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下册学习目标课程标准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1.阅读地图和相关材料,了解北宋周边主要民族政权的发展情况,认识到辽、西夏发展均受到中原文化影响。2.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了解辽、宋、西夏政权并立的基本情况。3.通过探究辽、宋、西夏政权的发展及其关系,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课程导入你知道杨家将故事中北宋王朝的敌人是什么人吗?学习任务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 年)阅读教材,观察地图,制作一个辽、北宋、西夏政权基本情况简表,包括但不限于政权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主要民族等关键信息。民族政权并立学习任务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主要民族辽 916 耶律阿保机 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契丹族西夏 1038 元昊 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党项族北宋 960 赵匡胤 东京(今河南开封) 汉族学习任务1978年,在敖汉旗白塔子辽墓内,发现了一幅壁画“契丹人引马图”。图中一髡发短须的契丹引马者,右手执仗,左手牵一匹膘肥体壮枣红马,马身上配有花纹障泥、鞍、镫等马具。当时,北宋人将中原的端砚、蜀锦、定瓷和契丹马鞍合称“天下第一”。观察《契丹人引马图》,结合图注,你能得到哪些关于契丹人的信息呢?冶铁技术高服饰发型有民族特色马匹很重要1.辽的发展学习任务1.辽的发展契丹货币 契丹文字根据材料,结合课本,你能看出辽国力不断增强的原因有哪些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史·百官志》燕蓟之地(河北一带)陷于胡虏且百年而忘南顾之心,戎狄(指契丹)之法大率简易,盐麴(酿酒原料)俱贱,科役(征发徭役)不烦故也。——余靖《武溪集》学习中原先进技术和文化、较好处理民族关系、律法简易且重视发展生产,徭役不繁重学习任务2.西夏的发展隋朝唐初唐末1038年隋末党项族内迁,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赐姓李氏古老羌人一支,汉文典籍首次记载出现在《隋书》党项族内附于唐朝元昊建立政权党项诸部开始强盛起来西夏形势示意图学习任务2.西夏的发展内蒙古黑水城遗址出土的西夏文、汉文双义双音对照的工具书——《番汉合时掌中珠》。每一个词条都由4行组成,中间两行是意义相同的西夏字和汉字,左、右边上的两行分别是西夏文给汉文注音和汉文给西夏文注音。西夏货币阅读课本,说一说西夏的发展措施和辽有哪些相似之处?学习中原先进文化,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学习任务1.辽与北宋的和战古者未失燕蓟之地,有松亭关、古北口、居庸关为中原险要,以隔阂匈奴不敢南下,而历代帝王尚皆极意防守,未尝轻视。自晋祖弃全燕之地,北方关险,尽属契丹。契丹之来,荡然无阻。——(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结合地理知识和史料,你知道为什么燕云十六州成为辽和北宋冲突的关键呢?对契丹:便于南下,可以长驱直入中原;对北宋:无险可守,难以抵御北方民族学习任务1.辽与北宋的和战宋太祖(960-976)宋太宗(976-997)宋真宗(997-1022)保持友好积蓄力量准备收复燕云十六州两次北伐,试图夺回燕云地区均以失败告终学习任务1.辽与北宋的和战宋太祖(960-976)宋太宗(976-997)宋真宗(997-1022)辽被金灭(1125)保持友好继续力量准备收付燕云十六州两次北伐,试图夺回燕云地区均以失败告终宋辽和议(1005年,“澶渊之盟”)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岁币兄弟之国撤兵停战互市学习任务1.辽与北宋的和战宋太祖(960-976)宋太宗(976-997)宋真宗(997-1022)辽被金灭(1125)观点一宰相王钦若:“城下之盟虽春秋时小国犹耻之,今以万乘之贵而为澶渊之举,是盟于城下也,其何耻如之!”——司马光《资治通鉴》观点二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你赞成哪一种说法呢?换来了长期的和平,有利于宋辽边境民众的生产生活、有利于北宋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学习任务2.西夏与北宋的和战阅读课本,简述西夏和北宋之间的战与和。西夏:多次进攻,军事上获胜,但国力不足,损耗很大,人民困苦北宋:节节败退,损失惨重议和学习任务2.西夏与北宋的和战宋夏和议(1044年)夏取消帝号,向北宋称臣。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每年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万两,绢2.3万匹,茶1万斤。恢复榷场。