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

资源简介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案
【教学目标】
1.阅读一组写景诗,领略诗人笔下描绘的不同景致,感受祖国山山水水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祖国各地风光的向往。
2.诵读诗文,尝试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3.能够运用已有的古诗学习经验理解作者表达的意境;
4.尝试运用诗意的语言或诗句与身边的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能够运用已有的古诗学习经验理解作者表达的意境;
【教学过程】
1.遇见·李白遇见天门山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看《望天门山》这首诗,请同学们注意读准字音,最好能读出节奏。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相机指导学生的朗读,倾听字音与节奏。
(2)读出景物
有人说,诗人就是用诗句来画画的。那么让我们快去找一找,诗人李白在这幅画中加入了哪些景物呢?
天门山、楚江、碧水、青山、孤帆、太阳。
如果我们把这些景物放在句子前,让我们一边想象着画面,一边读好诗句,你能试试吗?
天门山 楚江————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太阳—————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示资料:天门山、楚江的资料
了解了这些资料以后你想怎么读好这句话呢?
你读出了天门山的壮阔,体现了长江水的气势。诗句如此简洁,气势却如此浩荡真不愧是李白的大作。我们能不能试着将诗句中的景物概括成几个简单的字呢?
山、水、帆、日
(3)读出色彩
这样我们就获得了一幅水墨山水画,看上去那么雅致,那么高洁。但是李白就是不同凡响,在短短28个字的诗句中,那还给景物赋予了鲜艳的颜色,让我们再把景色读长,好不好?请你给景物前面加上一个表示颜色的词可以吗?
山——青山——青山高耸入云
水——碧水——碧水山间流淌
帆——白帆——白帆由远及近
日——红日——红日偎依山水
山是青色的,水是碧绿的,帆是雪白的,日是鲜红的,眼前的景色瞬间就充满了色彩,这幅水墨画也变成了浓郁的中国画!
(4)读出远近
我们读了几次诗句,还没有好好关注诗题,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诗题。你想重读哪个字?
“望”,望是往远处看还是近处看?读远处的句子时声音轻还是重?请你读出意境来。
如果诗句中也让你有远近之感,你能用自己的朗读展示一下吗?
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也想试一试,请你听一听,你能听出距离吗?
天门中断楚江开,————远
碧水东流至此回。————近
两岸青山相对出,————近
孤帆一片日边来。————远
诗人的是视野如此跳跃,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仿佛茫茫天际都蕴藏在诗人的心中。一望,望出山水。齐读诗句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再望,望出天际。齐读诗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望,望出宇宙。齐读诗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李白啊!李白,在你的诗句中,我们能看到——壮丽的山水
我们还能看到——茫茫的天际
甚至我们还能看到——浩瀚的星河
(5)题写书签
同学们,请你拿出自己的第一个小书签,把自己读李白的诗的感受写在上面。
总结:虽然我们不能身临其境,但是我们却从李白的诗句中畅游了壮丽的天门山,欣赏了壮阔的长江,领略了壮美的庐山瀑布。再加上这枚小小的书签,同学们和老师做了一回文人雅士。光有雅士其形还不够,我们还要追求雅士之实。
2.遇见·苏轼遇见西湖 遇见·刘禹锡遇见洞庭湖
让我们从《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两首诗中感受作者奇幻的想象力。
(1)对比阅读,发现比喻。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唐李白
大漠山如雪,燕山月似钩。——《马诗》唐李贺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宋秦观
同学们读一读上面的诗句,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诗句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预设2:诗句体现了作者神奇的想象力。
预设3:诗句中有“如”“似”“是”等词语,现代汉语中他们一出现往往和比喻有关。
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如果说李白的《静夜思》通过作者生动的想象,将明亮的月光比作了满地的银霜,为我们呈现了淡淡的忧伤,那么李贺的《马诗》就显得壮丽,秦观的《浣溪沙》则显得凄美。不同的诗人,不同的境遇,往往能创造出不一样的美好,让我们走进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看看他遇见美丽的西湖之后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生读诗题诗句,指导停顿。
(2)玩味字词,感受比喻
你读懂诗句的意思了吗?说能说说诗句大概的意思?
你喜欢什么时候的景色?
