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2张PPT)
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以人民为中心
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三课 我国的经济发展
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单元逻辑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把蛋糕分好
把蛋糕做大
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第一框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第一目: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01
02
第二目: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1、国民收入的含义
是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包括居民、企业、政府等)所获得的收入。(P45)
2、为什么要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
分什么
分给谁
社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要在政府、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分别形成政府收入、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要。(P44)
政府收入主要用于财政支出
企业收入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
个人收入主要用于消费
国民收入
分给谁?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国民收入
2、为什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是什么: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
产品如何分配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决定
(2)根本原因: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补充)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生产力
(1)直接原因: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P44)
起决定性作用,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基础。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地位: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在我国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3)基本内容和要求:
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能否
不劳不得
分配结果
主体
(1)范围:公有制经济中
尺度
没有劳动能力的人,有劳动能力但下岗失业的人都应得到社会保障。因而在按劳分配中不能提“不劳不得“!
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消耗、企业发展的提留资金、上缴财政的税收等
(三)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1、按劳分配(P45)
P45相关链接
为什么要做各项必要扣除?
马克思认为,社会总产品在分配给每个劳动者之前必须做必要的扣除,因为不做必要的扣除社会就会无法正常运转,无法对弱者进行有效的补偿,无法实现社会正义。
满足社会再生产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的后备基金和保险基金
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学校、保健设施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设立的基金
企业
国家
城市:①在国家机关,公有制事业单位和公有制企业中的职工工资、奖金、津贴。
②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的职工工资、奖金、津贴。
农村:③农村经济中的承包集体土地获得的收益。 (自己种)
(4)具体形式(笔记)
(三)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1、按劳分配(P45)
注:按劳分配≠公有制中的分配。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中,但是公有制中除了按劳分配,还存在按生产要素分配(如国有企业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收入。
判断李华一家哪些收入是按劳分配的?(备:请在“是按劳分配的收入”下方打√)
1.国家公务员爸爸每月工资6000元 ,奖金1万元,津贴2500元
2.公办教师妈妈每月工资3500元 ,奖金2000元,津贴1500元
3.叔叔是国有控股企业科技员工,每月工资1万元,年奖金2万元,津贴4000元;由于技术过硬,技术入股获得收入5000元
4.伯伯是国有企业工作的员工,生病了,单位工会给他送去了慰问金3000元
5.爷爷承包了集体土地种植蔬菜获得收入5000元
6.姑姑是民营企业的员工,月工资10000元,年终奖100000元,津贴20000元
注意:判断按劳分配的条件:公有制范围、劳动收入缺一不可
国家机关的工资、奖金、津贴
事业单位的工资、奖金、津贴
公有制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的工资、奖金、津贴
福利性收入
农民承包土地所得
√
√
√
√
√
√
√
√
√
√
×
×
×
重点突破
按需分配
平均分配
我国实践证明,这会严重挫伤劳动能力强的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不利于社会财富增加。
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还没有极大丰富,不具备按需分配的物质条件。
上工人喊人
下地人等人
干活人看人
收工人赶人
干与不干一个样
干多干少一个样
干好干坏一个样
我国为什么不实行平均分配和按需分配?
(5)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
①必要性:一定的经济条件决定的(P45相关链接)
必要性
生产资料公有制
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生产力发展水平
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不高且不平衡不充分,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谋生手段,劳动能力存在差别,不能实行平均分配)
②重要性:(P45)
提高效率: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劳动者努力学习科技,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促进公平:是对人类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1、按劳分配(P45)
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1)含义:(补充)
(三)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
(2)具体形式:
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生产要素分配(学习笔记P46)
类别 对应形式
生产 要素参与分配 劳动 在私营、外资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
资本 储蓄存款利息、股息或股本转让所得、债券的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
土地 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土地流转所得)
知识 凭借相关知识获得的收入
技术 技术入股、专利使用和技术转让的收入
管理 企业管理人才凭借管理才能和贡献参与分配的方式
数据 数字经济下,数据的收集、使用和转移产生的价值
(3)意义:
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4)负面影响:(补充)
使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1)含义:
(三)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
(2)具体形式: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小李的爸爸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每月有工资,年终还有奖金。小李的妈妈是一家外资企业的总经理,除年薪外,持有的公司股票也有分红。家庭投资理财由妈妈负责,银行存款和国债都有收益。小李的叔叔是农民,除了转让自家承包地的经营权获得的一定收入,还自己经营农家餐厅收入增加了很多。小李是私营企业的普通员工,除了工资,课余时间喜欢搞小发明,通过转让自己的发明专利,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小李大伯父是残疾人,无法务工,家里主要经济来源是国家发放的低保金和残疾补贴。
小李一家人的收入分别属于哪一种分配方式?
