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质量监测(一)
语文学科 试卷参考答案
1. B 2. A 3. C 4.D 5. D 6. A
7. D 8. C 9. B 10. C 11. B
12. (1)是想要用(武力)使将灭亡的国家保全,使将灭绝的世族存续,平定天下的叛乱。
(存,继各 1 分)
(2)用他的不合道义谴责他,用他的行为过失指责他。(状语后置句,刺各 1 分)
(3)您如果想动用武力,楚国把方城山当做城墙,把汉水当做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
也没有什么用处。(以……为,“方城”为专有名词,“虽众,无所用之”,各 1 分)
13.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战争的目的是否具正义性(除万民之害,止暴平乱),取决于民心向
背,取决于是否为政以德,取决于抗击外敌时是否有不屈的意志。(每点 1分)
14.(1)C
(2)诗人勾画了想象中的北伐胜利图,表达了对报国之士的呼唤与赞美(1分),抒发了
要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1分)。
示例 1:“追奔”二句,写壮士在万里青海头,月夜追逐敌人,踏着黄河坚冰,夺取敌人的
城池,以“青海月”“黄河冰”,表现疆场的广阔,衬托出壮士一往无前的气概。
示例 2:以“追奔露宿”“夺城夜踏”“度碛”等动作刻画壮士英勇无畏的形象,赞扬了壮
士不畏艰险,乘胜前进的勇气。
(角度选择合理,分析得当,均可得分,写出术语 1分,分析表达效果 2 分)
15(1)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2)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3)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16. BC
17. 首段突出“火轮船”前行毫不费力,与次段渔民驾驶风船的苦与累形成对比。第三段写
锚给渔民带来的确定性与安全感。第四段具体写渔民喊着“给它锚了”的号子,下锚时的场
景。(每点 1 分)
18. 调动多种感官,“火轮船”只见浓烟,看不到白帆、人影,听不见劳动号子,突出“火
轮船”行驶中无需人力(1分)。“滑行”“轻盈”的使用(1 分),烟变成云彩的暗喻(1
分),都生动地表现了轮船前行的毫不费力(1分)。
19. 在铺中与世隔绝的感受引起“我”的回忆(1分)。“我”至今难忘:磨坊中,儿时的
“我”无助时看到风中蜘蛛结网的情景(1 分)。使用第一人称,由写“大海”转向写“人
海”(1 分),引起后文对生命之网和人生的思索。(1 分)
20.通过叙写渔民生活、劳动工具(特别是锚)以及人与大海的关系,表现渔民面对大海的
坚韧、智慧以及对安定生活的渴望与珍视(2分);也展现了渔民之间的团结互助以及他们
对大海的敬畏与依赖(2 分);从大海到人海,文章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在变化的人生
中,坚定、明确的目标能使人坚韧并不断成长(2 分)。
21.(1)世界上什么最美丽?天、海、星星,山、雪花和树木。(1 分)
(2)示例:世界上最美丽的难道不是天、海、星星,山、雪花和树木吗?(1 分,选用能
表达强烈语气的句式即可给分)
(3)却得到了大自然和人的一切赐予
22. 示例:海棠最入我心。津门仲春,粉蕊垂丝,簇簇如霞,不争艳而自华。这花骨子里带
着韧劲——盐碱地上扎得下根,海河风里开得烂漫,恰似天津卫的性子:码头风雨锤打出豁
达皮实,九河下梢养成通达明快。看津城海棠,便觉花开时,恣意绽放,无畏风雨;花落时,
{#{QQABSYI55giQkgQACa4qF0HCCkmQsIISLUoGRUCWKARKgJNIBIA=}#}
化泥护花,无怨无悔。(形、神、感各 2分,思想积极向上,三层之间内在联系紧密,文从
字顺,字数足够。)
23.略
【文言文译文参考】
材料一:
古时候人的用兵,不是为了谋求扩大地域的利益和贪图获取金玉财宝,而是为了存亡继
绝,平息天下暴乱,铲除百姓的祸害。人类有衣食的欲求,但这些物资又不能充分满足,所
以人们相聚杂处,分配不均匀,需求又不能满足,于是便发生了争斗。争斗时,强壮的就胁
迫弱小的,勇猛的就欺凌怯懦的。但同时人类又没有强健的筋骨和锋利的爪牙,于是就裁割
兽皮做成甲胄、熔炼金属制成刀枪。而那些贪于财物且蛮横残暴的人残害天下百姓,使人民
受到侵扰而不能安生。这时圣人挺身而出,毅然兴兵讨伐强暴、平定乱世、铲除险恶、清除
混乱,使混浊变得清平、将危亡成为安宁,所以使那些凶恶强暴者不得不停止作恶行为。
战争由来已久,即使在五帝时代也没有停息过,那就更不用说衰乱的时代了。
战争是用来制止凶暴和讨伐祸乱的。先用道理教育这些坏人,并用德行开导这些恶人,
如果不听劝导,就用武力威势震慑他们,武力威势仍然不足以震慑他们,就只能用兵来对他
们作出制裁了。所以圣人用兵,如同梳头锄草,清除的是少数害虫,保护的是多数百姓的利
益。杀害无辜的百姓来保护不义的君主,祸害之中没有比这更大的了。穷尽天下的财物来满
足一个暴君的欲望,灾难之中没有比这更深的了。桀、纣、晋厉、宋康这四个暴君,都是在
只有小过错的时候没有来声讨他们,以至于发展到扰乱天下的地步、祸害百姓的境地。放纵
