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复习讲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复习讲义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复习讲义
课标要求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学习要点:北宋的建立以及强化中央集权、王安石变法
学习提示: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学习要点:辽、西夏的建立、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学习提示:了解辽、宋、西夏并立,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10课 金与南宋对峙
学习要点:金的建立、金灭辽及北宋、岳飞抗击和南宋偏安
学习提示: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知道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第11课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学习要点:元朝的建立、统一和统治、元朝民族交融
学习提示: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知道西藏在元朝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学习要点: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商业的繁荣、
学习提示:了解宋元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了解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13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
学习要点:发达的中外交通、繁荣的对外贸易、密切的中外交往
学习提示:了解宋元时期对外交流。
第14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学习要点: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天文学、理学、宋词和元曲、史学
学习提示:知道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我国古代重要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单元结构
任务分解
1.通过材料和地图,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辽、宋、西夏的并立;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
2.依据图片和相关史料,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知道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3.通过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知道西藏在元朝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
4.通过了解宋元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5.通过地图和相关史料,了解宋元时期对外交流和文学艺术成就。认识宋元时期文化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6.通过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的相关史事,认识我国古代重要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采取崇文抑武方针,维护政权的稳固和社会安定。周边各族先后建立的辽、西夏等政权,与北宋并立。北宋灭亡后,宋室南渡,在江南建立南宋,与北方的金形成南北对峙局面,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北方民族蒙古建立的元朝灭亡南宋,完成全国统一,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局面。宋元时期,各族在更大范围内交融,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内外贸易繁荣,国际交流得到加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一时期,科技成就巨大,文学艺术成果丰硕,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一起梳理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通过简洁概述宋元时期从政权更迭、民族关系、经济发展、科技文化成就等多方面的时代特征,构建宏观历史框架,引发学生对这一复杂且精彩历史阶段的好奇心,为后续深入学习铺垫,同时点明本节课主题是对繁荣与开放时代的回顾梳理,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任务一 通过材料和地图,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辽、宋、西夏的并立;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 1.北宋建立 教师呈现宋太祖图片和知识填空,并结合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设问: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依照什么样的战略方针最终推动了国家统一?并依据右图找出先后灭掉的割据政权。 教师总结:先南后北。 2.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教师呈现相关史料并设问带领学生完成相关表格 设问:北宋建立后,赵普认为当时所面临的是哪些方面的问题?为此他给出的措施有哪些? 教师总结: 想一想: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带来的影响。 教师分析总结: 积极: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实现了皇帝对行政、军事和财政大权的绝对控制;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消极:文臣掌兵,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政府机构重叠,官吏冗余,官员互相推卸责任,办事效率低下,同时也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这些导致北宋统治出现危机。 3.王安石变法 教师呈现相关图片和知识填空 通过分析王安石变法内容教师总结: 影响: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但是,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贫苦人民的负担,损害了大地主、权贵的利益,也引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宋神宗死后,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想一想:从范仲淹和王安石改革你得到什么启示? 教师呈现相关史料带领学生分析 总结:改革者要有大无畏的精神;改革要以民生为主;改革之路并非是一帆风顺的等 4.辽、宋、西夏的并立 a.教师呈现地图,让学生读图完成相关问题 分别找出北宋、辽、西夏的都城及澶州的位置。 b.教师呈现表格,带领学生完成 c.教师呈现政权示意图简化图和知识填空并设问:为什么北宋打了胜仗还要与辽签订盟约呢? 教师总结:北宋和辽势均力敌,都不具备彻底战胜对方的实力。澶渊之盟是双方互相妥协的产物。 此后很长时间,宋辽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想一想:对这一时期政权并立的认识 教师呈现时间轴和相关史料带领学生分析 认识:战和交织,和为主流;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 强化学生对已学相关零散知识的记忆,使其大脑快速进入历史知识储备调取状态,为新知识学习与整合奠定基础,避免因知识遗忘造成学习断层,保障学习连贯性。 呈现史料设问填表格,促使学生研读史料,挖掘信息,明晰北宋初面临问题及对应措施,训练史料实证素养;随后引导思考影响,培养辩证看待历史问题思维,理解集权举措利弊。 教师直接分析总结积极消极影响,是在学生思考基础上深化知识理解,强化重点,助学生系统掌握北宋政治格局关键特征,为理解后续北宋发展走向打基础。 以图片、知识填空及分析内容方式,让学生直观了解变法概况,总结成效与问题,体会改革复杂性;通过启示探讨,以史为鉴,培养学生历史感悟与总结经验能力,启发对现实社会变革思考。 a环节:利用地图找都城等位置,提升地理与历史结合的时空素养。 b环节:填表格梳理政权信息,清晰各国关键要素对比。 c环节:政权图、知识填空与设问结合,深入理解民族政权相处模式。