探究与分享:我国多种收入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
按劳动要素分配
社会福利、保障收入
按资本要素分配
按资本要素分配
按土地要素分配
按劳动、资本要素分配
按技术要素分配
按劳动要素分配
2.途径:
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使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
1.原因:
(四)我国居民收入来源(P46)
从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看,居民收入主要包括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还有经营性和转移性收入
劳动性收入 是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可能是按劳分配,也可能是按要素分配。)
财产性收入 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一般属于按要素分配。)
经营性收入 是指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比如开饭馆、摆小摊的收入等
转移性收入 是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包括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等。(属于再分配的范畴。)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小李的爸爸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每月有工资,年终还有奖金。小李的妈妈是一家外资企业的总经理,除年薪外,持有的公司股票也有分红。家庭投资理财由妈妈负责,银行存款和国债都有收益。小李的叔叔是农民,除了转让自家承包地的经营权获得的一定收入,还自己经营农家餐厅收入增加了很多。小李是私营企业的普通员工,除了工资,课余时间喜欢搞小发明,通过转让自己的发明专利,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小李大伯父是残疾人,无法务工,家里主要经济来源是国家发放的低保金和残疾补贴。
小李一家人的收入分别属于哪种途径?
探究与分享:我国多种收入分配方式
劳动性收入
劳动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经营性收入
劳动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重点分析:
如何正确认识“三权分置”下农民收入的分配方式
(1)农民自己经营所承包土地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属于合法的劳动收入和经营性收入。
(2)农民流转土地所得收入,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收入,也属于财产性收入,同时属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3)农民的种粮补贴收入,属于转移性收入。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
3、劳动是财富的源泉 P47
(1)重要性:
①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②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
(2)要求:
(四)我国居民收入来源
20
课堂练习
1、农民张某一家收入来源多样:张某和妻子承包了20亩地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农闲时到私营企业打零工;张某的儿子在国有企业工作;张某的儿媳在外资企业工作。张某一家的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所得的是
①张某和妻子承包的20亩地种植所得收入
②张某和妻子在私营企业打零工收入
③张某的儿子在国有企业的工资收入
④张某的儿媳在外资企业的工资收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按劳动要素参与分配
按劳动要素参与分配
21
2、苏某是某知名私营企业员工,2022年他全年收入构成如下表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工资 20万元
转让自家承包地的经营权 6万元
房租收入 5万元
年终奖金 4万元
存款利息 3万元
①苏某财产性收入是8万元
②苏某劳动性收入是24万元
③苏某的工资是按劳分配的体现
④我国分配制度使苏某收入来源多样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财产性收入:6万元+5万元+3万元=14万元
劳动性收入:20万元+4万元=24万元
地区收入分配差距大
行业收入分配差距大
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大
行业内部收入分配差距大
真的分好了吗?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1.原因 P47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1)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和居民收入。 (补充)
(根本措施)
2、措施 之 根本措施
做大“蛋糕”
国民收入
做大的蛋糕怎么分?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2、措施 之 理顺关系,健全制度(P47)
(2)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制度保证)
在国民收入分配上,我国居民收入的占比尚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3)要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快于人均GDP增速,与GDP增速同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9975元,增长8.8%。
2、措施 之 坚持“两个同步”(P47)
(4)①初次分配方面,
要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P48)
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
2、措施 之 抓好三个环节(P48-49)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国家
企业
劳动者
消费
投资,再生产
税收、利润
工资
(劳动报酬)
国家收入(财政)
再分配
企业收入
居民收入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国家
个人
企业
国民收入
初次分配
(企业在物质生产部门)
(4)②再分配方面,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P48)
2、措施 之 抓好三个环节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内部进行的分配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在全社会范围内继续进行分配
国民收入分配
个人(工资)
企业(提留)
政府(税收)
社会保障
转移支付
个人所得税
再分配
国家通过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手段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分配
初次分配
知识拓展: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难点
个人所得税P48下相关链接