一个暴君的邪恶,实际上就是增加了天下的祸乱,也实际上对百姓造成了祸害,因此按天理
人伦来说是不允许放纵一个邪恶的暴君的。之所以要确立君主,为的是禁止暴力讨伐叛乱。
现在依靠着万民的力量,却来残害百姓,这实在不应该;设立残害百姓的君主,这就像给恶
虎添翼,为什么不除掉他呢?
所以当听到敌国君主有对人民实行暴政的事,就发动军队来到该国边境,用不义谴责他
们,指责他们的行为过失。攻克该国不牵连到该国人民,废除该国的昏君,替换该国的公卿,
选拔优秀贤良的人士,赈济孤儿寡妇,抚恤贫穷家庭,奖赏有功人士。百姓是敞开家门等待
着正义之师,淘好米准备烧饭,唯恐义军不到自己家里来。这就是汤、武能取天下的原因,
也是齐桓公能成霸主的原因。所以若一国君主无道暴虐,该国的民众就思念正义之师的到来,
这就像旱天盼及时雨、口渴想饮水一样,又有谁拿着刀枪来抵抗呢!所以正义之师所到之处,
往往不交战就可以达到制止动乱、取得胜利的目的。
材料二: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诸侯之师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双方相距遥远,即使马、
牛奔驰,也不会跑到对方的境内。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
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姜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
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疆土: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
北到无隶。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祭祀的东西,我
是来问责这件事情的;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楚国使臣回答说:“贡
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
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跟齐国军队交涉,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 齐桓
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
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
{#{QQABSYI55giQkgQACa4qF0HCCkmQsIISLUoGRUCWKARKgJNIBIA=}#}
么样 ”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
我们国君的心愿。”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 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
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
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
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QQABSYI55giQkgQACa4qF0HCCkmQsIISLUoGRUCWKARKgJNIBIA=}#}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质量监测(一)
语文学科 试卷
语文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
本试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 (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1~3题。
新大众文艺的根本之“新”就是人民大众正在以( )的规模和深度参与着文学艺术的生产传播,进而改变和塑造着一个时代的文艺形态。
新时代的中国文艺新质迭出,气象万千,其中一个突出现象,就是新大众文艺的涌现。人民不仅是文艺的“剧中人”,也是文艺的接受主体,不仅是文艺的“剧作者”,也是文艺的创造主体,是新时代中国文艺的重要表征。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和信息化浪潮为新大众文艺的兴起提供了强大动力。参与、交互,接受同时输出,模仿( )创造,这种新的主体形态正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习以为常。
在( )、变动不居的各种大众文艺现象中,要始终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守正创新,弘扬中国精神。激发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中心环节。 “ ”,如春江浩荡,如万山红遍,新时代中国人民创造新生活的实践正在转化为文艺创新创造的澎湃活力。
