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思维的含义与特征(1)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3(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思维的含义与特征(1)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3(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总论
第一单元:树立
科学思维
对思维、逻辑思维与科学思维的概括性介绍,也是全书的逻辑起点
分论
第二单元:遵循
逻辑思维规则
主要阐述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第三单元:运用
辩证思维方法
主要阐述辩证思维的方法
运用
第四单元:提高
创新思维能力
主要阐述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几种方法
《逻辑与思维》
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
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
1.1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思维,就像阳光、空气和食物一样,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只要我们在“想”、在“考虑”,就能切身地体会到我们在思维。
论力气,人比不上野牛和大象;论奔跑,人比不上羚羊和斑马;论攀爬,人比不上猿猴和壁虎,那么为什么人可以成为万物之灵呢?
注意: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社会实践,动物没有思维
(1)思维是人的特有属性
(2)人的思维存在具有普遍性
人类与思维
一:思维的含义
探究与分享
思考:
A是如何得出他的结论的?
一位想招聘助手的土耳其商人,将前来应聘的A、B两人带进办公室,向他们展示了两顶红色,三顶黑色的帽子。然后,他关掉灯,在一片漆黑的情况下,要求A和B各摸一顶帽子戴上,他自己也戴了一顶,并将其余两顶藏了起来。开灯后,商人要A、B尽快说出各自头上戴的是什么颜色的帽子。A、B看到商人戴的是红色帽子。过了一会儿,A喊道:“我戴的是黑帽子。”
过了一会:说明两人并不能立即说出对方所戴帽子。但已知商人带的红色帽子,所以还剩一顶红色和三顶黑色帽子。A率先想到,如果他戴的红色帽子,则只剩下黑色帽子,所以B能立即说出他自己戴的是黑色。但是B说不出来,所以只有一种可能,两人都戴的黑色帽子。
A是如何得出他的结论的?
一、思维的含义
感性认识
(认识的初级阶段)
看到帽子是什么颜色
A对帽子颜色的推理过程
理性认识
(认识的高级阶段)
1、思维的含义
“逻辑与思维”中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思维的含义
狭义思维:即本书中的“思维”
广义思维
(意识)
感性认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
认识
=
广义的思维
一、思维的含义
(1)当我们接触到火苗,第一反应是烫。这就是感性认识。
(2)当我们冷静下来就会想,不能碰火,碰火会烫伤自己,我们要合理利用火,辩证的看待火,这时就上升到理性认识。
(1)当苹果砸中我们,首先会感觉到疼,这就是感性认识。
(2)当我们冷静下来,会想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经过探究会发现,苹果会落地是因为万有引力,这就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人的认识按阶段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 别 含义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特点 直接性和形象性 间接性和抽象性
阶段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联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起点,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坚持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因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更深刻、更全面、更可靠的反映,才能指导人们按规律办事,有效地改造世界。
【哲学知识回顾】: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特别提醒】从性质上看,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
◎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指导现实工作。
◎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洞察事物发展规律。
◎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
◎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
战略思维
历史思维
辩证思维
创新思维
底线思维
思考:概括上述语言总结了哪些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有何重要意义?
2、思维的类型
一、思维的含义
2、思维的类型
(1)内容: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
(2)意义: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一、思维的含义
1.关于思维的形成,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是人脑的机能
B.有些较高级的动物尽管没有人脑,但也有思维
C.人之外的动物可以形成思维,但不能离开认识对象
D.形成思维离不开人脑这一生理基础,但可以离开认识对象
2.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下列属于感性认识的是( )
A.司机见到红灯马上停车 B.舌头品尝出柠檬的酸涩味道
C.工人按照设计图纸施工 D.用动物的异常行为预测地震
A
B
即时训练
二:思维的特征
思考:面对同一件事,为什么不同地域的人们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说明思维具有什么特征?
假设一个外星人落在了地球上……
北京人说:打110,这里有特务;
上海人说:不如办展览赚钱;
广东人兴奋得两眼发光:拿来煲汤!成都人:快来,三缺一!
1、思维风格的差异:
A、人人都会思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
B、不同风格的思维在速度、方式、质量乃至结果上有很大的差异。针对同样的认识对象,不同的认识主体有不同的认识结果,究其原因,是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是有差异的。
C、但不论哪一种风格的思维,都体现着思维的共同特征。
两个分别以3×10千米/秒和5×10千米/秒的速度运动的物体,人们很难凭感官直接感知其速度上的差别。然而,人们依据科学知识却能够理解这样的问题,假设有星际飞船以5×10千米/秒的速度飞向某一遥远星球,它的速度比光速慢了多少
思考:人们依据科学知识能理解光速,这反映了思维具有什么特征?