晴天——水光潋滟晴方好,阳光明媚的一切都那么艳丽明亮,确实很美。
雨天——山色空蒙雨亦奇。也不错,烟雨迷蒙带给人朦朦胧胧的美感。
现在你了解诗题中说的“初晴后雨”是什么意思了吗?饮,是动词,就是喝酒的意思。苏轼是出了名的爱喝酒,苏轼在一首诗中写道:“ 使我有名全是酒,从他作病且忘忧。 ”这样的说法虽然夸大了酒的作用,但依然能看出苏轼对酒的喜欢,以及寄托在酒中的情怀。让我们再来读好诗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出示图片:西湖晴天时的美景
你觉得用哪句诗形容图片上的景色比较合适?
“水光潋滟晴方好”——潋滟:阳光下水波闪动、荡漾的样子。
那这一组图片体现的是——
“山色空蒙雨亦奇”空蒙:细雨迷蒙的样子。
“潋滟”和“空蒙”这两个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它们的声母相近或者韵母相近,不能拆开来解释,只能连起来意会,好在它们大多读起来特别好听,很多诗句中都用到过这样的词。读一读吧!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这些句子都属于这种语言现象,有意思吧?有句俗话说得好“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头”。刚才我们读到的西湖的美还比较直观,或明或暗,令人印象深刻,但是最令人叫绝的还得是最后两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想要把美丽的西湖比作西子,把这拥有“潋滟好”和“雨亦奇”的西湖比作一位美女,那这位美女长什么样啊?首先,让我们来读一读下面这段记载。
西施天生丽质,婀娜迷人,浣纱时鱼见其美而忘记了游水,渐沉于水底,故誉其有“沉鱼”之美。她还在村里的时候,不施粉黛,也就是不化妆,也非常美丽
没有图片——时代太久远;没有正面描写——只说了鱼儿都会羡慕她的美。没有化妆竟能迷倒游鱼,略施粉黛必然是倾国倾城了。那我们说了这么多,西湖和西子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引导学生名字相近西子——西施;地点相近诸暨——杭州;状态相近淡妆浓抹——潋滟好,雨亦奇。
巧夺天工的修辞,妙然天成的比喻,浑然一体的形象,这就是诗人的想象力,这就是诗句中的修辞。
(3)一咏三叹,运用比喻
接下来然我们再看看刘禹锡的《望洞庭》。前面我们学习《望天门山》的时候大体能够感受到了“望”什么,大多是站远了看。我们看看刘禹锡在这首诗中都介绍了什么景物?
洞庭湖 秋月 山(君山)
镜 白银盘 青螺
这些景物都是作者看到的吗?有些是作者联想到的。你能够试着从上面一行词语中选择一个,再从下面一行中选择一个,试着说句话吗?
预设1: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盘。
预设2:秋月就像一面镜子。
预设3:洞庭湖中的君山就像是一颗青色的螺。
同学们,刚才大家说的几个比喻句,生活在1200多年前刘禹锡想到了吗?他是怎么说的?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生对读,教师读第一句,学生接下一句。重点让学生感受修辞的部分。
资料出示:洞庭湖与君山,了解为什么洞庭湖那么大作者却说白银盘,君山也不小作者却说成是青螺。
青螺,青螺,老师是个北方人,对这种东西不是很了解,但是偶尔会看到这种东西(出示螺蛳粉)。别人很喜欢吃,我却总觉得它臭烘烘的,很难与这样的良辰美景联系到一起。这个比喻是不是有点奇怪啊?还有别的诗人用过这个比喻吗?一查,吓了我一跳。请看:
妙高台上望诸峰,点点青螺天际小。——明 张四维 《双烈记·计定》
曙色远连山色起,青螺。回首微茫忆翠娥。——清 纳兰性德 《南乡子·御沟晓发》
千里的长江,映着几点青螺……青螺中一个最大的采石山前,太白楼开了八面高窗。
——郁达夫 《采石矶》
这么多诗人都在用这个比喻,那是不是我的理解有点偏颇呢?于是,我又咨询了百度。
总结:古人喜欢把美景比作美女,让我一下就联想到了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又联想到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我仿佛明白了,这青螺也许就是第四个义项中说的,那是美女的一种发型啊!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生描述
请同学们拿出另外两个书签,用一个字概括你读苏轼和刘禹锡诗句的感觉。
板书: 17 古诗三首
李白三望天地宽,
东坡绝笔美名传。
诗豪洞庭山水翠,
无尽山水无尽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