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复习【北师大版生物】八下21-25生物知识点第21章 生命的发生和发展(第一节)1.化学进化论:由非生命物质演变为原始生命2.化学进化论过程: 原始大气→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原始单细胞生物 3.原始大气的成分:甲烷(CH4)、氨气(NH3)、氢气(H2)、水蒸气(H2O),没有氧气。4. 原始生命形成场所:原始海洋 能量来源:高温、紫外线、闪电5. 生命发生的开端:有机小分子物质的形成6. 米勒实验:沸水模仿原始海洋、电极放电模仿闪电、气体模仿原始大气、冷凝装置模拟降水过程结果:在收集到的雨水溶液中有氨基酸和核苷酸等小分子有机物,没有蛋白质和核酸等大分子有机物。米勒实验证明:在类似于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可以生成有机小分子7.生生论:雷迪实验证明腐肉不能生蛆,巴斯德鹅颈烧瓶实验和生生论推翻自然发生论。第二节1.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是化石,2.化石是按照时间的一定顺序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的遗体 、遗物和遗迹 。3.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的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的化石总是出现在越 新近形成的地层里4.生物进化趋势 :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植物进化过程:原始单细胞藻类→原始多细胞藻类→原始苔藓→原始蕨类→原始种子植物动物进化过程: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无脊椎动物→原始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5.地质年代—分为太古代、远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寒武纪:三叶虫时代,寒武纪出现的海口虫—脊椎动物的祖先;中生代:恐龙时代。新生代:灵长类动物的一支进化为人类6.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 主要内容: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过程: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竞争实现的,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意义:生物通过遗传、变异、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第三节1.人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2.现代类人猿:长臂猿、猩猩、大猩猩、黑猩猩3.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两足直立行走4.人类进化: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南方古猿:最早两足行走,能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直立人:会使用火和更先进的工具智人:唯一现存的人种,有原始艺术5.现代人分为四个人种:蒙古利亚人(黄)、高加索人(白)、尼格罗人(黑)、澳大利亚(棕) 第22章物种多样性1.生物分类的依据:生物性状的差异和亲缘关系的远近。2.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注: 分类等级越高,所包括的生物种类越多, 相互之间共同点越少;分类等级越低,所包括的生物种类越少,相互之间共同点越多。) 3.双名法:①发明者:林奈;②结构:属名+种名(+命名人名);③书写格式:一种生物的学名必须由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属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其余字母都用小写,所有字母用斜体表示。生物分界 1.原核生物界: 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蓝细菌等,都是单细胞生物,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原生生物界:藻类和单细胞的原生动物等 3.植物界: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 4.真菌界:单细胞的酵母菌、霉菌和大型真菌等 5.动物界: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第二节1.原生生物是生物界中最低等、最原始的生物。2.原生动物是最古老、最原始、结构最简单的动物,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具有一般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3.藻类植物一般都具有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约占全球绿色植物光合效率的90%。它们是最低等的绿色植物。4.褐藻因其细胞内含有大量藻黄素而呈褐色。藻类特点:1.多数生活在水中,有的生活在陆地上2.没有根、茎、叶的分化3.依靠孢子进行繁殖4.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藻类是水域污染的指示植物。第三节1.苔藓植物:多细胞,有茎、叶的分化, 根为假根,无输导组织,靠叶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生殖方式:孢子生殖(离不开水),可作检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2.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并有专门的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繁殖方式:孢子繁殖3.种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等的类群。所有的种子植物都有两个基本特征:(1)体内有维管组织——韧皮部和木质部;(2)能产生种子并用种子繁殖后代。种子植物根据有无果皮包被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被子植物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单子叶植物:叶多具有平行脉,花瓣为3或3的倍数。双子叶植物:叶多为网状脉,花瓣为4、5或其倍数。第四节1.动物根据体内有无脊椎骨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2.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棘皮动物。①原生动物:由一个细胞构成,最低等的动物。②腔肠动物:由两层细胞围成 ,身体辐射对称,圆筒形, 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③扁形动物:背腹扁平,左右两侧对称,有口无肛门。④线虫动物:细长的圆柱形,两端逐渐变细,有完整的消化道。⑤软体动物:身体柔软,分头、足、内脏团三部分,体外有外套膜,常常包有贝壳。⑥环节动物:蠕虫状,身体由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⑦节肢动物:身体和附肢均分节,多数有外骨骼。最大的动物类群,其中的昆虫是唯一能飞的无脊椎动物,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⑧棘皮动物:全部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3.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①鱼类:卵生,用鳃呼吸,用鳍运动。②两栖类:卵生、体外受精、变态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可水陆两生,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③爬行类:卵生,体内受精,变温动物,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体表有鳞片保护和防止水分散失。④鸟类:恒温动物,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⑤哺乳类:胎生、哺乳,最高等的一类动物23.1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1.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2.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3.温度和降水总量共同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总格局。4.光对植物的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5.生物之间存在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同种生物间,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包括捕食、竞争、共生、寄生等。23.2 生态系统概述1. 生态系统: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2.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和土壤。3.非生物因素为生物提供必需的物质和能量。4.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是紧密联系,彼此作用。 23.3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食物链:不同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2.食物网: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关系构成的网状结构.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基础,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和能量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间进行传递和运输。4.太阳能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根本来源,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贮存的能量是直接来源。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循环,传递效率为10-20%。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间的往返循环叫物质循环。7.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23.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各种生物的数量及所占的比例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2. 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物种类越丰富,自我调节能力越强。3.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4. 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影响最大。25.1发酵技术1.乳酸菌可以制作酸奶和泡菜,在无氧条件下将糖类分解成乳酸,乳酸能使液体牛奶转化为固态。2.酒药(酒曲)中有曲霉、毛霉、酵母菌等多种微生物,曲霉和毛霉把淀粉转化为葡萄糖,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3.制作酱时米曲霉将淀粉水解成麦芽糖,将少量的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4.沼气发酵:产甲烷细菌等在无氧条件下将有机物发酵制成沼气。5.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6.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25.2现代生物技术1.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2.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质粒:细菌细胞中提取的环状DNA分子。3.转基因技术可以有目的地改变生物的性状。4.克隆技术可以复制出遗传上相同的个体。利用的是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5.克隆动物与提供细胞核的个体性状相同。克隆“多莉”的过程中利用了核移植、细胞培养和胚胎移植等现代生物技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