铁路“马拉火车”的说法却深入人心。这说明( )A.一手史料真实还原历史B.时代印象影响主观认知C.近代中国政府昏庸腐朽D.“马拉火车”是人为杜撰9.公元前367年,罗马平民出身的保民官李锡尼和绥克斯图提出法案:“已付的债息一律折作本金, 未偿清的部分分3年归还;占有公地的最高额定为500犹格;平民享有参政权。”这引起元老院及贵族的强烈敌视,但在平民坚决支持下,法案最终被通过。这表明,当时罗马法( )A.打破了贵族的司法垄断B.引发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C.重视对社会关系的协调D.维护了城邦民主政治制度10.有学者通过众多历史细节的呈现将俄国革命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高度,如在二月革命的记述中详细分析了天气因素对俄国政局的影响。这一研究方法( )A.旨在让历史研究变得鲜活生动B.还原了历史大事件的完整过程C.有助于增加历史叙事的可信度D.强调了自然因素对历史的影响11.(2022·潍坊模拟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吴淞铁路的拆与建1876年6月,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一条从上海至吴淞的铁路,招致清政府的强烈反应。经过交涉,清政府以28.5万两白银赎回,在两江总督沈葆桢的主张下拆毁。材料一 英国《泰晤士报》载:其处置吴淞铁路一事,人皆知之,中国阻止进益之党不作他事,止以禁止改变为务。毁弃铁路主议何人,不可得知。闻共有七人,史册内载历来开创有七个圣人,似此可编列“七愚”姓名,传之后世。——摘编自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电线、铁路皆中国数年后不能自已之事,吴淞则非其地。洋人所以不患亏本者,冀中国许其起卸进出口货物耳,不告而擅为之,于国体有损,即买归中国,断无自乱关章,以开漏税之端。费钱买之,又必费钱续之,且必仍用其人……任彼自造害也,我买而续之亦害也……并无轻者。——摘编自沈葆桢《沈文肃公牍》材料二 1898年,在吴淞铁路原路基的基础上又重新筑成了铁路(淞沪铁路),此时距吴淞铁路拆除已过了21年。考虑到清政府也正是这个时候才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铁路,吴淞(淞沪)铁路的拆和建,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化迟误的一个缩影。让国人痛心的是,1898年铁路重建的时候,国家主权的丧失,不仅没有比1877年减少,反而是大大地增加了。——摘编自苏生文《中国早期的交通近代化研究》(1)对于吴淞铁路的拆除,材料一中两则史料的看法有何不同,分析其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吴淞铁路的拆与建”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立论正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思维品质专题3史料实证素养 - 学生版.docx 思维品质专题3史料实证素养.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