(节选自李敬泽《新大众文艺——支撑新高峰 砥砺新经典(高峰之路)》)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前所未有 从而 鱼龙混杂 B.前所未有 进而 泥沙俱下
C.空前绝后 进而 鱼龙混杂 D.空前绝后 从而 泥沙俱下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不仅是文艺的“剧中人”,也是文艺的“剧作者”,不仅是文艺的接受主体,也是文艺的创造主体,这是新时代中国文艺的重要表征。
B.人民不仅是文艺的“剧中人”,也是文艺的“剧作者”;不仅是文艺的接受主体,也是文艺的创造主体,是新时代中国文艺的重要表征。
C.人民不仅是文艺的“剧中人”,也是文艺的接受主体;不仅是文艺的“剧作者”,也是文艺的创造主体,这是新时代中国文艺的重要表征。
D.人民不仅是文艺的“剧中人”,也是文艺的接受主体,不仅是文艺的“剧作者”,也是文艺的创造主体,是新时代中国文艺的重要表征。
3.下列诗文中,最适合填入文中画波浪处的一项是
A.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B.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C.欣欣此生意, 自尔为佳节 D.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二、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题。
材料一:
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浪潮风起云涌,对网络文学产业产生深远影响。各大网络出海头部企业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在翻译、创作和应用场景等领域持续深化布局。
长期以来,翻译是制约网文出海的瓶颈之一。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日趋成熟,“人工智能+人工”模式被应用于多语种翻译领域。2024年,约70%的网络文学翻译团队选择将人工智能翻译与人工翻译结合,利用人工智能快速生成初稿,再通过人工翻译进行后期修正,翻译效率提升近百倍,成本降低超丸成。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翻译效率,还在文化适配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人工智能翻译的本地化调节功能帮助网络文学作品文化适配度提升了约30%,特别是在欧美市场,人工智能能够较准确地翻译文本中的地方文化、俚语和隐喻,从而使作品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
截至2024年11月,起点国际翻译出海作品约6000部,新增出海人工智能翻译作品超2000部,同比增长2000%;网文畅销排名100作品中,人工智能翻译作品占比42%。网络文学作品被译为德语、西班牙语、日语、印尼语、斯瓦希里语等多个语种,进一步拓展了网络文学国际传播半径。
(节选自李玮《人工智能助力,加速多语种翻译》,有删改)
材料二:
考古学与人工智能,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学科,如今却产生了深刻联系,以深度学习为核心的当代人工智能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考古学研究领域。
从飞机上发射激光扫描地面,即使是藏在丛林深处的古城,也能被它“看”得一清二楚。机载激光扫描技术产生的数据量超级庞大,考古学家和人工智能专家使用卷积神经网络等深度学习技术,训练人工智能“助手”,自动识别机载激光扫描数据中的古代遗迹,可以事半功倍。
秘鲁南部的世界文化遗产纳斯卡线和地画是古代文明留给我们的谜题,长期以来,考古学家只能依靠耗时耗力的人工搜索和低空飞行观察拍照,过去近一个世纪,考古学家发现了430个地画。人工智能算法引入研究后,仅用6个月就新发现303个地画。算法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通过分析高清航拍照片,绘制出候选图形轮廓,由考古学家进行确认,这极大提高了搜寻和研究的效率。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许多专业领域的研究方法,驱动着科学研究进入新的时代。它改变着科学发现过程,并赋予我们更强大的洞察力和预测力,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把握当下,应对未来的挑战。
(节选自杨清越《当考古遇到人工智能》,有删改)
材料三:
随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在戏剧中的应用逐渐引起关注。我以演员的身份与人工智能共同演绎了话剧《空格》。其创新之处在于,人工智能不是依据已定剧本演绎内容,而是根据现场“线索”进行即时回应、创作。可以说,这不仅是人工智能的表演,更是一次全新的创作实践,让人类与机器人在舞台上真实对话。