●是什么?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如何征收 居民个人每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专项扣除,包括居民个人按照国家规定的范围和标准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
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支出。
●重要性
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转移支付 P48
●是什么?又称无偿支付,主要是指政府或企业无偿支付财物给其他经济主体以增加其收入,是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具体内容
①政府向个人的转移支付大都具有社会保障性质
②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主要是为了平衡各地区的政府收入差距
③企业对非营利组织的捐赠也是一种重要的转移支付
再分配调节手段
再次分配:在再分配方面,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政府或企业的无偿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
再分配
2019年山东省居民医保政府补助
标准达到每人每年520元
难点突破
超额累进税率:应纳税额=应税收入×适用税率
第一步:应税收入=个人收入-五险一金-专项扣除-起征点
第二步:应税收入按相应等级税率分别计算
第三步:各级税额相加=应缴税额
难点突破
3%
20%
9000×10% = 900元
不征收
5000元
10%
超过3000--12000部分
不超过3000的部分
超过12000--25000部分
28000-5000= 23000元
23000元=3000+9000+11000
合计:
90+900 + 2200
=3190元
算一算:假如小明的月收入为28000元,个税调整后,今年10月小明应缴纳多少个人所得税?
3000×3% =90元
11000×20% = 2200元
(4)③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P49)
【慈善活动】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捐赠财产或者提供服务等方式,自愿开展的公益活动。例如,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救助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等等。
2、措施 之 抓好三个环节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自愿原则
道德调节
初次分配 再分配 第三次分配
范围 物质生产部门内部 全社会 全社会
主体 主要是企业 政府 社会力量
手段 市场机制决定 政府调控机制,税收、政策、法律 捐款、公益
目的 提高效率、体现公平 更加体现公平 先富帮后富
举例 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等 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社会保障制度等转移支付,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 企业或者个人捐款、盖学校、公益事业
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区别(导学案)
疑难解析
图解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
疑难解析
★★★
两个同步
要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三个环节
在初次分配方面,①要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②要健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
再分配方面,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
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根本措施
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和居民收入
制度保证
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归纳总结
如何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一)国民收入
(二)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三)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四)我国居民收入来源
个人收入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完善收入分配
为什么
怎么办
课堂小结
39
课堂练习
1、农民张某一家收入来源多样:张某和妻子承包了20亩地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农闲时到私营企业打零工;张某的儿子在国有企业工作;张某的儿媳在外资企业工作。张某一家的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所得的是
①张某和妻子承包的20亩地种植所得收入
②张某和妻子在私营企业打零工收入
③张某的儿子在国有企业的工资收入
④张某的儿媳在外资企业的工资收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按劳动要素参与分配
按劳动要素参与分配
40
2、假设农民张某一家收入为23000元,其中承包耕地获得的收入为15200元,入股村办企业分红收入4000元,农闲时打零工收入3000元,种粮补贴、医疗报销等转移性收入800元。下列关于张某一家的收入的分配方式说法正确的是
①承包耕地所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
②入股村办企业分红收入属于按管理要素分配所得
③农闲时打零工收入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所得
④种粮补贴等转移性收入属于初次分配所得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
B
流转土地的收入属于按土地要素参与分配所得
资本
再分配
41
3、分配率(劳动者的工资总额占GDP的比例)的高低是衡量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与否的重要指标。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的分配率一般在54%到65%之间,而我国则在15%到21%之间。下列措施有利于提高我国分配率的是
①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
②逐步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
③政府履行好再分配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④坚持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D
在一定程度上会拉大收入分配的差距,
不利于实现分配公平。
4.转移支付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用以补充公共物品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支出,是政府财政资金的单方面的无偿转移,体现的是非市场性的分配关系。下列各项属于转移支付的有( )
A.农民获得国家粮食直接补贴
B.政府向公民收取证件工本费
C.农民依法取得的经营性收入
D.企业提高工人员工工资收入
A
转移支付属于收入再分配
→政府的财政收入
→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