任务二 依据图片和相关史料,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知道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1.宋金之战 a.教师呈现相关地图并让学生读完完成相应问题指出金和南宋的都城位置。 b.教师呈现时间轴带领学生梳理女真族的发展 c.教师呈现政权对立简化图,帮助学生梳理靖康之变和南宋建立相关史实 2.岳飞抗金 a.教师呈现地图料并让学生读图完成相应问题 找到郾城大战的位置。 b.教师呈现文天祥和岳飞的相关史实 3.南宋偏安 教师呈现地图并让学生读图完成相应问题 找出宋金和议后南宋和金的分界线。 结果: ①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②金迁都燕京(今北京),改名中都; ③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a 环节:读地图找都城,构建空间认知。 b 环节:借时间轴梳理女真发展,展现民族成长脉络。 c 环节:用政权对立图梳理关键史实,厘清复杂历史进程。 铭记英雄事迹,感受爱国精神,以史育人,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家国情怀。 使学生深刻体会南宋政治局势,从文学艺术与地理空间感受时代沧桑,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任务三 通过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知道西藏在元朝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 1.蒙古兴起 教师呈现相关图片和地图,带领学生梳理蒙古兴起的历程 2.元朝统一 a.教师呈现简化政权示意图,带领学生梳理元朝统一历程 b.教师呈现元朝地图并让学生读图完成相关问题 (1)找到元朝首都的位置。 (2)依据地图和材料信息,绘制元朝疆域的四至。 教师总结:元朝疆域辽阔,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c.教师继续让学生观察示意图,并设问 (1)依据地图找出元朝统治的举措有哪些?体现怎样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元朝还有哪些巩固措施? 归纳总结: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演变过程(秦、唐和元三朝) 想一想:通过比较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异同,说说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化反映出什么趋势? 教师制作表格带领学生一起完成 总结: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归纳总结: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 教师总结:①结束长期的分裂局面,实现统一,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在民族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促进了民族交融③创立行省制度,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④设立了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西藏和台湾地区的管辖 展现蒙古崛起轨迹,为理解元朝大一统起源提供背景支撑。 培养历史脉络梳理能力。 强化领土空间认知,激发民族自豪感。 观察地图探究统治举措与特点、巩固措施,深入剖析元朝政治架构,为制度史学习积累素材。 对比秦、唐、元三朝,制作表格完成异同分析,从长时段探究制度变迁,揭示中央与地方权力博弈趋势,培养宏观制度史分析思维,洞察历史发展规律。
任务四 通过了解宋元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 教师呈现地图并让学生读图完成相应问题 (1)依据地图找出元朝新开凿的两段运河。 (2)找出元朝主要的海运航线。 并设问:元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 教师总结:为了便利南粮北运 教师呈现相关地图和史料并让学生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观察粮食主要产区的区域范围;(2)观察商业城市的分布;(3)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分布看宋代的经济重心 并设问:简述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 教师总结:(1)趋势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2)开始:唐代中期(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3)发展:北宋后期,南方经济呈现出全面超越北方的势头;(4)完成: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想一想: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教师呈现相关史料并让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分析并总结 读地图找运河、海运航线并设问,从交通视角切入经济探究,理解元朝经济举措目的,培养学生关联经济与基建、运输等领域思维 读地图观察粮食产区、商业城市分布探讨经济重心南移,从地理空间剖析经济格局变迁,结合史料总结南移过程与原因,提升综合分析经济史能力。
任务五 通过地图和相关史料,了解宋元时期对外交流和文学艺术成就。认识宋元时期文化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1.发达的中外交通和密切的交往 a.教师呈现地图并让学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指出宋代海路交通线经过的国家、地区。 (2)指出元朝陆上、海上交通线。 设问:比较宋元时期的对外交流线路的不同 教师总结:不同:南宋主要以海路为主;元朝海陆并举,形成陆路、海路交通网 原因: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南宋偏安江南;造船技术的提升;陆上民族政权并立;元朝国家实现大一统。 b.教师呈现相关示意图 认识:中外交通发达;具有双向性 2.繁荣的对外贸易 教师呈现相关史料并设问 设问: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有哪些? 教师总结: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高度发达的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为远洋航行提供技术支撑;政府重视海外贸易,采取奖励通商的政策 3.文学艺术 教师制作表格带领学生一起梳理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 想一想:分析宋元时期都市与文化繁荣的原因 教师呈现相关史料带领学生分析 教师总结:经济的繁荣(根本原因);市民阶层壮大;科举制的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想一想:宋元时期的文学形式发展变化特点? 教师呈现图示带领学生分析 教师总结:语言通俗易懂,反映社会现实,适应了市民阶级的文化需要 借地图直观呈现对外交流路线,通过对比分析差异原因,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能力,理解时代背景对交流路径塑造。 展示示意图认识中外交通特点,强化对外交流双向性、开放性认知,拓宽国际视野,体会宋元时代世界影响力。 多维度剖析外贸发达根源,培养学生从多元视角解读经济现象能力,理解宋元海外贸易兴盛内在动力。 清晰呈现知识架构,便于学生对比记忆;深挖文化背后经济、社会根源,洞察文学艺术与时代互动共生关系,提升文艺鉴赏与分析素养。