在传统剧场中,角色和剧本早有预设,观众通常只是被动接受。而《空格》是一部需要演员、人工智能和观众在现场共同“填补空格”的实验性作品。这种全然未知的组合就像将自己置入一场三角关系的即兴交锋:演员——人工智能—观众。任何一方的回应与变化都会打破预期,生成全新的戏剧张力。
剧中,我不断通过填字、填空的方式,唤起自己的回忆、情绪与体验。而人工智能的大语言模型训练方法本质上也是一种“填补空格”的过程,它通过概率计算,为被遮蔽的词语寻找合适的匹配,生成新的文本与意义。这种“生成”本身正像这台戏的关键机制——人和人工智能通过一种暂时的、共同的创造行为,为未知空间注入生命。通过这次演出,人工智能在剧场的真实交互中获得的数据,是在实验室和标准化训练环境中很难获得的。
艺术的关键在于触发情感的流动和思想的共鸣。当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鲜的介质介入,它既代表技术的前沿、也象征我们对未知的态度与想象力。未来,剧作家、工程师、观众和人工智能可以一道交流、探索,彼此包容。我们可以相信,人工智能会在不断的交互中逐渐成长,为剧场注入更为深邃的情感力量。
(节选自陈楸帆《和人工智能同台演戏是什么体验》,有删改)
4.下列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2024年,超70%的网络文学翻译团队选择将人工智能翻译与人工翻译结合,翻译效率提升约百倍,成本降低近九成。
B.人工智能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翻译效率,而且能够更准确地翻译作品,以符合欧美读者的阅读习惯。
C.人工智能扫描地面,自主产生大量数据,并能自动识别这些数据中的古代遗迹,代替考古学家确认考古成果。
D.《空格》需要演员、人工智能和观众在现场共同“填补空格”,三者中任何一方的回应与变化都会打破预期,生成全新的戏剧张力。
5.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运用具体数据证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翻译效率,还在文化适配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B.材料二由秘鲁地画研究的例子可见,人工智能正改变着考古领域的研究方法,驱动着考古研究进入新的时代。
C.材料三话剧《空格》的演出中,人工智能通过概率计算,为被遮蔽的词语寻找合适的匹配,生成新的文本与意义,这与人类演员填补空格的方式不同。
D.三则材料表明,人工智能不仅可以帮助人类解决复杂问题,而且已经具有了深邃的情感,实现了与人类的情感互通。
6.根据材料,以下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当今,利用人工智能翻译的本地化调节功能翻译《百年孤独》这部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可以准确传达作品的深层含义和独特风格。
B.故宫博物院用人工智能复原《千里江山图》褪色部分,色彩美学还原度需要由文物专家把控。
C.山东大学利用人工智能实现甲骨碎片图像自动拼合,拼合准确率超过90%,可见,人工智能可以帮助考古学家正确拼合甲骨碎片。
D.如果话剧《空格》巡演,观众不同,演员不同,人工智能会根据现场线索进行即时回应、创作。
三、 (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材料一:
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壤之广,而贪金玉之略,将以存亡继绝,平天下之乱,而除万民之害也。人有衣食之情,而物弗能足也,故群居杂处,分不均,求不赡,则争。争,则强胁弱而勇侵怯。人无筋骨之强,爪牙之利,故割革而为甲,铄铁而为刃。贪昧饕餮之人,残贼天下,万人怪动,莫宁其所。有圣人勃然而起,乃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除秽, 以浊为清,以危为宁,故不得不中绝。
兵之所由来者远矣, 自五帝而弗能偃也,又况衰世乎!
夫兵者,所以禁暴讨乱也。教之以道,导之以德而不听,则临之以威武,临之威武而不从,则制之以兵革。故圣人之用兵也,若栉发耨苗,所去者少,而所利者多。杀无罪之民,而养无义之君,害莫大焉;殚天下之财,而赡一人之欲,祸莫深焉。夏桀、殷纣、晋厉、宋康四君者,皆有小过而莫之讨也,故至于攘天下,害百姓,肆一人之邪,而长海内之祸,此大伦之所不取也。所为立君者,以禁暴讨乱也。今乘万民之力,而反为残贼,是为虎傅翼,曷为弗除
故霸王之兵,以伦虑之,以策图之,以义扶之,非以亡存也,将以存亡也。故闻敌国之君有加虐于民者,则举兵而临其境,责之以不义,刺之以过行。克国不及其民废其君而易其政尊其秀士而显其贤良振其孤寡,恤其贫穷,赏其有功。百姓开门而待之,淅米而储之,唯恐其不来也。此汤、武之所以致王,而齐桓之所以成霸也。故君为无道, 民之思兵也,若早而望雨,渴而求饮,夫有谁与交兵接刀乎!故义兵之至也,至于不战而止。
(节选自《淮南子·兵略训》,有删改)
材料二:
