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 民族大团结【课程标准】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知道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及措施。【教学目标】1.学生能准确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实施原因、实施过程和意义;了解我国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举措和成就;通过分析史料和图表,提高归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史料实证)2.运用史料分析、小组讨论、对比归纳等方法,探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意义,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增强知识整合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团结意识,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我国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2.教学难点: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教学方法】讲授法、史料分析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展示内容:展示第四套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元素图片,如一角的高山族和满族、两角的朝鲜族和土家族等。教师提问:同学们,在这些人民币上,我们看到了许多少数民族的形象。那大家认识这些民族吗?有没有同学能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少数民族的特色呢?提示引导:引导学生观察人民币上的人物服饰、发型等特征,回忆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少数民族文化,如饮食、舞蹈、建筑等方面的特色。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过渡语:大家对少数民族都有一定的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共同发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 12 课《民族大团结》,了解我国为促进民族大团结采取了哪些政策和措施。(二)新课讲授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含义讲解展示内容:展示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的文字资料,强调实施前提、实施区域、自治权和制度地位等关键信息。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结合资料,思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前提是什么?在哪些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自治机关有哪些权力?这一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体系中处于怎样的地位?提示引导:让学生从资料中圈画出关键词,如 “国家统一领导”“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行使自治权”“基本政治制度” 等,通过对关键词的理解来回答问题。过渡语:了解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那我国为什么要实行这一制度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2)实施原因分析展示内容:展示从西汉到清朝各朝代对边疆地区管辖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以及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图,呈现各民族分布特点和发展差异。教师提问:结合这些资料,想一想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分别是什么?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历史资料中总结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朝代都对边疆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从少数民族分布图中分析出我国各民族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特点,且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因素决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过渡语:既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么重要,那它是如何在我国实施的呢?(3)实施过程与意义探讨展示内容:展示 1949 年《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共同纲领》、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相关条文,以及我国 5 个民族自治区成立的时间和相关图片。教师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怎样逐步确立和实施的?目前我国建立了哪些民族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我国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呢?提示引导:让学生梳理法律文件中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规定,明确其确立和实施的过程;从地图上找出 5 个民族自治区的位置,加深记忆;从保障少数民族权利、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方面分析制度的意义。过渡语:在新时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有了新的发展和要求,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4)新时代的发展展示内容:展示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讲话内容。教师提问:在新时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了怎样的新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我们有什么要求?提示引导:引导学生理解讲话中关于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内涵,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这一理念。过渡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民族大团结提供了制度保障,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则是实现民族大团结的重要目标。接下来我们学习我国在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方面采取的措施。2. 共同繁荣发展(1)背景介绍展示内容:展示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落后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如处于奴隶社会的彝族、饱受农奴制压迫的藏族人民的生活场景。教师提问:从这些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各民族发展存在怎样的问题?这种状况对我国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提示引导: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和文字描述,分析出当时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困苦;思考这种状况对国家整体发展的制约,如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不稳定等。过渡语: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发展举措与意义展示内容:展示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战略等方面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资料,包括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图片、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数据图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成果图片、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的相关地图。教师提问:我国在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这些举措分别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引导:让学生从资料中分别梳理出政治上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经济上给予优惠政策和多种方式支援、文化上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战略上实施西部大开发等举措;从人民地位变化、经济发展成果、文化传承与发展、地区联系加强等方面分析这些举措的影响。过渡语:通过这些举措,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那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我们中学生能做些什么呢?(3)拓展思考展示内容:展示中美两国不同民族政策及后果的对比资料,如美国因种族问题引发的抗议示威活动和中国各民族在抗疫中团结互助的事例。教师提问:对比中美两国的民族政策和后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能为我国的民族团结做出哪些努力呢?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资料中分析出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如促进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等;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尊重少数民族同学、宣传民族政策等方面思考自己能为民族团结做的事情。过渡语:同学们的想法都很有意义,希望大家能将这些行动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为促进民族团结贡献自己的力量。(三)课堂小结展示内容:用思维导图展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实施原因、实施过程、意义,以及我国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背景、举措和意义。教师提问:同学们,回顾本节课内容,谁能说一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要点是什么?我国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我国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提示引导:依据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按顺序回顾重要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总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举措及意义。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让我们共同努力,维护民族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四)中考链接(真题练习)1.(2024·福建·中考真题)在执行国家法定节假日基础上,某自治州政府安排自治州成立纪念日放假2天,民族节日放假7天。这体现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各地支援边疆开发C.节日活动精彩纷呈 D.旅游行业蓬勃发展2.(2023·江苏·中考真题)民族区域自治实行以来,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以来,民族地区经济总量由1984年的680.9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64772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63.5亿元增加到8436亿元,这两项指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A.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B.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C.加强了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 D.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3.(2024·黑龙江·中考真题)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结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一国两制4.(2023·江西·中考真题)分析下表,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资金统计表(部分)年份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扶持资金(亿元) 1.12 6.42 6.73 10.26A.国家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B.国家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C.民族地区推行社会主义改造 D.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自治机关参考答案:ADBB【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展示丰富的图片、文字资料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课堂参与度较高。但在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意义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全面,难以从宏观角度进行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增加更多具体案例和数据对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在小组讨论环节,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部分学生讨论不充分。后续教学需要更合理地安排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充分展开,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