人们依据已有知识,以抽象思维的比较、分析、推理等方式推断出相关新的认识等。反映出思维具有间接性。
二、思维的特征
2、思维的特征
②作用: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①原因: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
启示:a.多积累知识和经验。b.加强记忆能力。
(1)具有间接性(强调推断)
二、思维的特征
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树木,或高或矮,或直或曲。或粗或细,或阔叶或落叶,或乔木或灌木,或落叶或常绿……具有不同的个体特征。“树”这个概念,揭示了一切树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即木本植物。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思维具有什么特征?
树具有多样化的个别特征,从中揭示出一切树的共同属性是“木本植物”。在认识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过程中,思维具有舍弃认识对象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其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这反映出思维具有概括性。
二、思维的特征
2、思维的特征
(2)思维具有概括性(强调总结、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启示:A.概括能力 B.知识迁移
二、思维的特征
①思维的间接性体现为由表及里,有一个推测的过程;
②概括性是把握某类事物的共同特点,常见信息是“多次经历之后,得出某一结论”。
注意: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区分
比如,单纯看“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体现的是思维的间接性,但是如果这一结论是通过很多次观察获得的,则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
二、思维的特征
针对一些“反华学者”编造的所谓“涉疆报告”,两位新疆姑娘尼罗拜尔·艾尔提和陈宁完成了一项“硬核”调查研究:历时9个月,走访5家广东企业,接触474名新疆少数民族工人,并访谈70人,最终完成一份1.8万字报告,这份报告用详实准确的内容和数据,有理有据地驳斥并拆穿了西方抹黑造谣新疆的谎言。调研过程中发现,那些所谓的“强制劳动”、“再教育”等荒谬说法,在他们的身上从未发生过。
两位新疆姑娘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发挥思维的能动性,从而自觉地(主动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撰写源于客观世界又不同于客观世界的调查报告。
获取一手材料——感性认识
对感性材料思维加工——理性认识
二、思维的特征
思考:这两位新疆姑娘是如何写出调查报告的,这反映了思维具有什么特征?
(3)思维具有能动性(强调加工、有计划、有目的、主动的)
① 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对客观实际的认识。
②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说明思维并不是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
2、思维的特征
二、思维的特征
知识小结
特征 间接性 概括性 能动性
关 键 词 见…而知…; 通过…推断出…;计划; 预测;揭示出;推断出 共同之处是…; 整体上看…; 共性在于…;总结出 抽象;创新;
有选择的;
主动、自觉;
联 系 ①思维的概括性是间接性的前提;
②间接性和概括性中都体现有能动性。
二、思维的特征
(1)小王早上起来看到院子的地面和房顶都是湿的,判断昨天晚上下过雨。
(2)人类能够根据相关知识进行天气预报,预测地震等。
(3)人们在超市里看到牙膏、鸡蛋、面粉、饮料、衣服等,都称它们“商品”。
(4)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举一反三。
即时训练
间接性
间接性
概括性
能动性
二、思维的特征
问题:上述现象反映了思维的何种特征
1.“隔墙见角而知有牛”“隔岸见烟而知有火”体现了思维的
A.间接性 B.概括性 C.抽象性 D.系统性
2.“灯是照明的工具。”这种认识反映了思维的
A.间接性 B.灵活性 C.概括性 D.敏捷性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因为有暗香传来,所以推断那不是雪,而是梅。这是思维的
①概括性 ②间接性 ③能动性 ④合理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即时训练
任何英雄豪杰,他的思想、意见、计划、办法,只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其原料或者半成品只能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或者自己的科学实验中,他的头脑只能作为一个加工工厂而起制成完成品的作用,否则是一点用处也没有。 ——毛泽东
思考:结合这段名言,谈谈如何理解思维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3. 实践与思维的关系
①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
②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实践
产生
认识
正确的认识
促进
实践
错误的认识
实践
反作用于
二、思维的特征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思维的含义
思维是人的特有属性,人的思维存在具有普遍性
思维的含义
人类思维方式的主要类型
把握这些思维方式的意义
思维的特征
思维具有差异性
思维具有共同性
思维具有能动性
思维具有概括性
思维具有间接性
思维与实践的关系
狭义:理性认识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