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管仲对曰: “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 ‘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央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
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毅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 ”对曰: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 “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节选自《左传·鲁僖公四年》)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五帝而弗能偃也 偃:停息
B.殚天下之财,而赡一人之欲 赡:满足
C.故至于攘天下,害百姓 攘:扰乱
D.今乘万民之力,而反为残贼 乘:顺应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则制之以兵革 作《师说》以贻之
B.皆有小过而莫之讨也 夫晋,何厌之有
C.夫有谁与交兵接刀乎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君其问诸水滨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克国不及/其民废其君而易其政/尊其秀士而显/其贤良振其孤寡
B.克国不及其民/废其君而易其政/尊其秀士而显其贤良/振其孤寡
C.克国不及其民/废其君而易/其政尊其秀士而显/其贤良振其孤寡
D.克国不及/其民废其君而易/其政尊其秀士而显其贤良/振其孤寡
10.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饕餮”,恶兽名,文中意为“贪婪残暴”: “五侯九伯”,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和九州之长,泛指天下诸侯。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长于记述辞令,辞令指交际场合应对得宜的话语。
C.“圣人” “楚子” “君”为敬辞, “不榖” “敝邑” “先君”是谦称,“辱收寡君”中“辱”为谦辞, “承蒙”之意。
D.两则材料中, “齐桓”与“齐侯”指的是同一人, “桓”是谥号, “齐侯”是正式的爵位称呼。
11.下列对文言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军队是用来禁暴讨乱的;对于暴虐之徒,先用道教育,用德开导,都不听从的,就用武力震慑他们,再不听从,则用兵革来制服他们。
B.举夏桀、商纣等四人的例子,证明“兵之所由来者远矣”这一观点,指出“有小过而莫之讨”的危害。
C.管仲引用召康公之语,举楚国“贡包茅不入”之实,提“昭王南征而不复”之事,为伐楚寻找借口。
D.材料二叙述了齐侯为称霸天下,率诸侯之师伐楚,但楚也毫不示弱,齐侯终未达到目的,最后与楚订立盟约的事件。
第Ⅱ卷
本卷共12小题,共117分。
四、 (25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将以存亡继绝,平天下之乱。 (2分)
(2)贵之以不义,刺之以过行。 (2分)
(3)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3分)
13.结合文言材料,归纳古代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 (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8分)
胡无人①
陆游
须如蝟毛碟, 面如紫石棱。②
丈夫出门无万里,风云之会立可乘。
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踏黄河冰。
铁衣度碛雨飒飒,战鼓上陇雷凭凭。
三更穷虏送降款,天明积甲如丘陵。
中华初识汗血马,东夷再贡霜毛鹰。
群阴伏,太阳升;胡无人,宋中兴!
丈夫报主有如此,笑人白首蓬窗灯。
【注释】①《胡无人》:乐府旧题;陆游乾道九年(1173)摄四川嘉州事, 当时“近闻索虏自相残” (《闻虏乱有感》),南宋朝廷仍按兵不动。②“须如蝟毛磔,面如紫石棱”:《晋书·桓温传》载,刘惔称桓温“须如蝟毛碟,面如紫石棱,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胡无人》运用乐府旧题,也与诗意吻合,属七言歌行体,本诗长短句参差错落,宜于抒情。
B.开篇两句如特写镜头,活用典故,塑造了诗人心目中报国志士的形象,展现“丈夫”的非凡气概。
C. “三更”四句,想象宋军夜战速胜的过程,实写邻国臣服纳贡的场景,表现诗人的政治理想。
D. “群阴伏”四句是议论,也是抒情, “群阴伏,太阳升”运用比兴手法,以“太阳升”喻大宋中兴。