任务六 通过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的相关史事,认识我国古代重要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活字印刷术 教师呈现相关图片和知识填写并设问 设问:与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有什么进步之处? 教师总结:优点: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省工省时,可重复使用,利用率高,降低成本。 2.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a.教师呈现相关图片和时间轴并设问 设问:指南针用于航海有什么好处? 教师总结:辨别方向、利于远航 b.教师制作表格带领学生完成 想一想:根据培根的评述,说一说:我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重大发 明在哪些领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教师呈现相关史料并让学生讨论回答 3.天文学 教师呈现相关图片和史料 归纳总结:宋元时期科技领先世界的主要原因? 图片、知识填空与设问结合,凸显活字印刷技术革新优势,培养学生技术史分析能力,理解科技创新推动文明进步。 立足全球视野,回溯中国古代科技外传影响,增强民族科技自信,感悟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引领作用。 培养学生探究科学史发展规律能力,从多元因素理解宋元科技辉煌背景
课堂小结
巩固训练
1.(广东中考)宋仁宗时期,北宋政府在南方驻扎禁军195营,在北方的河北、河东、陕西三地驻扎禁军743营。这种部署意在( C )
A.强化中央集权 B.削弱武将兵权
C.节约军费开支 D.应对边防压力
【解析】根据题干“北宋政府在南方驻扎禁军195营,在北方的河北、河东、陕西三地驻扎禁军743营"和所学知识可知,北方的驻军比南方多数倍,这种部署意在应对边防压力,D项正确;强化中央集权主要体现在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藩镇手下的爪牙。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削弱武将兵权主要体现在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等,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南北方驻军数量的比较,与节约军费开支关系不大,排除C项。
2.(江西中考)不论以魏为正统,或以蜀为正统,从来没有人把另外两国排斥在中国之外;当宋、辽、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时,虽互为敌国,但也并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A )
A.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儒家思想的正统性 D.民族隔阂完全消失
【解析】根据题干“不论以魏为正统,或以蜀为正统,从来没有人把另外两国排斥在中国之外;当宋、辽、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时,虽互为敌国,但也并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可知,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政权并立时代,各政权之间并未将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体现了各政权之间中华民族的认同感,A项正确;题干反映不同政权,无法体现中央集权,排除B项;题干信息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C项;民族隔阂完全消失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3.(山东临沂中考)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气势磅礴,情调高亢,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这主要反映了文天祥( A )
A.具有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 B.为南宋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C.是南宋最著名的抗金将领 D.掌握着南宋末年朝廷大权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文天祥是南宋末年人,元军南下攻宋,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士卒勤王,后在五坡岭被俘,押至元大都,被囚三年,屡经威逼利诱,仍誓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文天祥从容。就义体现了文天祥具有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A项正确;文天祥是南宋末年抗元英雄,为南宋的建立作出了贡献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文天祥是南宋最著名的抗元将领,岳飞是著名的抗金将领,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文天祥掌握着南宋末年朝廷大权,排除D项。
4.(河南中考)元朝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澎湖“隶泉州晋江县,至元(忽必烈年号)间立巡检司”,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每年征收盐税中统钞十锭二十五两。元朝此举( B )
A.完成了全国统一 B.加强了边疆管理
C.进行了赋税改革 D.推行了行省制度
【解析】根据题干“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每年征收盐税中统钞十锭二十五两。”结合所学可知,巡检司的设立加强了元朝对台湾地区的管辖,B项正确;1279年,元朝消灭了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排除A项;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与赋税改革无关,排除C项;题干信息未涉及行省制度的相关知识,排除D项。
5.(山东济宁中考节选)
材料二
材料三 北宋对辽夏的妥协退让,并不标志其必然是“弱宋”。在其他诸方面,北宋非但不“弱”,而且很“强”。因此,把宋代尤其是北宋称之为“弱宋”,是不恰当的。
——据顾全芳《重评北宋重文轻武的历史作用》
(2)指出材料所示宋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任举一例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划时代“发展”的表现。
(3)你是否赞同材料所示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2)据材料二“宋朝商品经济呈现出划时代的历史发展,商人及其从事的商业活动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可得出宋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是逐渐提升,受到社会认同;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划时代“发展”的表现之一是海外贸易发达,如广州、泉州等大商港闻名世界。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南宋时,纸币的发行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3)据材料三“北宋对辽夏的妥协退让,并不标志其必然是‘弱宋’”可得出作者认为北宋并非“弱宋”,而是有其强势之处;据“在其他诸方面,北宋非但不‘弱’,而且很‘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都有显著成就,尽管在军事上有所妥协,但并不代表其整体实力弱。因此,我赞同材料所示观点。
【答案】(2)变化:逐渐提升,受到社会认同。表现:海外贸易发达;“交子”的出现。
(3)观点:赞同,原因:北宋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都有显著成就,尽管在军事上有所妥协,但并不代表其整体实力弱。
3 /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