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复习讲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复习讲义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复习讲义
课标要求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学习要点:明朝的建立以及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民族关系
学习提示:了解明朝时期加强皇权的举措,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习要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援朝战争、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
学习提示: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援朝战争等史事,认识明朝时期的
对外关系,培养家国情怀。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学习要点: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李自成起义、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与统治
学习提示:了解明末李自成起义。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学习要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清廷对边疆地方的有效管辖
学习提示:知道雅克萨战争。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及清朝在台湾的建制、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等中央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各种举措,认识西藏、新疆、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的领土,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学习要点: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禁海令”的颁布
学习提示:了解清朝时期加强皇权的举措,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了解清中期以来的政治腐败、故步自封和 19 世纪的世界形势,认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习要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
学习提示: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学习要点:科技名著、明长城和北京城、明清的思想家、小说和戏曲
学习提示:知道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及其影响,增强文化认同。
单元结构
任务分解
1.通过图片和材料,了解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举措,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
2.依据地图和相关史料,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援朝战争、雅克萨战争等史事,认识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培养家国情怀。
3.通过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及清朝在台湾的建制、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等中央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各种举措,认识西藏、新疆、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的领土,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4.通过图片和相关史料,了解明末李自成起义,清中期以来的政治腐败、故步自封和 19 世纪的世界形势,认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
5.通过地图和表格,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6.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及其影响,增强文化认同。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明初统治者进行一系列改革,大大强化了皇权。明朝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是我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明朝后期,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明政权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洲势力的双重夹击下崩溃。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君主专制,并对西藏、新疆、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 附属岛屿等进行有效管辖。面对世界形势的巨变,清朝统治者故步自封,古老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一起梳理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展示明清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图片,并进行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激发学生对这一时期历史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他们在情感上初步融入明清历史的情境中,自然流畅地开启本单元的复习之旅,为后续知识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任务一 通过图片和材料,了解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举措,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 1.明朝建立 教师呈现时间轴带领学生回顾旧知并设问 设问: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教师进行总结。 2.明朝强化皇权 (1)教师呈现相关史料并设问:依据材料指出朱元璋采取什么措施强化皇权?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材料并总结归纳 (2)教师呈现相关史料和图片,总结: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朱棣设立东厂,合称“厂卫”。 3.科举制的变化 教师呈现相关图片和史料并设问:结合材料指出明朝科举制的变化以及影响。 教师分析总结: 八股取士,摧残人才,禁锢思想 归纳总结: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 教师呈现相关表格带领学生完成 4.清朝强化皇权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旧知总结:实质:君主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 (2)教师呈现相关材料和表格填空,学生了解清朝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的措施。 想一想:中国历史上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的事件及目的 绘制时间轴回顾,强化时空观念,提问促进知识迁移,培养比较分析能力。 展示图片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与分析能力,助其理解制度变革影响。 呈现资呈现八股文示例等料讨论,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培养批判性思维与文化洞察力。 展示相关内容并对比,有助于学生形象地了解清朝政治机构的特点和文化专制的表现形式。提升学生归纳比较与反思能力,认识君主专制强化进程。
任务二 依据地图和相关史料,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援朝战争、雅克萨战争等史事,认识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培养家国情怀。 1.郑和下西洋 (1)教师呈现相关地图、史料并让学生读完完成相应问题:观察郑和远航的路线和方向;找出郑和航海到过的国家和地区。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教师总结:①政治目的: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②外交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根本目的——示中国富强,宣扬国威 ③经济目的: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想一想:郑和为什么能成功的实现远航? 教师出示材料并带领学生分析总结,从经济、科技、政府和个人等不同角度思考。 (4)议一议: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 教师出示材料并带领学生分析,从正反两方面总结,辩证看待郑和下西洋。 (5)我们要学习郑和航海中的什么精神呢?郑和精神是指什么呢? 教师总结:百折不挠、积极进取、不畏艰难的探险精神。开放交流、勇于开拓、和平宽容、自强不息、睦邻友好、献身祖国等精神品质。 2.戚继光抗倭 教师呈现相关知识填空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旧知并设问为什么戚继光被誉为民族英雄? 教师总结 3.明朝其他对外关系史事 教师呈现时间轴带领学生回顾旧知 设问:综合明朝的对外关系给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总结:国家实力决定外交关系;要坚持坚持对外和平开放;重视海防,树立海权意识。 4.清朝对外关系 教师呈现时间轴相关史料带领学生回顾旧知 设问:思考:清朝为什么实行闭关?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教师总结:原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扩展势力时,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影响:清朝的闭关政策推行了近200年。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导致当时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利用地图展示航线和提供史料分析目的,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时空概念,同时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分析历史事件原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培养学生对优秀品质的崇尚,促进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升。 知识回顾巩固基础,激发爱国与国防意识,发挥德育功能。 展示时间轴和史料并组织学生讨论,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梳理历史事件,培养总结规律与启示能力,深化对外关系认识。 让学生深入理解清朝对外政策的背景和影响。通过对比不同朝代的对外政策,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对历史发展因果关系的深刻认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开放意识和全球视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