(2)此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分)
(3)请任选一个角度,鉴赏“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踏黄河冰。铁衣度碛雨飒飒,战鼓上陇雷凭凭”。 (3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贾谊《过秦论》以“ , ”极言秦始皇的功业。
(2)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 , ”用夸张手法写出青年革命者劈波斩浪的气魄。
(3) 《屈原列传》以“ , ”写出屈原的正直忠诚,这样的臣子却遭“谗人间之”, “可谓穷矣”。
五、 (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
“给它锚了”①
王月鹏
①他永远记得第一次看到轮船出现在八角湾的那个傍晚。夕阳把海湾染成了红色。他从村子的大街上斜斜地走过,很快,整个村子就动了起来。村人纷纷涌向海边。他们看到,那艘船离八角湾越来越近了。船上没有白帆,也听不见号子,船面上显得有些空荡,几乎见不到人的影子,只见到船在海面上滑行,身后拖着烟囱里冒出的浓烟。那烟,在海面的上方渐渐变成了云彩的样子,让人觉得整艘船都是轻盈的,不费任何的力气,就那样,在海面上滑行着。
②这艘轮船是冒烟的,他们自然想到了火,称这船为“火轮船”。在当时的渔民看来,这船竟然不用摇橹,不用划桨,就可以在海面上那么轻盈地穿行,简直不可思议。他们用这种心态来看待和评说现实中的人与事,对那些推诿扯皮、不想出力,也没有什么责任心的人,就说他们是“推了火轮船”。他年轻时出海, 用的都是木制帆船,靠人力摇橹。 因为“帆”与“翻”谐音,为渔民所忌,帆船就被改称为“风船”。开风船太苦太累了, 人在海里,双臂摇橹,像海浪一样,永远不能疲倦停歇。这是一个人对整个大海的抗争,他需要用双臂,在海浪中拨开一条回家的路。船在码头起锚或落锚,是最出力的时刻,需要大伙齐心协力,各种劳作都有各自的劳动号子伴随。比如起锚号、落锚号,还有撑篷号、摇橹号,等等。岸上的人听了这号子,就知道船在水里有多费力。那苦那累,都没法说。他试着说,最终也没有清晰地说出。那种苦和累是全身心的,几乎是全方位地侵入一个人的肉身和精神,让你不知道该具体从哪个地方说起。无法描绘,也无法说出,它们存在于你的身上,而你却无法说出它们。
③渔民的劳动工具是渔船,这不同于农民所使用的农具。劳动工具本该具有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在大海里都变成了不确定性。或者说,劳动工具本该是服务于人的,在海里却操纵了人,将人置于巨大的不确定性之中。这种时候,是锚,给出了某种确定性。把一艘船放到海上,把一个人放到船上,这时会更容易理解大海,也更容易理解锚。如果再加上风,加上雨,这种理解就会更深切。有经验的老船长说,风浪来时, 最好的应对法子,是把船锚住,这样才不至于随波逐流。
④最初用的是石锚,一块长石,中间刻有渠槽,系上缆绳,就是一只锚了。如今用的是铁锚,三个锚齿,一根长柄,还有锚链和缆绳。停船时,渔民把锚抛入水中,起到固定船只的作用。下锚前,抛锚人会高声地喊: “给它锚了!”这样喊,是为了避免伤害船周围可能出现的潜水者。不能喊“抛锚”,也不能喊“下锚”,这样都不吉利。行船时将锚拉上船,名曰“起锚”,也有说是“拔锚”,很形象,把锚从水中拔出来。在使用机动船之前,拔锚靠的是人力,需要船上的人喊着起锚号子,一齐用力。
⑤“船到了,锚也到了。”这是渔民的口头语,说的是事物的整体性和关联性,有水到渠成的意思。简单的一个“到了”,省略了途中的太多风浪。风浪,是这句话的语境,是潜在的背景。这些在大海里经历过风浪的人,他们懂得如何言说风浪。同样是这句话,倘若换成特殊的语境和语气,传递出的就是一种消极情绪,锚成为船的附属品,是被动之物,有“随大流”的意思。
⑥渔民对生活的理解,是以风浪为背景的。海是他们讨生活的“田地”。人在海上,就把自己全部交给了命运,他们知道,一个人,甚至再多的人,也是没有力量跟大海抗衡的。他们知道大海的力量。他们亲眼看到海浪一夜之间把岸边的石头全都拍碎,也曾亲历过海上的大风大浪,体验过那种侵入骨髓的绝望。 “船在坞里,人在铺里。”这是渔民以为的最安逸的生活。这样的话朴素到了极致,不带什么感彩,却包含了太多的风浪。旧时民间造船和修船,在海滩选一处高地,叫作船坞。新船造成了, 大伙推船下海,即是下坞。倘若有大风浪,船在港里也有被风浪拍坏的可能,渔民通常要把船拉上岸来,才可放心。所以听旧时的拉船号子,能听出一种暴风雨降临前的紧迫感。渔民最惦念的,永远是船。不管是出海时,还是归港后,船,是他们生活的必需,也是无法释怀的惦念。镯,也叫船铺、渔铺、网铺,是渔民出海之前和靠岸以后落脚的地方。我曾在海边见过渔铺,是很简陋的一个小屋,地上铺了草,有渔民躺在上面睡觉,脸上漾着幸福的笑意。风浪在不远处咆哮,他觉得那风那浪已经与己无关了。这小屋,与不远处的大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不知道曾有多少出海人在这里安然入梦。我曾在这小屋里待过一整天,阴暗,潮湿,觉得整个世界都被这个小屋拒绝了。想起乡村里被废弃的磨坊,我曾独自在那里度过了若干无助的日子。磨坊里有个蜘蛛网,在窗口的位置。窗早已破损了。蜘蛛在窗口结网。风吹来,网在风中晃动。我把这个细节写进少年时代的文章中。三十多年过去了。在写作此文的过程中,突然想起这个情景,一个人坐在那里,长久地无言。这样一张生命之网,从来没有停止过在岁月中的飘摇。而那个人,如今已经坚定多了,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的梦想是单一的,只有局部的斑斓。这已足够,他并不需要其他。那间磨坊早已不在了,那间渔铺也不在了。但作为客观存在物,它们消失了。作为一种情感依托,它们一直留存在他的心里。