比较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的异同。异:辽宋为兄弟之国,西夏称臣;岁币与岁赐同:北宋给予财物;榷场贸易学习任务3.政权并立中的融合契丹建国916年北宋建立960年澶渊之盟1005年西夏建国1038年宋夏和议1044年金灭辽1125年金灭北宋1127年北宋与辽并存165年,战争时间不到30年北宋与西夏并存89年,战争时间不到10年虽有战争,以和平为主流学习任务3.政权并立中的融合宁夏博物馆收藏的西夏雕龙栏柱,出土于西夏陵区6号陵。其上的龙纹图案,代表着皇室,西夏法典《天盛律令》明确规定在西夏只有皇室才能使用龙的图案。《龙龛手鉴》是一部佛学字书,由辽代僧人释行均编写,初期只有辽刻本。宋神宗时期,有人在俘虏身上搜获了一部辽重熙二年刻本的《龙龛手镜》,这才有了宋刻本,因避讳改镜为鉴。文化交融学习任务3.民族并立中的融合西夏出土的西夏文古籍甚多,其中包括很多译自汉文的著作,最大量的是译自汉文的佛经……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出土的《永清公主墓志》汉文墓志铭写道:“原其姓耶律氏,孝章皇帝之嗣女,圣宗孝宣皇帝之侄孙。盖国家系轩辕黄帝之后……”又萧氏墓志铭提及其丈夫时,也有“其先出自禹舜”之说……。出土的西夏文类书《圣立义海》中,有“国属金”的记载。这是西夏认同中国帝统,讲究“德运”的真实记录。——史金波《宋辽夏金时期的文物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认同各族交往交融,民族认同程度更高,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知识拓展朝贡制度朝贡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之一。起源于先秦时代,以四夷藩国的称臣纳贡和作为宗主的中国朝廷的册封赏赐为主要内涵。朝贡制度通过对四夷属国的封爵、赏赐以及朝贡贸易等形式,使其恪守藩臣之节,以时朝贡,保疆固土。因此,古代中国朝贡制度奉行“厚往薄来”,对朝贡国赏赐大大超过朝贡价值。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 年)西州回鹘、于阗和喀喇汗三个地方政权接受宋朝的册封,与北宋形成朝贡关系随堂练习1.到9世纪后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已经有了农耕、冶铁、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契丹服装样式也影响到中原地区,北宋官方曾多次颁发诏书禁止百姓穿契丹服装。上述材料体现了( )A. 农牧文化的交融 B. 民族政权的并立C. 民族战争的延续 D. 对外交往的频繁2.北宋与辽、西夏既发生对峙战争,又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这种态势( )A. 源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 B. 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C. 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 D. 表明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AC随堂练习3.“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材料主要说明“澶渊之盟”( )A. 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 B. 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的局面C. 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D. 完全消除了宋辽间的民族隔阂4.下列各项按政权建立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北宋、辽、西夏 B. 北宋、西夏、辽C. 辽、北宋、西夏 D. 辽、西夏、北宋BC知识小结916年,耶律阿保机建国,定都上京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约定兄弟之邦,北宋输“岁币”给辽1038年,元昊建国,定都兴庆府1044年,宋夏议和约定西夏称臣,北宋“岁赐”西夏政权并立,有战有和,以和为主,民族交往交融范围更广,程度更深课后作业文献记载,西夏境内不仅有党项族,还生活着汉、吐蕃、回鹘、契丹等多个民族。各民族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给西夏文化带来多元特征。目前,出土的很多西夏文物都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互鉴。查找资料,找到更多展现不同民族融合的西夏文物,并展示给同学。西夏光定申年(1212年)曹肃州贷粮典物契图为黑水城出土的借贷契约,契约末尾是借贷者曹肃州的画押,后面还有他的妻子讹七氏酉宝的画押。经过考证,妻子姓讹七,是党项族,两人为不同民族通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