任务三 通过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及清朝在台湾的建制、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等中央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各种举措,认识西藏、新疆、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的领土,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清朝疆域 教师呈现地图,了解清朝疆域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教师讲述: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想一想:结合所学,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固有领土。 3.清朝对西藏的管理 教师呈现知识填空带领学生回顾旧知 想一想:请用史实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4.清朝对西北地区的管理 教师采用连线活动让学生了解清朝对西北的管理 想一想:请用史实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展示地图和梳理历史过程,能够让学生明确台湾在明清时期的重要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轨迹,培养学生的领土主权意识和时空观念,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归属感。 使学生清晰了解清朝对西藏的管辖制度,增强学生对民族地区与中央政权紧密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历史思维的连贯性,让学生明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和重要意义。 有助于学生掌握清朝对西北地区的管理史实,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和对国家统一重要性的深刻理解,提升学生的民族融合意识和对历史意义的分析能力,使学生认识到边疆地区稳定对国家繁荣的重要支撑作用。
任务四 通过图片和相关史料,了解明末李自成起义,清中期以来的政治腐败、故步自封和19世纪的世界形势,认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 1.李自成起义 教师呈现地图并呈现知识填空,带领学生一起完成 2.清中期以来的政治腐败 教师呈现图片和相关史料,了解当时的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 教师呈现地图与知识填空,意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与信息提取能力,助其构建起义军行动轨迹,聚焦关键史实,从农民起义视角洞悉明朝统治危机。 教师展示图片和史料,旨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使其从多方面感知腐败状况,分析其危害,为理解清朝衰落及社会全面危机打基础。
任务五 通过地图和相关史料,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1.张居正改革 教师呈现图片和知识填空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旧知 2.明清时期经济发展 教师呈现地图,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旧知 想一想:1661—1794年,全国人口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总结:变化:人口不断增长;因素:清朝前进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的支持如康熙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大量外来物种的引种等。 让学生直观感受明清经济发展的表现,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探讨人口增长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因果关系分析能力和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综合理解能力,
任务六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及其影响,增强文化认同。 教师呈现相关表格和图片带领学生一起回顾 提问: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怎样对待这些熟悉又陌生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师总结归纳。 制作表格介绍成就和组织讨论小说繁荣原因等,帮助学生系统梳理明清科技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和对历史文化现象的理性分析能力。
课堂小结
巩固训练
1.(福建中考)明朝在户部设置太仓库,“专备三边军饷”,与皇室的内库有别。明神宗时,皇室的日用、婚丧等花费远超以往,皇帝“数取太仓银入内库”。这导致明朝( D )
A.物价不断飞涨 B.与清军作战失利
C.官员职权范围缩小 D.国家财政体制被破坏
【解析】根据材料“‘专备三边军饷’,与皇室的内库有别。明神宗时,皇室的日用、婚丧等花费远超以往,皇帝‘数取太仓银入内库’”可知,从太仓库三边军饷与皇室的内库区分开来,到明神宗时,皇帝可以取太仓银入内库,这说明国家财政制度被破坏,D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国家财政体制问题,并不能直接推出物价飞涨,排除A项;明朝是被李自成所灭,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体制问题,并不能说明官员职权的变化问题,排除C项。
2.(广东中考)明朝中后期,以万里海疆为对象,明人绘制了《全海图注》《沿海山沙图》《万里海图》等众多海防图,流传至今的就有十多种。这表明,当时( B )
A.造船技术发达 B.海防意识增强
C.海外贸易兴盛 D.远洋航行开启
【解析】根据材料“以万里海疆为对象,明人绘制了《全海图注》《沿海山沙图》《万里海图》等众多海防图,流传至今的就有十多种”可知,明人绘制众多海防图,反映了明人的海防意识增强,B项正确;材料主旨反映明人的海防意识增强,绘制众多海防图与造船技术发达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旨反映明人的海防意识增强,没有体现海外贸易兴盛,排除C项;材料主旨反映明人的海防意识增强,且明朝中期以前远洋航行已经开启,排除D项。
3.(重庆中考)1762年,清朝以伊犁为“新疆都会”,筹划当地驻兵屯田,决定1764年至1766年,将凉州和庄浪满洲、蒙古兵悉数携眷迁往伊犁永久驻防。这一决定旨在( C )
A.使清朝实现对全国的统治 B.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
C.加强清朝对西北地区管辖 D.帮助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乾隆时期,为了加强对西部地区的管辖,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C项正确;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明朝灭亡以后,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之后清朝统治消灭了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力量,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排除A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康熙时,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发动叛乱,最终被平定,排除B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排除D项。
4.(江苏镇江中考)据《清代文字狱档》记载,从乾隆六年至五十三年,文字狱达53起,几乎遍及全国各地,造成以文肇祸的恐怖气氛,致使知识分子再也不敢轻易表露个人思想。由此说明文字狱( A )
A.禁锢了思想言论 B.打击了违法犯罪
C.提高了儒学地位 D.保障了社会发展
【解析】据材料可知,文字狱在乾隆年间风行全国,造成知识分子人人自危,不敢轻易表露个人思想,这体现了文字狱禁锢了思想言论,A项正确;文字狱强调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其不一定属于犯罪,“打击了违法犯罪”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儒学在清朝本身就是正统思想,且文字狱并未提高其地位,排除C项;“保障了社会发展”说法错误,文字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发展,排除D项。
5.(山东聊城模拟节选)
材料二
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的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摘编自朱汉国等《历史学习精要》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南市镇的特点。并从经济、思想方面等简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中国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
【解析】特点:根据材料二“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可知大多形成于明朝中后期;根据材料二“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可知特点是居民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根据材料二“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可知出现雇佣劳动;根据材料二“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可知特点是城市的经济职能在增加;根据材料二“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可知专业性市镇发展成为新兴城市。
影响:结合所学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可知,冲击着当时的自然经济;新的生产关系萌芽出现;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受到冲击等。
【答案】特点:大多形成于明朝中后期;居民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出现雇佣劳动;城市的经济职能在增加;专业性市镇发展成为新兴城市。
影响:冲击着当时的自然经济;新的生产关系萌芽出现;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受到冲击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