⑦船在坞里,人在铺里。人是安定的,与人的生存紧密相关的劳动工具也是安定的,这样的一种确定性,正是他们最为看重的。与此对应的,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巨大的不确定性。
⑧在渔村,每天天刚蒙蒙亮,渔民就聚集到了码头,他们看看自家的船,然后就站在那里,与同行们聊天。这是一天的开始。经过了一个夜晚,他们醒来最惦念的,是船。看到船在坞里,心也就释然了。他们很随意地站立着,面朝大海,开口说话,或者沉默不语。谁说,以及说什么,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渔民的在场。他们站在那里,遥遥地看着自家的船,一颗心才算安定下来。
⑨太阳渐渐浮出海面。他们向村庄走去,新一天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注释】《从大海到人海》是作者写作的一组散文, 《“把它锚了”》是这组散文的首篇。
16.下列对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4分)
A.全文开头, “在八角湾的那个傍晚”,指出了具体的地理位置和时间,通过“他”的记忆引起下文。
B. “推了火轮船”与“船到了,锚也到了”是渔民口语,语言质朴也蕴含哲理, “随“大流”展现了渔民对技术进步从抗拒到反思的过程。
C. “海是他们讨生活的‘田地’”,将海与渔民的关系类比为田地与农民的关系,表明艰苦劳动带来安稳的生活。
D.文章第⑧段以“天蒙蒙亮”为时间背景,码头为空间载体,构建了一个渔村清晨的生活场景,展示了渔民的心理状态。
E.文中自然景物、劳动工具、建筑空间等具象描写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激发读者从中感悟生活的哲理。
17.阅读①~④段,概括文章是如何逐步引出“给它锚了”这一点题之语的。 (4分)
18.鉴赏文中画线句子。 (4分)
19.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 (4分)
20.请概括本文主旨。 (6分)
六、(1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4分)
世界上天、海、星星, 山、雪花和树木最美丽。
树没有姿态,它只是生长。它长得几个人围抱不住,它长得参天,但它并不称雄,并不得意扬扬。当小鸟儿在它的枝头叽叽喳喳、跳来跳去的时候, 鸟儿是那样聪明、活泼、可爱,而傻大个子的树却自惭形秽,默默不语。
它没有动作,却又摇曳不已;它没有允诺,却又生息有定,姿态有势, 自我调节,不离不弃;它没有争夺, ——包括蝙蝠与枭鸟的栖息,包括诗人的诗和画家的画。即使它被山火烧焦,即使它被巨斧腰斩,即使它被病毒侵袭,它的种子已经撒向四方。它的风格已经留下了深刻印迹。不幸的结局也许只会增加它的魅力。
(节选自王蒙《树》,有删改)
(1)为了引发读者思考,瞬间调动读者的注意力,请改写语段首句。 (1分)
(2)为了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请改写语段首句。 (1分)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20个字。 (2分)
22.请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 (6分)
在严寒中顽强生长的梅花,与南京这座不屈的城市精神相通。年年初春,南京人都翘首期盼与梅花的约会。人们探梅、赏梅、邂梅,与梅花共度一个个色彩缤纷的春天。
春日,漫步津城,哪种花走进你的心,这种花与津城哪种精神相合呢 请用100字左右,写花之形、城之神,展现你的独特感悟。
七、 (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内核”比喻事物的实质或核心部分。 “人的内核”通常指个体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涉及思想、情感,价值观等内在特质。它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我们在生活中做出决策的基础,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
内核稳定是一个人最大的底气,人生的淡定从容,来自于稳定的内核。
阅读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 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 800 字;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